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经历什么后,才能懂得学业的重要和父母的不易?
“男孩子能考大学,你们也一定可以。”
很多人会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的确,相比较而言,一些家庭条件一般甚至困难的孩子比家境优渥的孩子更懂得生活的不易。
我自己就是农村出来的,作为90后的我,从小就被家长灌输“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才能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因为我爸妈都是小学都没念完就辍学的65后,从小我妈就时常说:“我就是你外婆家没钱,只能供你舅舅上学,其实我学习比他还好,但那个时候都是重男轻女思想,女孩子回家还能帮帮忙,干点农活,上学能写自己名字就不错了....”
我是姐妹三个,我爸妈可能最开始也是想生个儿子的吧,毕竟有爷爷奶奶的“要求”。
后来,听我妈说是因为她们夫妻俩想开了,反正都生了三个了,加上计划生育,也就放弃生儿子的想法。
再怎么说也是受了3、4年义务教育的熏陶的人,他们决定好好打工,赚钱培养我们姐妹三个人。
“一定要好好学习,男孩子能考大学,你们也一定可以。”
务农的他们省吃俭用,一直供我们上学,我还记得小时候妹妹刚上一年级,我们2个大的都在写作业,没有人教她认拼音,我妈都是晚上把家务活都收拾好了,再搬个小凳子坐边上一个个的教妹妹认。
后来,妹妹上三四年级的时候,很多作业我妈都不会做了,甚至有些生僻字她也不认识了。
看着我妈不好意思地搓搓手,说:“这个你姐知道,去问她,我要去收衣服了。”——其实衣服早就收拾好了。
那时的我已经初三,马上要中考了,大概是女孩子心理成熟得比较早吧,从我妈那句话里,我一瞬间感受到父母的不易,在他们能力范围内,他们会无条件的帮助你,可是他们能力有限啊,无措的眼神是他们那个时代辍学的代价。
当初的他们应该比我努力很多倍吧,如果给他们继续学习的机会,或许他们也可以现在领着退休金全国各地旅游,每天傍晚和小姐妹一起跳跳广场舞吧。
可能我小时候会觉得好好读书,考个大学,是为了父母的面子或者是父母的期望。
现在的我才明白,好好读书,是为了让自己大学毕业后,有更多的选择权。
所以,父母劝说再多,也不如自己经历的亲身体会,生活和社会会告诉你读书的重要性。
孩子要经历什么后,才能懂得学业的重要和父母的不易?
说一下自己的经历吧。
初中时成绩一般,中考刚过线,父母为了让我高中能有一个好一点的环境,于是去了外市的私立高中,原因是我有一个亲戚在那所学校任教,方便照看我。
到了学校以后,和预期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不能说自己认真学习了,只能说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目标,没有理想,也没有追求,刚开始还有些腼腆,后来和宿舍的同学熟悉以后也开始经常外出上网。因为学校管理还是比较规范的,外出需要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班主任打电话同意以后才能外出,所以每个星期都是找各种理由出校。
高一的时候没有生物,8科期末考加起来才500多一点,平均每科都刚好及格。浑浑噩噩的过了一年,似乎没有达到父母预期的效果。
高二的时候转学了,还是私校,原因是我那个亲戚要自己出来办学,我也就跟着转学了,高二上学期班上14个人,下学期只有8个人了。这一年父母来到了身边,没有机会出去上网了,每天最多的时间就是打篮球。似乎没有把心思放到学习上,依旧浑浑噩噩。
第一个转折出现在高二期末考前,我突然意识到我这样下去好像考不上大学,然后我和父母说我要转学,父母表示支持,但是至于能转到哪里可就没那么简单了。于是乎我开始复习,参加了离家不远的一所新建公立高中的插班考试,很意外的考了第一名,这是我第一次考第一,不论是单科还是总成绩。更让我意外的是因为考了第一名,学校免除了我的插班费2000元,我第一次觉得学习好有用,还能给父母减轻负担,因为那时候家里比较拮据,2000元是笔不小的支出了。
我如愿转学去了想去的学校,感受到了强烈的学习氛围,但这还不是催生我后来努力学习的动力,第二次转折出现了,高三上学期一般多分时候,我爸和别人发生了矛盾,动个手,受了伤,住了院。那周我从学校回家父母都不在家,之前和我关系比较好的同学都在我家,我不知道他们来我家做啥,有一搭没一搭的和我说话,我吃完饭说是一起上街去转转,我没想太多就和他们去了,在他们的引导下我去了医院,才知道我爸住院了,而且已经做完手术住院一周了。一直没敢告诉我怕我分心影响学习,那天我哭了,很伤心,很难受。
