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0年国内第一大城市会是谁?

要预测50年之后中国第一大城市是谁,那大家就要用50年之后的眼光来判断,而不是用现在的眼光去判断。

而50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未来50年很多事情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大家衡量一个城市的指标到未来都有可能不适用,今天很多城市所拥有的优势,未来50年之后有可能变得没优势,比如现在很多城市赖以生存的土地,人口在50年之后未必见得有很大的竞争力。

虽然最近几年时间有很多城市的经济增速非常快,但是大家要知道这种经济高速增长依靠的大量的投资和简单的横向扩张。

比如有很多人预测50年之后,重庆有可能成为我国前2的城市,这种判断是基于目前重庆广大的面积以及快速的经济增长,但是大家要知道,目前重庆的经济增速是建立在庞大的固定投资基础上的。

比如下图是从2017年到2019年,我国各大城市累计固定投资排名情况。

可以看出从2017年到2019年,重庆的固定投资达到5.58万亿,这个固投规模远远超过其他城市,而从2017年到2019年,北上广深这几个一线城市的固定投资都小于2.5万亿。

也正因为依靠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所以过去几年重庆经济增速非常快,但是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饱和,未来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不可能有太明显的效果。

天津就是一个很现实的例子,过去十几年依靠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天津经济发展确实非常快,但是随着固定资产的投资的饱和,这几年天津的经济增速放缓了,甚至是下降了, 目前GDP总量已经掉出全国前10的位置。

另外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增长,我国劳动力密集型出口产品也将不再有优势,你不可能跟印度东南亚等一些国家相比的。

在这种背景之下,未来我国各大城市经济增长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拉动经济增长的要素也就是投资以及出口影响力将会逐渐下降,外资经济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也会逐渐下滑,未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开始将生产线搬离到其他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去的。

未来真正决定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动力的,还是要靠消费、科技创新以及发达的服务业,而且这些产业必须面向全球,而不是仅仅针对国内市场。

所以未来50年各大城市的排名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关键要看各大城市在高端服务业,科技创新领域,高端制造业等方面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从这些角度去分析,未来50年之后,有希望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的候选城市主要有以下几个:

1、北京。

50年之后北京有很大的机会成为我国最大的城市,因为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调整,北京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目前北京拥有我国最多的高校资源,科研院所资源,拥有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而且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北京在体育、文化等各方面都处于全国前列的位置,这是由它特殊的城市地位决定的,所以在未来的竞争当中,北京将占据很大的优势。

2、上海。

上海本身的基础就非常好,是目前我国经济体量最大的一个城市,其他城市想要追上还是要很长一段时间。

与此同时上海也拥有众多的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拥有很多高端制造业,金融、航运等行业更是位居全国第一,高端服务业产值比较高,另外上海有很大的经济腹地,他所位居的长三角是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一个地区,所以未来50年之内,上海仍然有可能是我国前二的城市。

3、深圳。

对于未来50年很多人可能不看好深圳的发展,因为深圳的土地面积太小了,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但恰恰相反,因为空间小,迫使深圳进行产业改革升级,重点发展一些科技创新、以及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在未来50年之内,深圳是有很大的机会上升到全球制造业的顶端,这样即便很多东西不在深圳生产,但它的产值也会非常高。

至于一直为人诟病的深圳教育,最近几年深圳也在加强补短板,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在积极推进,很多人都觉得深圳没有大学,但不知不觉深圳已经引进和建立了很多大学,比如本土的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技术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另外包括深圳海洋大学,深圳师范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深圳创意设计学院也在积极筹建当中。

而外部引进的学校就更多了,比如哈工大深圳分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校,北理莫斯科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分校,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都已经开学招生,另外包括中科科院深圳理工大学也在积极建设当中,除此之外包括清华—伯克利深圳学、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等外部引进的学校也在积极商谈当中。

未来深圳高等教育将成为中国新的一极,这将为深圳科技创新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撑,大家别管这些学校是深圳本土的还是外部引进的,只要是在深圳招生,那就是为深圳服务。

更关键的是深圳作为我国一个改革开放的前沿,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重点培养对象,这种地位是其他城市没法比拟的。

4、广州。

虽然最近几年广州经济发展有所放缓,经济总量甚至被重庆超过了,但广州的整体实力还在那,只要广州加把劲还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的。

