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很多海洋生物最讨厌的生物是鹅颈藤壶?

鹅颈藤壶被称为“来自地狱的海鲜”,而它之所以拥有这个称呼,是因为两点:一是因为它的长相比较奇特,有点张牙舞爪的意思,二是因为它们生长在海边的礁石底部,采集起来有一定的风险性。不过,抛开长相和采集难度,它的味道非常鲜美,所以一直以来,鹅颈藤壶都被视为“高端的食材”,价格每斤要几十甚至几百欧元(几百到几千人民币不等)。

虽然鹅颈藤壶对于人来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味,但是在海洋中,它确实许多海洋生物避之不及的存在,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简单的来聊一下鹅颈藤壶。

首先,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鹅颈藤壶

鹅颈藤壶是节肢动物门颚足纲无柄目藤壶科下的一种动物,在海边生活的小伙伴应该对藤壶这种动物并不陌生,不过,我们比较常见的藤壶是纹藤壶,这是一种圆锥形的藤壶,它们常见于沿海的礁石上。(如下图)

而鹅颈藤壶这不同,它的外形与纹藤壶完全不同。从外观看,鹅颈藤壶比较的细长,平均在15公分左右,它的整个身体是由外部湿滑呈黑褐色的肉状茎以及多个钙质骨板包裹的花序状头部组成,所以看起来,鹅颈藤壶确实有些“张牙舞爪”,而且其身体的大部分都是肉状茎,酷似大鹅的脖子,因此得名。

一般情况下,动物都有自主行动的能力,但是鹅颈藤壶则不同,它们成年后必须依附在物体表面,捕猎时会用自己的多个花序状附肢组成一张网(附肢在捕猎时会从骨板中露出来),捕猎海中的浮游生物。

虽然鹅颈藤壶是雌雄同体的动物,但是由于它们的精卵细胞成熟期不同,所以无法同体受精。再加上它们无法自由的移动,所以为了方便繁殖,只要有鹅颈藤壶的地方,必然是成片的,比较密集的分布有利于它们的繁殖(偷偷的说一下,鹅颈藤壶繁殖只能是与邻近的藤壶进行,虽然它们长着比例最长的雄性生殖器,但是距离超过身长,它们也是无法繁殖的,主要原因就是够不着)。

由于大多数的鹅颈藤壶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东北部常年被海浪拍打的潮间带高潮区礁石上,在落潮时,礁石会大量的露出海面,所以,鹅颈藤壶具有很强的抗干燥能力。而且由于鹅颈藤壶生存环境的特殊性(海浪汹涌),所以在捕捉时,有很大的危险性。

鹅颈藤壶猎手在冒着生命危险捕捉

为什么许多海洋生物讨厌鹅颈藤壶?

从食性上看,鹅颈藤壶只要以浮游生物为食,而在海洋中,最不缺的就是浮游生物,所以它与其它海洋生物并不存在竞争关系,因此,食性不可能导致许多海洋生物讨厌它。

其次,鹅颈藤壶甚至连自己行走(游动)的能力都没有,也不至于惹其他海洋生物烦。那它为什么被讨厌呢?原因就出在它不能动上。

虽然大多数鹅颈藤壶寄生在潮间带的礁石上,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并不甘于一生生活在一个地方,它们也有梦想,那就是在海洋中徜徉。但是,鹅颈藤壶并没有游泳的能力,在生长的过程中,唯一能够遨游海洋的机会还是在幼年期,因为幼年期的鹅颈藤壶大都随波逐流,而随波逐流的目的就是找到自己的栖息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的鹅颈藤壶结伴盯上了海洋生物。

鹅颈藤壶在选择寄生物上还是有一定的挑剔性的,对海洋生物也是如此,虽然它们的寄主小到牡蛎、蟹类,中到海龟,大到大型的鲸类,它们通通不会放过。但是,这些生物通常都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可以自由的活动,而且表皮比较的结实;第二,这些生物的主要食物中要么有浮游生物,要么是食物以浮游生物为食的海洋生物;第三,游动速度不能太快。

这样的寄主既能带着它们免费的遨游大海,又能够保证稳定的食物来源。当发现这样的宿主后,原本随波逐流的鹅颈藤壶就会赶紧利用海浪的力量贴紧宿主,然后分泌一种名为“藤壶初生胶”的强粘性物质将自己牢牢的固定在宿主的体表上。

