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庄稼地里蜥蜴随处可见,现在却很少见,这是为什么?

蜥蜴是一个大家族,有的有剧毒,比如科莫多巨蜥,有的会变色,比如变色龙,有的会爬墙,比如壁虎,有的在田里健步如飞,比如蓝尾石龙子,这些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蜥蜴共同组成了有鳞目的蜥蜴亚目。在我国最常见的蜥蜴无疑就是壁虎和石龙子了,壁虎目前来看,依然比较的常见,但是石龙子已经越来越少了,它们都去了哪了呢?我们简单的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蓝尾石龙子

首先,我们简单的来了解一下最常见的石龙子

石龙子是蜥蜴亚目石龙子科下所有动物的总称,该科下一共有超过1300种不同的石龙子,其中在我国比较常见的是石龙子科石龙子属(该属下一共有36种)下6种石龙子,最为常见的有三种:中国石龙子、铜石龙子以及蓝尾石龙子,因为这三种石龙子的主要分布区就在我国,而且中国石龙子更是我国独有的物种。

在这三种石龙子中,以蓝尾石龙子的数量最少,而且体型最小。成年后的蓝尾石龙子只有平均10公分左右的体长,蓝尾石龙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尾部呈鲜艳的蓝色,当然并不是所有蓝色尾巴的石龙子都叫蓝尾石龙子,比如我国的四线石龙子的尾背部就呈蓝色,但它是四线石龙子(如下图)。蓝尾石龙子与四线石龙子的相似度极高,不过,它们也有明显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外观区别就是蓝尾石龙子的腹部呈白色,而四线石龙子的腹部呈暗灰色。这一点只要是抬起头来,一眼就能看出

蓝尾石龙子在我国的分布很广,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甚至是东三省都有分布,不仅如此,它们对栖息的要求也不高,无论是山区的乱石,还是路边的杂草中都有它们的身影。食物主要以昆虫和小型的无脊椎动物为主,为肉食性。现在已经比较的少见,是我国的“三有”保护动物。

铜石龙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和西部地区(北方到山东地区就相对较少了),相比较蓝尾石龙子,铜石龙子的体型稍大一些,平均体长在13公分左右,全身以土黄色为主,最大的特点就是从眼部一直延伸到尾部有一条黑褐色的纵纹。

与蓝尾石龙子一样,它对栖息环境的要求也不高,无论是山地、田间还是路边的杂草丛中都有它们的身影,食物也是主要以昆虫为主。

中国石龙子是我国独有的石龙子,一共有4个亚种分化,而且它的分布是石龙子中最广的,在我国几乎每个省份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从体型上看,中国石龙子比前两种都要大,平均体长在25公分左右。从外观上看,中国石龙子幼年时期的体色以黑色为主,背部具有多条金色的纵带,身体两侧也有黄白色的小斑点。但是,随着慢慢地长大,这些特征都会消失,到成年后,中国石龙子的体色以褐色为主,身上的鳞片边缘呈黑色,头部两侧呈橘红色。

中国石龙子的主要栖息地也是以低海拔的地区为主,不过,它们是最经常出没田间的石龙子,因此,在我国无论是南北方,小时候在田间经常见到的就是它了。

石龙子为什么越来越少见了,它们去了哪里?

从上面简单的介绍看,我们最常见的石龙子其实就是中国石龙子了,它之所以越来越少见,并不是它们躲到了其他地方,而是真的减少了。那么,它们的数量为什么减少了呢?原因有三点:

01 抓

石龙子自古以来就被写入了各大药典之中,成为了一味中药。说来也巧,在我国许多减少的动物都出现在了古代的药典之中,比如犀牛角(中国犀牛早已灭绝)、穿山甲(已经极危)等等。既然可以入药,就会产生利益,产生利益就有人抓。

02 药

虽然没有人专门用药(投毒)的方式来捕杀石龙子,但是,石龙子的主要食物就是昆虫,而大多数的昆虫对于人来说是害虫,尤其是在田间的昆虫。因此,农药就会针对性地喷洒,这确实让病虫害大大的减少,但是同时也间接地“杀死”了石龙子。因为昆虫减少就意味着石龙子的食物减少,而且吃了被喷洒了农药的昆虫,石龙子也等于服下了农药。

