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这样没有防卫能力的动物为什么没有被其他动物捕食灭绝?

蚯蚓这样没有防卫能力,没有毒,速度又慢的动物,怎么没有被其他动物捕食灭绝?

蚯蚓被达尔文称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动物,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动物之一,只要是在一些潮湿的土里翻找一会,必然能够找到蚯蚓。但是,从攻击性和防御的角度看,蚯蚓体型很小,没有任何攻击性,从防御性上看,它全身没有一块骨头,身体柔软,按理说,蚯蚓是毫无防卫能力的动物,但是为什么它们没有被其他动物捕杀灭绝呢?我们从四个角度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角度一:数量和种类

一种防御能力弱,攻击性较差的物种想要不灭绝,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生活在缺少天敌的环境中,比如澳大利亚的有袋类食草动物,它们呆头呆脑,如果放在其他大陆上,早就被捕杀殆尽;另一个方法就是数量和种类足够多,比如蚊子的天敌众多,但依然是夏天数量最多的动物之一,蚯蚓就属于后者。

蚯蚓是环节动物门环带纲寡毛亚纲下所有动物的统称,在寡毛亚纲下一共有3个目:单向蚓目、颤蚓目以及带丝蚓目,我们常见的蚯蚓大都是单向蚓目下的动物。在这三个目下,一共有超过6700种不同的蚯蚓(单向蚓目下就有超过3000种)。从习性上看,蚯蚓可以分为两大类:陆蚓和水蚓,其中水蚓主要底栖在淡水之中,只占一小部分,大多数成员都为陆蚓。

最关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只要有裸露在外面的陆地的地方,都有蚯蚓的生存,至于数量已经多到无法统计了。因此,作为世界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动物之一,它们是很难被捕食灭绝的。(下图为水蚓)

角度二:不易捕食

蚯蚓虽然没有什么防御能力和攻击性,但是它们属于较难捕食的动物。作为一种全身蛋白质含量超过70%,且柔软无骨的动物,它是多数食虫类动物以及杂食性动物理想的蛋白质来源。但是,蚯蚓生活在土下,而且在少雨的季节,蚯蚓能够深入土下2米,再加上蚯蚓的洞口大都堆积着一些“粪便”,所以想要取食蚯蚓必须要挖足够深的洞,而挖洞对于有工具的人类来说无非就是几铲子的事,但是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它们只能靠自己的獠牙或者爪子挖,这是一件极为耗费体力的工作,而蚯蚓较小的体型,与捕食者的付出显然不成正比。所以,很少有动物专门挖土下的蚯蚓。

因此,深入土下,不易捕食的特性,让蚯蚓缺少针对性的天敌(吃蚯蚓的动物不少,但是针对蚯蚓的动物极少),这是蚯蚓不会被捕食灭绝的原因之一。

角度三:强大的再生能力

在自然界中,大多数动物只要是受到较大的创伤,那么它还能生存的几率就非常低了,蚯蚓则是个例外,因为蚯蚓有很强的再生能力。虽然自然界中像壁虎这样的动物也具有再生能力,但是壁虎的再生仅限于它的尾巴,而蚯蚓不同,它能再生器官,将一条蚯蚓从中间截断后,很快这两段就会长成两个新的个体,这是因为蚯蚓体内有一个强大的再生器官,当被截断后,再生器官分泌消化液将断面溶解(防止感染),之后再生器官会分泌再生细胞和器官细胞,在确实的地方再次长成新的器官,这样被一分为二的蚯蚓,就能变成两条。

正是因为拥有如此强大的再生能力,在被其他动物捕食时,只要被扯断(事实上蚯蚓在土中与黏土纠缠在一起,拉扯极容易扯断),另一部分就能再次的生长成为新的个体。

角度四:生存和繁殖能力

一个物种想要具备一定的种群数量,必然离不开两个重要的因素: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蚯蚓就是如此,首先,蚯蚓属于不挑食的动物,它们几乎什么都可以吃,就这么说吧,除了人类制造的不具备食用价值的东西(比如玻璃、橡胶),就没有蚯蚓不吃的。正是因为不挑食的习性,让蚯蚓几乎有土就能活(土壤必然有水分)。