由于它们的初生胶非常的黏,再加上宿主没有手这种能够剔除它们的器官,所以鹅颈藤壶会一直在它们表面上繁殖、壮大。虽然科学家将鹅颈藤壶和宿主定义为偏利共生(对一方有利,对一方无害),但是,有一群不咬人但膈应人的藤壶在身上,相信没有一种生物能够心甘情愿吧。而且它们在寄生时,也会破坏寄主寄生位置的皮肤,之所以寄主不会有负面的影响,是因为它们在破坏的皮肤上,挡住了细菌和微生物的侵袭罢了。

总结

虽然鹅颈藤壶在人类的世界是“紧俏货”,但是由于它们大都寄生于礁石或者是一些海洋生物的体表上,所以对于被寄生的海洋生物来说,这些鹅颈藤壶确实讨厌。不过,就目前的研究来看,鹅颈藤壶与宿主属于偏利共生,并不会对宿主的健康产生较大的威胁。

为何很多海洋生物最讨厌的生物是鹅颈藤壶?

有的动物自己不会走,却能游遍五洲四洋,你知道哪种动物可以做到吗?鹅颈藤壶肯定是其中的一种。

说到鹅颈藤壶,很多水手应该都很讨厌这种东西,它又名狗爪螺,因为其顶部尖突起分成数瓣,长得很象爪子,因此得名,这种东西很容易附着在船体上,增加船体的重量和减缓行进的速度,有时它们甚至会附着在螺旋桨上,明显减缓轮船的前进力量,因此很多船舶都需要定期清理这种附着物。

鹅颈藤壶还有很多俗称,如海鸡脚、鬼爪螺、九爪螺 、佛手螺、龟足,笔架等。它是一种海洋贝类,但并不属于软体动物门,而是属于节肢动物门,为甲壳亚门⇒颚足纲⇒鞘甲亚纲⇒蔓足下纲⇒有柄目⇒龟足属,喜欢生活在礁石缝中,以过滤海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但是这种动物也喜欢附着在大型鱼类、海洋哺乳类身体上以及轮船上面,随着它们游遍地球四大洋。

不过鹅颈铜壶这种动物虽然身体很小,也是鲸类以及鲸鲨等大型海洋生物的梦魇,因为这种东西的幼虫很容易吸附在它们的皮肤上,并且在上面越长越大,吸盘部位会如同生根一样扎在这些鲸类或鱼类的皮肤中,特别是蓝鲸,其身体上大多都会有这种狗爪螺,它们好像生长在了上面,想甩都甩不掉,于是蓝鲸游到哪里它们就跟到哪里,不但会减缓蓝鲸的游动速度,甚至还会从寄主皮肤上吸收营养,成为鲸类或其它海洋生物一生的苦恼。

然而对人类来说,鹅颈藤壶却是一种美味,它还有一种称号,就是“来自地狱中的海鲜”,因为欧洲人认为它看上去像魔鬼的手指,所以才有了这个称呼。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很多人都喜欢在冬季吃这种美味,不过这种东西需要加热消毒吃,不然有被其所含的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

鹅颈藤壶这种小动物遍布四大洋,不过在我国沿海一带这种动物并不是很多,据说就是因为我国的吃货们太偏爱这种海鲜了,所以其价格也不菲哟,您吃过这种美味吗?想不想尝尝呢?

为何很多海洋生物最讨厌的生物是鹅颈藤壶?

海洋生物最讨厌的不是鹅颈藤壶,而是藤壶,虽然名字中都有藤壶,但它们亲缘关系较远。

藤壶藤壶

对于一些游泳速度较慢的海洋生物而言,没有什么比藤壶更可恶了。在海洋中,很多生物都深受藤壶的毒害,别看它们的个体不大,但它们凭借着数量优势在海里欺负海龟和鲸鱼,一些海龟甚至因为全身长满了藤壶而死。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藤壶虽然看上去像贝类生物,但其实它们是节肢动物门下蔓足亚纲藤壶亚目目的一种生物。它们的形态有很多种,但鹅颈藤壶并不是藤壶,虽然它们和其他藤壶一样,也是寄生在其他生物身上,或者是木桩以及船底下。但鹅颈藤壶属于围胸目茗荷科,和我们常见到的藤壶并不是一类。

达尔文曾经花费了整整八年时间研究藤壶,它发现藤壶和虾以及蟹的亲缘关系更近。而且藤壶都是雌雄同体,不过在繁殖后代时,它们每次只能选择一种性别。

虽然我们见到的藤壶都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事实上,它们在刚出生时也会四下移动,此时的它们就像是小虾小蟹一样,会随着水波流动寻找未来定居的地点。

它们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它们会选择粗糙不平的地方作为附着地点;还要要求这里水流不太快;以及这里食物要足够多。多说一句,不同的藤壶对环境的要求不同,有些喜欢寄生在礁石周围,有些喜欢在食物丰盛的地方定居。

