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老酵面做出筋道松软不死底的包子?
大家好,我是西北美食推荐官。很高兴能来回答这个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用。
接下来我就把详细的做法教给大家参考。
老酵面与面粉的比例为1:3或1:2。用适量的温水把老酵面泡开,再加少许面粉搅匀,最好是当天下午泡好放温暖处发酵,第二天早上用。
泡发好的老面粉,和成比馒头面软的面团,放温暖处发酵。
温暖处发酵1倍大以上就可以了。如果是要做很多,此时可接面,也就是再加些面与水与发酵好的揉匀在一起,继续发酵1倍大以上为好。
兑碱一般是1斤面粉半斤老酵面用碱2克左右,在揉匀的基础上,闻到略有酸味正好。
兑好碱后彻底揉匀,也可用刀切开看均匀的布满微微小孔,不能有大孔存在。此时再醒会,分成剂子,擀成四周薄中间厚的圆皮。这点是不死底的关键。
包好包子后放在蒸片上下面垫油纸或放在竹笼屉中最好。盖盖二次发酵。这点是松软的关键。
二次醒发好后开水上锅,大气蒸10分钟左右。
松软筋道不死底的包子,就这么成功了。
注:筋道的关键是面粉的选用,多揉面揉好筋道就产生。
如何用老酵面做出筋道松软不死底的包子?
嫩酵面做出的包子,筋道松软,名副其实,老字号包子铺大都用嫩酵面去做皮,但它的难度指数也相当的高,就说是嫩(水面团)面,嫩到什么程度,这是很难掌握的,用酵面团发一半时间,这个标准没有明确的标准,它就是难在这里,如果在老字号包子铺不学上几年是掌握不了的,一般的师傅都有七八的经验才敢做嫩酵面。这么难为什么老字号包子铺还要用嫩酵面呢,因为它有筋力是大酵面团不可比拟的,又能达到酵面的一些效果,这两点充分满足了客人对面食的要求,从而日进斗金。
为了便于大家操作,也能做出嫩酵面的包子,在这里运用可操作的标准为大家演示。
1、用部分老面肥加些酵母加温水化开,放在温暖处发酵成上图状态。这里用100克面肥,165克温水。
2、老酵面发好后,加300克面粉,揉成面团,发酵至2倍大。
3、水面团是用150克面粉加水80克,揉成面团,静醒二三十分钟。
4、把酵面团揉匀前加1克碱揉透,这时把水面团和酵面团加些猪油揉到一起,揉匀揉透,静醒20分钟。
5、静醒好的面团分成均匀的剂子,擀成中间厚四周薄的圆皮,包上馅料,做成成品。
6、包好包子后,进行二次醒发,包子皮变软变轻,开大火用大气蒸10分钟左右,肉馅10钟以上,素馅10分钟以下。不要时间过长,影响包子的品质。
7、时间到就随时取去包子食用,口感很好,只要二发掌握好不会出现塌陷等问题。
注意,面粉选用特一粉,水面团:酵面团为1:3或2:3,这是依据冬夏季不同季节而定。
如何用老酵面做出筋道松软不死底的包子?
我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老酵面是用老面发酵面,时间长一些。
制作方法:1、500克面粉,200克的水,再把泡好的老酵放入面里,搅拌均匀,揉光,放入盆内,待4个小时面就发好了。
2、把面取出来,放入食用碱,面中和,没有酸味,就可以开始蒸包子。
3、主要擀皮的时候中间一定要厚点,蒸出来的包子筋道松软好吃。这就是我的回答,喜欢关注我
如何用老酵面做出筋道松软不死底的包子?
从老妈那儿学来的用老酵头发面,现在一直还在用,虽然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种发面材料,但我总感觉用老酵头发面蒸出来的馒头更有麦香味儿。做包子也一样。
用老酵头发面,做起来要复杂些,要先起面。把酵头用水泡软和面。一般四五个小时后才能发好。发好的面闻上去是酸的。要加入适量的小苏打用水化开撒在发面上拆匀,可以边和边闻,到不发酸为止。接下来是揉面,这一步很重要,也是让面筋道松软的关键,面软可以加入适量干面粉,揉面一定要用力揉上劲儿,可以反复多揉一会儿,面团揉到光滑有醒劲就算揉好了。
揉好后的面团便可以制作各种面食了,馒头、包子、花卷等。蒸包子不死底,最重要的是不要开水下锅。开水下锅,那面还没发起来就被高温烫死了。一般做包子时都是响水装锅,包好的包子也不要长久放置以免出汤包子皮不好发起来。包子蒸熟后,不要急着掀锅,关火后稍等2、3分钟再掀,包子不会塌皮。
面粉都是家里的小麦送到磨坊加工出来的,蒸出的包子没有早点摊儿上的白,但也松软有嚼劲,麦香味儿十足。
如何用老酵面做出筋道松软不死底的包子?
用酵面做包子难在掌握酸碱度,和面其实很简单,就是把酵面用温水泡软,加入干面粉揉成光滑的面团,放在温暖处发酵,当发酵好的面团是均匀的蜂窝状,面团还有弹性,就是发的正好,按1斤面3克碱的用量就行,如果面团有很大的酸味,又没有弹性,就有点发过头了,要适当的多添加1~2克碱,揉均匀,就可以分割面团做包子了,做好的包子不需要二次醒发,静置5分钟,水开了就可以上锅蒸了,这样做出来的包子比酵母面味道更香
如何用老酵面做出筋道松软不死底的包子?
这个问题问到地方了,我家的锅盔就是用老酵面做的,都做了十几年了,那面头都有十年的根了,因为现在疫情原因,不在店里没开门,到时候解封了,给你们发视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