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宁可引发经济衰退也要加息?
从2022年3月份以来,美联储已经连续进行三次加息,而且一次比一次幅度大,第1次是25个点,第2次是50个点,第3次是75个点。
但连续三次踩刹车,仍然没有止住美国通胀上行压力,按照有关数据推测,2022年6月份,美国的CPI仍然有可能达到8.9%。
而且7月份是美国能源消费比较旺盛的季节,尤其是民众出行需求比较大,这有可能进一步带动能源价格的上涨,所以不排除未来几个月美国的CPI有可能突破9%的大关。
按照当前美国的通胀压力来看,在7月份美联储进行议息会议的时候,不排除他们有可能再次加息75个基点。
如果未来美联储进一步加息,美国的经济增速将会进一步放缓,甚至有可能陷入衰退当中,这点可以从美国GDP的增速看出来。
2021年第四季度,美国的GDP环比年化增长率还达到6.9%,但是到了2022年第一季度,美国GDP环比年化增长已经达到下降到-1.6%,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个经济增速下降是比较明显的。
而当GDP连续两个季度呈现出负增长时,可以理解为出现“技术性衰退”,如果GDP连续几个季度都出现下降,那很有可能陷入真正的衰退当中。
根据高盛经济学家预测,美国经济在明年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为30%,在未来两年内陷入衰退的可能性约为50%。
那既然美国经济有较大的概率会陷入衰退当中,为什么美联储还要持续加息呢?适当地保持流动性不是更能保持美国经济的增速,延缓美国经济衰退的步伐吗?
其实目前美联储正把自己逼上墙角,可以说是进退两难,加息也不是,不加息也不是,关键要看如何在利弊之间寻找一个最佳方案。
首先、美联储的宽货币效果已经见顶,如果不加息或者小幅度加息,可能没法把通胀压下去,反而会抑制消费的增长。目前美国通胀压力非常大,创最近40年的最高记录,高通胀已经给美国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如果继续保持这种高通胀,不仅物价会上涨,对于经济复苏也不会有太明显的效果。
美联储当初开启宽松货币政策,就是希望向市场释放更多的流动性来带动社会的投资,如果这种计划能够顺利推进,在供给侧和需求都能够实现增长,那宽松货币政策将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然而从事实来看,美联储释放的大部分资金并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当中,而是进入到金融市场当中,结果股市是不断飙上去了,但是就业率、制造业指数并没有太大幅度的增长,实体经济的供给也并没有明显的上涨。
但在市场流动性不断增加的背景之下,资金逐渐转化到物价上面,结果导致很多物价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物价稍微上涨确实能够带动经济的增长,但是如果通胀超过了一定的界限就会产生副作用。
因为在物价不断上涨,而大家的工资收入水平没有明显上涨的背景之下,很多居民就只能减少开支。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在高通胀率重压下,目前超过80%的美国消费者正在大幅削减旅行和各类支出。他们采取的削减开支行动包括:戒烟;在折扣店购物;转向购买较便宜的自有品牌商品;从事零工以获得额外收入;在家煮咖啡;减少外出理发次数等等,这些举动说白了其实就是在抑制消费。
而一直以来美国的消费、服务业各方面都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一旦消费拉不动了,服务业也搞不动了,那释放再多的流动性也没有用,反而会加大居民的压力。
所以当前美联储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加息手段来控制通胀增长,试图把通胀控制到一定的水平,比如控制到5%以内,这个数据我相信是美联储能够接受的。
其次、如果不加息很有可能引起滞胀,到时问题更严重。按照当前美国经济以及货币实际情况来看,美国很有可能陷入70年代的滞涨当中。
所谓滞胀简单来说就是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从最近两个季度美国经济的实际表现来看,他们的经济增速正在放缓,但CPI却仍然持续上升,这是滞胀的苗头。
如果一个国家陷入长期的滞涨当中,到时经济就会长期徘徊不前,就业率也维持在低位,长期以往甚至会削弱美国的整体竞争力。
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对美国来说,他们只能从两个方面去解决。
第一、通过持续大幅度加息,降低通胀压力。
当前美国的通胀压力都是因为最近两年流动性泛滥导致的,这时候想要把通胀压力控制下去,加息是最好的手段,假如未来美联储进一步加息,市场流动性进一步减少了,虽然对股市会造成很大的冲击,但至少可以把通胀压力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之内。
只有通胀压力恢复到跟美国居民收入水平差不多水平的时候,才能重新提高市场的消费信心,提高实体经济的信心。
第二、解决供给侧的问题。
目前造成美国通胀的原因除了消费端之外还有供给端的矛盾,其中供给端对通胀的贡献率至少达到50%以上,这要比消费端带来的通胀更大。
如果美国不能有效解决供给端的问题,即便加息也未必能够取到很好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开始考虑取消对包括中国在加征关税的重要原因,他们就是希望通过降低关税引入更多的产品,以此来解决美国供给端的供给问题,还能把部分通胀压力转移出去。
如果美国以上两个步骤能够做得好,其实就可以避免经济陷入滞胀当中,甚至当通胀压力下降到一定的水平之后,他们适当的维持流动性还可以保持美国经济在低速状态下增长。
美国为何宁可引发经济衰退也要加息?