其次,蚯蚓是雌性同体的动物,不过蚯蚓的精卵细胞的成熟期不同,所以它们繁殖依赖于异体受精。成年的蚯蚓从繁殖期开始一年的时间内至少能产下100-300个卵茧,每一个卵茧能够孵化出4-7条蚯蚓,也就是说一条成年蚯蚓一年就可以产下至少400条后代。而这些后代1个月左右就可以达到性成熟,继续繁殖,这是呈几何倍增加的。

因此,强大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也是让蚯蚓很难被捕食灭绝的原因之一。(下图为蚯蚓卵茧)

总结

蚯蚓虽然“柔弱无骨”,也没有什么攻击性,但是它深入土下的栖息习性,强大的再生能力,再结合它强大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让它们成为了世界上数量和种类最多的动物之一。也正是因为这样,动物们想要靠捕食将它们灭绝,显然也是不可能的。在猎奇君看来,至少要比灭绝蚊子更难。

蚯蚓这样没有防卫能力的动物为什么没有被其他动物捕食灭绝?

蚯蚓浑身都是软乎乎的肉,身上一点能够保护自己的利器都没有,但是神奇的是蚯蚓却活了下来,原因说起来或许你都不信。

小时候,要去河边钓鱼时,就拿起锄头一掘,几下子就有蚯蚓被挖出来了。

运气好点的人能够挖到完整一条的蚯蚓,而运气不好的人很有可能就只能够挖到被锄成两断的蚯蚓了。

拿蚯蚓来钓鱼最好不过了,不过蚯蚓除了拿来钓鱼之外似乎没有太多的用处,所以在我的印象之中蚯蚓它唯一的用处就是只能拿来钓鱼的。

不过家里饲养的鸡、鹅、鸭等等,这些家畜也是吃蚯蚓的,不过挖蚯蚓很麻烦,而且即便随便地在一个地方开挖也不能够保证挖到几条。

再加上饲养鸡、鹅、鸭等等,家里还有饲料以及一些米饭伴着糠来喂养,所以一般的人也根本不会去费那个功夫去挖蚯蚓来养鸡、鹅、鸭。

但是说来也奇怪,蚯蚓这种动物,明明浑身都是软乎乎的,压根一点都没有保护自身的武器。

比如像其他的动物多多少少会有牙齿等等保护自己,但是蚯蚓看上去一点自保的能力都没有,却都没有因为被其他动物捕食而灭绝,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因说起来或许你都不信,特别是最后一点。

繁殖能力强,且是个“一刀两断”都不死的家伙

蚯蚓又名为“地龙”,这是因为它生活的空间都是在地上钻来钻去,所以就有了这个称号。

在全世界范围内共有蚯蚓3000多种,而我国则是有200多种,广泛分布的蚯蚓类型有环毛蚓、爱胜蚓、异唇蚓、杜拉蚓等等品种。

别看蚯蚓身体上没有任何自保或者攻击的武器,它之所以能够活下来还得得益于强大的繁殖能力。

蚯蚓是雌雄同体,不过它不能够自给自足地繁殖,还是要依赖于异体受精。

有相关的资料显示成年的蚯蚓从繁殖期开始一年的时间内至少能够产下100~300个卵茧左右。

而一个卵茧就能够孵化出4~7条左右的蚯蚓,数量惊人,如果按照这个计算方法,一条成年蚯蚓每年产卵的数量是很厉害的。

再加上蚯蚓仅仅是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能够达到性成熟了,继续繁殖的过程,数量更是呈几何倍式地增长。

