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提现五万以上为什么要预约,银行没钱吗?

存钱不需要预约,取钱就需要预约,这难道不是银行的霸王条款吗?

很多人都遇见过这样的事情,去银行取五万块钱,银行柜台居然问有没有提前预约?如果没有,就不给取钱,或者只能取五万以内。

这么大的一个银行,难道连五万块钱的现金都没有?

很多人就会心里很气愤,存钱五万块钱的时候,为啥银行不说要预约呢?现在取钱了,你居然说要预约!这难道不是银行在有意刁蛮客户吗?

很多人理解不了,为啥银行会有这么奇葩的规定呢?不是说存取款自由吗?我自己的钱,为啥不能取?

银行现金机制

银行每天的现金,都是由运钞车从金库运过来,送到银行网点的。晚上的时候,运钞车再把钱运走。

正常的情况下,一个银行网点,可能三五十万就可以满足正常的运转。所以没有特殊的情况,金库那边也不允许把很多的现金运到银行。

你可以想一下,一辆运钞车负责五个左右的银行网点现金。如果每个银行都要运几百万,那一趟就要装现金数千万。

虽然现在抢劫运钞车,基本上不可能发生。但是也不排除,就是有脑袋发热的人。同样的,银行里现金太多,同样是有风险的。

所以现在银行现金的机制就是,满足日常运转就可以。如果取大额的现金,必须要提前一天预约。

央行的规定

央行规定,个人取现金达到五万,转账达到20万,都是需要上报客户信息的。这项措施的目的,就是为了阻断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

现在信息时代,去银行办个业务,多大的数目,都可以转账解决。因此正常的情况下,很少有人是需要取大额现金。

一般能用得上大额现金的,都是企业和公司比较多。像发年终奖的时候,为了渲染气氛,一些公司就会取几百上千万的现金。这么多的现金摆在那里,会给人很大的视觉冲击,可以起到很好的鼓舞员工的作用。

如果是个人取大额现金,取个几十上百万,不但是需要预约,而且还会被问询用来做什么。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个人取大额几十、几百万现金,不是洗钱犯罪,就是偷税漏税。

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觉得自己的钱,想怎么取就怎么取,任何人都干预不了。

这个想法是错误的。

你存在银行的钱,肯定其实属于你的钱。但是不是想取就取,想存就存的。你必须要保证,你取这么多的钱,不是用来做违法犯罪的事情。

同样的,如果你存个几十、几百万的现金,同样也需要说明钱的来源。

虽然央行规定取款达到5万就需要预约,但是实际上每家银行都是会处理的比较人性化

像我工作的银行,如果你取个五万块钱的现金,柜员肯定也会问你,预约没有。而且还会问你,取这么多钱是准备做什么的。

如果柜台有钱,柜员会给你取钱,但是还是会给你说以后取钱超过五万都需要预约。

一般只要柜台有钱,别说五万,就是十万、二十万也会给你取的。

但是像有的时候,一早上已经取了好多个五万了。到了下午的时候,柜台就只剩下几万块钱现金了。这个时候你要取五万,那肯定就取不了的。

如果柜台把这现金都给你,那后面的业务就没法办理了。

但是这个时候,柜员都会给你解决的办法。可不可以转账?或者去自助存取款机上取两万,柜台再给你取三万。

虽然规定是死的,但是人是活的。

之前有个客户快下班的时候,来我们银行要取十万现金,可是柜台加起来就五万块钱。柜员就给这个客户,联系了附近的一个银行网点,刚好那边现金充足,让客户直接去另一个网点取钱就解决问题了。

相互理解

客户有自己的需求,银行也有自己的规定。大额取现要预约,这个是央行的规定。大额存现,同样需要上报客户的信息。

相互理解一下,就会少很多的纠纷。

银行提现五万以上为什么要预约,银行没钱吗?

银行提现超过5万元需要预约,主要是考虑资金储备和安全问题,只要你的账户里有存款,银行就有钱,怎么可能是银行没钱呢。

《关于加强金融机构个人存取款业务管理的通知》文件中,对个人提取大额现金进行了相关规定,其中要求各金融机构,“对一日一次性从储蓄帐户提取现金5万元(不含5万元)以上的,储蓄机构柜台人员必须要求取款人提供有效身份证件,并经储蓄机构负责人审核后予以支付。”

也就是说,如果个人储户如果一次性提取5万元以上的现金,必须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否则,银行不能为您办理。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超过5万元就需要和银行预约,否则有可能取不出来。

我实际碰到过这种情况,几年前到工商银行一个营业部取现,本金和利息超过了5万元,到银行后营业员问是否有预约,我说没有,她说需要提前预约才能取,我和她解释了半天,说购房需要交首付,最后还是取给我了。她还说,幸亏今天存款的多,要不然不预约根本取不出来。

其实人民银行规定的预约额度是20万元,根据人民银行规定,“办理个人存取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其中一次性提取现金20万元(含20万元)以上的,要求取款人必须至少提前1天以电话等方式预约,以便银行准备现金。”但是,由于银行不同营业部规模不同,准备的现金也不一样,中心营业部业务量大,现金可能比较充分,小型营业部、农村营业部现金可能比较少,不预约很难大额取现。