回到学校以后我下定决心好好学习,以后的日子里没有去过一次球场,甚至都不曾往球场周围去过。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背英语单词,中午12点下课吃完饭回到宿舍做习题做到一点半,然后躺一会,下午两点开始到教室上课,下午放学就赶紧去食堂吃饭,回到宿舍洗头,每天都洗,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有了白发,每天五点半左右就到教室,开始做题,中途除了上厕所,基本都在教室里上自习,三节自习下课是晚上十点五十,回到宿舍以后洗漱完毕就上床,看书做题基本每天都是在一点左右才睡觉。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大半年,即便是高中最后一个寒假,每天早上我都坚持六点半起床开始做题。后来勉强考上了一个大学。也算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
读书的重要性无论别人说多少,也许都没有自己的切身体会来的实在。
只有真正体会到了父母的不容易,自己才会努力才会真正的用心。
孩子要经历什么后,才能懂得学业的重要和父母的不易?
作为一名高校老师,我见过各式各样的孩子。有的孩子勤奋用功、钻研学业,有的孩子整天混混沌沌、虚度光阴。两种背道而驰的态度,也意味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往往需要整个家庭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才能将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优秀人才。但有些孩子不懂得父母讨生活的艰辛,不愿意用功学习,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懂得学业的重要和父母的不易呢?在此,我提出三点建议,希望对各位家长有所帮助!
1.蜜罐里泡大的少年,如何懂得“愁”滋味?现在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家长们对于孩子也多保持着宠溺和纵容的态度。孩子要星星,绝不摘月亮。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了。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永远都是一个字“好”。但这样的教养方式真的好吗?作为家长,我们无法陪伴孩子走过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阶段,如果孩子没有自立自强的能力,她将来要如何抵挡温室外的风雨呢?适当给孩子一些挫折教育,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坚决说“不”,以理性平和的态度教会孩子直面人生的困难,要让孩子明白:人生并非一帆风顺。
2.收起保护伞,学会向孩子示弱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体恤父母,他们只有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父母的艰辛和苦难后,才会对父母心生感激,进而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如果你一直把所有的血和泪默不作声的咽进肚子里,孩子只会以为挣钱很容易,又怎么会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呢?社会不是和颜悦色的慈善家,而是一场残酷激烈的竞争。可以让孩子在假期时去兼职体验一下生活,爸爸妈妈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学会跟孩子说出自己的难处和力不从心。
3.良好的示范,是给孩子的最好馈赠众所周知,勤奋努力的家庭里往往不会有懒惰、矫情的人。这是环境氛围和优秀榜样的力量。孩子们望着父母的背脊长大,你认真,孩子必然不会马大哈;你粗心大意,孩子也很难专心细致。你是什么样的家长,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今天的父母,总想着把最好的条件给孩子,这其实是在害孩子。给孩子真实的成长,让孩子懂得困难与艰辛,教孩子珍惜馈赠与财富,引导孩子依靠勤奋和努力,才是对孩子最深邃的馈赠。
我是一个师范大学的老师,我的很多学生也是老师;我是一个妈妈,倡导无论如何要自己带孩子的妈妈;我是一个公益纪录片导演,几年来接触到很多底层母亲,让我时时审视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愿意和您分享我所有教育孩子、教育学生的真实案例和思考;也欢迎您关注我的头条号和微信微博,在评论区多多留言,和我一起探讨如何培养好我们的后代。
孩子要经历什么后,才能懂得学业的重要和父母的不易?