当然了,它除了繁殖能力厉害之外,其中最厉害的一点就是它具备很强的再生能力。达尔文曾经说过“蚯蚓是进化史上最重要的动物类群”。

在自然界里面,无论是什么动物都好,如果把它们的身体切断为两断,那么它们会很快就死去了。

但是蚯蚓却不一样,它有一种特殊的再生的本领,那么它为何会有这种本领的呢?这一切都还要从它的身体构造说起。

它作为一种低等动物也有前端和后端,但是它的身体就像接起来的水管那样,是由不同的“管子”给接起来。

所以它的身体看上去是一环又一环的体壁,里面有不少中胚层细胞组织成的肌肉系统,体内是消化道,内外两条产管子之间有体腔液。

当它的身体被切成两段的时候,在它断面上布满的那些肌肉组织就会瞬间收缩,一些肌肉细胞自己开始迅速溶解。

再形成新的细胞团,与此同时,有血球出现,聚集在有伤口的地方形成栓塞,相当于人体的“结疤 ”让伤口迅速闭合。

体腔中的性细胞也会迅速地迁移到伤口上,和溶解的肌肉细胞组合在一起,再在伤口上形成结节。

也就是再生芽,与此同时,身体里面的消化道、神经系统等等细胞会通过大量的有丝分裂的方式,再迅速地向再生芽里面生长,就这样细胞不断地增长。

在伤口的切面上,会再长出新的头来,就这样一条蚯蚓被切成两段之后,就变成了2条蚯蚓,而且是器官完好的蚯蚓,这实在是神奇。

你说即便把它一刀两断,也只是让蚯蚓变得更加多了,蚯蚓根本就没死,这技能逆不逆天?

不过也看蚯蚓的运气,如果砍的地方在一些重要的器官部分,那么蚯蚓也是不能通过这种方式再活着的。

它生活的地方注定了它不会被天敌所捕食

蚯蚓它们以腐烂的植物或者是其他的有机物为食,吞食土壤以及砂粒。

以获取其中的有机物质,所以它们生活在土壤的浅层,一般在20厘米左右,正是这20厘米注定了它不会怎么能够被天敌所捕食。

假设鸭子、鸡、鹅鸟等等要吃蚯蚓,那么也得挖土,但大部分的这些动物都不会挖地下。

而且它们也没有这个智商去挖蚯蚓,所以它们根本就捕捉不了蚯蚓来吃。

因为要吃蚯蚓就得挖地下,但是它们没有那么好的能力,也没有这个智商,再加上它又不会暴露在土壤的表层。

就这样表层就相当于是保护蚯蚓的一道屏障,隔绝开了大部分的捕食者,所以蚯蚓之所以不会因为被捕食而灭绝就是这个原因了,真的非常简单。

毫不起眼的蚯蚓却是“生态系统工程师”

别看软乎乎的,毫不起眼的样子,但是它却有着“生态系统工程师”的美誉。这是因为蚯蚓它挖穴松土。

吞食土壤能够使得土壤疏松,分解了有机物,为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有研究表明,经过蚯蚓消化出来的土壤,其中含有的氮、磷、钾等等的成分是一样土壤的好几倍。

是一种高效的有机肥料,同时它排出来的蚓粪又可增加腐殖质。

它通过取食、消化、排泄、分泌(粘液)和掘穴这一系列的活动,是在对土壤过程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做着贡献,所以它被称之为“生态系统工程师”。

蚯蚓这样没有防卫能力的动物为什么没有被其他动物捕食灭绝?

不夸张地说:如果蚯蚓都灭绝了,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也要跟着绝迹,人类离“末日降临”那天可能也不远了。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或是钓过鱼的人都知道,蚯蚓是一种神奇的生物。它们的定位是益虫,小学课本里就教我们蚯蚓是松土机,能让植物更好地吸收养分。

但除此之外,蚯蚓还是钓鱼的“神器”,有时候比饵料好用得多,但就是这样一种人畜无害的生物,没有防身手段的它们,为何还没灭绝?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蚯蚓的一些知识点,在有初步了解后,对于答案的解析你会更加透彻。

01:关于蚯蚓

蚯蚓也被叫做地龙,是一种无脊椎软体动物。它们仅生活在陆地的土壤里,在海洋、沙漠、雪地均无分布。蚯蚓主要以土壤内的腐败有机物为食,也经常会“吃土”,如果在雨后松软的地面,你看到一只约5~10cm长的蠕动软体“长虫”,那大概率是蚯蚓。

蚯蚓的身体是圆筒状,也分为头和尾(如果不仔细观察可能分不清),其中头部包含了蚯蚓身体大多器官,脑、肠子、食管、血管等重要器官都聚集在头部一端,尾部则只有排泄器官。

民间有关于蚯蚓“一刀两断”仍可存活的传闻,那的确是真的,但前提是你不要切到有器官的部位。因为破坏的器官无法再生,但如果避开了这些要害,那过不了多久蚯蚓就会像壁虎一样长出新“尾巴”来。

蚯蚓属于雌雄同体动物,但却是有性繁殖生物,它们没办法单独个体完成繁殖,所以还需要另一只个体来配合,在完成繁殖动作后,蚯蚓会产出蚯蚓卵,温度、湿度适宜下一个卵茧能孵化出3~4条蚯蚓。

目前,全球统计在录的大约有3000多种,我国有200多种, 算是蚯蚓种类较多的国家。它们因有土壤改良、物质循环等作用而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此外还具有药用、食用价值。这种生物不仅富含蛋白质,也可入药治疗多种疾病。

但同时你也可以发现,蚯蚓很“脆弱”,浑身软体缺乏保护措施,防护能力几乎为0,还很容易成为鸡、鸭等生物的盘中餐,长期的进化中也没有演变出毒性,为何它们能存活到现在还没灭绝?