能够满足它们要求的地方除了礁石、船底、木板之外,还有海龟,鲸鱼等生物的身上。之所以不选择鲸鱼以及乌龟等生物作为附着地点,是因为其他生物要么游泳速度过快,要么皮肤光滑,要么是群居生活,同伴之间能够帮忙清理身上的藤壶。

藤壶的寄生

当藤壶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地方生存时,此时它们身体会向外分泌一些粘性物质,此时这些物质粘性不强,如果藤壶觉得寄生的地方不太适宜生存,它们还会离开,重新选择寄生的地方。

如果它们觉得这里适宜生存,它们会分泌更强的粘液将自己固定在这里,之后慢慢发育,并拥有石灰质的外壳。

藤壶以浮游生物为食,藤壶石灰外壳中有一个小孔,它们身体会露出一部分,而露出的这部分会像网一样,网住流经这里的浮游生物,然后以此为食。

藤壶虽然看起来人畜无害,但实际上如果它们寄居在生物身上,会给生物带来较大的影响。

首先,藤壶并不是像胶水一样黏在生物皮肤表面,而是镶嵌在生物的皮肤之中,如果石灰质外壳深入的较深,会引起生物的不适,此时生物可能会通过拍打海面,拍打礁石,甚至是船只等击落寄居在身上的藤壶。

据《每日邮报》报道,加尼福尼亚州蒙特利港一艘正在行驶的船只遭遇座头鲸的攻击,不过座头鲸只是狠狠地撞击了一下船只,并没有攻击人类,事后人们发现座头鲸攻击之后留下了一大堆的藤壶。据渔民猜测,座头鲸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清理身上的藤壶。

除了鲸鱼之外,海龟也是藤壶寄生的重点对象,一些海龟甚至因为身上寄生的藤壶较多导致游泳速度下降,捕猎以及躲避天敌的速度均有所下降,并因此而死亡。

想要帮助海龟清理龟背上的藤壶,并不能直接将藤壶摘下,也不能用刀子撬开,这是因为藤壶已经寄生到龟背的内部,稍有不慎会弄伤乌龟。

想要清理乌龟身上的藤壶,需要用淡水浸泡一段时间,等到乌龟身上的藤壶死亡之后,再对海龟进行拔除藤壶工作,以及进行药物救治。

藤壶的危害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藤壶是一道美味,但对于渔民来说,藤壶是一个噩梦。藤壶不仅会寄生在生物身上,还会附着在船只、船桨上,甚至还会在沿海的管道内生存,使得当地人不得不花大价钱来清理藤壶。

而藤壶的繁殖能力非常强,分布区域也非常广,目前全世界并没有较好的方法能够彻底消灭藤壶,这意味着我们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治理藤壶。

不过,对于生活在沿海城市的人们而言,藤壶确实是不可多得的美味,虽然仅凭吃货们的力量无法彻底解决藤壶的问题,但也能为当地渔民带来一定的收入。

总结

很多人会难以想象,海洋的大型生物居然会害怕小小的藤壶,但这确是事实,藤壶除了会增加它们的重量之外,还会使它们感觉到皮肤不适,甚至让它们的行动能力下降,捕获不到足够的猎物,而这才是鲸鱼为什么讨厌藤壶的原因。

为何很多海洋生物最讨厌的生物是鹅颈藤壶?

鹅颈藤壶在中国又被称为狗爪螺,是藤壶的一种。外表可怕,有“来自地狱的海鲜”之称,生活在海流交换比较频繁的岛屿礁石缝隙里,它的生长环境对水质要求很高,微量元素高,味道很好。鹅颈藤壶也附身在鲸鱼、海龟等行动较慢的海洋生物身上。 座头鲸身上可以附着多达三四百公斤的藤壶!这听起来可能很多,但是与鲸鱼的体重(35-40吨)相比,鲸鱼身上数百公斤的藤壶在重量上可以与人类身上的衬衫和拖鞋相提并论。

进化成以鲸鱼为坐骑的藤壶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水,它们可以从中过滤食物颗粒。藤壶把自己放在鲸鱼身上经历最佳水流特征的地方。人们相信藤壶通常对鲸鱼无害,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有益于雄性之间的防御或竞争。 这些藤壶比如鹅颈藤壶最初是如何登上鲸鱼的?成年藤壶是雌雄同体的。它们用(按比例)非常长的阴茎给相邻藤壶的卵受精。受精卵发育成幼虫,然后被释放到水中。

