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不入晋终是野”是什么意思?

“书不入晋终是野“,这句话应该不难理解。它是说学书法的人如果不从魏晋入手,或是没有关注魏晋的书法书风,就算功夫用的再多,成绩再好,终归不是正途,只能算是野路子。

这种说法,现在许多学书的未必认同,持别是那些自以为高明的江湖书法。但是,书不入晋终是野的看法,历代许多书法大家都是认同的。虽然未必会说别人的路子野,但对晋人特别是“二王“的推崇大概都是一致的。

唐代书法上承魏晋,自不必说。宋代的苏黄米蔡,以及后来的赵孟頫董其昌王铎无不把晋人的书法做为标杆。其中的道理,说来并不复杂。

书法到底应该如何定义,现在是各说各话。但有一点是谁也不能否认的,既,书法是与汉字的书写相关的。这里边有两个要素,一是汉字,一是书写。魏晋时期既是汉字最终定型的时期,也是汉字书写的工具与载体定型的时期。这两个条件的结合,使得魏晋时期成为中国书法真正的源头。

汉字从创造到定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对文字进行了规范,小篆的出现,为汉字的最终定型打下了基础。但小篆因为书写的复杂,实用性不强,汉代出现了隶书,隶书基本上可以看做是小篆的简化体。

之后,汉字的形状依的在向前发展,到魏晋时期,也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的时代,汉字的结构形状完全确定。也就是说从那之后,文字的变化就不大了。如果认识现代的字,魏晋时期的行楷书,应该也可以认识。

除了汉字的定型之外,书写的工具和载体也于此时定型。在甲骨文金文的时代,不用说,文字是刻在甲骨或是器皿之上的。先秦时期大小篆文,一般写在竹木简上,或是丝绢之上。隶书也大多如此。到魏晋时期,造纸技术比较成熟了,书写的载体开始转移到纸上。这时,笔墨纸砚成为一组搭档。现在所谓的书法从此开始。所以魏晋书法成为现代书法的源头。当然,这个源头之前还有上千年的文字与书写的累积与传承。也正因此,魏晋书法虽是源头,但它一开始就为中国书法确立了一个极高的书写典范与审美标准。其书写的法式是千年的累积,而书写的效果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这种趣味的最高标准就是中庸之美。

人们在谈论魏晋风度的时候,常会说到一种散淡之趣。说到二王书法时,也会提到“不激不励,风规自远”这其中体现的都是一种中庸之美。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说: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傅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说的是同样的审美效果,也就是恰到好处。

魏晋书法的代表人物是钟、张、羲、献。钟是钟繇,张是张芝,羲献是“二王”。唐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光辉灿烂名家倍出的时代。唐代书法家也都受过魏晋书法的滋养。他们在继承魏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最后自成一家。欧颜柳等名家莫不如此。

看看钟繇的《荐季直表》,王羲之的《曹娥碑》,再与唐楷对照一下,就能发现魏晋时期由隶向楷转变的痕迹。所以,唐之后的楷书,才是真正的楷书。也正因此,楷书四大家中,没有二王的名字。但一个很显然的事实是,假如没有魏晋书法,也就不会有唐楷。魏晋书法是唐楷的源头,也是母体。没有继承,也不会发展。

唐代书法是这样,宋明之后又沿看唐向前发展。这时,书法的体式上己经定型,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的书写,除了审美情趣上体现出细微的个人风格不同之外,汉字的书写己经没有根本的改变了,而书写中体现的大的原则与美学特质,是在魏晋时期以二王为代表的书家手上就定型了。

现在回到开始的问题上,书入晋人,未必是说写书的时候一定要从“二王”入手。从那家入手应该不是问题。无论先学的是谁,欧颜柳赵无所谓,当学到较高的水平,遇到瓶颈难以突破的时候,(这当然要达到很高水平),必然要追根溯源,这时就会发现,无论从哪儿入手,最终都会追溯到魏晋之时。也只有追溯到这个源头,才能真正了解中国书法的精神风貌与美学追求。

如果一个学书法的人,从没溯及到魏晋,或者并不认为魏晋有多么重要。那么,无论你自视水平有多高,在方家的眼里,你都是野路子。这就是“书不入晋终是野”的意思。

“书不入晋终是野”是什么意思?

书不入晋终是野。说的是书法不学魏晋终究是野道!

不要看世人无知地吹捧,我们需要深入地钻研魏晋书法,钻研深了你或许有所感悟,再进一步深入,你才能窥其一斑!

魏晋书法钻研深刻者才能体会,即使是繁盛如大唐也相形见绌!即使是大唐的楷书达到了书法的巅峰,即使是张怀的草书后人奉为圭臬,然而,只有理解魏晋你才是真正理解了书法。

所以说,什么是懂书法?当你把魏晋书法学成五分,你会对除了大唐的非魏晋的书法感到不适,那样,你才到达了懂的地步!

“书不入晋终是野”是什么意思?

书不入晋终是野,是指出了书法如果不按照汉末创立、魏晋时成熟的笔法来书写,写来写去始终只是停留在实用写字层面,即摆布字形野道,无法提升为书,成为一种供人观赏的天人合一的书法。

什么是入晋之法?

运腕、中锋、提按、入木、变化、出神就是晋法。

为什么入晋之法以运腕为首?