1997年,美国通过加息,引发亚洲金融危机,东南亚,日本,韩国的股市,楼市崩盘,
美国在后来成功抄底,买入东南亚,日本,韩国的优质资产,
虽然加息引起了美国短暂的经济衰退,但后期的回报非常丰厚,
美国割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的财富。
比如美国因为经济短暂衰退损失了5万亿人民币,
但因为收割财富赚了10万亿人民币,总的来说美国还是赚的,
只是苦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的民众,几十年积累的财富,短短几年全没了,
美国过去几十年,利用加息,减息的操作,多次收割其他国家的财富,
可以说是屡试不爽,赚了大把大把的财富。
本来今年美国加息顺利收割我国,俄罗斯的财富,美国也会很开心,
但美国失败了,我国,俄罗斯早就做了防备,
日本,韩国也做了准备,
只有欧洲的几个国家被美国收割了少量财富,
其他弱小的发展中国家,也被美国收割了,
但那些国家规模小,财富总量少,不够填补美国经济衰退的代价。
既然美国无法收割我国,俄罗斯等大国,为什么中途不停止加息呢?
原因是美国还有内部问题,需要加息来化解。
美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把资本主义的那套制度,运用到了极致,
过去三十年,美国的富人财富继续大幅增长,
这些富人的财富主要来自股市,房地产。
而美国的中产阶级,财富增长有限,赶不上通货膨胀
这就是美国的最大问题,
每个国家都有穷人,少量穷人日子没法过,都是小事情,
核心的是各国的中产阶级,这个群体人数庞大,
如果出大问题,会影响美国国家的根基,这也是美国不得不持续加息的原因。
美国中产阶级的财富积累有限,如果放任通货膨胀不管,
他们的财富会被高涨的物价吞噬掉,会引起美国社会的大动荡。
所以美国只能持续加息,让经济衰退来临,最终引导物价大跌,
美国允许经济衰退,只要美国保证就业率不要出大问题,
物价的下跌,会给全美国下一次繁荣打下基础,
为了美国的下一次繁荣,美国只能忍受这一次的经济衰退。
经济衰退,带来股市大跌,楼市大跌,
美国富人的财富会大幅缩水,这给其他民众心理上好受很多,
美国民众看着富人们的财富大幅缩水,美国的阶级矛盾会大幅缓解。
美国民众以前一直无法容忍的是自身财富缩水的时候,
富人的财富还在快速增长,只要富人的财富也大幅缩水,美国民众的心理就平衡了。
美国为何宁可引发经济衰退也要加息?
美国为何宁可引发经济衰退也要加息。因为加息,意味着对美国的股市形成利空,纵观美国股市,历时十多年的牛市。美国经济的泡沬不言而喻。
经济泡沬大了,会引发通货膨胀。房地产以及各种资产一直高涨的话,美元就会十分的贬值。美元也好,人民币也好,无论那个国家的银行货币,都有其实物黄金,白银,以及各种的实物形成比例的。如果是不用黄金,白锒,以及各种实物形成比例,而脱离实际,那么各种钱币大多数是用纸印出来的,印出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更何况,物价飞涨,如果工资不涨,人们的生活水平就不会太高。
所以说,经济只能是从一个高点走向另一个低点。同样的道理,太低了容易形成通货紧缩。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不是人们所期往的。但经济自有经济的规律。像股市一样,涨久了,会跌回去,跌久了,就就会涨上去!
美国为何宁可引发经济衰退也要加息?
因为加息放水都是他自己说的算,美国加息是因为世界上还有美国没收割完的地方,收割完了,美国就会大放水,在去抄底世界各国优质资产,那时美国就稳定了,这都是美国设计好的,我们不用替美国担心。
美国为何宁可引发经济衰退也要加息?
大幅加息极易引发经济衰退,但美联储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因为他还同时面临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只能“两权相利取其重”,最终可能“按下葫芦起了瓢”。
今年三月份以来,美联储已经连续三次加息,其中3月、5月分别加息25和50个基点,6月份更是加息75个基点,这也是近28年来最大加息幅度。
尽管平了历史记录,但美联储似乎依旧没有收手的意思,预计7月份将继续加息50-70基点。倘若如此,年底前,基准联邦基金利率将达到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美联储加息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市场资金减少、信贷收紧、企业融资难、经营成本上升、股市资金抽离,这些都将引发经济衰退;
就连美联储主席都直言“加息存在风险,即可能导致经济收缩,进而导致衰退”;同时,市场调查中,49名学者中的70%认为美国经济会在明年陷入衰退。
既然美联储和经济学家都认为加息会引发经济衰退,那么为什么美联储还要执意加息呢?且加息频次高、单次加息幅度这么大?