除了考虑银行准备流动资金外,大额取现还涉及资金安全问题,《通知》还规定,“办理个人存取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对存款人一日一次性从其储蓄帐户提取现金5万元以上(不含5万元)的或一日内数次提现累计超过5万元以上(不含5万元)的,必须向其省级分行备案,并由其省分行报当地人民银行省级分行备案。”

这一条就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对资金流量进行监控,日取款额超过5万元,就需要上报上级主管单位,即便是现在通过电子手段转账和提现,包括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系统,也是会受到央行监控的。

所以,取现超过一定额度需要预约,主要是为了银行提前准备现金,超过5万元需要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并上报上级主管机构,是为了资金安全。

银行提现五万以上为什么要预约,银行没钱吗?

有人说我在银行取五万需要预约,如果我去存一个亿的话,肯定不需要预约,而且会把你当贵宾,于是有人就说银行是在故意刁难储户,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银行有银行的规定,他们也只是按照规章办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银行每天预留现金有限:

银行每天吸纳的储户存款很多,但不是所有存款都会放在银行,而是会根据每天取款需要从金库调出部分现金,其余的现金则存放在支行金库或者上缴到人民银行,一方面是为了保障现金安全,另一方面,暂时不用的现金存放在人民银行会有一定的利息收入,我们经常看到运钞车早上送几箱现金到各个银行网点,然后下午快下班的时候又将吸纳的现金运走,就是这个原因。

如果当天大额取款过多,银行当天的现金可能就不够其他储户支取,所以,从大局考虑,银行对于大额取款,一般要求提前预约,就是为了好在第二天多备一些现金!

二、5万以上现金取款要上报:

现在央行对于现金交易监管越来越严格,个人账户如果取现5万,都要上报当地人民银行,个人账户转账超过50万、公司账户转账超过200万都要上报,这是央行的规定,各个银行也是按照规章办事!

三、银行防止大额存量客户流失:

银行每个月、每个季度都有各种各样的业绩考核任务,其中存贷款是两个很重要的考核指标,如果大额取款过多,银行的存量资金流出过大,银行工作人员的业绩会大受影响,所以,有些银行为了留住这些存量客户,也会要求大额取款客户提前预约。

以上是我的一点分享,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银行提现五万以上为什么要预约,银行没钱吗?

银行超额提取现金预约制度由来已久,但有人却误认为银行没钱,这是不客观的。作为业内人士可能更加清楚,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尽量提高现金的使用效率,二是确保现金管理的安全。

现金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笔资产,如何尽量压缩库存额度,发挥最大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家银行现金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志。以一个县域一级支行为例,各项存款规模一般几十上百亿,其中现金至少数亿元。如果全部放在金库中,它不仅不会产生一分钱效益,而且还会耗费大量清点和看护费用。而将其再存入人民银行,即所谓超额准备金,人民银行对于商业银行存入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的给的利率约为0.72%。如果一年平均保持1个亿的存款,这笔收入可以达到72万,这也是银行利润来源之一。试想,自家金库存放大量现金而不能产生利息,而储户存款仍然在付息,银行肯定不划算。因此,在基本核算保证日常开门营业现金外,其余现金都将上存人民银行。

其二,对现金管理的安全性要求很高。储户存入资金,银行即担负了保证资金绝对安全的重任,面对外来可能的风险,银行的神经时刻绷紧。庞大的现金库存,不仅需要庞大的固定建筑和数量众多的安防设备,以及安保人员,这些都需要耗费大量成本。而作为一线运营网点,在硬件上,钞箱、保险柜等设施相当有限。如果现金量过大,将不符合安防要求,而且还要浪费大量的运输成本。因此,物理网点不可能存放大量现金,不仅不符合现金效益管理原则,更是违反安保制度。故,参考既往历史日常现金需求规律,仅保持一定数量,特殊时段如农副产品收购和大型节假日可能动态调整现金库存,以确保储户提现需求。

提现5万就需要预约,并非每个银行都是。在经济欠发达或现金收支非活跃地区,也许是5万预约,而在发达或现金收支活跃地区有的银行则是10万或20万以上。一般情况下,小银行如城商行和农商行及信用社等,超过5万需要预约。而大型银行如工商和农业银行则是超过20万以上才预约。一个银行现金库存至少上千万,哪个储户一次会提现千万呢,很少吧,怎么会说银行没钱呢?

银行提现五万以上为什么要预约,银行没钱吗?

从2022年3月1日起不仅去银行取款可能需要预约,不论存款还是取款,只要超过了5万元还需要核实身份并申报存款来源或者取款的目的。

为何取款需要预约?

