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只蚂蚁乘动车到千里之外的异地下车,它会和当地的蚂蚁认识并合群吗?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蚂蚁爬上动车也不是不可能的,而国内的动车从北方到南方大都要行驶千里之远。那么,一只蚂蚁从北方坐上动车到达千里之外的南方,它会和当地的蚂蚁认识并合群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这只蚂蚁到达南方后不乘动车回来,那么,它99%的会死,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脑洞大开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蚂蚁的习性蚂蚁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昆虫,它们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南极洲除外),而且所有的蚂蚁都是高度群居的动物。每一个蚁群都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
其中蚁后是整个蚁群的“首领”,虽然说是“首领”,也只不过是占据蚁群的主要资源,而且负责整个蚁群的繁殖而已,它不像其他的群居动物的首领那样,具有绝对的领导权。
之后是雄蚁,雄蚁在蚁群中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与蚁后交配,当交配完成后,雄蚁不过多久就会死亡。
工蚁,工蚁是不具备生育能力的雌蚁,它们的个头是整个蚁群中最小的。工蚁是整个蚁群的“管家”,它们不但负责修缮和扩建蚁巢,还要外出觅食,也要抚养幼虫。
兵蚁,兵蚁同样也是不具备生育能力的雌蚁,只不过它们是雌蚁中个头比较大的一批。因为兵蚁是负责整个蚁巢的保卫工作的,所以体型太小显然是不合适的。
在整个蚁巢中,单说个体的话,除了蚁后,无论是哪一种蚂蚁缺少几只,都不会影响蚁群的正常生活。
工蚁们外出觅食时,并不是毫无方向的,它们会通过自己灵敏的触角来捕捉空气中的食物的信息,从而做出行进的方向。在行进中,蚂蚁会不断的分泌外激素(也就是费洛蒙)来让同伴跟随自己的脚步,同时它们留下的费洛蒙也是它们找到回家的路的唯一方式。
费洛蒙这种信息素是每一种蚂蚁都会分泌的,当然也包括蚁后,蚁后正是通过大量的分泌费洛蒙让蚁群中的其他雌蚁的卵巢无法正常发育,以保证自己“蚁后”的地位。
根据科学的研究发现,工蚁们分泌费洛蒙的量与它们所处的环境有关,比如找到食物时、遇到敌人时、被捕杀后,这些情况下,它们的费洛蒙分泌量是不同的,其中被捕杀后,它会释放自己全身的费洛蒙,以达到提醒同伴的作用。这可能是蚂蚁最后的“贡献”了。
去到动车上被带到千里之外的蚂蚁蚂蚁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只要是有食物的地方,都有它们忙碌的身影。而在火车站这种人流量大,食物充足(旅客掉的各种食物以及垃圾桶里的各种食物残渣)的地方,自然也少不了蚂蚁了。所以,当蚂蚁外出觅食时,捕获到动车内的一位乘客在吃甜食,那么,蚂蚁很可能就爬在他的身上被他带进动车。但是这一代,就是一条不归路。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蚂蚁的费洛蒙仅仅是停留在这个人身上,一旦人进入了动车,动车启动后,费洛蒙就会中断,这一点有点像刻舟求剑。所以,蚂蚁无法根据费洛蒙找到自己的回家路,其他的同伴也因为费洛蒙的中断,再也找不到它。
既然非要到目的地,又回不去了,那么它只能是在千里之外生活了。
那么,蚂蚁背井离乡后的下场是什么呢?
对于这种问题,不但是我们感兴趣,许多一线的科学家也感兴趣,所以,关于蚂蚁被分离族群后的生存状态有相关的数据。当一只蚂蚁被送到很远的地方时,它们由于找不到回蚁巢的路,会变得非常的不安,在这种情况下,一只蚂蚁最多能支撑6天就会死亡。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合群实验。把一只陌生的蚂蚁放到一个蚁巢的附近会发生什么呢?结果很简单,就是这只陌生的蚂蚁被杀死。这是因为不同蚂蚁的费洛蒙有着一定的差别,而蚁群能够很轻松的就识别出不属于自己族群蚂蚁的费洛蒙。此时的陌生蚂蚁就会被当成是“入侵者”,接下来就是兵蚁们集体出洞,对陌生蚂蚁展开疯狂的围剿。
总结如果一只蚂蚁上了动车去到了千里之外的陌生地方,就等于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它到达陌生环境后,只有两个下场:第一个就是脱离了族群后,郁郁而终;第二个是被其他的蚁群给消灭掉。
假如一只蚂蚁乘动车到千里之外的异地下车,它会和当地的蚂蚁认识并合群吗?
首先,不要用人类的思维方式衡量蚂蚁,千里之外对于人类来说基本上是完全陌生的环境,但对于蚂蚁来说用不着“千里之外”,几十米之外恐怕就相当于人类的“千里之外”了。不过具体多远并不是问题重点,重点是蚂蚁被带到陌生环境能否合群呢?
首先,蚂蚁是种族观念和社会性非常强的种群,蚂蚁的生存很大程度上非常依赖自己的种群,尤其是在捕食和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更是如此。
蚂蚁主要通过释放出不同的化学成分,产生不同的气味,然后利用触角灵敏的嗅觉器官来感受气味,获取信息,按照一定的路线行走。如果一只蚂蚁被带到千里之外,肯定是不会再找到家的,即使有固定的回家路线,也会累死!
而蚁群的的种族观念是非常强的,群居生活特征也非常明显,一只蚂蚁来到完全陌生的其他蚂蚁种群,是不会合群的,其他蚂蚁种群也不会接受这只蚂蚁。蚂蚁基本上都是由蚁后产的,不同的蚂蚁种群里不会有其他的蚂蚁。
科学家们曾经做过类似这样的实验,蚂蚁种群尽管看起来非常松散,每只蚂蚁都在忙活自己的,但事实上它们具有很强的社会组织性,彼此之间能非常有效地传递并分享信息,而在这个过程中每只蚂蚁都是传递信息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个体。打个比方,一个蚂蚁种群就像人的大脑,而单个的蚂蚁就像是人脑的神经元!
