以人类现在科技水平,能否在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那种陨石撞击下生存?

小行星撞击说是目前科学界对于恐龙灭绝的主流解释。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让统治了地球约1.6亿年的恐龙纷纷从地球上消失了。可见,当时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力,那么,如果同样的小行星在现在撞击地球,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能不能在这场浩劫中生存下来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个有意思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的威力

关于恐龙灭绝,有许多说法和猜测,而“小行星撞击说”之所以成为了主流解释有两个主要的原因:第一:陨石坑的发现。第二,煤烟层。

我们先说陨石坑。1970年,地质学家格伦·彭菲尔德(Glen Penfield)在尤卡坦半岛勘探石油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陨石坑。从陨石坑中的玻璃陨石、重力异常、安山岩、冲击石英等证据看,这个坑必然是陨石撞击所产生的。

而且这个陨石坑深达到了30公里,平均直径达到了180公里,能造成如此大的陨石坑,科学家们通过计算得出,当时的陨石直径至少要在10公里以上。最关键的是科学家们根据陨石坑中岩石的同位素发现陨石坑就是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形成的,这与恐龙灭绝的时间恰好吻合。

在2010年由多个国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报告,报告称:恐龙灭绝小行星撞击就是主因。

我们再来看一下煤烟层。2013年,发表在《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也佐证了小行星撞击说的真实性,而且根据研究报告表明,小行星的撞击产生了大量的热量,使得大气层的温度高达1500℃,这个温度几乎将全球的森林点燃,才造成了在地质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煤烟层。同时,高温和植被的几乎损耗殆尽,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80%的地球物种全部消失了。

以目前人类的水平,能否在如此大的小行星撞击下生存下来?

这个问题要分两个情况说,第一个情况是撞击已经形成,第二个情况是阻止撞击。

我们先说撞击已经形成

直径超过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虽然形成的坑只有180公里直径,但是其撞击后产生的热量把当时地球上的温度拉高到了让大多数生物无法生存的地步,再加上地球上森林的大面积燃烧(超级火灾),让植被几乎消耗殆尽,这才有了白垩纪末期的大灭绝事件。在这个时间中,活下来的动物大都是体型较小的动物,这是因为它们体型较小,容易躲藏(水中、泥里等等),而且对能量的需求较低。

但是,人作为目前地球上的优势种,还是一种中大型的动物,对能量的消耗是非常高的,因此,仅仅是食物就足以让人类无法生存了。其次,白垩纪末期的温度持续下降,所以撞击后,温度虽然攀升,但反而救了一些因为持续的寒冷岌岌可危的物种。但是,人类目前所处的环境温度已经比较高,所以,届时的高温也无法让人类继续生存了。

因此,像白垩纪晚期的撞击如果发现在现在,灭绝的动物会更多,其中就包括人类。

其次是阻止撞击

虽然以目前人类的水平无法应对如此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后形成的灾难,但是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我们是能够预判它的,因为小行星大都会围绕着太阳进行椭圆形运转,只不过当主带小行星发生碰撞时,它们就无法在既定的轨道上运转了,因为这样打破了离心力和引力的平衡。当然,能够产生直径10公里以上小行星偏离轨道的碰撞,以我们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是能够观测到的,此时只需要计算出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就能在它们落在地球上时进行拦截。

一般情况,拦截小行星通常在距离地面300公里的高度,根据小行星的大小决定拦截次数,目的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击碎,因为一旦击碎后,它们体型变小,进入大气层后摩擦消耗,落地时的威力就越小。这样经过多次的打击后,小行星对于地球的威胁就会逐渐降低(越小摩擦时燃烧越多,落地时体积越小,甚至在空中就已经燃烧殆尽了),从而不会引发大规模的灾难,届时,人类依然能够生存。

总结

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是因为这颗小行星太大,而且当时的恐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行星撞到地球上毫无办法,所以它们只能忍受小行星撞击后带来的灾难,最终无法忍受而灭绝。如果人类同样是眼睁睁看着这样大的小行星落地的话,人类也难逃灭绝的厄运,但是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是可以预知到小行星撞击的,而且还可以多次空中打击让其体积变小,从而减小威力,所以这样人类不会因此而无法生存。

以人类现在科技水平,能否在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那种陨石撞击下生存?

