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真可以靠吃货的方式解决物种入侵型生态危机?

这个问题被“吃货”们看到,给出的答案绝对的是肯定的。而且,每当看到澳洲穴兔泛滥、德国小龙虾泛滥,吃货们都非常不理解,毕竟在我国野生动物大都处境堪忧,而大都数野生动物都是因为人的捕杀。那么,是否真的可以靠吃货来解决物种入侵造成的生态危机呢?我们理性的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入侵物种?

“入侵物种”表面上看就是指一个区域内放入了该区域从未有过的生物,但是,真正的入侵物种并非如此的简单,因为入侵物种不单单是指向一个区域内放入从未有过的物种,这只是一个前提,而最重要的是:该物种还有能力在相对少的人为干预下成功的发展到一定的数量,并且威胁本土的物种,这才是真的“入侵物种”。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只要是能称得上是“入侵物种”,那么它一定是入侵成功并且已经具有了相当规模的物种。

对于入侵物种,我们来举两个实际的案例:

案例一:美国鲤鱼泛滥

首先,美国的鲤鱼泛滥并不是只有鲤鱼,虽然他们将这些鱼统称为“亚洲鲤鱼”,但其实这些“入侵”亚洲鲤鱼是鲤科下好几种鱼类的总称,主要以鲢鱼和鲤鱼为主。

在我国鲤鱼(鲢鱼)是我们最常见,也是我们最常食用的鱼类之一,因此,在野生水体内,鲤鱼已经不太常见了。但是,在美国,鲤鱼却成为了一个难题。故事的起因还要从20世纪初说起,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许多的水体中水生植物以及藻类泛滥成灾,而这个起因当然也与工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治理水中的植物和藻类,美国想到了鲤科下的鲢鱼,因为鲢鱼是一种杂食性鱼类,而且其食量大、生长速度快,所以放到被污染的水体内,它们会很快的改善水生植物和藻类泛滥的问题。

当然,鲢鱼也没有辜负美国的期望,它们很快就将泛滥的植物吃掉。既然引起鲢鱼有用,这个方法随即开始在美国大面积推行,与此同时,鲤科的其他成员也被“请”到了美国。

正当美国以为万事大吉时,在20世纪的90年代,美国最大的河流密西西比河由于频繁的降雨爆发了洪水,洪水淹没了许多地方,也把原本在一些小河和鱼塘中的亚洲鲤鱼带到了河中。由于,鲤科成员在密西西比河中没有天敌,再加上它们原本在其他水域中就已经吃的各个“膘肥体胖”,所以,在河中它们成为了食物链最顶端的鱼类,以至于威胁到了本土的鱼类。

再加上北美洲的人本身就不太喜欢吃淡水鱼,况且是一种原本用来治理环境且刺比较多的亚洲鲤鱼,最终造成了亚洲鲤鱼在美国泛滥成灾。

案例二:福寿螺

在我国的南方淡水水域中,福寿螺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淡水螺类,它长着与田螺相似的外观。不过,福寿螺并不是田螺,在我国田螺属于原产的淡水螺类,它属于腹足纲中腹足目田螺科下的物种,而福寿螺则是腹足纲中腹足目苹果螺科(又称福寿螺科)下的物种,因此,田螺就像是熊熊和老虎的区别一样(同目不同科)可见其差别之大。

当然,福寿螺也不是我们本土的物种,而是一种外来物种。福寿螺是南美洲淡水流域中的螺类,其中以亚马逊流域中数量最多。由于其个体大(比田螺大一倍左右),肉比较多,所以在1970年左右,被我国的台湾率先引入养殖。

但是,由于福寿螺的口感与田螺差很多(肉比较老,难嚼),所以,被引入之后福寿螺并不太受人们的喜爱。之后,一些养殖户将它们扔到了野外的水域中,从此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由于福寿螺的食性很广,而且繁殖能力超强(一只成年雌性每年能够产下约1.8万颗卵),所以,在整个的20世纪70年代,福寿螺给台湾的农业带来的毁灭性的打击,损失折合人民币超过10亿。

相比较台湾来说,我们大陆发现福寿螺的时间要晚10年左右,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广东的水域中被发现,至此,福寿螺的泛滥正式开始,到了现在福寿螺已经成为了南方淡水水域中最常见的螺类了。这些福寿螺主要危害的是水稻这一类水生的农作物,再加上它们繁殖速度快、食性杂,所以在福寿螺泛滥的地方,我国本土螺类受竞争的影响越来越少。

福寿螺的卵

入侵物种的问题能不能靠吃货来解决?