作为海洋中自由游动的幼体,经过进一步发展,它们能够探测鲸鱼皮肤释放出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提示微小的幼体附着在鲸鱼的皮肤上,蜕变成幼体,生长并分泌出一种比502还好用的粘性粘合剂,将它们紧紧地粘合在鲸鱼的皮肤上。接下来,它们开始生产六块垂直的钙板,这些钙板将融合成藤壶赖以生存的可怕的圆形外壳。 尽管这个外壳不是固体材料,外壳四周都有空腔。这些空腔随着壳的生长,鲸鱼的皮肤会被拉进它们体内。鲸鱼和藤壶壳几乎锁在一起,深度达到6厘米,它们长满了鲸皮!鲸鱼皮肤也在外壳底部周围生长,使其牢牢嵌入,很难去除。 考虑到藤壶动物被粘在鲸鱼身上,并被赋予了壳皮交错的结构,它们能脱下来是一个奇迹。

但鲸鱼还是有摆脱的可能, 大约50%的藤壶会在鲸鱼长途跋涉中消失。当藤壶脱落时,会留下一个完美的圆形伤疤。 藤壶脱落的一些原因与雄鲸在与其他雄鲸的竞争中使用它们布满藤壶的胸鳍作为武器有关。当鲸鱼为了防御而猛撞虎鲸、伪虎鲸和鲨鱼时,藤壶会遭遇池鱼之灾。 大部分是在一年后作为自然循环的一部分脱落的,座头鲸身上就附着了大型藤壶,但到了冬季晚期,鲸身上就没有藤壶了。相反,鲸鱼身上的藤壶幼虫开始附着。

到了春天,鲸鱼有了小的成年藤壶。藤壶大约有一年的生命周期。伤疤显示成年藤壶丢失,而微小的新藤壶开始生长。 藤壶是被基因编程在大约一年后死亡,还是它们繁殖地的某些环境因素导致它们死亡,还不知道。 大多数人认为它是某种贝壳(软体动物)。事实上,直到1830年,甚至科学家都认为它们是软体动物。但是藤壶实际上是一种甲壳类动物——螃蟹和龙虾的近亲。

为何很多海洋生物最讨厌的生物是鹅颈藤壶?

海洋生物最讨厌的生物是鹅颈藤壶,还是藤壶?

藤壶和鹅颈藤壶,虽然名字相像,但两者是不同的物种,海洋生物讨厌的是藤壶,而鹅颈藤壶的典型代表是狗爪螺,则是一款人们比较喜欢的美食。

藤壶和鹅颈藤壶的区别

1、鹅颈藤壶并不是真正的藤壶,属于围胸目茗荷科,而藤壶属于无柄目藤壶科;

2、外形不一样;

鹅颈藤壶有一个酷似大鹅脖子的柄,依靠柄的附着力,将自己牢牢地固定在物体表面。而藤壶是没有柄的,外形是圆锥形的,像一座迷你的火山,固定在物体上,密密麻麻的,很是壮观。

3、两者口碑也不一样。

鹅颈藤壶因为口感鲜嫩,被西方人誉为“来自地狱的美食”。仔细观察沿海城市常见的狗爪螺,就会发现,它看起来很像动物的爪子,长相奇特,也会危害公共设施,但人们更多地还是记得它“美食”的标签;而藤壶,大都被认为是毒害海洋生物,拖慢大型船只速度的元凶。

4、同样是寄生,鹅颈藤壶常寄生于死物上,例如木头,沿海石头、船底等;而藤壶除了死物,还喜欢附着在海洋生物中,海龟、鲸鱼和软体动物等身上,不同种类的藤壶有不同的寄生喜好。

别看体型不大,但由于藤壶喜欢聚众生活,密密麻麻的,足以让没有“手”的海洋动物难过一辈子,除非打架过程中蹭掉。

藤壶,一个有原则的死宅

藤壶,外形上有一个钙质的外壳,有壳但不是海螺一类的软体动物,和小龙虾一类的节肢动物更为亲近。

最大的特点是数量惊人,密密麻麻,密恐的人恐怕是难以承受的,无论是死是活,都能成簇成簇地生长。

藤壶的一生经历四个阶段:浮游、无节幼体、腺介幼体和成虫。

人生最大的目标就是寻找一个合适的“房子”,一旦选择好,几乎一辈子不会再挪窝,是名副其实的死宅。

刚出生,藤壶是自由的,随波浊流,吃着海水中的浮游生物,慢慢长大。

边流浪,边寻找心仪的“房子”。它们对房子是有严格的要求的,是死是活,是乌龟还是鲸鱼,是什么种类的鲸鱼,是鲸鱼的什么部位,都有自己的标准。

就以鲸鱼为例,当遇到比较满意的鲸鱼房子时,藤壶会伸出触手在鲸鱼身上停留,再通过触手,在鲸鱼身上寻找最合适的部位。一旦选定位置,就会分泌黏液,将自己黏在鲸鱼身上,然后长出钙质外壳,深入皮肤,正式“入住”。

