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邓艾伐蜀战役中,那场战役决定了蜀汉生死存亡吗?为什么呢?

公元263年,钟会和邓艾率领二十余万人讨伐蜀汉,蜀汉接战不利,接连败退,最后邓艾兵行险着,从阴平小道直入成都,逼降刘禅,至此立国四十三年的蜀汉灭亡了.在整个灭国之战的过程中,蜀汉到底有没有机会挽救于危难之中呢?我觉得应该是有,虽然前期有很多次机会被浪费掉了,但是战争进行到最后,还是有一次机会可以做到避免蜀汉覆亡,这次就是诸葛瞻的绵竹之战,我们一起仔细分析。

绵竹之战的背景。

此时的蜀汉接连吃败仗,但是局势并没有到危亡的关头,只要有一个合格的统帅恰当的调度,还是可以避免蜀汉倾覆的。

第一,司马昭的意图。

曹髦意图讨伐司马昭被杀后,司马昭又立了一个新君,这个新君倒是很听话,三天两天要给司马昭加九锡,进封晋公,但是司马昭没有实打实的战功,实在不好意思接受这份大礼,勉强接受恐怕人心不服,所以司马昭需要找一个突破口,正大光明的接受这份荣耀。吴国不是很好惹,毕竟魏国水军战斗力不强,就拿总在骚扰边境的蜀国开刀。

从八月出兵,到这年十月的时候,钟会和邓艾没有辜负司马昭的期望,一路过关斩将,捷报频传。司马昭接受了先前推辞的官职和爵位,把晋公和相国,还有九锡一股脑的接受过来了,司马昭真正达到了出兵的目的。

第二,钟会军受阻于剑阁,粮草不足。

钟会在剑门关进退维谷,这个关口实在凶险,易守难攻。在姜维,张翼和廖化大约五万人的防守下,钟会十余万人那是一筹莫展,带来的粮草加上关口缴获的粮草都快吃光了。城门是攻不下来,如果再不退回去,可能就要吃土了。而且汉中的乐城和汉城还横亘在那里,一旦粮绝不退,前后夹击,钟会军覆灭的日子指日可待。才打两个月粮草就不济,可见当初伐蜀之战就根本没有打算打长久之战,只想捞点好处,好处得了就立即回去,因此粮草数量也就满足两个月时间。

钟会粮草不足,准备撤军了,但是邓艾不愿意,劳师动众就是为了力取功名,此刻回去,钟会封官进爵是跑不掉,但是邓艾就不一定了,谁让他出生贫苦呢?固执的邓艾抱着不成功就成仁的壮志,轻装偷渡阴平,过江油关,直到涪城下。

此时的邓艾完全抱着必死的状态一路前行,没有支援部队,也没有后援粮草接济,一切靠战场缴获。如果没有战场缴获,那么邓艾怎么办呢?蜀汉危险,邓艾其实更危险,看谁撑到最后。

诸葛瞻的昏招。

历史没有记载诸葛瞻到底从成都带了多少人,但是从成都后来反应看,诸葛瞻这次出征应该把成都绝大部分人马都带过来了,这才造成刘禅连城墙都守不住。由此可见,诸葛瞻的人数应该不会低于邓艾和田章合兵数量, 但是诸葛瞻昏招跌出,断送了蜀汉最后自救的机会。

第一,诸葛瞻进驻涪城。

涪城不仅只是一座城,它是由许多险关组成的,是进入成都的第一道关口。守涪城不能单纯只守城池,需要结合其他的关隘一起形成掎角之势,互相支援,这样就能够阻断对方的攻势。以诸葛瞻的兵力来看,要做到这点应该不难,但是奇怪的是诸葛瞻没有这么做,即使在黄崇的苦劝之下,他也不为所动,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尚书郎黄崇,权之子也,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豫未纳;崇再三言之,至于流涕,瞻不能从。

诸葛瞻也许在心底看不起一个父亲投降魏国的黄崇,也许来自琅琊诸葛内心自豪,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击败草根邓艾吧。诸葛瞻就是不愿意驻守险隘关口,先锋部队和邓艾进行野战,很快就败下阵来了,连涪城也守不住就退回绵竹。