假如一只蚂蚁乘动车到千里之外的异地下车,它会和当地的蚂蚁认识并合群吗?
蚂蚁的种族观念很强,就是邻居撞到都互不打招呼。蚂蚁出门时,靠的是它头上的两根触角对行走过的路线留下记号,无论去多远,都会按照记号原路反回族群。
如果它不小心爬上了动车,被动车载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它留下的记号只能停留在动车上,对动车行走的路线毫无印象,这段距离就成了一块空白。它下车后,纯粹是两眼一沫黑,找不到东南西北。只能使出最后一招,就是爬到电信塔上去向种族发信号。由于距离太远,无论发多少次信号,都得不到种族的回音时,它才开始着急,慢慢地感到绝望。只好在土地上漫无目的的爬着、爬着,饿了就寻找一些被人类随地扔下的食品包装盒或者随地倾倒的饭菜充饥。反正这年头,人类的生活好过了,随处可见垃圾随手扔,口痰随地吐,蚂蚁找到一块,也够吃十天半月。唯一遗憾的是回家遥遥无期。
一只蚂蚁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吃的虽然不愁,但风险也很大。当它与同类却不同种族的蚂蚁相遇时,彼此发出的信号不相同,就会受到当地蚂蚁的攻击或者被拐卖。是死是活听能听天由命。有可能被拐去做苦力活活累死,也有可能拐去后被蚂蚁公主看上招为附马。但是想做小三是不可能的。因为出门觅食的全是公蚁。
假如一只蚂蚁乘动车到千里之外的异地下车,它会和当地的蚂蚁认识并合群吗?
蚂蚁是社会性的族群,一群蚂蚁基本都是蚁后产的,不会有外来蚂蚁,被带去千里之外也不会和当地的蚂蚁合群。
蚂蚁是一种社会性生活的昆虫,一般在一个群体里有四种不同的蚁型,分工明确,包括蚁后、繁殖蚁、工蚁、兵蚁。
蚁后是负责产卵与繁殖后代的,白白胖胖的,行动不便,多数靠工蚁喂食,一般很难遇到,如果碰巧被带到千里之外,估计很快就会饿死,被当地的蚂蚁当做食物储存起来。
如果是繁殖蚁被带走,跟蚁后的境遇应该差不多,会饿死了,当做食物。
如果是工蚁,情况有点不同。工蚁本身是没有发育彻底的雌性个体,发育受阻主要受蚁后释放的化学信息控制。当工蚁被带走,脱离了蚁后化学信息控制以后,会继续发育至性成熟,因此会导致产卵,但是多数的卵不能孵化。如果遇到同类的蚂蚁,恰好能交配,也许能自己建立新的族群,但无法融入其他族群。
如果是兵蚁,也会因为口器退化无法进食(在族群里有工蚁喂食),慢慢饿死。
总的来说,蚁群是明确分工、各负其责、相互依存的群体,这是蚁群能够繁荣的原因,也导致一只离群的蚂蚁只能活几天。
另外,有一种蚂蚁值得一提,那就是血红林蚁(Formica sanguinea)。这种蚂蚁都会在夏天捕捉“奴隶”,具体就是:先潜入另一类蚂蚁的巢穴,杀死蚁后,然后绑架蚁蛹并培育成为“奴隶”。随着蚁蛹的孵化,这些新生的蚂蚁对自己被绑架的事情一无所知,依然会尽职尽责地收集食物,保卫整个族群,就好像这里是它们自己的家一样。
假如一只蚂蚁乘动车到千里之外的异地下车,它会和当地的蚂蚁认识并合群吗?
蚂蚁到千里之外相当于出国了。蚂蚁的语言不同,尤其是气味不同是最大的障碍,而且蚂蚁还有种族歧视。
记得小时候,在路宽不足半米的小路边玩耍,看到路两边各有一窝蚂蚁,蚂蚁的形状大小非常一样难以分辨。异窝蚂蚁在路心相遇招呼也不打,掉头就走。它们仍能和平共处。于是乎,我突发奇想,便分别把对方的一只蚂蚁放到另一方的窝口,结果奇迹出现了,两窝蚂蚁出现了骚乱,都在驱逐异己,咬拖推拉都用上,本该觅食的蚂蚁也参加了战斗,结果在路心发生了交汇,一场蚂蚁大战上演了,原本黑压压一片的蚂蚁,不到一个小时血流成河,到处是尸体和伤员。看到这样的悲剧我便回了家,不知道它们以后的故事。
现在想起来真是罪过。上帝为什么让它们有区别哪,是不是上帝觉得好玩,看着动物们打打杀杀才有意思,上帝也有罪过。
假如一只蚂蚁乘动车到千里之外的异地下车,它会和当地的蚂蚁认识并合群吗?
朋友你说是假如,假如蚂蚁从小城市坐车去的超大城市说起。
因为从小县城出去的蚂蚁生命力特强,到大城市后虽然没有户口,没有住房,但它能努力奋斗,吃苦耐劳,虽然有时会遭到白眼和被同类看不起,但它会通过努力慢慢适应环境,从而把事业做大做强,从而有了自己的住房和公司,然后在大城市成家立业,然后把他老家的亲朋好友一块帶到大城市发展,所以现在大城市的蚂蚁很多都是坐动车或其它交通工具来的大城市,但也有的蚂蚁来大城市后和别的蚂蚁相互残杀不务正业从而流离失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