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这么明白的一个人,为什么叫诸葛亮上演了空城计?
谢谢邀请。司马懿这么明白的一个人,怎么会上了诸葛亮的当,中了空城计?其实,这是诸葛亮对人心理学的研究,司马懿生性多疑,搞不定诸葛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真真假假的,他狐疑不定,自以为高明,肯定城里有伏兵,所以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
司马懿这么明白的一个人,为什么叫诸葛亮上演了空城计?
空城计,从表面上看,是诸葛亮故布疑阵,赌司马懿不敢攻城,实则不然,诸葛亮不会冒这个险,而以司马懿的才能,看透玄机更不在话下,那为什么放弃这个机会呢?
其实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位军事大家,完全吃透了对方。司马懿虽掌兵权,但却并未真正得到曹氏信任,兔死狗烹的道理,司马不会不懂,取得战绩,但又不把对方逼入绝境,让威胁始终存在,让自己始终有利用价值,利用敌人保护自己,司马懿,高👍,而孔明恰恰利用了这一点,更高[赞][赞]
司马懿这么明白的一个人,为什么叫诸葛亮上演了空城计?
空城计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一出双簧
真正卓越的军事家,都是政治家。单纯的军事家,基本上都难以善终。比如,中国历史上的韩信和岳飞,在军事上都是天才,特别是岳飞,既是军事上的天才,又是志向坚定的汉民族英雄。再比如前苏联的朱可夫元帅,堪称苏联英雄,最后却是众叛亲离,孤独病终。
一般的人看《三国演义》,都被诸葛亮的谋略折服,所以,鲁迅先生说“装诸葛多智而近妖”。特别是看到“空城计”(《三国演义》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更是很容易得出结论:诸葛亮智慧,司马懿愚蠢。
其实,这是对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一对军事上的敌人、政治上的朋友的误读。要知道,诸葛亮和司马懿,都不是一般的军事家,他们还是政治家——既长于军事谋略,还精于政治算计,所以,才能合演出“空城计”这一出双簧。
我们先从司马懿在魏国的尴尬地位说起。司马懿绝顶聪明,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曹操在世的时候,为何不重用他而只是让他做一些文职工作,比如“文学掾 ”(相当于今天的学校的管理者,没有任何实权)呢?因为,曹操很清楚,司马懿绝非池中之物,认为司马懿“有雄豪志”“狼顾之相”,因此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
但人算不如天算,是金子总会发光。曹操死后,曹丕称帝,遇到诸葛亮北伐,却没有良将可以御敌,才派司马懿“西驻长安,都督左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御蜀军”。
魏宗万扮演的司马懿
在这一点上,司马懿是很清楚的。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良弓藏”,所以,如果司马懿抓住机会,把诸葛亮置于死地,那么,没有了威胁魏国的敌人,卧榻之侧,启容他人酣睡?在曹丕的心中,司马懿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自然,也必将被雪藏乃至不明不白死于非命。
而对于司马懿在魏国的处境,诸葛亮是非常清楚的。也就是说,诸葛亮摆了一座空城,是算定了司马懿不会把自己置于死地,是对魏国的政治形势的充分研究形成的。而对于司马懿而言,他失去的是一场战斗,赢得了一场战役。
同样的道理,诸葛亮明明知道马谡不堪大用,却派他去守街亭,也是因为,自己一旦把魏国拿下,自己在蜀国,也将没有多少意义。
这样看来,两个绝顶聪明的人,联手演了一场戏给各自的主子看——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啊!
司马懿这么明白的一个人,为什么叫诸葛亮上演了空城计?
司马懿是个军事家,深谙文韬武略,按说不应该中了诸葛亮的空城之计。个中原因待俺一一道来。
诸葛亮施空城计实乃不得已。马谡失了街亭,赵云领兵在外,西城实际成了空城。城内只有少量的老弱病残的少量军队,闭门死守如何抵挡得了夺了西城,势气正旺的司马懿几十万大军。逃跑更是一条死路。施空城计是不得已又不得不选择的险招。
诸葛亮施空城计是抓住了司马懿生性多疑的弱点,算就了成功机率很大而后实行的计策。司马懿虽深谙文韬武略但生性多疑,多疑虽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上当,但也容易错失良机。正象司马懿自己说的:不管你空城也罢实城也罢我就是不进去,看你如奈我何?这就坐失了夺城的大好时机。
另外诸葛亮平生谨慎,从不弄险,也是他空城之计得已实施的原因之一。司马懿正是从和诸葛亮长期打交道中得出诸葛亮不是玩险的人,没有把握的事他不会干。终究犯了经验主义错误抱撼终生。如果诸葛亮经常玩险且屡有失败那施空城计肯定露馅玩完。
司马懿这么明白的一个人,为什么叫诸葛亮上演了空城计?
从历史的蛛丝马迹可以看出诸葛亮全面碾压司马懿,空城计只不过是诸葛亮给他上的最生动一课而已!
我是相信油茶也有历史的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油茶历史丝语,期待您的【关注】,一起遇见更多文章和精彩!