03 吃

石龙子是小型的爬行动物,它们虽然都是食肉动物,但是它们只是处于食物链的相对底端,在野生环境下,石龙子本身就有许多的天敌,比如蛇、野猫、鸟类等等。原本食物链是相对平衡的,但是,由于前两个因素的作用,石龙子的数量越来越少,再加上像喜鹊这种偏肉食性的鸟类近些年的数量一直在增加。所以,基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天敌却越来越多,也是石龙子越来越少的原因。

总结

许多小伙伴在小的时候经常能够在田间发现石龙子的身影,它们健步如飞,灵活机警,小时候试过3个小伙伴围追堵截石龙子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它即使再灵活也躲不过有专业工具的猎杀者,而且农药的使用也让它们的数量大幅度的减少,最终在天敌的夹击下,原本常见的石龙子,已经越来越少见了,就像儿时的蜻蜓。

以前庄稼地里蜥蜴随处可见,现在却很少见,这是为什么?

蜥蜴,我们叫蛇虫子。七十年代,不仅是庄稼地里有,村子里的园子里也不少,走着走着,蛇虫子会“滋溜”一下跑过去,把人吓一跳。收割庄稼时,蛇虫子更多。人一多,蛇虫子会到处乱跑,有的慌不择路,会钻进人的裤筒里。我们村里有个妇女,干活时,一条蛇虫子就钻进了她的裤筒里,把她吓坏了。

小时候,经常砸蛇虫子。村里有种说法,说蛇虫子能给蛇治伤。蛇被砸坏了,它能把蛇治好。

蛇虫子跑得很快,实在跑不掉了,就把尾巴断下来。断下来的尾巴蹦来蹦去,能动很长时间。

一些调皮的孩子,把蛇虫子逮住,掰一个黄烟叶子,揉出水,滴进蛇虫子的嘴里,蛇虫子很快就死了。

我们西边一个村子,有一个人说蛇虫子能治疗癌症,天天逮蛇虫子给人治病,也不起作用。

后来,到了肥城工作,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肥城野外的蛇虫子也很多,肥城人叫蜥蜴为蛇虫离子。

不过,后来也越来越少了,偶尔在山上遇到一条。

大概是2015年的春天,我和妻子、女儿到山上挖野菜,到了一堆乱石边,我掀石头看看有没有蝎子。妻子也掀,掀开的石头底下有一条蜥蜴,仰头向天,把妻子吓得大叫了一声,而女儿被妻子的叫声吓得一屁股坐地上。

现在,在野外很少碰到蛇虫子。由于大量使用农药,蛇虫子的食物蚂蚱等基本没有了。而它们的天敌喜鹊、野鸡等却越来越多 ,蛇虫子自然就无法生存下去了。

以前庄稼地里蜥蜴随处可见,现在却很少见,这是为什么?

的确如题主所说,想想哪些以前在农村庄稼地里到处乱跑、曾经让小时候的我心生害怕的蜥蜴,我也是已经多年没有见到过它们的身影了。

我们这边的农民对生活在田野里的蜥蜴不叫蜥蜴,大伙都称呼它们扯火溜子。小时候根本也不明白这究竟是个啥意思,现在想来这称呼还真是符合蜥蜴这小东西的习性特点。

原本我们这边常见的蜥蜴都属于丽斑麻蜥,小时候的我比较怕蛇,也因为丽斑麻蜥的斑纹和样子有点和蛇相像,我总以为它就是多了四只脚的小蛇。所以,在农田里见到它们也是比较害怕。

丽斑麻蜥有昼行性,行动非常机敏,奔跑速度很快,当年总可以见到它们时行时停的间歇性急行的样子。丽斑麻蜥是一种对农作物有益的变温生物,每年4月出蛰,秋末食物变少时开始进入冬眠状态。出蛰后的丽斑麻蜥喜欢在晴天活动,阴天少见,而雨天不活动。每天的上午9——12时和下午的2——4时是它们的主要活动和捕食时间。

丽斑麻蜥的食物是昆虫类,更是以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农田害虫为主要食物,6月后可捕食蚱蜢、黏虫、地老虎、蝼蛄、金针虫、叶蝉等农业害虫。每年可产卵2次,每次产卵2——8枚,卵孵化期1个半月左右。

丽斑麻蜥的繁殖率本来就不高,也许是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在某种程度上断绝了丽斑麻蜥的食物来源;也许是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田地采用机耕的方式使丽斑麻蜥的卵经常遭到破坏。也许是以上2种因素兼而有之,丽斑麻蜥的种群数量也早就已经无法维持原有的正常了。2000年8月1日,丽斑麻蜥被国家林业局列入了《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13年,丽斑麻蜥已经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现在的丽斑麻蜥,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中认定的易危物种。

有益的丽斑麻蜥也是精灵,期望可以再见它们的身影!