02:蚯蚓暂时不会灭绝的原因

1.天敌甚少

之所以不会灭绝,首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直接的天敌。别看蚯蚓很脆弱,但它某种意义上是天选之子。大自然考虑得很周全,在让它脆弱的同时,也给了它坚硬的保护屏障。

蚯蚓生活在土壤浅层,大约是20厘米左右的浅表,但别小看这20厘米的薄土,对蚯蚓来说已经是很强大的屏障,这让它们没有暴露在地表被陆地上的生物捕食。

而自然界里,天敌少就意味着生存的几率大,所以能长期存活。很多以蚯蚓为食的动物,都缺乏使用工具的能力,且不是所有的“敌人”都有挖地三尺的技能,所以生活在土壤里,让蚯蚓免受了天敌的困扰,怡然自得的在土里生活、繁衍。

2.繁殖再生能力强,一刀两断仍可存活

蚯蚓没有灭绝的第二法宝,是它们强大的再生能力。很多人都尝试把蚯蚓分成两节,其中有一节虽然挣扎了几下就不动了。你以为它玩完了,但实际上你的注意力却被分散了,另一节可能已经逃之夭夭,钻回土里疗伤了。过不了多久,它们就会长出新的“尾巴”,虽然不能分为两只,但这足以彰显它们的再生能力。

其次,蚯蚓产卵能力也很强,一只蚯蚓的卵茧可以孵化出3~4条蚯蚓,而且这是在土壤里进行,没有外来干扰。吃喝拉撒都在土里进行,外界的威胁就很少了,只要环境合适蚯蚓的成活几率会很高。

由此反复下,虽然一只蚯蚓寿命可能只有1年多(有的可以正蚓活到6年),但这足以让它们繁殖很多后代。用现代的眼光去看,蚯蚓可能是活在世外桃源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在外界干扰很少的情况下,能左右它们的只有土壤环境了。

因而,当蚯蚓灭绝的时候,这就反映出土壤大面积存在污染。而土壤又是地球上很多生物赖以生存的根基,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推测出那时候灭绝的可能不止是蚯蚓,人们肯定也处在一个水深火热的状态之中。

3.天选之子蚯蚓,也在遭受重重考验

不过目前,因为蚯蚓有其经济效益在,不少地方会高价回收蚯蚓,一斤可以卖到2~6块钱不等。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开始动起了坏脑筋,利用“高压电蚯蚓”的方式,把土壤里的蚯蚓逼出地面,然后一网打尽拿去售卖,使得一些地方的蚯蚓绝迹。

但很明显,这种行为不可取。如果想要赚钱可以考虑规模化养殖,用高科技工具去迫害蚯蚓虽然可以获得一时的效益,但等蚯蚓绝迹后换来的就是贫瘠的土壤生态,这对以土为生的农村劳动者或是对生态可持续发展来说十分不利。

再加上近年来,水土污染的加剧,例如有人会把不可降解的化学垃圾,或是危害巨大的旧电池随处乱丢,这些会造成大范围的土质污染,让蚯蚓生存空间缩小甚至是死亡。这些不起眼的慢性“毒药”,才是手无寸铁的蚯蚓灭绝的潜在诱因。

写在最后

蚯蚓之所以没有灭绝,是因为它生活在土壤里,天敌很少,取决于它们生存的更多是土质和食物。大自然就是这么巧妙,在让蚯蚓显得很脆弱的同时,也给它们制造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但目前大规模捕杀蚯蚓的行为在各地仍有上演,水土污染不断加剧,蚯蚓不会灭绝的命运,是否会在某天被改写?若是那天来临,环境和人们会是怎样?不敢多想!