而广州的优势在于它有众多的高校,另外它身在珠三角当中这里面拥有完善的产业链,拥有众多发达的城市,只要广州积极整合各种资源,未来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不出意外,未来50年之内,我国四大一线城市仍然有可能是北上广深,因为这几个城市已经在科技创新、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等方面引领全国,未来他们的优势将会得到更加明显的发挥。

当然除了我们提到的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之外,包括武汉、成都、重庆、南京这几个城市也是有机会冲击全国第一大城市的。

总之要衡量未来50年之后谁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大家不能用现在的目光去看待,因为未来50年之后很多事情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比如几十年前美国芝加哥、底特律在美国也是响当当的,但是随着美国产业的升级以及产业外溢,芝加哥、底特律等一些传统的老牌城市实力也慢慢衰退,而对应的包括纽约、旧金山、洛杉矶这些坐拥众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高端服务业的城市,却迎来了很大的发展机会,尽管这些城市的面积不是很大,但因为处在行业的顶端,所以他们的产值就非常高。

就像苹果一样,它的总部在硅谷,占的面积就那么一块巴掌的地方,但是它的产能却分布在全球各地,市场也是针对全球各地,所以苹果的产值非常高。

所以未来中国各大城市的竞争力如何,关键要看他们在产业链当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只有那些处于产业链顶端,掌握产业链命脉的城市,才有可能真正拥有核心竞争力。

未来50年国内第一大城市会是谁?

未来50年?不太好说,毕竟50年的事情,谁能够说的清楚呢,50年后,中国发展到什么样子,也不好说,但一定是经济高度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房价没有现在这么高,老百姓的幸福感会好很多,那时候,不管是如今的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还是各省会城市,或者副省级市,经济文化生活都是高度发达。

那么,50年后,究竟哪个才是中国第一大城市呢?我个人觉得,在以下几个城市之间进行筛选:

1、上海;2、北京;3、重庆;4、苏州;5、天津;6、广州;7、杭州;8、武汉;9、成都。

如果按照梯队计算,第一梯队,毫无疑问是上海、北京和重庆;第二梯队是天津、苏州和广州;第三梯队我觉得就是杭州、武汉、成都。

我个人觉得,未来50年,是否可以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有几个衡量的维度,1、过去的50年的发展进展;2、未来发展潜力;3、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势;4、现有的基础条件。

说过去,也就是从建国至今,或者从50年前的上世纪60年代末至今,谁是中国第一大城市?毫无疑问,上海,不管是经济金融,在数十年时间里,甚至是建国至今,都是毫无争议的中国第一大都市,最繁华的城市,过去50年没有动摇,未来50年,预计也很难发生根本性的动摇,其他有竞争力的城市如北京、重庆等,真的要想撼动上海的中国第一大城市,我觉得比较困难,经济基础、历史文化沉淀等,都没法比。

第二个,就是未来发展潜力,也毫无疑问,北京是首都,继续发展,重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也必将大有所为,但跟上海相比,在潜力方面,依然是还差一截子,未来是否能赶上或者超越上海,不好说,但估计有难度。

第三个维度:特殊的地理位置:上海地处南北的中间点,也是黄金水道流入长江的入海口。中国内地、南方、北方和海外的连接点。同时,上海又有中国第一大港口——上海港(外高桥、洋山深水港)。

此外,上海虹桥又是集地铁、机场、高铁、汽车等综合枢纽。正因为,上海地理位置恰好是南北人员和商品流动的必经之路,相当重要,所以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促使其不断发达。

第四个维度就是现有的经济基础和文化条件。不得不说,目前上海是目前中国GDP最高,经济总量最高,以及人才最为集中的地方,国家的支持,以及几十年来奠定的经济基础,打下的牢固地基,即便是50年后,其他城市要想超越上海,成为第一大城市,也是非常困难。

至于其他城市,北京、重庆、苏州、天津等,就不做详细分析了,跟上海最有资格竞争第一大城市的,也只有北京和重庆了,不过,要超越,难度很大,希望在20%左右,未来50年的第一大城市,我依然看好上海。

未来50年国内第一大城市会是谁?

