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壳没有多么硬,游泳又不如鱼类灵活,还味道鲜美,是凭借什么没有被天敌捕食光?

在我们的眼中,甲鱼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一道“霸王别姬”更是将甲鱼推上了各大宴会的餐桌上。因此,对于甲鱼来说,它最大的天敌是人类。除了人类外,甲鱼在野生环境下,也有众多的天敌,那么为什么在如此多的天敌捕杀下,甲鱼还没有灭绝呢?我们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简单的来了解一下甲鱼

甲鱼俗称鳖,在野生环境下,它们常见于各大淡水河流中,记得小时候上学总是路过一个大池塘,每当到中午时就能看到甲鱼在岸边晒太阳。当然,甲鱼并不是我国独有的动物,它广泛的分布于亚洲、美洲以及非洲的河流中。

有许多小伙伴对甲鱼和乌龟有些分不清楚,其实,两种动物的差异还是非常的明显的。

首先是生物学分类。从生物学分类上看,乌龟是龟鳖目龟科下所有动物的总称,而甲鱼则是龟鳖目鳖科下所有动物的总称,因此两种动物从科就已经分化了,这就好比蛇獴和猫的区别,都是食肉目下的动物,但是一个是獴科一个是猫科。

其次是外观。从外观上看,甲鱼的头部比较的尖细,而乌龟的头部则呈椭圆形,而且乌龟的壳比较坚硬且有花纹,但甲鱼的壳相比软一些且没有花纹。值得一提的是,乌龟在面对危险时,可以将头、四肢以及尾巴全部缩进壳里,但甲鱼却只能将头缩进2/3,其他的四肢以及尾巴都是不具备伸缩功能的。

最后是习性。乌龟从栖息特点来看,可以分为三种:陆栖、水栖和半陆栖,其中只有水栖的才是大部分时间待在水中的。但是所有的甲鱼均为水栖的,它们只会在阳光较好的中午上岸晒一会太阳。而且乌龟的嘴里没有牙齿,性格比较的温顺,不会主动的攻击人,而甲鱼则不同,它嘴里有着密密麻麻的锯齿状牙齿,有着很强的攻击性。最后是食性,所有的乌龟均为肉食性,它们主要以水中的鱼虾以及软体动物为食,但是甲鱼却是一种杂食性动物,它们除了能捕猎水中的鱼虾外,还可以吃水生植物。

总的来说,甲鱼与乌龟的区别还是很大的,无论从外观上还是习性上,两种动物都有着较大的区别,而身上有无花纹是最简单的辨别方法。

甲鱼的天敌

在开始我们说了,除了人类以外,甲鱼在野生环境下也是有很多天敌的。那么它的天敌都有哪些呢?

01 蚂蚁

对,你没看错,就是蚂蚁。当然,蚂蚁并不是成年甲鱼的天敌,而是刚孵化的甲鱼的天敌。甲鱼是卵生动物,而它产卵的地点并不是水中,而是岸边的沙土地里。作为“最不合格的妈妈”,雌性甲鱼在产卵时会在沙土地里挖一个坑,等产卵完成后仅仅是用沙土简单的掩埋之后就会离开。不过好在甲鱼产卵大都会选择深夜,不然刚产完卵就会被其他动物挖走。

由于甲鱼产卵大都会集中在5-8月份,在这期间,温度较高,再加上有沙土的掩埋和日晒,所以即使没有亲一代的孵化,甲鱼卵的孵化周期也并不长,大约在50-60天之间。刚孵化出的小甲鱼全身比较的柔软,再加上破壳而出时卵内部的气味散发,极容易引来蚂蚁群。刚孵化出的小甲鱼大小跟我们的拇指指甲盖差不多,毫无防御能力,在蚂蚁群的撕咬下,它们很难回到水里。这就开始了第一阶段的“优胜劣汰”。

