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绝灭都是人类造成的吗?还是自然淘汰,每天有多少新物种产生?
谢邀。
先说答案:物种灭绝当然不全是人类造成的了,它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更有自身因素,而且,整个世界上的生物并不是只有灭绝,也是有新的物种产生的。下面我们就来拆分开来,简单的来说一下这个几个问题。
物种灭绝的最大因素地球诞生于距今约46亿年前,而最早的生物诞生于距今36亿年前,从36亿年前开始,地球正式进入了有生命的时代,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当然,在地球生命繁荣的背后,也有生物的灭绝,从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开始,到现在约6亿年的时间内,地球一共历经了5次大的生物灭绝,它们分别是:奥陶纪生物大灭绝、泥盆纪生物大灭绝、二叠纪生物大灭绝、三叠纪生物大灭绝以及白垩纪生物大灭绝。在这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中,以二叠纪大灭绝最为惨烈,因为根据科学家的分析,在那场灾难中,约有95%的物种灭绝。
从人类的进化史看,从猿到人的第一阶段就是距今约3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阶段,这个阶段也是猿向人进化的第一阶段,也就是说,真正的人最早也就出现在距今约300万年前。但是,在地球上5次生物大灭绝中,即使是最后一次的白垩纪大灭绝事件都发生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
因此,地球上的5次生物大灭绝均与人类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说物种灭绝都是人类导致的,这个“锅”我们不背。而从5次灭绝事件的原因看都是因为气候变化、环境变化、地壳运动等等自然因素导致的。所以生物灭绝最大的因素就是自然因素。
(二叠纪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虽然人类与5次大的灭绝事件没有关系,但是与现代物种灭绝的关系却很大从距今3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时期开始,人类就已经开始猎杀动物了,这一点从南方古猿的化石坑中的鹿科动物的骨骼化石就能看出。在人类进化的整个过程中,人类与野生动物主要是食物的关系,当然为了自身安全猎杀野生动物的也有,毕竟占少数。
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发明出了各种武器,这使得人类有了与任何野生动物叫板的实力。其次,人口的膨胀必然需要更多的空间来生存,而这些空间原本是属于野生动物的。再加上,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有着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被疯狂的猎杀。最终,导致了许多野生动物的灭绝,比如大海牛、中国犀牛、华南虎(野外灭绝)、长江白鲟等等。由于人类的直接关系导致的物种灭绝已经数不清了,根据科学家的推断,近代生物的灭绝速度是以往生物自然灭绝速度的100万倍,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
因此,总的来说,在人类出现以后,生物的灭绝确实与人有着极大的关系。
有灭绝就有新生从地球上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来看,虽然每一次都是超过60%以上的物种灭绝,但是在下一个时期,新的物种就会填满整个生态链,因此,地球的整个生态一直都是比较的平衡的。比如二叠纪的灭绝事件中虽然有95%的生物灭绝,但是二叠纪几乎是海洋生物的天下,当灭绝事件发生后,到了三叠纪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开始发力,填补了陆生动物较少的空白。
所以说有灭绝就有新生,如果不是恐龙的灭绝,哺乳动物也没有登场的机会,毕竟在整个三叠纪晚期到白垩纪末期,哺乳动物都在恐龙的统治下“猥琐发育”,直到恐龙灭绝后,它们才开始崭露头角。
至于在当下,有多少新物种产生,没有确切的数字,毕竟,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对地球的探索也只是冰山一角。不过,我们可以从身边找一些例子,比如蚊子,早在几十年,我们身边的蚊子还只有普通的蚊子,但是如今花蚊子都有至少两种了(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甚至还有一些身体黑黑的,不知道什么种类的蚊子慢慢的也出现了。这不正是新生物种最好的信号吗?
而且随着人类不断的探索,一些新的物种也被陆续发现,它们中也肯定有新物种。比如我国科学家刚在海南发现的石屿海泽甲、国外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的狮子鱼等等。
(石屿海泽甲)
总结在距今300万年前,生物的灭绝与人类没有任何关系,而在距今300万年之后,许多生物的灭绝就与人类的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了。当然,有灭绝就有新生是不错,但是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物种的新生速度,如果再不保护,照这样下去,重蹈二叠纪的灾难也不是不可能的。
物种绝灭都是人类造成的吗?还是自然淘汰,每天有多少新物种产生?
自然淘汰
物种绝灭都是人类造成的吗?还是自然淘汰,每天有多少新物种产生?
如今地球上的物种数量达到了生物史上的最高峰。爱德华·威尔逊在《缤纷的生命》中估计了物种数量为1000万-1亿种。而2016年,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最综合全面的地球物种评测:地球上存在着一万亿不同物种,已发现的物种数量仅占总量的万分之一!