以前庄稼地里蜥蜴随处可见,现在却很少见,这是为什么?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本人是生物学教师,也致力于青少年科普教育。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这些庄稼地里到处乱跑“蜥蜴”都是那些种类。

根据我在野外采集生物标本的经验,他们主要是丽斑麻蜥、蓝尾石龙子和北草蜥。

丽斑麻蜥

行动敏捷,攻击力强,活动范围不大,属变温动物,具冬眠习性,食性广泛,以多种昆虫为食,年产2窝,窝卵数2-8枚。

蓝尾石龙子

春季捕食蝗虫、避债虫、鼠妇及鞘翅目昆虫等,其中害虫约占食虫量的46%;夏季食物内容更为广泛,主要成分也转化为叩头虫幼虫、鼠妇和蚂蚁等,害虫的比例也随之相应增加。每年繁殖1次,6~7月产卵5~9枚。

北草蜥

昼夜活动,主要以昆虫、蚯蚓等为食。卵生,每次产2~6枚。

根据以上信息,我从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1、食物因素

现在我们的农业种植大量使用农药对农业害虫进行灭杀,保证了农业作物的产量,但是我们对集中爬行动物食性分析发现,他们都是以昆虫为食,在农田里农业害虫约等于昆虫,所以造成了这些爬行动物食物来源的匮乏。部分农田的农药除了能杀死农业害虫,也可以杀死这些爬行动物。

2、生殖因素

爬行动物是卵生、冷血动物,产落后直接放置于农田表面或浅层洞穴,我们现在大量使用现代农机耕作,卵极其容易被破坏,导致后代繁衍量降低。

3、自身因素

随着多种因素导致的种群数量的降低,爬行动物的交配成了一个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数量的减少,就是传说中的孤木不成林,最后必定枯死。

综上所述,多种因素的汇集,导致了看不到田地里的爬行动物,现在是疫情期间,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提问者能够满意。

以前庄稼地里蜥蜴随处可见,现在却很少见,这是为什么?

以前庄稼地里,有蜥蜴,蝈蝈,蛐蛐,螳螂,七星瓢虫,蟋蟀,蚂蚱,蝴蝶,大飞翅,现在农药化肥把这些物种搞得基本上都绝迹了!

以前庄稼地里蜥蜴随处可见,现在却很少见,这是为什么?

问:以前庄稼地里蜥蜴到处乱跑,现在不见了踪影,都哪去了?

以前,下地干活经常看到蜥蜴,在地里走着,冷不丁就会惊动一条蜥蜴,每秒七八米的速度逃跑,窜七八米歇几秒钟,然后继续逃跑。

地里的蜥蜴是土色,身上有花点,脑袋很灵活,尾巴长来回摆,如果逃不掉时,它的尾巴就会脱落,尾巴乱摆时,蜥蜴就逃跑了。

蜥蜴以地里的昆虫为食物,所以它是益虫,但它不是虫,是爬行动物。

现在,地里看不见蜥蜴了,三四十岁的人都不一定认得蜥蜴了。导致地里蜥蜴消失的主要原因应该就是灭草剂,光农药蜥蜴是不会灭绝的。

因为家里也使用农药的,但家里的蜥蜴壁虎一点都不少,现在农田里也不见蛇,但村里却有蛇,可见主要原因并不是农药。

那地里的蜥蜴消失的原因就是家里沒有的原因。那一定是除草剂了,除草有可能导致爬行动物避孕,人们到处施用除草剂,连瓶子都乱扔乱弃,最敏感的蜥蜴沾染了微量,在身上都会留有残留,多年以后,慢慢导致地里的蜥蜴消失了。

在没有施用过除草剂的地方,还会有蜥蜴存在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