每消失一个物种,就是大自然给人类敲醒又一次的警钟。保护自然,从你我做起!

蚯蚓这样没有防卫能力的动物为什么没有被其他动物捕食灭绝?

蚯蚓的生命力极其强悍,但防御力几乎为零,而且天敌众多,然而神奇的是,蚯蚓完全没有灭绝的风险,依旧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之一。

关于蚯蚓这种神奇的动物

蚯蚓不是昆虫,而是一种神奇的陆生环节动物,它们平时生活在20厘米厚的土壤中,昼伏夜出,以土壤中的粪便和垃圾为食,生存能力极强。

蚯蚓和黄鳝一样,都是雌雄同体的动物,因此繁殖能力非常出色,据说出生30后就可以交配繁殖,而且蚯蚓的寿命也很长,最多可以活8年,简直就是节肢动物中的老寿星。

值得一提的是,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它们主要依靠皮肤进行呼吸,而且蚯蚓的皮肤还能分泌出一种润滑液,可以保证它们在土壤中畅行无助,非常方便。

别看蚯蚓的个头很小,但它们对改善地质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还可以提升土壤中真菌和微生物的数量,促进植物生长,而且还能入药,具备很强的经济价值。

那么,为什么毫无防御能力的蚯蚓,还没有灭绝呢?

蚯蚓浑身都是软乎乎的肉,可以说既没有攻击力,也没有防御力,而且营养丰富,对很多小型动物来说是一种难得的美味,但是神奇的是,蚯蚓却活了下来,而且数量很多,原因主要有以下4点。

1.蚯蚓繁殖力强、数量多,根本不可能被捕食干净

目前全世界共有3000多种蚯蚓,其中我国就有2000多种,但基本上都分布在农村,据说在一些肥沃的土壤中,每平方米的蚯蚓可能多达上千条,这种数量令人难以想象。

而且,据动物学家研究发现:一条正常的蚯蚓,一年最多可以产下300个卵,而一个卵则可以孵化出4-7条小蚯蚓,也就是说一条蚯蚓,一年最多能产下2000条小蚯蚓,令人难以置信。

最重要的是,蚯蚓为了生存,可以说是不惜任何代价,甚至还进化出了雌雄同体的身体构造,使得每一个个体都能进行产卵,因此蚯蚓的后代数量极多,这保证了种族可以顺利繁衍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蚯蚓在出生的30天后就可以继续繁殖了,按照这个计算方法,蚯蚓的数量将会呈几何数倍增长,所幸蚯蚓的天敌众多,因此数量一直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2.蚯蚓再生能力极强,就算切成3、4段也不会死

对很多动物来说,只要身体被切成两段,那么它们很快就死亡了,但是蚯蚓却不一样,它们拥有极强的再生能力,别说是拦腰截断,就算切成3、4段也不会死亡(世界纪录为5段),甚至每一段都会成为全新的个体,这种生命力强悍无比。

而且蚯蚓作为一种低级动物,它们的身体分为100多节,就像接起来的水管一样,但蚯蚓身体的每节都有独立的功能,不过它们身体的大部分的器官都集中在头部,包括5个心脏和神经系统。

最重要的是,蚯蚓体内的细胞,还可以通过分裂迅速再生,切面也会快速收缩,并产生大量细胞,重新长出头部和尾巴,因此只要不伤害到要害,蚯蚓就可以持续再生。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大脑外,蚯蚓身体的第11节到第36节也是致命区域,在这个区域内被切断的蚯蚓,是无法重新长成身体的,根本救不回来,只能死亡。

3.蚯蚓生活在土里,让天敌很难捕捉

蚯蚓喜欢吞食土壤,从而获取其中的有机物质,因此它们一般生活在土壤中的浅层,大概在20厘米左右,这个位置的隐蔽性非常好,而且也让捕食者很难捕捉。

最重要的是,蚯蚓一般不会主动破土而出,因此土层成为了它们的天然防护工具,隔绝了很多的捕食者,而且蚯蚓的天敌,比如鸡、大鹅、鸭子的刨土能力都很差,无法深入土壤里捕捉蚯蚓,所以就算蚯蚓的天敌再多,是不会被捕食干净,注定不会灭绝。