通过上面的两个案例,我们能够知道,一个物种能成为入侵物种,必须要具备以下三大要素:

第一,强大的繁殖能力;第二,强大的适应能力;第三,缺少自然天敌;

以上的三要素,不仅是福寿螺、亚洲鲤鱼上有体现,澳洲的穴兔、德国的大闸蟹等均满足以上的三个要素。有的小伙伴可能会说:本土的人不吃该物种才是造成它们泛滥的主要原因。这个说法看似没有问题,但是,上面的福寿螺不正是因为吃才被引入的吗?它照样泛滥成灾。因此,靠吃货解决物种泛滥的问题显然是异想天开的,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我们再来举两个例子:

第一是罗非鱼

罗非鱼又称非洲鲫鱼,不过它并不是鲫鱼,因为鲫鱼是鲤科鲫属的成员,而罗非鱼是鲈形目慈鲷科罗非鱼属的鱼类,只不过它的外观与我们的鲫鱼有些相似罢了。罗非鱼最早是在20世纪的40年代被引入我国台湾的,而且由于其适应能力强(狭小的水域都能够繁殖,而且食性非常的杂),迅速的成为了台湾的主要食用鱼类之一。

到了20世纪的50年代,罗非鱼从台湾引入我国的华南地区,也成为了我国主要的经济型鱼类之一。但是,由于一些罗非鱼在汛期被冲入了各大淡水流域中,目前我国南方的各大淡水水域中基本上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而且罗非鱼食性杂,生长繁殖速度快(6个月即可繁殖,每年产下上千颗卵),它们在野生水域中会抢夺本土鱼类的资源,同样也对本土的鱼类产生了威胁。

因此,罗非鱼作为一种经济型鱼类,即使在人吃的情况下,它们仍然可以泛滥。这就是典型的吃货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二就是小龙虾

小龙虾是原产美洲的一种淡水鳌虾,它的学名为克氏原螯虾。吃货们对它肯定不陌生,在这里我们就不过多的赘述了,我们只说一下吃货解决它们的可行性。

从目前来看,小龙虾已经成为了一个经济型产业,我国每年对小龙虾的消耗超过了千亿人民币。就是在如此大的消耗下,小龙虾的养殖业蒸蒸日上。但是,这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小龙虾已经成功入侵的事实,而且在现在的南方的水域中、稻田中,它们仍然在活跃。

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就是小龙虾数量多、分布广,捕捉起来还没有养殖来的快,所以,它们依然“逍遥法外”。

通过以上两个被吃还依然入侵成功的物种看,靠吃货来解决物种入侵的问题显然是不靠谱的,因为一旦入侵物种本身就是已经在非原产地的野生环境下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物种,它们要么是很少有人吃,一旦很多人吃,就会兴起养殖业,对野生环境下的入侵物种威胁也不是很大。所以,它们依然会对本土的生态造成影响。

总结

真正的入侵物种是靠吃货解决不了的,因为一旦人吃的多,必然会有养殖业,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很少有人在能够买到的前提下去野外自己捕获,所以,入侵物种一旦形成,就会对本土的生态造成负面的影响。

如果说吃货真的能解决入侵物种的问题的话,小龙虾在野外就会绝迹,罗非鱼也是如此,但事实上,它们仍然在入侵的水域中占据了主要的生态位。

是否真可以靠吃货的方式解决物种入侵型生态危机?

可以在中国试试,也许管用呢。

是否真可以靠吃货的方式解决物种入侵型生态危机?

应该是初期靠吃货方式来解决外来物种入侵效果会很不错也很好,但是若到了它的风狂发展极盛时期就根本无效而只能用化学药剂飞机播撒方式来解决了。否则,任何其它方式都无法解决。

是否真可以靠吃货的方式解决物种入侵型生态危机?

谢谢邀请

绝对可以,但有个前提:必须吃得下,消化得了。只要吃货们本身功能足够强大,解决物种入侵危机也就是小菜一碟。想象一下吃货们吞咽宇宙、咀嚼星球的壮观场面就足以乐观未来。管他来得是张三李四神仙上帝,只要吃货们健在,来一个吃一个,来两个吃一双。直吃得吊蛋精光天荒地穷,万物肃杀一毛不剩,还怕什么鸟生物前来兔子敲门?吃货万岁,吃货们加油!今后延续人类保卫地球,就靠伟大的尔等了。🤙🤙🤙

是否真可以靠吃货的方式解决物种入侵型生态危机?

有句老话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一方人,大自然所遵循的唯一中心就是生存与繁殖。所以自然中一切发生的入侵与灭亡都是自然的从未停止过。人类也未必永远存在在地球上所以解决入侵生态危机靠人类解决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我们的视野与历史相比太过短浅所以这样思考问题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一切都是自然我们应尊重敬畏。不要拿出地球主人的思想人类不是上帝世界上也没有谁能够主宰。2000年前道德经里就说了越是强大就越容易被打到越是柔弱才越能超越强大。

是否真可以靠吃货的方式解决物种入侵型生态危机?

那也要好吃呀,而且携带病毒的也不能吃。哪有那么多类似小龙虾🦞的。想多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