只要经历这五种刺激中的任何一种,任何熊孩子都可以判若两人。
不爱学习、不懂得体恤父母的孩子,在特定阶段和特定的家庭环境里,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定势”,若想让他改变,必须经历“强刺激”才能实现。
第一种:环境置换刺激。环境改变人,环境造就人。就如一个非常散漫的青年参军入伍之后,短短几个月就可以脱胎换骨,判若两人。记得很不喜欢的那家卫视曾经有一档节目:让一个城市孩子和一个农村孩子互换,去对方家庭里体验生活(具体叫什么节目忘记了)。可以看到:无论是城市孩子还是农村孩子,在置换了环境之后都有巨大的变化:一个是各种反应非常强烈,二是参加节目的孩子基本都开始变得懂事了。
现实中,面对无奈的孩子,父母可以选择这些方式来进行环境置换:1、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考虑给孩子转学。新的环境,不但可以给孩子强刺激,而且也可以有新的开始;2、在假期里,可以让孩子去远方农村亲戚家体验生活。没有条件的,可以参加类似主题的夏(冬)令营等活动;3、让孩子主导一次旅行:长短途都可以,从目的地选择到整个游玩攻略,都交给孩子来做主。
环境置换能让孩子改变的原因就在于:在新的环境中,每个人都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刺激而重新审视自我,从而重新调整自己。
第二种:情感转换刺激。现实中,很多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常常是在父母有一方突然生病住院后,一下就开悟懂事了。但是,总不能为了让孩子改变而让父母去生病。那么,现实中,如何运用情感转换来让孩子改变呢?
要懂得运用两个法则:一个是暖风法则,一个是贝勃定律。
冬日里,看到一个老农穿着厚厚的棉衣,太阳就和风神打赌看谁能让老农脱下棉衣。风神信誓旦旦先来:它用尽力气刮起了一阵狂风,想把老农的棉衣扯下来。结果,老农却把棉衣越裹越紧;轮到太阳的时候,它提升了高度,加大了热量,老农一会就热得耐不住了,只能把棉衣脱下来。
暖风法则的启示: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只能让孩子进一步地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一个离家出走的小女孩,徘徊在一个馄饨摊前。饥寒交迫的她非常渴望能吃一碗热乎乎的馄饨。但是,她兜里没有钱。卖馄饨的老奶奶看出了她的心思,就请她吃了一碗馄饨。小姑娘被感动得不要不要的,一再道谢。老奶奶说:“我仅仅是帮你了一次而已。你应该感谢你妈妈,她每天给你做饭,多辛苦啊!孩子,快回家吧!”
这就是贝勃定律:对于亲人的关爱我们之所以习以为常,那是因为我们的期望值太高。而普通人偶然的帮助,我们却感激涕零。是因为我们对陌生人没有抱期望。
贝勃定律的启示:孩子之所以对父母的话和付出置若罔闻,就是因为他内心对父母的期望值太高了。要让孩子改变,就要在一段时间里,降低他的这种期望值,或者说要让孩子体验到没有父母可依靠的危机感。
‘
第三种:偶像启悟刺激。当下的孩子最听谁的话?老师?充其量只能排第二位。他们最爱听偶像的话。偶像说一句话,比父母说一万句都管用。但是,让孩子的偶像来给自己的孩子说句话,这几乎没有可操作性。怎么办?父母就要去用心研究一下孩子的偶像。
通过研究孩子的偶像,可以充分挖掘孩子偶像奋斗的励志故事。用这个励志故事来刺激和启悟孩子,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如果孩子没有偶像,那父母就可以帮助孩子竖立一个偶像——和孩子一起看一本书,一部电影,都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心中的偶像。
关键在于,当父母真正静下心来研究孩子偶像的时候,你已经完全走进孩子的内心了!你已经开始潜移默化地改变孩子了。