不过,还是有一些动物,可以刨开土壤抓到蚯蚓的,但是基本不会影响到蚯蚓的种群数量,毕竟蚯蚓的生命力实在太强了,即便被捕食者吃掉一半,也是可以生存下去的。

值得一提的是,蚯蚓的生命力虽然很强,但是特别害怕阳光,只要被阳光一晒,身体就会干裂,而且和水蛭一样,极其怕盐,因此它们只能生活在黑暗、潮湿的土壤中。

4.蚯蚓适应能力极强,只要植物能生存,它就能生存

蚯蚓一般以腐烂的有机物为食,所以土壤中只要有植物的残体,就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成为蚯蚓的食物,而且蚯蚓常年都在地下生活,还喜欢在土里钻来钻去,这能极大的松动土壤,改造出更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也更利于蚯蚓生存。

因此可以说,只要土壤中含有水分,有植物能生长,蚯蚓就能活下去,而且蚯蚓体内的免疫系统也很强,对细菌的抵抗能力极为出色,因此很少生病,所以被很多人称为适应能力最强的动物。

此外,据动物学家研究发现:蚯蚓还能使用多个部位进行“思考”,比如把蚯蚓切成两个部分后,蚯蚓的每个部分都继承了原先蚯蚓的记忆,并凭借记忆行动,十分神奇。

那么,蚯蚓的益处有哪些呢

很多人来说,蚯蚓是最好的鱼饵,除此之外蚯蚓没有太多的用处,但达尔文却说过说:蚯蚓是进化史上最重要的动物,因为它们是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工程师。

一般来说,蚯蚓以土壤中有机物为食,因此经常吞食土壤、疏松土壤,使土壤更加蓬松,而且蚯蚓消化出来的土壤,还含有大量的磷,因此肥力极强,也更有利于植物生长。

除此之外,蚯蚓还可以分解掉人类生产的有机垃圾,并将其转化为有机肥料,据研究发现:100万条蚯蚓,一天内就可以吞食800斤的生活垃圾,所以别看蚯蚓毫不起眼,但它们可是真正的环境卫士。

不仅如此,蚯蚓的营养价值也很高,它们的蛋白质含量约为65%,脂肪含量约为17%,而且体内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另外药用功能也很强,甚至还被做成食品,很受欢迎。

蚯蚓的天敌都有什么

大自然是适者生存和弱肉强食的地方,而且万物相生相克,因此蚯蚓的天敌非常多,经常成为一些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甚至家禽的美食。

1.野猪

野猪是杂食性动物,只要能吃的东西都吃,它们体型庞大,成年后体长可达2米,体重在400斤左右,其中西伯利亚地区的野猪甚至能长到800斤,十分惊人。

它们喜欢栖息在森林和草地中,一般早晨和黄昏时出来觅食,通常都是2-10头的集群活动,它们的食物很丰富,喜主要以各种小动物、植物和昆虫为主,尤其是蚯蚓,堪称野猪的最爱。

虽然蚯蚓的体型很小,但胜在数量在众多,而且蛋白质丰富,很受野猪欢迎,而且即便蚯蚓大都隐藏在土里,野猪依旧可以凭借出色的嗅觉,把它们一一找出来,此外,野猪的还有一个强大的挖掘工具,那就是它们6厘米长的犬齿,可以轻松把蚯蚓挖出来吃掉。

2.鼹鼠

鼹鼠是蚯蚓最大的天敌,它们外形酷似老鼠,而且体型很小,最大也不过10厘米,鼹鼠的生活很规律,一般都是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捕食,其中主要以泥土中的各种昆虫为食,尤其是泥土中的蚯蚓,是它们最喜爱的美食。

最重要的是,鼹鼠的对蚯蚓的杀伤力极强,它们一次可以捉很多蚯蚓,是蚯蚓命中注定的天敌,当然这主要归功于鼹鼠锋利的利爪,要知道它们爪子可不是一般厉害,据说挖掘机都是模仿鼹鼠爪子制作的,因此挖土速度极快,堪称蚯蚓最大的克星。