第二,诸葛瞻的绵竹之战。

绵竹是成都最后的一道防线,失去了绵竹,成都就敞开了大门,邓艾其实很惧怕诸葛瞻闭门不出,一旦屯兵坚城下,邓艾军耗不起,一旦姜维夹击,邓艾就危险了。邓艾很了解出自名门的诸葛瞻脾气,就写信给诸葛瞻说:“如果你投降,我就上奏你为琅琊王。”这是在侮辱诸葛瞻,司马昭还只是是一个刚封不久的晋公,公爵怎么可能封你为王?诸葛瞻沉不住气,撕书斩杀来使,出门列阵而待。

第一个回合中诸葛瞻小胜,但是第二个回合中诸葛瞻彻底输光了本钱,连城门也不回一心想战死,他死了倒是很清静,可就苦了万千百姓,还有辛苦打下来的蜀汉江山社稷,但是诸葛瞻没有想那么多,只想着成全他万世名声。

第三,诸葛瞻战败的后果。

诸葛瞻出征的时候,刘禅是给予他极大的希望,整个成都城也是怀抱极大的期望,他拥有诸葛亮的血脉,人们同样认为他拥有诸葛亮的才干,能够受命于危难之间,挽救社稷于倾覆之间,但是诸葛瞻徒有虚名,白白浪费了蜀汉最后的机会,也破灭了成都人最后的防线。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汉人不意魏兵卒至,不为城守调度;闻艾已入平土,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

心里防线被突破后不是想着逃命就是投降,哪里还想到会抵抗呢?诸葛瞻失败了,心中的支柱就倒了,整个成都城瘫痪了;人们开始逃跑了,城墙也围不住他们,真的人心散了,刘禅也没有办法。

总而言之,在蜀汉存亡的最后关头,诸葛瞻没能够守住蜀汉最后的底线,其实只要他不再失败,能够牢牢守住涪城和绵竹前线的关隘,假以时日,联合剑阁的姜维就可以击退孤军深入的邓艾。可惜历史没有如果,绵竹之战只能够留给后人无尽的惋惜。

钟会,邓艾伐蜀战役中,那场战役决定了蜀汉生死存亡吗?为什么呢?

灭蜀之战是三国演义中画龙点精的神来之笔,刘禅昏睡无能,姜维沓中避祸。才令司马昭父子有机可剩。派出了大将军邓艾钟会,诸葛绪三路大军分兵进剿,钟会大军被姜维阻于剑阁关下几个月寸功未建,但吸影了蜀国八万大军,分身乏术,无心它顾。/另一路三万余大军在邓艾父子统领下另辟溪劲,偏道远途翻山越岭,厉经千难万险经阳平关,直取成都平原,马超子不战而降令成都门户大开,刘禅令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为大将领七万兵马迎击邓艾,然必仅邓艾乃久经杀场神将,以区区万余名偏师远盾之士仅打败了涂有虚名的富二代。等待刘禅的只有服手贴耳恭恭敬敬了,只好万般无奈献上户口表章,令人去剑阁下令投降。阳平关之战成就了一代名将邓艾,也令钟会大怒叫屈,姜维就坡下驴,投了钟会,有演义了一场二士争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千古绝唱。

钟会,邓艾伐蜀战役中,那场战役决定了蜀汉生死存亡吗?为什么呢?

钟会,邓艾伐蜀,蜀汉亡。

这一系列战役,就是灭蜀汉的,而战争目的也达到了,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景元年间,司马昭以姜维屡屡犯边,计划派大军讨伐蜀汉,群臣都认为不可,独独钟会认为可行,于是司马昭决定伐蜀,派遣邓艾,诸葛绪,钟会三路伐蜀,以钟会为主将统领大军十余万。

钟会大军开拔,派遣许仪(曹操保镖许褚的儿子)为先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结果钟会的马掉入坑中受惊时,钟会不顾诸将求情,坚持将许仪斩首,诸将悚然。

魏国三路大军一路高歌猛进,蜀汉只能据点防守。钟会大军和姜维相持剑阁,无法突破,粮草运输困难,进退失据,欲返回。这个时候偏师邓艾已经偷渡阴平,一路收降蜀汉军马,围攻成都。蜀汉刘禅失去抵抗意志,学他的伯伯刘璋,不让成都百姓遭受战火之苦,投降邓艾。并下诏姜维令其投降,姜维见大势已去,将符节交与钟会,向钟会投降。