以人类现在科技水平,也扛不住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那种陨石撞击。纠正一下,这不是陨石撞击,而是小行星撞击,这是一个直径达到10公里的小行星,如此庞大的天体我们还无法改变其轨道,同时也没有能力击毁它。把目前的弹道导弹拿去改装,变成击毁小行星的火箭,但是这些碎片也依然会进入地球大气层,造成更大范围的小行星撞击事件。10公里直径的小行星分裂之后可形成数公里大小的碎片,还有数百米碎片,更多的是数十米直径的碎片,可对地面上的城市造成严重的破坏。

当然与其让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还不如击溃它,虽然这样做会导致一些城市被摧毁,但是也保护住了人类文明。还有一些碎片可能会落入海中,这样就消除了一些影响。如果是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不论是海洋还是陆地,都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以人类现在科技水平扛不住6500万年前摧毁恐龙的小行星。

这也是我们文明目前面临的瓶颈技术,美国宇航局计划在2022年捕获一颗小行星,拖回月球轨道上进行研究,直径也仅为3至5米。更大的小行星一旦控制不住,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会摧毁整个文明,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一旦我们掌握了小行星的结构,就有可能找到击溃小行星的方法,只不过这个时间要在等至少30至50年。

川陀太空

以人类现在科技水平,能否在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那种陨石撞击下生存?

人类的科技水平在大自然面前是不值得一提的事,人类只是寄生于地壳之外的一种生物,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包括地球也是如此,6500万年前的陨石撞击事件导致地球95%的生物灭绝,事实证明越是小的生物越有抗击能力,而人确不行!

以人类现在科技水平,能否在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那种陨石撞击下生存?

人类生存下来的可能性还是非常之高的。

恐龙灭绝的原因分析其实有很多种,其中“小行星撞击”说法的支持者可能相对更多一些。根据科学家的分析,大约在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左右的小行星撞击到了地球,位置就在现如今墨西哥的周边区域。小行星撞击的破坏力是惊人的,不但最终造成了恐龙的灭绝,还造成了很多动植物的最终灭绝,地球也因此陷入和很长一段时间的调整周期。

但实际上恐龙并不是在小行星撞击那一瞬间就全部灭绝的,毕竟恐龙当时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不可能因为小行星的一次撞击就立刻全部消失。之所以恐龙和很多生物在此次小行星撞击中最终会灭绝,核心原因其实是小行星撞击地球以后,造成了大量的扬尘及火山喷发,最终地球的大气被笼罩在一层灰尘之中,进而影响了太阳光的照射及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也就是说很多生物都是在后期的漫长环境中逐步灭绝的。

所以说,如果人类也遭遇到6500万年以前那种规模的小行星撞击,理论上也是有着一定的“自救”时间的,以人类现在的科技水平,大概率也是能够保障有一部分人类能够顺利存活下去的。

人类该如何应对这种小行星撞击的危机?

提前认为阻止撞击

按照现在人类的科技水平,是完全可以提前观测大这颗10公里直径“小行星”的潜在撞击危险的,甚至可以提前很长一段时间留给人类进行应对,如果缓冲的时间足够长,那么人类也就可以充分的选择各种办法去应对这样一种潜在的威胁。比如发射核弹提前攻击这颗小行星,比如通过登陆去改变小行星的运行轨道等等。总之人类是很有可能提前就化解掉小行星撞击的危机的。

如何应对生态破坏

价格这颗小行星最终还是撞向了地球,地球的生态环境就如果6500万年以前一样,变得非常的恶劣,漫天的灰尘弥漫,各种海啸和火山喷发在世界各地发生。这种程度的伤害确实会让很大一部分人类的瞬间就会失去生命,但毕竟世界人口是超过70亿的,人类的基数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非常庞大的。所以说也必然会有一大部分人类会在撞击初期的危险中逃脱出来。

而人类与恐龙等动植物是完全不同的生命体,人类的科技和智慧是有能力改变气候及环境的,所以说只要有足够多的人类幸存,就能够依靠残留的科技能力去逐步的改变地球的生态环境,相信地球很快也会恢复到撞击之前的生态环境。

有时候危机可能也会造成“科技爆炸”。

人类很多科技的进步其实都是被“逼出来”的,有时候在面对明确的潜在危机时,人类反而可能会变得成为团队,科技能力也是可能在短期内就实现一种重大突破的。没准在度过这样的危机以后,人类的科技水平又会有一次质的飞跃。

以上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以人类现在科技水平,能否在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那种陨石撞击下生存?