第四种:身边同学的刺激。言之有参一个亲戚的孩子,就是那种脑子好使学习就是不用心的典型。第一年高考后,就连走个专科的分数线都没有够着。
他参加了几个同学的“谢师宴”之后,突然就醒悟了。换了个学校,补习了一年,他居然考上了211大学——当然,也有运气的成分。
无论多么不懂事、多么贪玩的孩子,本质上,他的内心深处都有不甘人后的上进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种反差会给孩子内心深处强烈的刺激。很多时候,父母往往错过了去发现和发掘这种上进心。
第五种:放大自我小成功的刺激。还是言之有参身边的一个例子:一个非常调皮的男孩,小学的时候,不但语数外三门课加起来都考不到100分,而且成天在学校里惹事。家长真的是愁坏了。偶然的机会,他父母发现孩子在见到乐器的时候,就会出奇地安静下来。于是,就尝试让他学了长笛。孰料,这个尝试彻底改变了孩子:不但学长笛非常用功,而且学习也开始努力了。一个问题孩子,因为父母的一个发现,彻底变成了一个优秀的特长生。2020年,这个孩子考上了中国音乐学院。
心理学上有个罗森塔尔效应。简言之就是父母若是只盯着孩子的缺点,总是不断地在指责和矫正孩子的毛病,孩子的毛病就会被成倍放大,孩子就会越来越差;如果父母总是发现、鼓励和放大孩子的优点,孩子就会找到自信,就会找到自我进步的成就感,就会步入良性循环。
身为父母,因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往往会陷入对自己的孩子求全责备的陷阱之中。一旦陷入这种陷阱,就会被孩子浑身的毛病遮蔽双眼,就很难再用欣赏的眼光去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一个在学校里总是惹事的孩子王,他身上往往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只是用错了方向;一个上课喜欢涂鸦的孩子,可能具有很强的绘画天赋;一个内心胆小的孩子,或许有非常丰富细腻的内心。所有这些,都需要家长耐下心来,俯下身来去发掘和发现。
特别声明:本文由言之有参原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我是言之有参:问答解读人生痛点;微头条透视社会热点;文章剖析生活焦点。感谢您的阅读。孩子要经历什么后,才能懂得学业的重要和父母的不易?
说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15岁那年,我没考上高中,花了20多万,去了外地的私立高中,可是三年后,我依然对不起父母。
中考的时候,我还差几分才到当地的录取分数线,正常来说是没书读的。我父母花了很多钱,把我送去了一间以严格著名的高中。那所学校,每年可以出许多清北高材生,但却也因为魔鬼训练而著名。
进去后,说实话,那时候还浑浑噩噩的,也没想过读书是为了什么。而我在班级的排名是全班倒数第二。
那所学校,虽说是严格的学校,也的确出了很多清北状元。但却也有很多人是考不上大学的,而我,当时的成绩,应该是其中一个吧。
到了高二,我突然有一种恐惧,我不知道我考不上大学会怎么办?也不知道考不上大学,我能做什么。好像我除了考大学,我什么都做不了。
于是,高二升高三的那个暑假,我第一次让爸妈帮我请补习老师,从高一的课程开始补。高三那年,我每天凌晨两点多睡,六点多起床去学校。整个人从120斤暴瘦到80斤。
千万不要以为,我可以从倒数第二哗的一下逆袭成全级第一,那都是小说的情节。我的成绩虽然有进步,但前面落下了太多的课程了,还是补不回来。最后,只能读了一个二本。
当大学毕业后,自己赚钱了,我才终于明白,为什么当初所有人都要我好好读书。我也理解了,十几年前的二十多万,其实是父母所有的继续。好好读书,并不是为了父母的面子或者是为了父母的期望。好好读书,是为了让自己大学毕业后,有更多的选择权。
所以,不用劝,也不用经历什么。生活和社会会告诉你读书的重要性。
孩子要经历什么后,才能懂得学业的重要和父母的不易?