此次美联储回避经济下行风险,执意加息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抑制通胀;
过去三年时间里,为支持就业和经济复苏,美联储采取了一系列无限量化宽松政策,俗称“放水”,甚至不惜直接向民众发钱、0利率等方式来刺激消费、救市。
放水引发的后果是物价上涨,通胀加剧。比如5月份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升8.6%,创下31年来的最高值。CPI的暴涨会直接导致生活成本上升,这是民众不愿意看到的。
一般认为,CPI在2%-3%之间是比较合理的,在3%-6%之间是比较温和的。显然,当下美国CPI的数值已经远远偏离了“温和”的轨道,亟待加以抑制。
前期“撒钱”、“印钞”等宽松政策导致通胀一路上扬,但美联储反应过于缓慢,一度认为物价上涨是暂时的,直到5月份CPI涨到不可接受的位置,美联储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得不手忙脚乱的大幅加息。
为了抑制通胀,这是美联储坚定加息的第一出发点;按照美联储计划,目标是把通胀放缓到2%。
2,消费者信心指数;
居高不下的通胀水平对美国消费者的信心也造成了严重影响,数据显示消费者信心指数已经从5月份的103.2降到了98.7%。
消费者信心指数降低对于美国来说是一件无法接受的事,毕竟在全美GDP总量中,消费的贡献值最大,比如消费对美国GDP的拉动力占82.59%,而净出口则占-4%左右。倘若信心指数再继续降下去,今年GDP的数值就很难看了。
当然,加息提振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作用究竟有没有、有多大?现在来看还是未知数,毕竟加息易引发经济衰退,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失业率上升、收入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将继续加剧消费者信心指数的降低。
综上来看,加息具有双面性,负面是引发经济衰退,正面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胀,是一把双刃剑。
很多经济学家对美联储以大幅加息来抑制通胀的决策并不看好,虽然美联储美其名曰“争取在抑制通胀的同时,不导致经济衰退”,但这显然太过于乐观了,甚至是有些自欺欺人。
原因很简单,此轮通胀问题不完全是出在需求端,同时还出在供给端。说得简单一些,通胀并非完全是由前期量化宽松政策引起的,海外疫情、地区冲突引发了能源、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又推动了物价的上涨,这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因此,与其加息,不如同时想想该如何保持大宗商品价格的问题,否则美联储“软着陆”的目标恐怕是很难实现的。一味地靠打加息这剂强心药来解决问题,收效大概率是不大的。
美联储激进加息产生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存在风险外溢的可能性,同时也是在收割全球的“羊毛”:
美元作为“货币中的货币”,它的一举一动都会通过传导效应外溢到其他国家。此轮加息,对他国来说,最大的风险莫过于资金回流到美国本土,本国市场上的资金被抽离,引发物价上涨、信贷成本增加、货币贬值、经营成本上升等一系列的问题。
他国为了弱化美联储加息所导致的本土市场流动性收紧的问题,不得不跟随加息,比如智利、秘鲁、墨西哥等拉美国家6月份也加了息,以此试图留住资金,防止抽离。
但他国加息显然作用很有限,依然存在货币贬值的风险、资金抽离的风险,而反观美元,美元走强,这实际是在收割全球的财富。
美联储想靠加息来解决自己高企的通胀问题,但通过传导效应将风险外溢给全球,尤其是外溢到新兴经济体,这实际是自私自利的表现,改变美元一家独大的格局亟待推进。
综上,美联储不顾经济下行的风险也要坚定加息,实际上是“两权相利取其重”的表现,目的主要是为了抑制通胀,但收效到底如何、负面效应到底如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美国为何宁可引发经济衰退也要加息?
所谓经济衰退,最显著的表现就是GDP、就业、投资支出、产能利用率、家庭收入、企业利润和通胀下降,而破产、失业率上升。而恰恰,现在美国的现实,让美国不用太在意经济衰退,正好可以借此好机会将美元调整到正常范围内,给美国人一个交代,给全球支持美元的人一个交代。
美国现在的就业率正是最好的时候,据说失业率只有不到4%。而经济学上,失业率不足5%就视为是全员就业了,因为在转工的时候,总有人处于“失业”状态嘛!也就是说,美国现在正处于“后疫情”的经济火热中,美国需要给经济降降温,正好利用这个降温的机会,把美元调整到合理的区间去。
现在美元加息,必然会加大美元的借贷成本,也就抑制了投资过热。这样虽然会让美国经济进入所谓的“衰退”,但美国正好处于经济过热,衰退一下也不是坏处。而且美国正处于失业率最低的时候,因为经济放缓增加一些失业率,也是可以容忍的。这些可以付出的代价,换回来一个正常的美元,这笔买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美国为啥不做呢?
美元是全球这一百年以来最稳定的货币,所以才会被全球经济体选择为“国际货币”。利用这个加息,抑制住美元的贬值,恰恰是对美国美元霸权最有利的事情。因为只有币值稳定的美元,才是全球信任的货币。因此,再加上美元汇率稳定,增强美元信誉这个好处。美国就更有理由来加息了。
至此,对于美国来说,现在给美元加息,可以抑制美国显得过热的经济,还可以增强美元的国际信誉,因此带来可以容忍的经济衰退,就是可以容忍的缺点了。因此,美国就加息了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