我觉得完全没有问题,人类肯定会活下来,而且会发展得更好。

白垩纪灭绝恐龙的,并不是陨石撞击,而是陨石撞击造成的气候变化,破坏了整个食物链,作为掠食者顶层的恐龙,体型庞大,食物短缺,所以冻饿而死。其它小型动物,则有很多幸存下来,包括鸟类恐龙,所以陨石撞击事件对顶级掠食者是个巨大的考验。

有人就问了,那我们人类更是顶级掠食者,比起恐龙不知要残暴多少倍,你怎么说人类反而会发展得更好呢?

首先我们体型较小,其次我们有思想,再次陨石正好像白垩纪那次撞击到半岛上的几率只有30%,这样的事情不可能一再发生吧?如果直接撞进大海里,我们幸存的几率就会比恐龙大得多。而且我估计,如果来一次这样的大撞击,人类的发展恐怕会更快更好。

如果撞击发生了,由于进入大气层的灰尘会长时间遮蔽太阳,地球气温肯定会大幅下降,动植物大面积死亡。没有在撞击中直接死亡的人类,将面临寒冷和饥饿的巨大考验,更多的技术将被开发出来,帮助我们度过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黑暗时期。这段时期用以保障人类生存的技术将飞速发展,人类也会从灾难中获得探索宇宙的动力和信心,加快开拓外太空甚至外星系向其它星球殖民的步伐,文明的种子将提前在地球之外的银河系中萌发。

唯一不确定的是,动植物的死亡,阳光的减少,会造成多大程度上的饥荒,人类会不会陷入全面战争之中?但即使这样,也肯定会有足以延续文明的人口幸存下来,仅需数百年,甚至数十年就可走上正常的发展之路。

以人类现在科技水平,能否在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那种陨石撞击下生存?

人类可以会活下来,但是说完全不受到损失那也是不可能的事。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超过80%的地球生物的灭绝。那么即使是在今天,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对于人类的打击也是巨大的。

6500万年前那一颗陨石撞击造成的后果很是可怕,在陨石的撞击地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陨石撞击造成了一个直径200-300公里,深度2-3公里的巨坑。陨石撞击后,造成了世界各地的地震,海啸,漫天的陨石灰以及陨石撞击激起的灰尘遮天蔽日,造成了地球上三个月不见太阳,植物首先死亡,恐龙失去了食物随后也慢慢灭绝。

那么按照今天的科技手段,能否在这个陨石撞击下生存下来呢?那是一定的,至少人类不会像恐龙那样灭绝,当然也会受到一定的损失。以我们今天的科学技术手段,一旦有陨石撞击地球,我们是可以提前就知道的,知道了之后,我们肯定会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拦截。

比如说当看到有陨石来击时,提前就准备好导弹拦截,尽可能的在远离地球的地方实施拦截。但是对于这么大一个陨石,恐怕需要的导弹会很多,而且就算是击中了,陨石还是会碎成一个个碎石,大的直径数百米,当然更多数的还是直径十几米到几十米的陨石块,这种也是对于地球破坏最大的,直径十几米的陨石块,几百个就可以摧毁一个城市。我们只能够寄希望于更多的陨石块可以落入海洋,因为毕竟地球表面绝大多数都是海洋,对于小的陨石块,由于数量太多,我们也无能为力了,城市毁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提前预测疏散人员尽量避免人员伤亡。

除了对地球上的环境破坏极大之外,陨石块还会对地球的通讯系统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四处飞散的陨石块势必会有一部分撞击到人造地球卫星上,高速的陨石,不论多大,一旦碰上卫星,就是毁灭性的打击,这样一来地球的通信系统就会受到一定的损伤。

当然除了和小行星硬碰硬之外,我们也还可以试图改变其运行轨迹,不过这就需要提前很多时间就发现小行星有撞击地球的倾向,然后一步步去修正,最后它就可以与地球擦肩而过了。这种也是对于地球最为温和的做法,能够避免地球上生物的伤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