取款5万元以上需要预约实际上是商业银行自己的规定,有些银行的取现预约额度在5万元以上,比如取10万元才需要预约,这得看具体网点的库存现金情况。

需要预约并不是因为银行没钱,而是因为银行没有那么多的现金。

货币主要是以电子形式存在的,流通在世面上的现金总量远远少于发行的货币总量,这一点大家应该能够理解吧。

现在的大部分交易,尤其是大额交易并不需要使用现金,转账是主流的大额交易模式,现金只是在一些小额交易以及极个别大额交易是才会用到。

因此,每家银行网点的现金量是有限的。如果某天大量储户需要取大额现金的话,银行网点的现金量是不够的。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银行制订了取现达到一定额度需要提前预约的规定。

这样就可以在不同网点调配现金,不至于出现某些网点存放了大量现金却没有人取现,有些网点现金量不足。

新规是强制性要求

取现5万元以上要预约是各家银行自己的规定,有的银行取现额度高,有的额度低,属于民事行为。

2022年3月1日起存款和取现的新规定是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三大金融监管机构的强制性要求,所有银行网点都要执行,没有自主调整一说。

办理5万元以上的现金业务必须增设两道程序。一是核实身份,主要通过核对存取款人身份证完成。二是对于存款人的存款资金询问来源,取款人的取款询问用途。

以上这些步骤获得的信息需要登记记录。

为何要增加存取款步骤?

新规实际上是针对洗钱、资助恐怖主义金融活动等非法行为的。

银行转账交易基本上全部在央行系统中留下了痕迹。央行有专门的反洗钱中心,各家银行也有反洗钱部门,对于转账交易进行监控。

但通过现金进行洗钱类违法犯罪的打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大家在电视里看到两帮犯罪分子交易时经常使用现金,艺术来源于现实,用现金交易的好处是能逃避监管从事各类违法交易。因为现金交易不会留下痕迹,几乎无法追查资金源头。

新的规定就是为了进一步遏制利用现金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对于普通老百姓的正常存取款业务并不会造车大的麻烦,只要你的钱来源正规就行了。

未来对于现金的监管会随着数字人民币的使用逐渐放松

现在央行推行的数字人民币实际上是现金的替代品,一旦达到了全部代替的情形则不用再对现金实施严厉的监管了。

数字人民币虽然是现金的替代品,但电子属性可以使每一笔交易都留在央行的系统之中。这无疑是对于违法交易的王炸,监控和倒查将变得非常方便。

以上答复希望对你有用,欢迎关注、点赞@王五说财,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银行提现五万以上为什么要预约,银行没钱吗?

现在有很多储户到银行去提取大笔现金时,被银行告知提现五万以上要预约,如果没有前一天预约的话,储户是不能提取大笔现金的。这就让很多储户感到奇怪,难道是银行没钱了吗?我提这么点现金还要提前预约?

事实上,提现5万需要预约,并非每家银行都这么做。在发达或现金收支活跃地区有的银行则是10万或20万以上。一般情况下,小银行如城商行和农商行及信用社等,超过5万需要预约。而大型银行如工商和农业银行则是超过20万以上才预约。而一个银行现金库存至少上千万,哪个储户一次会提现千万呢。

其实,银行提现5万元以上,需要预约的问题,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银行的核心业务就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如果大量资金备用于提现岂不是闲置浪费资源。如果,银行把现金都放在金库中,它是不会产生一分钱效益,而且还会耗费大量清点和看护费用。

而将其存入人民银行就能获取收益。人民银行对于商业银行存入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给出的利息是0.72%。如果一年平均存款1个亿,这笔钱收入可以达到72万元,这也是银行收益来源之一。试想,银行在金库存放大量现金不能产生利息,而储户的存款却要付息,银行肯定要亏本。因此,在基本核算保证日常开门营业现金流充足外,将其余现金都上存人民银行。

再者,确保现金管理的安全。历史上就曾经因为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金融体系不完善,老百姓对于银行的信任度不够,多次多地就出现过疯狂兑取或者提前支取的风潮,我国曾经有两家银行类金融机构破产或者倒闭了,一家是海南发展银行,另一家是河北省的某信用社,全部都是与流动性需求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发展银行发生破产时,正好处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之中。当时,海南房地产市场却已经非常火爆。而海南发展银行把大量资金放贷给房地产领域,一旦海南房价下跌,就导致了全民挤兑潮,因为大家都不相信银行有能力刚性兑付。而目前,银行规定5万或(部分是20万)提现预约机制,就是为银行能够应对的挤兑突发事件。

为了避免银行发生挤兑风波,我国在近年来,早已进入金融系统流动性风险防范上逐步走向强的监管时代。既要确保客户的资金安全性,又要稳定银行的流动性。而且我国在2015年5月颁布并实施了《存款保险条例》,将一般性存款纳入存款保险保护,都是为居民储蓄存款保驾护航。

最后,银行的物理网点不能存放大量现金,不仅不符合现金效益管理原则,还是违反金融安保制度。因为银行金库的安保力量要增强,投入人力物力要加码。所以,银行一般参考既往历史日常资金需求规律,仅保持一定的资金数量作为流动性。如果,储户需要大量现金时,则需要提前预约。所以,银行并不是没有钱,而是银行的金库不能存放太多资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