02 鼠类和蛇

躲过了蚂蚁的撕咬,小甲鱼平安的回到了水中,此时蚂蚁的威胁不存在了。但是,新的挑战来临了。由于甲鱼是变温动物,它们不能调节自己的体温,所以即使生活在水中的小甲鱼也有到岸上晒太阳恢复体温的习性,这时鼠类和蛇类就会成为它们的天敌。鼠类捕猎甲鱼很简单,就是利用甲鱼不能缩壳的习性,对它裸露在外面的四肢进行撕咬,而蛇类同样也是从四肢开始,一直吃到甲鱼的内部。

这是第二阶段的“优胜劣汰”。

03 同类和其他食肉动物

终于在蚂蚁、鼠类和蛇类的围剿之下,一些小甲鱼成功的长大了。但是长大之后,甲鱼的天敌又来了。首先就是同类,由于甲鱼有着锋利的牙齿,且有捕食其他动物的习性,所以在食物匮乏时,它们是有攻击同类并吃掉的习性的。除了同类外,成年的甲鱼上岸晒太阳时,极容易被一些食肉动物盯上,比如野猫、黄鼠狼等等。即便是在水中,甲鱼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因为水中有“水中平头哥”存在,它就是水獭。成群的水獭连鳄鱼都能当成“辣条”,更不用说无法自由伸缩的甲鱼了。

既然甲鱼如此多的天敌,为什么还没有灭绝呢?

从上面的介绍看,从人类到野生动物,从刚孵化到成年,甲鱼的天敌可以说是无处不在。那么,它们是如何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依然生存至今的呢?原因有三。

01 隐蔽性

对于甲鱼来说,最大的天敌莫过于人类。但是,由于甲鱼通常都是待在水中的,而且它的警惕性很强,一旦有不熟悉的声响,它们会立即潜入水下,这就给捕猎甲鱼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再加上,现在饲养甲鱼已经基本能满足市场需求。所以,野生甲鱼相对受人类威胁就少了一些。

02 繁殖能力

一个有超多天敌的物种要想维持种群数量,唯一的途径就是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就像我们人人喊打的老鼠一样,它在自然界中的天敌比甲鱼要多很多,但是老鼠的数量依然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这就是繁殖能力的功劳。而甲鱼也是如此,一只成年雌性甲鱼一年可以繁殖4次左右,而每次它可以产下约10颗卵,也就是说一只雌性甲鱼平均一年就能剩下约40只后代。正是如此强大的繁殖能力,让甲鱼在如此多的天敌围攻下,依然能够维持基本的种群数量。

03 逃生能力

甲鱼被天敌捕杀大都发生在岸上,但是甲鱼在岸上的时间最多也就1-2个小时,平时它都是在水中活动的,而且它们的警惕性非常的高,一旦遇到水中的天敌,它们会潜入水中底层的泥沙之中,将自己隐藏起来。所以,天敌的捕杀只是那一小部分反应能力较差,逃生能力较差的甲鱼。

总结

在自然界中生存的生物,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而且每一种几乎都有许多的天敌,因此,为了躲避天敌,动物也都有自己逃生的技巧。而甲鱼之所以在如此多的天敌环伺下还能够好好的活着,要得益于它们的警惕性(有异响逃走)、逃生能力(潜入泥沙)以及繁殖能力。

不过,即使这样,野生甲鱼的现状也不太乐观,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经将野生甲鱼列入红色名录中,保护级别为易危(VU)。

甲鱼壳没有多么硬,游泳又不如鱼类灵活,还味道鲜美,是凭借什么没有被天敌捕食光?

甲鱼生活在水中为主,陸上很少会上来,甲鱼上来的目的是保护它的窝,因为它下了蛋,所以很多人认为它在晒太阳,其实它在保护它的蛋窝,而且就在附近。

甲鱼不能长时间潛伏在水中,它要到水面换气,所以有时候水面上会看见它。甲鱼它以小鱼小虾为食,而它由于游泳慢,所以它以潜伏的方式进行攻击,而且攻击速度很快。所以甲鱼老是在石缝中,草丛中或更隐蔽的泥土中藏起来,所以用网抓不到甲鱼,人们只有用钓的办法抓它。所以甲鱼天敌也很少,主要是它下的蛋老是被其它动物偷吃,所以甲鱼把它下的蛋管得很严,还有小甲鱼很会被其它动物吃掉!所以甲鱼单靠人钓是很难抓光的!!!