平蜀之后。钟会和邓艾居于蜀中,钟会认为手下兵精将广,欲反,先诬陷邓艾谋反,将邓艾装上囚车,押往京师。搬掉了碍脚石。钟会统领了入蜀的所有魏军。但是也得到司马昭驻军长安的消息。

于是钟会对亲信手下说:仅仅抓获邓艾,司马昭知道我一人就能做到,他领大军而来,必是发现异状,我们应当迅速出发。如果顺利,可以得到天下。如果不顺,还可以退回蜀地学刘备偏安一隅。自以淮南之战以来,我从未失策,已远近闻名。我这样功高名盛的情况,哪能有好的归宿呢?”

这样本就有反心的钟会,是不反也得反,不反,司马昭也不会给他好果子吃,司马一族对付有潜力谋反的人,一向是,你不反,就逼得你反,总之要消灭一切潜在威胁。

于是,钟会举兵反叛,奈何手下诸将,家属都在魏国,并不跟其一条心,只有姜维想乱中复国。坚决支持钟会反叛。结果还未出兵,钟会和姜维就被杀了。成都也乱成一锅粥。姜维妻小,关羽家族都被杀了。

邓艾部下想追上囚车,迎回邓艾。卫瓘指使田续杀掉邓艾父子,师纂等也被杀。因邓艾被定有谋反之罪,邓艾在洛阳的诸子也都被杀,其妻和诸孙流放西城。

最后卫瓘约束诸将,成都之乱方平。

可怜钟会,邓艾灭蜀大功,最后却身死族灭,不得善终,只留后人空叹息。

图片来自网络

钟会,邓艾伐蜀战役中,那场战役决定了蜀汉生死存亡吗?为什么呢?

决定蜀汉生死的战役其实有两个,第一个是偷渡阴平,第二个则是绵竹之战;这两个是一个是打开了大门,一个是快要打破屏障,正因为偷渡阴平才能产生绵竹之战,最后导致后主刘禅投降!

首先来说偷渡阴平:邓艾从无人区的大山开山劈石,抄小道从阴平偷越,然后直达涪城,然后迅速攻占了涪城,说是攻占其实是没费一兵一卒,人家马邈自动献降,史书上说是被下破胆,然后绵竹之战才战死了诸葛瞻父子,演义里面说,马邈投降,其妻子因羞愧难当,自杀而死,这真是天上地下之别!

再来说绵竹之战:绵竹之战诸葛瞻父子战死,但是归根结底之所以会被杀,还是其指挥能力没有得到其父的真传,所以才会有此一败,绵竹之战应该说是蜀汉的最后一战,此一战之后后主投降,自从昭烈皇帝经验的最后一点大汉政权全部覆灭,不过最后后主刘禅被封为安乐观,颐养天年!

钟会,邓艾伐蜀战役中,那场战役决定了蜀汉生死存亡吗?为什么呢?

电视剧《军师联盟》播出后广受追捧,剧中曹丕为打压宗亲,采纳了陈群、司马懿广纳天下英才的建议。有两个人脱颖而出,一个是钟会,另一个是本文的主人众邓艾。

邓艾,三国后期魏国将领。文武全才,无论治理地方还是带兵打仗颇有建树。最为得意之作偷渡阴平,逼近成都,迫使刘禅出城投降,立下不世功勋。

按理邓艾是灭掉蜀汉的第一功臣,为何还会被司马昭满门抄斩呢? 司马昭剧照

公元263年正月,司马昭想进级晋公,加九锡。为名正言顺进爵,必须有一个拿出手的功绩,所以征蜀就成了势在必行的头等大事。但是邓艾不识时务,屡次犯言,强调征蜀时机不成熟。碍于邓艾有着非常丰富的抗蜀经验,又一真在前线作战。没有因为这次劝谏把他拿下来。但另一个将军邓敦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在誓师的那天还在聒噪,结果当场就被斩杀祭旗。可谓是杀鸡给猴看。

邓艾剧照

征蜀过程中,邓艾突发齐想,上书给司马昭, 建义偷渡阴平,直逼成都。这个作战方案和当初司马昭制定的方案是相违背的,且在没有得到司马昭的回复下, 邓艾直接行动了。带领部分精锐部队,偷渡阴平,奇袭江油,于绵竹大破诸葛瞻,攻下绵阳,兵临成都,蜀后主刘禅向魏军投降,立下了传世的奇功,成为中国古代史一大战略案例!但是此战因邓艾的临时抗命已在司马昭心里留下了阴影。

