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界真的有跨物种的爱情吗?

动物界跨物种的“爱情”说白了就是杂交,我们常说的狮虎兽、骡子、豹狮等动物就是两种不同的动物杂交的产物。从这些杂交动物的产生,我们能看到动物界好像是真的存在“跨物种的爱情”,但是凡事我们不能只看表面,事实上,这些杂交动物的产生,并不是“爱情的结晶”,而是人为干预下的产物。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动物杂交的问题。

“跨物种的爱情”在自然界中几乎是不存在的

在开始我们就说过,动物的杂交在自然界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有生殖隔离的存在。生殖隔离,大家都不陌生,简单地说它是指:在自然环境下,两个不同的物种不会交配,或者交配后不会产生后代,亦或者产生后代,但后代不具备生育能力。

虽然生殖隔离的定义中有交配这一项,但是,绝大多数的动物都遵循着生殖隔离的生殖前隔离,也就是不交配。导致物种在自然环境中不存在交配行为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只列举几个比较常见的:

01 地理隔离,两个物种分布地区不同,自然环境下不会相遇

02 时间隔离,两个物种的发情期不同

03 生态隔离,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完全不同,比如存在竞争关系以及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等等

04 行为隔离,两个物种的繁殖行为不同

以上四个是自然界中野生动物之间普遍存在的生殖隔离表现,比如狮子和花豹本身就存在竞争关系,狮子遇到花豹,要么赶走,要么杀死,不会发生任何的其他交集,而一些食草动物,比如斑马和角马在非洲大草原上经常会相遇,但是角马的发情期大都在每年的3-4月,而斑马的发情期在每年的8-9月,这就是时间隔离。

自然环境下野生动物少见的杂交行为

不可否认的是,在自然界中,确实有个别的野生动物在发情期会有与其他完全不同的动物繁殖的行为。在这里我们举两个例子:大象和犀牛、南极毛皮海狮和企鹅。

大象和犀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动物,在极低的概率下会出现所谓的“跨物种爱情”,但是,这并不是“爱情”,因为雄性成年大象的力量是犀牛所无法抗衡的。在南非的匹林斯堡国家公园和赫卢赫卢韦–印姆弗鲁兹公园中,工作人员统计了从1990年到2001年中,大象与犀牛的互动记录,其中有六十多起,雄性大象在发情期杀死犀牛的记录,而且还记录了一起大象与犀牛的“爱情”。不过,根据工作人员描述,这头特殊的大象是因为从出生到被赶出象群(象群在雄兽15岁时就会将其赶出),这头大象都没有见过正常的繁殖行为。所以,在可以让大象进入“狂暴”状态的发情期内,这头大象才做出了这样的行为。

至于南极毛皮海狮和企鹅,是在2011年,科学家在南极首次发现的,而且与大象和犀牛一样的是海狮比企鹅有着明显的体型优势,所以企鹅无路可逃。这一举动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科学家认为,海狮的这种行为,很有可能与雄性海狮需要通过决斗来决定整片雌性海狮的归属有关,在繁殖期,海狮们通常会聚集到一起,雄性海狮们通过大战来决定区域内雌性的归属,这就意味着那些较弱的雄性在发情期没有机会繁殖。所以,脾气暴躁的落败者,选择了对一旁无辜的企鹅撒气。诚然,一种是哺乳动物,一种是鸟,二者连纲都不同,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

杂交动物是人类的需求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野生环境下,动物们都受生殖隔离的种种机制的约束,是极少发生“跨物种爱情”的,而且上面的两个例子之所以能够引起科学家的关注,是因为实在是太少见了,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并不是两种动物要杂交产生后代而有的行为,而是一种明显有体型优势的物种具有着极强的主观意识。

在当下,我们能够看到的杂交动物几乎都是在人工干预的情况下产生的,因为在人工干预下,狮子和老虎能够一起从小养到大,将它们原本的地理隔离和生态隔离抹掉,然后在两种动物的发情期时,把它们强制的关到一起,这样就产生了狮虎兽。其他的骡子、豹狮、混血骆驼(羊驼和骆驼的后代)等等,都是人通过这种干预的方式让动物被迫杂交而产生的后代。

那么,人要这些杂交动物干什么呢?

不同的杂交动物能够满足人类不同的需求,比如骡子是马和驴杂交的后代,它身上兼具驴和马的优点(像驴那样耐粗饲,负重、像马那样有奔跑能力),这种动物的产生将马和驴巧妙地结合了起来,满足了人们对“工具”的挑剔性(以前的人主要靠骡子来驮东西)。而像狮虎兽、豹狮、混血骆驼等动物,它们的出现就不是为了实用性了,而是为了吸引人的眼球,毕竟动物园中狮子和老虎常见,但狮虎兽极为罕见(狮子和老虎属于两种不同的动物,它们即使交配,成功产下后代的几率也不足1%,况且这1%的后代中,仅有不足10%能够存活),这种动物的出现势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他几种杂交动物参照狮虎兽。(下图为豹狮,比狮虎兽还要稀有,目前世界上仅繁育出两头,而且最后一头早在1985年就死亡了,所以当下世界上没有豹狮了)

总结

在自然环境下,野生动物们都有着不同生殖隔离机制,正是这些隔离机制的存在,让动物的基因可以不被污染。而且从杂交的角度看,即使产生的杂交后代,它们也存在着较明显的缺陷(比如狮虎兽会一直生长),在残酷的大自然中,它们也终将被淘汰掉,这也是科学家们几乎没有在野生环境下发现杂交动物的原因。

所以,所谓的“跨物种爱情”,只能是人强制的给两种动物“搭好鹊桥”才有的“爱情”,而这种“爱情”除了对人类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外,对动物来说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动物界真的有跨物种的爱情吗?

有,肯定是有,但是,比例很少。也就是说,绝大多数都是喜欢本物种之内的为最多。

比如,前些年就有非洲雄狮跟东北虎交配所生的杂交品种。不过,它的寿命可能会受影响。

因为每一个物种都有它特定的一种基因,跨物种的爱情多半都是在人为的情况下产生的,但是也有是自然交配产生的。这种跨物种产生的后代,一般都没有生育能力,以马和毛驴交配,所生的骡子就是这样。

其实不同的物种进行交配,因为它们的基因不同,所以说它们的后代的成活率会受到影响。我虽然说不是生物专家,我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命科学的探索,这种物种界限的壁垒有可能被打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