甲鱼壳没有多么硬,游泳又不如鱼类灵活,还味道鲜美,是凭借什么没有被天敌捕食光?

霸王别姬是一道名菜。

其中的主要原材料是霸王,也叫甲鱼,俗称的“王八”、“鳖”。

看一下甲鱼的生长习性:鳖的壳比较的软,而且上面没有明显的花纹。鳖的头部和四肢都无法完全缩进壳里。保护功能远远不及乌龟,鳖的头则比较的细长,这一点适合水中潜游。

由于鳖的头部和四肢不能伸缩这一特性,因此它只能依靠主动进攻来防御侵害,鳖有锋利的牙齿,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一旦被鳖咬住,它不会主动松口。古话中:“鳖狠,咬住不松手,有听到驴叫就能松口的说法!”

为逃避侵害:

1、鳖为了保护自己,大部分时间活动在水中,出来产卵也是深埋在沙中,偶尔出来晒太阳,也是躲藏在低洼处,并且还躲藏沙中,喜欢用沙土包裹自己的身体。

2、水中游行的速度很快,能超过鱼类,这样就很好的保护自己。

3、具有攻击性,一般鱼类不是敌手。

4、淡水鱼类,一生生活在淡水流域,大型的捕食水生动物少。

5、繁殖力强,一窝蛋几十枚。

总之,鳖的习性,善伪装躲藏,攻击性强,繁殖力强,虽然美味,也不至于绝迹。

甲鱼壳没有多么硬,游泳又不如鱼类灵活,还味道鲜美,是凭借什么没有被天敌捕食光?

由于鄱阳湖区域血吸虫泛滥,政府在六、七十年代冬季度大量向水域投放五氯氛钠,毒死了大河床上越冬的甲鱼和以螺蚌为食的其它水族,如今的鄱阳湖水域鱼类单一,稀少。

甲鱼壳没有多么硬,游泳又不如鱼类灵活,还味道鲜美,是凭借什么没有被天敌捕食光?

味道鲜美是对人类而言的吧?对其它鱼类未必有多大吸引力……“没有多么硬”同样是对人类的刀斧而言,对大部分鱼类,够硬了……甲鱼生活的环境里,并没有什么咬合力特别出众的鱼类。就是咬合力超出大部分鱼类的题主您,红口白牙咬的碎甲鱼壳么?

甲鱼壳没有多么硬,游泳又不如鱼类灵活,还味道鲜美,是凭借什么没有被天敌捕食光?

感谢官方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王八特别能打,龟不能打。

在2000年某一期动物世界中,其实是介绍塔斯马尼亚螃蟹的,这一群蟹吃肉,攻击力极强,擅长协作。镜头中五六只螃蟹就干掉了一只乌龟。。。把龟吃掉了。画风一转,来了一只王八,七八个螃蟹围过去,只见王八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人不让之势,一口把一个蟹咬成了四条腿一个钳子,然后一路咬杀过去,七八个螃蟹死走逃亡,王八安然无恙。在后厨,听说过被王八咬的,没听说过被乌龟咬的。。。

第二,王八攻击性很强,基本上啥都咬,慢说是杀王八的厨师,就是河边喝水的旺财也有过被咬的纪录。什么小鱼小虾根本就是人家的食物,王八不是吃素的,王八不是吃素的,王八不是吃素的!

第三,王八在陆地上跑得很快,杀王八一定要远离下水道等便于其逃生的地方,否则,1,王八咬你一口,你一松手,它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人不让之势跑进了下水道,逃生成功,你晚上的鳖汤没了。2,你稍微一走神,手一滑,王八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人不让之势跑进了下水道,你晚上的鳖汤没了。。。

第四,王八在水下游的非常快,一般的鱼他都追得上。

综上,水中小霸主王八,是战斗力很高的物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