进入成都后,以天子名义封刘禅为骠骑将军,私自封赏蜀汉官员, 还把自己的手下发到各地为官。又上书给司马昭说,将士已经疲惫不堪了,应该就地休息,不能继续伐吴,并且应该把刘禅放在蜀地封王,这样吴人就感德而归。这样令司马昭忌惮的话说出来,令司马昭认为邓艾专权自用,不听调令,自行封赏,拥兵自重。司马昭怎么可能允许邓艾在外面笼络人心并拥兵不回?所以在钟会的告发下,邓艾有谋反企图。司马昭抓到机会,便一举拿下邓艾,把邓艾打入大牢,最后邓艾满门抄斩。

纵观邓艾一生,在战争中料敌先机,始终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在与姜维的数次交战中未尝败绩。其偷渡阴平一役,堪称中国战争史上历次入川作战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为军事史上的杰作而载入史册。 作战中又能身先士卒,阴平偷袭战中,他以毡自裹第一个从崖上滚下,处处作出表率,手下部队才上下同心,莫不尽力,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但邓艾虽善于作战,却不善自保。 落得一个惨烈下场。

钟会,邓艾伐蜀战役中,那场战役决定了蜀汉生死存亡吗?为什么呢?

我认为是锦竹之战,原因如下!

(诸葛)瞻自幼聪敏,尚后主女,为驸马都尉。后袭父武乡侯之爵。景耀四年,迁行军护卫将军。时为黄皓用事,故托病不出。当下后主从郤正之言,即时连发三诏,召瞻至殿下。后主泣诉曰:“邓艾兵已屯涪城,成都危矣。卿看先君之面,救朕之命!”瞻亦泣奏曰:“臣父子蒙先帝厚恩、陛下殊遇,虽肝脑涂地,不能补报。愿陛下尽发成都之兵,与臣领去决一死战。”

后主即拨成都兵将七万与瞻。瞻辞了后主,整顿军马,聚集诸将问曰:“谁敢为先锋?”言未讫,一少年将出曰:“父亲既掌大权,儿愿为先锋。”众视之,乃瞻长子诸葛尚也。尚时年一十九岁。博览兵书。多习武艺。瞻大喜,遂命尚为先锋。是日,大军离了成都,来迎魏兵。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邓艾率部越过阴平天险,夺取了江油城。后主刘禅大惊,大臣郤正推荐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前去迎敌。诸葛瞻随即与儿子诸葛尚一起领兵出战,最终双双在绵竹殉国。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诸葛瞻在出征前对刘禅所说的“决一死战”, 意为同敌人作一次你死我活的战斗,多用来形容某人对某事的一种精神状态及两军打仗时对战斗胜利的渴望与决心。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小说中提到的诸葛瞻奉命出兵抵抗邓艾,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发生在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不过,对于邓艾的突然出现,诸葛瞻的表现并非如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果断而坚定。期间,诸葛瞻出现了一个严重失误,导致占据急转而下,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这个记载出现在《三国志·黄权传》中,原文是这样:“(黄崇)随卫将军诸葛瞻拒邓艾。到涪县,瞻盘桓未进,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会艾长驱而前,瞻卻战至绵竹。”

结合《三国志》相关传记的记载,这个事件的经过与结果是这样:刘禅下令诸葛瞻率部拦截邓艾大军后,诸葛瞻率部火速赶到了成都东北的涪县。但到达涪县之后,诸葛瞻莫名其妙地停止前进,转而就地驻扎。这一举动让蜀汉尚书郎黄崇万分焦急。他多次找到诸葛瞻,提醒他应立即前进并抢占有利地形拦截邓艾。诸葛瞻却犹豫不决,没有采纳黄崇的建议。黄崇再三劝说,急得流下热泪,但仍未打动诸葛瞻。

诸葛瞻在涪县裹足不前之际,邓艾大军却并未放缓进攻的脚步。在拿下江由后,邓艾挥师南下,由江由沿左担道急行军,不久之后便抵达涪县城下。经过一番激战,诸葛瞻放弃涪县退守绵竹并最终在绵竹阵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