常言道“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实际上司马懿在诸葛亮面前算不得老虎,他所有的伎俩都会被诸葛亮的慧眼轻易识破。只要看一看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两人的争斗,就不难得出诸葛亮无论是在军事谋略上,还是在智慧胆识上都可以全面碾压司马懿的结论。
公元231年春,西北干旱,雍凉魏军缺粮,诸葛亮制造了木牛流马运粮,趁机出祁山北伐,在祁山堡东北修建了蜀军大本营卤城,形成对魏军陇西大营祁山堡的合围之势。司马懿闻讯后,拒绝了张郃分兵驻防雍城和郿城的建议,只给四千精兵由费耀和戴陵驻守上邽,自己亲率张郃,郭淮,费耀等将领前去增援祁山堡。司马懿如此用兵,说好听了是对诸葛亮的重视,认为不用全力不足已和诸葛亮抗衡;说难听了就是胆怯,在诸葛亮面前底气不足。
获知司马懿动向后,诸葛亮采取了声东击西之策,在留下王平继续攻打祁山堡的同时,自己则率主力直奔上邽,对那里的青麦进行收割及破坏。而为保护麦田日夜兼程回军的司马懿抵达上邽后再次选择让大军坚守不出,他错误地认为诸葛亮很快就会因为粮草缺乏撤兵,自己可以不战而胜。除不料,因诸葛亮制造了木牛流马,蜀军的粮草远比魏军充足,僵持下去,首先无粮自乱的将是魏军,无奈之下,司马懿只得选择出战。司马懿兵分两路,一路由张郃率领攻打王平军;一路由自己统率,进攻卤城以北,采取钳形攻势南北夹击诸葛亮大军。
司马懿出战,可以说正中诸葛亮下怀,他一面命王平固守南营抵御张郃,一面兵分三路分别由大将魏延、高翔和吴班依计迎战司马懿大军。对于此战的胜负,史书记载结果不同,其中《三国志》的记载极其简略,《汉晋春秋》上是诸葛亮大胜,而《晋书》的记载正好相反,是司马懿获得大胜。
但是,由于《晋书》存在极大粉饰历史美化司马懿的可能,结合此战之后司马懿更喜欢“龟”守城池不敢和诸葛亮正面交战以及李严督运粮草不力,致使蜀军陷入粮草不济局面,占尽优势的蜀军无奈撤兵功败垂成的事实,丝语认为史学界认可的《汉晋春秋》上记载诸葛亮大胜的说法更加靠谱,可以说此战是一次漂亮的反围歼战,不仅一战将司马懿打得趴下,从此不敢出战,同时,显示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因此,空城计其实就是诸葛亮根据司马懿害怕交战的心理及其性格特点,特意为他设下的计谋,并以此给司马懿好好地上了一课!
司马懿这么明白的一个人,为什么叫诸葛亮上演了空城计?
很多人以为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编出来的。很多人一听“空城计”,就会嘲笑他人:“又一个看演义的,根本不看正史《三国志》。”
但很可惜,空城计出现的时间,远比三国演义成书的时间早。早在西晋,就有诸葛亮施展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的传说。
西晋太康年间,有一个名叫郭冲的学者,此人是诸葛亮的铁粉。在一次争论中,郭冲的朋友纷纷讥笑诸葛亮,说他“智小力大,不自量力,最终害得蜀汉二世而亡”。听到这里,郭冲可就不能忍了。于是,他连续和朋友说了五个关于诸葛亮的段子,而“空城计”就是其中第三个段子:
当时诸葛亮囤聚于阳平关,手下只有一万人,而司马懿则率领20万人扣关。听说此事后,诸葛亮的属下都很惊恐,然而诸葛亮本人却神态自若。其后,他命士兵们偃旗息鼓,大开城门,并派人在城门便拿着扫帚打扫。
司马懿早就听说诸葛亮为人持重谨慎,如今城门大开,因此怀疑有伏兵,因此吓得他带兵北走。其后,司马懿听说诸葛亮手下兵力只有1万,后悔的不得了。
对于郭冲的说法,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严厉地进行了批驳。因为错漏实在太多。对于这些错漏,大家可以自己读一读有裴注的《三国志》。因为不是重点,我就不展开了。
现在说重点,司马懿为何会中计呢?有人说司马懿多疑,有人说司马懿在养寇自重。但在笔者看来,司马懿会中空城计,是因为他确实害怕诸葛亮。
司马懿戎马一生,很少打败仗。而唯一的败仗,就是输在诸葛亮手上。在卤城之战中,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示弱诱敌之计,被歼灭甲首三千。要知道在当时,只有主力兵才有资格穿重甲。很显然在这场战斗中,司马懿损失极大。
后来,诸葛亮因粮尽退兵,再次自示其弱,结果司马懿赶紧派大将张郃追击。结果诸葛亮早在木门设下伏兵,张郃惨遭射死。
从此以后,司马懿真的患上了诸葛亮恐惧症。在第五次北伐时,无论诸葛亮怎么挑战,司马懿就是不肯出战。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闻讯赶紧追击,谁知姜维推出一个“木制诸葛亮”,结果将司马懿吓得转头就跑。而司马懿的狼狈,也被陇右百姓传为笑谈:正所谓“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其后,司马懿观察了诸葛亮留下的营垒,不禁感叹道:“真天下奇才!”
笔者上述说法,全都出自正史。由此可见,司马懿害怕诸葛亮,在当时人尽皆知。因此,当时人才会编出“空城计”这个段子。
如果有人要我解释,“司马懿这么明白的一个人,为什么叫诸葛亮上演了空城计?”我只能根据历史追溯其根源:
那就是司马懿害怕诸葛亮,上了太多次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