- 生物树
这显示出两个重点,一是地球物种如此之多,超乎想像;二是我们仍在不断发现未知的物种。但遗憾的是,在我们现在已知物种灭绝的背后,大多数物种还没来得及被发现就随之消失了。
那么,生物大辐射真的跟不上灭绝速度吗?
生物大辐射地球生物从诞生就开始了适应性发展,而且从不放过任何繁衍的机会,一逮到有利时机就会迅速扩大自己的地盘,最有名的就是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生物大爆发,那时几乎形成了现在所有生物的门类。
- 生物大爆发
生物大辐射注定超过灭绝事件,只不过,每次大灭绝之后要经历100~1000万年的恢复时间,那时生物反而会比之前更加兴旺。
物种的多样性是怎样产生的呢?
第一,物种有两种进化方式:一种是物种单一的纵向进化模式;另一种是物种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压力而产生的分种,至少会产生两种新的物种。分种一定有纵向进化,而纵向进化就不一定要有分种,例如人类的进化过程就产生过分种。
在距今200万年,南方古猿阿法种分化出了南方古猿鲍氏种、南方古猿粗壮种和能人,最终只有能人纵向进化到现代人。生物的多样性也是由此发生的,分化后产生的生殖隔离将会出现不同的物种,这是形成了物种大繁荣的基础。
- 南方古猿阿尔法种——露西(复原的发型挺酷)
第二,在历次大灭绝中,动植物的门类几乎从未灭绝过!一般生物的分类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尽管经历了5次地质史上的大灭绝事件,过半的物种都已经灭绝,但每次灭绝事件任何一个门类总会有物种留存,也就是说“火种”仍在,燎原之势也就有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寒武纪的物种大爆发中的19类物种无法归入现在动物的门类当中,似乎在寒武纪物种大爆发后对这些设计进行了遗弃。现在昆虫的新门类还时有发现,为谨慎起见,古生物学家将无法归入现代动物门的化石称为“待释动物”。
第三,即使没有大灭绝,生物也是不断更替的。因为每个物种是有寿命的,即物种的进化枝寿命,该寿命是指祖先物种第一次从他物种分化出来,直到该生物体消失为止。如果该物种进化到了一个新物种,则不算物种进化枝寿命结束,物种的进化枝寿命仍在继续,直到进化物种消亡。
大多数物种进化枝寿命可达100~1000万年。如寿命达到600万年的海星和棘皮动物,190万年的笔石类,50~500万年的哺乳类动物等。
- 笔石化石
进化出的新物种的寿命肯定不超过进化枝寿命,处于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中,一个物种的终结必然会有新物种的产生以便替代其位置或补充出现的空缺,如果是这样的话,新的稳定的物种形成则相当漫长。
其实,新物种的产生也可以非常快,几乎在一到几代就可以产生,但这样的新物种能经受环境与竞争考验的极少,这也是进化过程中必然会遭遇的失败。
另外这样迅速出现而又很快泯灭的新物种,分布范围又很小,形成的化石证据难寻踪迹。如兰科植物,在15年内就可以达到鼎盛,是现存的多样性最高的植物,同样此物种的寿命也很短,只有数十年或数百年。
- 兰科植物
回答你的问题,面对全球上亿的物种数量,每天新物种必然会产生许多,至于产生多少,还未有人对此做出统计研究,但生殖隔离的、不易被自然淘汰的新物种却不可能这么快产生,优势基因的积累时间相当漫长。
第6次物种大灭绝在地球生物史上经历了5次大灭绝,每次大灭绝对大多数物种来说都是致命打击。最严重的二叠纪末的大灭绝,高达90%的物种消失了。
需要强调的是,在不发生重大自然灾难,自然进化也是有物种的更替的。上文提到物种进化枝的寿命约为100~1000万年,不过自从人类参与之后,使生物正常灭绝的速度加快了1000倍,物种灭绝人类难辞其咎!