这是从东晋书圣王羲之流传下来的书法摹本和刻帖中总结出来的王羲之神奇笔法。

只要仔细而非马虎地观察研究王羲之代表作神龙本《兰亭序》,就会突然发现王羲之书法中的笔势和笔锋的圆弧形动态十分明显,其他杰作如《丧乱》等帖同样如此。为什么会这样?运腕写出来的,决非转指和挥肘写得出来。

请看看附图吧,悟性高的人一定会有大收获:

“书不入晋终是野”是什么意思?

中国书法者最追求入古,一般都是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魏晋时期的书法,不仅仅是技法上的高超,更有文人气韵,是艺术化的书法。

“书不入晋终是野”这句话说的是,学书法的人如果不从魏晋入手或是没有关注魏晋的书法书风,就算用再多的功夫,再好的成绩,终归不是正途,也只能算是野路子。

如果一个学书法的人,从来没有溯及到魏晋,那么,无论你自视水平有多高,在书法家的眼里,你学的都是些野路子,故“书不入晋终是野”。

“书不入晋终是野”是什么意思?

“书不入晋终是野”,“野”即人们常说的“野路子”。为什么说书不入晋终归是“野路子”呢?谁是书法中的“教化主”?谁又是书法中的“野路子”?

图:孙过庭《书谱》局部

先搞清楚“晋”是什么晋

“晋”指晋人风韵,起初盛行于两晋士族中悠游从容、清雅虚和、缥缈奇幻的高雅格调和精神气度,后来扩大到整个艺术领域,进而形成两晋独有的社会风气。从书法层面讲,晋人风韵即书家或作品中透露出的一种特有的风度和韵致,是书法艺术中极高的审美气质,历来被很多书家视为毕生追求。为了不使大家坠入云里雾里而不知所云,以下从技法和工具角度谈谈晋人书法特征:

图:王羲之《远宦帖》

一、从形体上看

晋人书法以行草为主,行草自由活泼,书写速度相对较快,草书以使转为其形质,贵在流畅贯通。晋人结字以奇为正,形态多变;用笔侧入中收,中侧并用;笔法以手腕摆动和指尖带动笔尖绞转为主。

图:王献之《先夜帖》局部

二、从形式上看

晋人书法以手札尺牍为主,手札尺牍一般尺寸不大,只需摆动指腕即可书写。手札尺牍多为硬黄纸质,水墨晕化效果不强,晋人所用毛笔多为富有弹性的硬毫,在这种纸上运笔,笔锋变化极为丰富。

图:王珣《伯远帖》局部

再弄明白“入”该怎么入

“书不入晋终是野”至少强调了两层意思,一是书法的本质渊源,二是书法的师承关系。汉字从适用性转向自觉性的艺术线条,大抵始于魏晋,加之无法企及的“二王”高峰,晋人书法被视为源头没问题。书法讲究师承关系也没问题。

图:米芾《论草书帖》

问题在哪呢?

探寻书法的本质是为了什么?如果不能借古鉴今,古为今用,本质渊源反而会成为书法艺术发展和创新的禁锢和樊篱,师承关系也只会沦为墨守成规而已!米芾和王铎都说过

“书不入晋终是野”类似的话语,他们也都很好的继承了“二王”书法,算是“入晋”,但若他们仅仅只是“入”,若没有“出”,没有推陈出新、独树一帜,那还是你心中的米芾和王铎吗?

图:王铎《草书诗帖》局部

结束语

在书法艺术探索和实践中,“书不入晋终是野”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若对此奉为奉为圭臬,则是给了“教化主”以市场;若对此弃之不顾,则是给了“野路子”以空间。对于书法这门独特而古老的东方线条艺术,“教化主”太多就会一潭死水,“野路子”太多则会本末倒置,您认为呢?

“书不入晋终是野”是什么意思?

这话有人说是孙过庭说的,有人说是米芾说的,有人说是王铎说的:

书不入魏晋,终成野道!

我的理解,书法到魏晋,已经具备了书法的所有本质特征,后人对于这些本质特征,只能遵循发挥,并在此范围之内创新,否则根基浅薄,自以为是,甚至写出来的不及格——尽管自己得意洋洋,以为超越古人。

换句话说,魏晋书法是原创,后代都是模仿学习以达标,最多在晋朝法度的约束下发挥个性而不是像现在一些丑书一样推倒重来。书法已经成型,太丰富太深厚,模仿学习比推倒重来更难。

另外,现在很多人认识到,与魏晋书法人物相比,现代人读书太少,功利心又太重。

魏晋是什么时代?是文青的天下。

曹家三父子、王谢家族,恐怕苏轼三父子也略逊一筹。

这是些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贵族。

这是些以写诗饮酒为游戏的文采风流的人们。

现在成万上亿的人想以书法弄两个钱,想以书法谋生,和魏晋风流实在相隔遥远,写出的字透露出来的精神气息实在天地悬殊。

所以,名人书法、文人书法,无论如何,精神气质透露出高贵,像现在莫言、贾平凹等等的字,更具备书法的特征。

总之,书要入魏晋,不只是写写楷书、行书……,而应该改变自己的人生。

你笔下的字,是你天分才华人格气质的流露,是你的人生轨迹,也是你取法的经典的信息透露——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