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药品目录中的 “甲”“乙”类药品有什么区别?
医保药品目录中的“甲”“乙”类药品有什么区别?
打开我们国家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我们就会发现,有些药品的医保分类是医保甲类,有些药品的医保分类是医保乙类。这医保甲类和医保乙类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甲类药品和乙类药品定义区别:其实医保药品目录划分医保甲类药品和医保乙类药品主要是为了区分医保报销时的支付比例。
甲类药品是临床治疗必需、使用广泛、疗效确切、同类药品中价格或治疗费用较低的药品。也就是说甲类药品是满足最基本的治疗需求的药品。参保人使用“甲类药品”按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支付标准及分担办法支付。
乙类药品是可供临床治疗选择使用,疗效确切、同类药品中比“甲类药品”价格或治疗费用略高的药品。参保人使用“乙类药品”按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支付标准,先由参保人自付一定比例后,再按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分担办法支付。
甲类药品和乙类药品医保报销时的区别:我举一个具体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按我们这里的标准,一级医院医保的支付标准是90%,医保甲类药品医保支付100%,医保乙类药品医保支付80%,自费20%。
医保甲类药品和医保乙类药品报销时的金额到底是怎么计算的。我们看看具体算法,假如王大爷去乡镇医院(一级医院)开高血压药,其中医保甲类药品金额500元,医保乙类药品金额也是500元,扣掉医保报销金额,王大爷还需自费多少钱?
医保甲类药品报销金额:
500×100%×90%=450元
医保乙类药品报销金额:
500×(1-20%)×90%=360元
王大爷需自费的金额为:
1000-450-360=190元
非医保药品:在我们现在医院使用的药品目录中,除了医保甲类药品和医保乙类药品外还有一种叫做非医保药品。
非医保药品指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范围内的药品。参保人使用“非医保药品”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需要全额自付。
就是说你使用非医保药品的金额为100元,那么这100元医保一分不报。
医保药品目录中的 “甲”“乙”类药品有什么区别?
根据国家医保局有关规定,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分为甲类药品和乙类药品。甲类药品是临床治疗必须、使用广泛、疗效好,同类药品中价格低的药品。
参保人使用这类药品时,药品费用可以全额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按照医保规定比例报销。乙类药品是可供临床治疗选择使用、疗效好,同类药品中比甲类药品价格高的药品。参保人使用这类药品时,药品费用要按比例个人先承担一部分,余下的药品费用再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按规定比例报销。简单来说,甲类药品医保可以报销的钱=药品费用×医保报销比例,乙类药品可以报销的钱=(药品费用-个人首先自负部分费用)×报销比例。
医保药品目录中的 “甲”“乙”类药品有什么区别?
甲类药用起来学问比较大,需要出据医生处方才能卖给你,大药店有坐堂医生,帮你把关。乙类药比较简单,看药盒上的说明就可以自己决定买不买,比较方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