未来50年内国内第一大城市,必然还会是上海。当然,这个第一大,指的是城市综合实力第一强,城市影响力第一强。并不指的是辖区面积第一,或者建成区面积第一,也不是指的人口第一。

目前国内在世界上排名最高的城市是香港,其次北京,第三为上海。而从发展趋势,以及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来看,香港在50年内各方面都难以是北京、上海的对手。毕竟,香港太小了,后劲不足。而北京由于地处北方,水源、人口和产业承载力相对脆弱,且目前北京的部分功能还在外迁,所以北京在城市方面的发展潜力,还是不如上海的,未来50年内,北京依然是一个超强城市,但上海的潜力更大。

至于目前排名上海之后的城市,典型的几个强大城市中,深圳和广州的实力是与上海最接近的。其次为重庆、成都、杭州、南京、武汉等后起之秀。不过,这些城市在国际知名度、国际影响力、经济规模等方面综合起来,与上海还相差甚远。这些城市发展较快,但上海也在发展,未来50年内超过上海的可能性比较小。

上海是国内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这些中心也正在国际化,或者部分已经完成了国际化。一个城市的定位,像发展到上海这种程度,没有几十年的积累,是难以达到的。同时,国内顶尖的城市,与国际上顶尖城市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短时间内也必然会进一步支持上海等排名靠前的城市增强国际竞争力。

上海的优势除了自身实力强大以外,上海还位于国内城市化水平最高的长江出海口,其经济腹地囊括整个长江流域。无论从城市承载力,还是经济腹地,抑或周边的城市资源来看,上海都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禀赋和先天优势。同时,上海产业优势也比较明显,50年内保持国内第一大城市的实力,目前来看也是充足的。

未来50年国内第一大城市会是谁?

未来50年谁是最大的城市,肯定是从2个维度去看,一个是现在和之前发展的趋势来看那个城市发展潜力最大,最有可能成为大城市,苏州潜力最大。

人口

苏州在改革开放以来不能是经济发展还是人口迁徙方面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2018年人口统计苏州户籍人口691.07万,常住人口1068.36万,净流入377.29万。2018年江苏户籍人口7794.18万,常住人口8029.30万,净流入235.12万。在江苏人口流入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要想成为大城市,人口基数是不能少的,其实这些只是统计常住人口,苏州现在还有很大外来人口打工没有统计到,苏州的工业基础不用大家多怀疑,这些外来人口后期很有可能很大程度会转化成常住人口。

经济

其次苏州下面的几个县级市,昆山、常熟、太仓,张家港都是百强县前十里面的。单纯一个市拿到其他省可以直接和一个地级市媲美。2018昆山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超3832亿元,比上年增长7%,秒杀江苏三大市(宿迁2772亿元、连云港、淮安3460亿元)。另外,昆山连续14年荣登全国百强县榜首!

区位

苏州是长三角重要的城市,占据地利,昆山号称上海的后花园,上海城市的产业转移,还是经济发展直接促进苏州的发展,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上海附近的城市不会太差,反而越来越厉害,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规律可见一斑。苏州8488.42平方公里,足够的空间支持起成为大城市的条件。

苏州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未来不可小觑。

未来50年国内第一大城市会是谁?

其实不用50年!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到2035年我国GDP达到28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经济实力,成为全球第一经济体,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第二阶段,到2050年我国人均GDP水平基本上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成为一个准发达国家。而期间的区域变化也是会发生脱变。

从最近联合国教一组织出炉的亚洲城市排名中,东京、新加坡和香港排在了前三,而上海和北京排在了第4、5位,首尔第6,广州和深圳排在了7、8的位置。也就是如今的一线城市城市只能说是排在了前列,但还不是出类拔萃。

可30年之后就绝对不是这样的情况,一个个跨区域的都市区会涌现出来,而是还不是在国内,也不是在亚洲,而是在全球都有可能成为第一大城市。

在我国的沿海地区的三大城市群最容易积聚人口,也最容易进行人口扩张而成为超级大城市。其中,北京都市区也是一个在未来可以继续融区域,第二个就是上海都市区,第三个是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内陆城市几乎是清一色的省会独大城市,很难形成与周边地区的全面融合,成渝也会因为两地距离太远且同质化太强而难以全面融合。

上海都市区的发展在目前才渐渐露出了苗头,上海第三机场落地南通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上海全面融合苏州的进程还要加快,一旦形成苏州、南通的全面融合,一座人口规模超5000万的跨区域超级城市就会显现出来。

粤港澳大湾区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是朝着全面融合的节奏展开。在珠江东岸的香港、广深、莞佛五大城市将会在2035年前基本实现交通融合,到了2050年广深港全面融合形成一个超级大城市是必然趋势,而且人口数量还会超过7000万,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

北京都市区在看到上海都市区和广深同城化的全面发展情况下,也会蠢蠢欲动。走向京津全面融合也是必经之路。一座超4000万的城市也会出现。

这样在2050年前后,在我国沿海三大城市群中出现三大超级大城市。第一大城市就是广深港大都市区,第二大城市是沪苏同城化,第三大城市是京津同城化。其中广深港将会以人口数量超7000万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城市。

未来50年国内第一大城市会是谁?