每次大灭绝都会经历很长一段时期,第6次物种大灭绝也不例外。早在10万年前,人类祖先从非洲扩展到世界各地,由人主导的灭绝大戏就开始上演了。在1.2万年前古印第安人登陆美洲大陆,他们已经有了非常娴熟的狩猎技巧,在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将繁衍了200万年的猛犸象赶尽杀绝。其他的一些大型、缓慢、可口、没有敌意的物种也没能逃脱人类之手,其中就包括地栖巨懒。当然我们也不能太过埋怨古人,他们目标其实只有食物。
- 猛犸象
在1000年前,在新西兰还可以看到重达230公斤的恐鸟,约有多达13种恐鸟在此快乐的生活着。不过自从毛利人登上了新西兰就开始大肆捕猎,从1100年到1300年短短的200年间就将岛上的所有恐鸟就地解决——吃完了。不过恐鸟的灭绝只是众多灭绝鸟类中的一支而已。1800年,英国殖民者登上新西兰,他们比毛利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 恐鸟,比鸵鸟还大
在《缤纷的生命》中,爱德华·威尔逊得出的结论是:每年灭绝2.7万个物种。可以计算出每天74种,每小时3个物种永远消失。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发布的《红皮书》上显示,有15589种物种濒临灭绝。其中鸟类12%,兽类23%,两栖类32%,裸子植物25%,苏铁类52%…
然而,不只是动植物的大灭绝在加剧上演,历次的物种大灭绝主流生物都难逃被灭种的厄运,人能逃脱吗?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在她的《第6次物种大灭绝》中说:“当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时,它会灭绝弱小的,也会削弱强大的。”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动植物?生态系统的崩溃显然最终会影响到人类,2012年,美国一个由22名科学家的研究小组展开了“地球的生物圈面临一种状态转移”的课题研究,他们提出了令人胆寒的结论:全球生态系统可能崩溃。让我们不得不考虑保护生态环境。
对于人类的不情愿,显然是忽视了生物多样性乃是巨大财富的事实。
第一,森林巨大的经济效益。保护森林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如果不把森林单独的看护起来,而让人们在森林里采摘果实、蘑菇、苔藓,甚至进行一些适当地猎捕,那将是很有益的,在经济性上比伐木开垦农田都要划算得多。
- 森林中的蘑菇(不知道能不能吃)
第二,动植物的药用价值也是非常巨大的。马达加斯加的常春花能产生两种生物碱,这是治疗癌症霍杰金氏病的良药。欧洲的旋果蚊子草能提取水杨酸,这正是合成全球需求最广的阿司匹林的有效成分。中国的中医配方更是动植物用药的典范,中国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正是受中医药典的启发,从青蒿中萃取了青蒿素,这是治疗疟疾最有效果的药。
- 屠呦呦
第三,动植物的食用价值巨大。现在全世界的主要粮食为小麦、玉米、水稻,这三种农作物占比超过世界粮食的一半。不过,这三种粮食甚至只是新石器时代的延续,而没有开发更广泛的品种。产于新几内亚的四棱豆全身上下都是宝贝,叶子、嫩豆荚、成熟的豆子、块茎都十分美味可口;一种产于美洲的苋谷,是非常有营养价值的植物,在500年前曾是阿兹特克人的主食。
不过似乎人们对动物的食用过度开发了,如果能进行科学选择与养殖,仍然不失为很好的选择。比如在亚马孙河里的美洲侧颈龟,肉质鲜美,繁殖、生长速度都很快,如果能大量养殖产量将超过牛肉。
所以大自然就是一个宝库,在利用资源的同时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福泽子孙。虽然大家都知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当面对眼前利益的诱惑仍然会大肆砍伐森林,不断缩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对煤、石油、天然气常规资源的使用加剧了温室效应,有释放永久冻土中大量甲烷的危机;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了当地物种的锐减;对大气、海洋造成的污染,对海洋动物的过度捕捞……
- 对环境“敏感”的大堡礁
这一切都加剧了物种的快速消亡,比以往生物自然消亡快了1000倍。这是一场人类“自导自演”的历史剧,不同的是一切都不能重来,每个行星只有一次机会。
物种绝灭都是人类造成的吗?还是自然淘汰,每天有多少新物种产生?
物种灭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物在地球上的历史是诞生的历史也是灭绝的历史。一个物种灭绝必然有其原因。有些物种是因为竞争能力不足,灭绝的。而有些物种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生态位而灭绝的。同时代物种往往就因为一个小小的差异就导致一个物种繁盛,一个物种灭绝。这种先发优势在生物史上率见不鲜。而其中比较特殊的是灭绝事件。地球生物史上一共出现了17次小灭绝,4次中灭绝,1次大灭绝。每一次都是一次生态系统大洗牌。往往受到最大打击的都是灭绝之前最为繁盛的物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如此多的灭绝,生物多样性总体向上,也就是说今日是地球物种最为丰富的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物种多样性是生物演化的隐藏目的或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关于新物种的诞生,今日可以算是新生代晚期,各种生态位趋于饱和,新物种的诞生速度必然有所减慢。不过有趣的观点认为,新生代末大灭绝也即将降临。地球正准备重新洗牌以缔造更为丰富的生态环境。人类的加速发展其实是地球的一种全新灭绝方式(新牌子的杀虫剂不知道好用不)。当然这只是个假设,我们人类依然和整个生态系统融为一体,我们人类的发展也不曾为了毁灭自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