孩子不懂事,有几种原因,该如是化解:
衣食无忧,无法穷则思变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现在孩子普遍不懂事是与社会整体富足有一定关系。
孩子由不懂事到懂事,必须内心经历强大的冲击。
我的一个表妹,家里农村,虽然不富裕但是赤脚医生父亲既能干又勤快。她从小到大也不缺吃不缺穿。第一次高考落榜,于是不再想念书。来到广东表哥家当保姆。
这表哥嫂正值事业发展阶段,经常带她去见世面,看有钱人如何阔气地生活。并教育她:只要你努力学习,你也可以拥有这样的生活。
于是,这孩子在22岁高龄再次参加了高考,考入北方的油田大学,现在岳阳长炼上班,与以前当保姆在身份地位上有了飞跃。
小结:
社会是促进人变得懂事最好的老师。在社会上大开眼界,走出井底之蛙的局限;或者在工作中感受赚钱困难,生活不易。这样,心灵受到了冲击,可以形成更高的认知,明白当年没有努力的不应该,也明白了父母挣钱不易。
父母教养过失还有很多孩子不懂事,是由于父母早期教养不得当造成。
孩子带着空空如也的身心来到这个世界,有了第一个烦恼:填充饥饿。所幸现在的孩子一般不会有温饱问题,因为物质世界丰裕,父母对他们身体照顾周全。
珊珊学步牙牙学语的孩子,给父母带来了各种充满成就感的欢乐。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父母一直惊喜于孩子的成长,孩子在这种惊喜中感受幸福与满足,那真是美好。
可是不,父母在孩子来到学龄时,开始改变了态度:对孩子有了过高的指望,让他们在各种追求中喘不过气。
如果父母并未因此调整自己的指望与对孩子的压迫,孩子会对学习与父母产生反感,拒绝优秀与进步。这叫做:
有压迫就有反抗。
通常,孩子的这种状态被称为不懂事:不懂得父母的艰辛,不懂得自己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
但是,如果你了解了这种状态的根源,或许会将指责的方向稍微偏移。
儿子到了高三,心有余力不足。高中几年的不自信与成绩始终无法上升,让他对自己非常没有信心。乃至毫无所求。
高考后,他对我说过:我从初中就开始想以后成年了该怎么养活自己,想得太多,最后都不想去想了。
我一惊,因为很早跟他说过:
“爸爸妈妈只养你到18岁,之后你就得独立。如果考上大学,我们再支持你几年。”
说这话的时候我以为是有道理,也很能激励他去考好大学。
没想到,他萦绕心头的却是如何独立?
小结:
家长过高指望,过度焦虑的教养,会让孩子传染上焦虑情绪,影响他们当下的发挥状态。适得其反。
不要将过多的责任过早地压在孩子身上,这样会将他们弄得疲惫,容易放弃。
现在我调整了教养方式,尽量多地鼓励孩子,看到他当下的优点,并不吝赞美。
虽然晚了一点,但是孩子开始有了信心,身心健康的孩子就不会为将来焦虑。这样,能安在当下,有所进益。
有智慧的家长,会尊重孩子自身成长规律,用爱与正确的人生观陪伴孩子以他们自己的步调成长。只要孩子的身心健康,对自己充满信心,好未来肯定不是梦。
如何让孩子有所触动?孩子毫无斗志,父母束手无策。
儿子大学了,对自己专业毫无兴趣,对学习也不在乎。甚至说出:大不了以后送快递得了。
我为他这种没有上进心感到担忧,可是没有反驳他。不是反对送快递,而是觉得如果大学生这种怠工消极心态,他如何能够过好大学生活,哪能学有所成?最最浪漫与书卷气的大学荒废最美好年华,实在是罪过。
一天,我跟他聊起在头条写文的事情,说最近长沙有位快递哥,因为送错快递被投诉,被罚了2000元,于是携带汽油要找投诉人同归于尽的事情。
他果然感到了震撼。
一方面,我说这种时候这样做对不对?不对,因为人活着最重要。任何失败都是经验,多了经验该开心才对。
另一方面,我说这每行每业都不容易。送快递每天那么多单,保不定不出错。
重要的是,人要有定力。内心安定,才能干好事情,且处事不乱。
虽然,我说的不少,但看得出,儿子最对原以为风驰电掣浪漫拉风的快递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小结:
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业的重要性,认识到父母的不容易。首先要孩子愿意听你讲话。要不然,一切都是被迫,事倍功半。
因此与孩子共情很重要。对孩子多认可,多表扬。对他们做得不好的地方暂时忽略,做得好的就大肆赞美。让孩子有了信心,就会愿意跟你交流。这是我的亲身体验,儿子现在很体贴老妈,开始寻思如何学好。
你还可以让孩子进入社会体验生活;或者带着他体验你的工作生活;或者平时跟他讲讲工作的不容易。让他了解现实生活。
总之,孩子如果不懂事,家长首先需要反思自我。弥补了与孩子的缝隙之后,才能做下一步安排。无条件爱孩子,始终正面确认他们的优点,忽略缺陷,并在适当的时候契机契理地讲述真实生活,让他们有所领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