当然不是雄安。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横空出世,京津冀城市群的轮廓更加鲜明。而在京津冀之外,我国还有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多个城市组团,每一个城市组团,都在快速孕育新的大城市。

而长三角城市群,因为起步较早,规模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位列世界六大城市群之列,其余城市群分别为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而因为长三角城市群如此耀眼,作为城市群领头羊的上海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最大的城市。

而除了长三角之外,由于其他城市群的发展方兴未艾或处于融合程度较低的阶段,所以静夜史认为,未来50年,上海将继续作为我国第一大城市而存在。

而在静夜史看来,上海拥有的诸多优势,是其他城市望尘莫及的,因此超越上海任重而道远,这些优势包括:

1、基础优越

上海的繁荣,固然有政策扶持的因素,但政策扶持的前提,是历史潜移默化的选择。

在鸦片战争前,上海只是松江府下辖的一个小城镇,清朝国门被迫打开后,外国势力纷纷涌入上海,一座座租界被建立起来,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中之国。

不过,在上海被列强蹂躏的100多年时间里,外国势力的大量涌入,也给上海带来了迅速崛起的宝贵机遇,客观上使上海有了弯道超车的条件。

到民国时期,上海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东方巴黎”,解放前已经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而上海的繁荣,除了外国势力的客观影响,一直以来江浙地区的繁荣也是上海崛起的重要因素。

自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难以以来,江浙地区就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这一地区不仅商业发达,人民的意识也较为开放。在上海被列强选中后,江浙地区的人口不断涌来,为上海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而在上海地区产业开始向外转移时,这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区域又成为最佳的承接地,因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实力最强,各城市协同能力最强的区域。

有如此优越的城市群支撑,上海的一哥地位还将保持很长时间。

2、位置良好

上海之所以在近代被列强选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上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首先,上海是我国海岸线的中心点,从这里向南或者向北距离相当的,对列强而言,以上海为支点可有效影响我国海岸线;

其次,上海是长江末端的城市,从上海溯江而上,能将南昌、武汉、重庆等城市串联起来,对于想要依托长江深入内地侵略的列强而言,上海是再好不过的中转站。

因为海岸线和河口交汇,上海的经济价值和战略地位空前提升。

在列强退出上海后,上海继续作为长江黄金水道和万里海岸的交汇点,上海港口的吞吐量也空前庞大。

而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上海作为我国位置最突出的城市,在走向国际时有更加便利的条件,比如直接面向韩国日本,也是我国走向太平洋最近的大型港口。

虽然地处长江入海口,水流平缓,泥沙大量沉积,不利于建立深水良港,但这一劣势可以通过不断的疏浚加以扭转,河港兼海港的上海港就是这样。

由于上海的地理位置短期内不会改变,特别是因为三峡大坝的建设大大减缓了长江在河口造陆的速度,上海的海陆环境短期内不会改变。而在我国沿海地区还将长期作为我国经济火车头的大环境下,上海必将长期保持一骑绝尘的局面。

3、政策扶持

在我国的所有大城市,尤其是四个直辖市中,北京对政策的依赖是最大的,但这并不代表上海没有得到政策扶持的机会。事实上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上海得到的政策扶持相当大。

1984年,上海被确定为首批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之一;1990年,中央决策开发浦东,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上海经济发展开始提速。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上海成为我国的金融中心;

2013年9月27日,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率先开始经济“升级”;

2018年3月26日,原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挂牌上市交易,上海成为继纽约商业交易所、迪拜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后的第五个石油交易所,我国也开始参与国际原油的定价权。

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使上海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金融和经济中心,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

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上海也成为我国高校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如今的上海有双一流高校有14所,中央部属高校有10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辖有15个法人研究机构,上海也由此聚集了海量的人才,帮助上海在未来爆发出更加强大的力量。

所以,上海的地位,短时间尤其是50年内是根本无法撼动的。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