3.刺猬

刺猬很小,有的品种甚至还没有手掌大,因此平时只能以草根、甲虫、蜗牛等小型动物为食,当然也包括很好捕捉的蚯蚓,毕竟作为杂食动物,它们基本上什么都吃。

而且刺猬的触觉、嗅觉极其发达,可以轻易感知到土壤中翻动的声音,而且一旦嗅到蚯蚓时,它们就会用爪子挖出洞口,然后把蚯蚓吃掉,享受美餐。

4.乌鸫

乌鸫是瑞典国鸟,常栖于农村和林区,是杂食性鸟类,喜欢在地上翻找蚯蚓、蠕虫和浆果吃,其中蚯蚓是它们最爱的食物。

值得一提的是,乌鸫的食量很大,仅是幼鸟一天就可以吃掉相当于自身体重40%的蚯蚓,而成年的乌鸫一天则可以吃到10多条蚯蚓,堪称蚯蚓杀手。

5.虎甲

虎甲,体型中等的肉食性甲虫,攻击性很强,号称“拦路虎”,也是地球上速度最快的昆虫,据说它们每秒钟的移动距离,是自身体长的170多倍,如果人类有这样的速度话,相当于每小时奔跑1000千米,和普通的飞机差不多。

此外,虎甲还喜欢栖息在潮湿的地方,而且还喜欢吃蚯蚓,所以一旦有蚯蚓从地下冒头,就会被它们飞快地捕食掉。

总之:

像蚯蚓这种没有防御能力的动物,之所以没有灭绝,是因为它们繁殖能力极强,因此数量众多,不会被捕食干净,而且蚯蚓的生命力也很强大,又是生活在土里,一般捕食者很难捕捉,所以才会一直繁衍下来。

那么,你对蚯蚓这种动物有什么看法呢?

蚯蚓这样没有防卫能力的动物为什么没有被其他动物捕食灭绝?

说到蚯蚓,可能大家都不陌生,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动物。平常我们可能看不到它的身影,但是到了下雨天,雨停之后街道上就会有许多爬出来的蚯蚓,就算在平时,找个泥土松软的大方,用铲子也能挖出蚯蚓来!

玩过蚯蚓的的都知道,这是一种无毒且没有攻击力的生物,我记得我们小时候就经常捉了它们去钓鱼。那么就是这样一种无毒且没有攻击力的动物是怎么存活下来的呢?

下面我们就先来具体了解一下蚯蚓,在细致分析一下它是凭什么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立足的!

蚯蚓

蚯蚓俗称“地龙”,是一种常年生活在地表下面的食腐生物。在世界上它有着一个响亮的名头,那就是“生态系统工程师”。

无论是进食还是消化,以及排泄粪便和分泌体液,这些生理活动都对土壤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蚯蚓的这些生理活动对土壤的肥沃程度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这就是它名头的由来。

作为生活在土壤中的无脊椎动物,它们也不是单一的族群。根据中国知网上面显示的信息来看,全球已记录的陆栖蚯蚓有12科,181属,约4000种,中国已记录的有9科28属306种。

蚯蚓是一种食腐动物,它们吞食腐烂的植物或者一些土壤及砂粒,以获取其中的有机物质。它们依靠体表的刚毛来进行移动,运动过程也会给土壤“松松筋骨”。

蚯蚓是一种雌雄同体的生物,能在交配过程中可以同时受精。什么意思呢?就是它在给别的蚯蚓受精的时候也可以接受其他同类的受精!

除了身体前后几个体节以外,其余体节都有一对后肾,这是蚯蚓的排泄器官。蚯蚓还有一个能力,就是在排泄废物的时候,肛门会把排泄物中的水分再次吸收,从而增加了自己的生存能力!

别看蚯蚓不起眼,但是在距今5.5亿年的化石中发现了蚯蚓的身影,说它是一种古老的生物一点不离谱。

随着近年来科技发展,蚯蚓的医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被更多人发现,人工养殖做来越多!

无毒无害,为何能活活漫长岁月?

1.“人口基数”大

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就算是繁殖能力在差的生物,如果数量众多,那么每年的新生儿数量都不会少。

蚯蚓的数量多到什么程度呢?至今也没人能统计出来,只能说除了南北极、岩层以及海水中,其他任何地方都遍布它们的身影。绝对是世界上最多的动物之一!

2.生存环境

蚯蚓没有骨骼,全身70%都是蛋白质,对于很多虫类很多虫类和鸟类来说,绝对是美味。

可是蚯蚓的生存环境大大减小了被捕杀的记几率。蚯蚓生活在地表以下10--30厘米的潮湿土壤中,这就让很多鸟类望而却步,而且土壤内复杂的环境也能挡住很多土里的昆虫!