“选房”是一辈子的大事,因此藤壶也会“试住”一段时间,若试住结果不满意,会再次打包行李离开,只要还没有长出钙质外壳,就还有机会换地方。

总之,找到自己满意为止,绝对不将就。

关于藤壶,还有一些冷门小知识:

1、藤壶雌雄同体,但喜欢异体生殖。

整个过程也很壮观,繁殖期间,藤壶会伸出一根细管,将精子送到邻近的藤壶体内,完成受精过程。这也是它们喜欢群居的原因。

2、有的藤壶,用腿吃饭。

没有柄,营固着生活,因此腿已经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就用来吃饭了。藤壶可以用腿过滤海洋中的食物,并将食物递到嘴里。

3、藤壶偏爱鲸鱼、海龟等速度相对慢一点的生物,像鲨鱼一类的,并不是藤壶最喜欢的“交通工具”。

4、一些藤壶离开水后可以存活很长一段时间,有的可以离水存活6周。

5、藤壶是动物一辈子挥之不去的伤疤,一辈子不挪窝,即使死亡掉落,附着的伤疤也会一直在。

但也有好处,打架的时候就像穿了一件盔甲,如虎添翼。

为何很多海洋生物最讨厌的生物是鹅颈藤壶?

这有点不实哦。鹅颈藤壶生活在海岸边的礁石上食用微小的浮游生物,与世无争,怎么会让很多海洋生物讨厌呢?让人讨厌的应该是另外一种藤壶吧!我来解说一下。

鹅藤壶(Pedunculata)

也称为茎藤壶或鹅颈藤壶,是滤食性的甲壳类动物(注意它颗不是贝类,跟海螺贝壳之类的没关系),生活在海洋潮间带的坚硬表面,附着在岩石和漂浮物上。注意,鹅颈藤壶可不会生活在海洋生物身上。

得名

在古代的西方,人们不知道鸟类迁徙习性的时候,以为迁徙的大雁(在西方也被叫做鹅)就是从鹅颈藤壶孵化出来的,于是给这种藤壶取名叫“鹅藤壶”,至“鹅藤壶”怎么变成了“鹅颈藤壶”就不得而知了,估计是翻译的问题。

上图:西方版画中对鹅颈藤壶的误解。

另一种解释是说鹅颈藤壶看起来像灰雁的头(下图,从某个角度看是有点神似),个人觉得这可能只是牵强附会。其实鹅颈藤壶更像某种动物的爪子,像我国地方上称其为狗爪螺还形象些。

鹅颈藤壶的食用价值

在葡萄牙和西班牙,鹅颈藤壶是被广泛消费的昂贵美味(据说卖到200欧元一斤),昂贵主要是采收困难,因为鹅颈藤壶通常生长在海边陡峭的礁石上,只有退潮时才会露出来,采收者往往冒着被汹涌的潮水拍到深海的生命危险在峭壁上攀爬。

鹅颈藤壶的主要产地是伊比利亚北部海岸(主要在加利西亚和阿斯图里亚斯),在葡萄牙西南海岸(阿连特茹)和摩洛哥也有出产。另外加拿大还出产一种体型较大但风味略次的品种(Pollicipes polymerus),但1999年加拿大政府就由于资源过度消耗而停止了出口。

真正被海生讨厌的一种藤壶叫做“根头藤壶”的品种

根头藤壶实际上就是一种恶名昭彰的海洋寄生虫。寄生于绝大部分甲壳纲动物体内,但也可侵染百虫、螳螂虾和胸藤壶,从深海到淡水都有。

根头藤壶经常出现在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海鲜佳肴十足纲甲壳类动物的体内。这些寄生虫是前面提到的滤食性的鹅颈藤壶的表兄弟,它们攻击宿主的生殖系统,并利用其营养物质为食,你吃海蟹的时候很可能就会吃到这家伙哦,它占据了蟹黄的位置!根头藤壶有两个子类,繁殖率高,龙虾、螃蟹之类的甲壳动物感染广泛,你在享受海鲜大餐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呢。

上图:那个圆圈内就是根头藤壶,那可不是蟹黄。

上图:照片中这只可怜的螳螂虾腹部那个鼓包就是根头藤壶。

总结

鹅颈藤壶是海鲜美味不是海鲜的噩梦,不要搞错名字了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