在干旱时候,蚯蚓能够向下钻入3米深的土壤中,等到旱季过去,它们又能钻到浅土层,补充水分,继续存活!

3.再生能力强

对于蚯蚓断成两截能不能成为两个个体,这个说法众说纷纭,我没有亲手做过实验,也不敢断言。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蚯蚓的再生能力很强。如果遭到创伤或者被剪掉一小部分,它绝对是会继续存活的,而且会继续长出断掉的部分!

4.繁衍能力强

繁殖能力是保证一个物种延续的最重要手段。蚯蚓不仅基数大,而且繁殖能力强。

在第一节中,我已经说过,它是雌雄同体生物,可以同时受精和被受精,另外,蚯蚓幼体一个月左右就能性成熟。最主要的是,当蚯蚓进去繁殖期,一只蚯蚓一年蚯蚓至少能产下100-300个卵茧,每一个卵茧能够孵化出4-7条蚯蚓,也就是说一条成年蚯蚓一年就可以产下400--2000多条后代。

然后,儿生子,子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以上几点就是蚯蚓能够延续几亿年的根本原因!

蚯蚓这样没有防卫能力的动物为什么没有被其他动物捕食灭绝?

地球的生命迄今为止已有46亿年,而在这46亿年之间,有过几次生物大灭绝,而蚯蚓在几次生物大灭绝期间,都幸运地存活了下来。那么蚯蚓这样没有防卫能力的动物,为什么没有被其他动物捕食灭绝呢?

蚯蚓的生存环境,让它逃过了绝大多数的捕食者

我们常见的蚯蚓,大多是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之中。喜欢钓鱼的朋友知道,平日里要想找到蚯蚓,就要去阴暗潮湿,砖瓦砾堆积,土壤稀松的地方。而鸟类大多数不会去阴暗潮湿的环境捕食,有利的生存环境,让它躲避了绝大多数捕食者的捕食。例如:鸟类。

鸟类多以昆虫为食,那么,蚯蚓是昆虫吗?蚯蚓其实不是昆虫,蚯蚓是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不同,蚯蚓是没有脊椎的,也被称之为无脊椎动物。蚯蚓作为陆生环节动物,是不少鸟类喜欢捕食的对象。但是,蚯蚓作为环节动物,昼伏夜出的习惯也让其避免了鸟类的捕食。

蚯蚓的生存环境是在湿润的土壤中,以微生物和动物粪便和树叶分离的有机物和泥土为食。由于蚯蚓是生存在土壤之中,而土壤之中又没有其他的捕食者,有利的生存环境,让它几乎没有任何的天敌。这也就是为什么说,蚯蚓为什么没有被其他动物捕食灭绝的主要原因。蚯蚓,目前在地球上存活了约有7亿年的时间,也是目前地球上存活时间最长的动物之一。

那么有人问了,既然蚯蚓存活在土壤之中,有没有其他的天敌,又能有效避免捕食者,那么蚯蚓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其实不然的。

蚯蚓以土壤之中的分解物为食,而土壤中不仅仅有蚯蚓这一种生活,健康的土壤也可以够孕育出不同的生命,而这些生命要依附土壤生存。

记得以前,翻动土壤的时候,经常会发现蚯蚓,而现在蚯蚓却越来越少了,主要的原因就是化肥的过度使用,和环境的污染。蚯蚓无法适应不利于自己存活的土壤,就会钻出地面,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而就在钻出泥土的期间,很有可能会成为鸟类以及蚂蚁等捕食的对象。

蚯蚓的药用价值

明朝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虫部》部分,记录了有关蚯蚓的药用价值。蚯蚓,俗称“地龙”,又名坚蚕。李时珍曰︰今处处平泽膏壤地中有之。孟夏始出,仲冬蛰结。雨则先出,晴则夜鸣。或云结时能化为百合也。与螽同穴为雌雄。

正因蚯蚓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于是就有了人工饲养,这也是蚯蚓没有被其他动物捕食灭绝的原因之一。

结语:

蚯蚓不仅可以疏松土壤,蚯蚓的粪便还能改善土壤的质量,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虽然蚯蚓没有任何的防卫能力,有利的生存条件,给了蚯蚓天然的生存保障。加上蚯蚓对人类有一定的价值,人工饲养也是蚯蚓没被灭绝的原因之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