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型保险到底是不是个坑?

分红型的保险不能说百分百都是坑,但是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都不值得买。

说一个真实的事情。

我就是在银行上班的,但是我家里人先后在农业银行买了两份太平洋的保险,我居然一点都不知道。

一份是五万块钱的趸交分红产品,红利发,五年满期。另外一份是每年交一万,交五年的期交,也是分红型的,十年满期。

去年家里人来我这边看我的时候,给我说她买了两份保险,已经到期了,问我能不能在我所在的城市兑付。 然后拿出来的时候,我才知道她买的是什么。

然后家里人给我说,购买的时候,农业银行的经理给她说,这两份产品的分红都是特别的高。那个每年交一万,交五年的,满十年后可以取八万块钱。那个一次性五万的,满五年后可以取七万。

因为我自己就在银行工作,了解这个产品,根本就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收益。我当时怕老人家被打击到,我也不敢直接说,就委婉的表达了一下,说这个产品分红不高,可能达不到这么高的收益。

然后因为到期了,我就直接带家里人去汉阳人信汇那边的太平洋公司柜台办理兑付。这个太平洋办理兑付也很简单,微信公众号上就可以。然后那边有个柜台小姐姐,很客气的就接待了我们,用手机帮我们操作。

然后手机操作过程中,那个金额就会显示出来。那个分红型的趸交,五万存五年,利息只有三个点多一点点,八千不到的利息。

更坑的是那个每年交一万,连续交五年的分红期交。利息就只有一万多一点点,十年的时间算下来,还没有三个点的收益。

老人家当场就发飙了,说当初购买的时候说(每年交一万的期交,总共交五万),满期可以取八万,而现在只有六万,那两万块钱哪里去了?[捂脸][捂脸]场面根本就是控制不住。

家里人说要投诉保险公司,这个基本没用。当时买的时候,是农业银行代售,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留下什么证据,投诉一点用都没有。

最后这个事情怎么处理?处理不了,也只能安慰家里人,然后回家。因为我自己就在银行工作,对于分红型的产品,我自己也见过很多,基本上都是达不到收益的。

分红的机制

分红,分红,它的收益是根据保险公司每年的盈利状况而确定的。保险公司盈利的多,分红就多。保险公司盈利少,分红就少。

这个里面就存在一个情况,那就是这个保险公司的盈利情况。或许保险公司不会在盈利方面有什么隐瞒,但是我们普通人就根本没办法了解他们的第一手信息。

另外,现在保险公司,普遍经营状况不好,很多保险公司几乎每年都在亏损。所以,它也根本没经济能力给你很大的分红收益。

分红型保险到底是不是个坑?

首先说观点:绝大部分分红险不值得买。

▍什么是“分红险”?

首先,分红险不是一个具体的险种,而是具体险种的型号之一。比如一个两全险产品,它的型号可以是分红型,也可以是万能型、投连型,这就好比买一辆车,也会有“乞丐版”、普通版和豪华版之分。

分红险的具体险种,一般是寿险、年金险或是两全险这三种。

那么分红险的“分红”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指保险公司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会将上一会计年度该类保险的可分配盈余,按一定的比例(一般是70%)、以现金红利或增额红利的方式,分配给客户。

说白了就是保险公司会在提供保障的同时,每年会根据公司实际的经营情况向客户分配红利。

“分红”听起来简单,其实里面藏着许多消费者不知道的认知误区,接下来就为大家逐一详细解析。

▍保险公司赚得多,我的分红就多?

要重点注意,分红收益的来源,是保险公司当年该类分红险业务的实际“可分配盈余”,而不是保险公司的所有经营利润,不能理解为买了分红险就跟成了保险公司的股东一样,能享受到保险公司所有业务的经营红利。

那这个“可分配盈余”又是什么呢?

要知道,保险公司设计一个保险产品时,主要得考虑三个因素:死亡率、费用率、利息率。死亡率关系到要赔出去多少钱;费用率指的是公司的运营成本;利息率指的是收到的保费拿去投资能有多少收益。这三个“率”说白了就是这款保险的成本,所以保险公司会假设一个数值,根据这个数值来给保险定价。

保险卖出去之后,如果实际成本没预想的那么高,那这中间就产生了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是所谓的“盈余”。比如:

A、死亡人数比预期少,保险公司就赔得少了,产生了一部分盈余,这就是死差益;

B、保险公司拿保费投资赚到的钱比预期的多,产生一部分盈余,这就是利差益;

C、保险公司的实际运营费用较预期的低,花的钱少了,产生一部分盈余,这就是费差益。

所以,分红险的“可分配盈余”,就来源于保险公司假设的死亡率、利息率和费用率与实际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额。总之,这个盈余只局限于分红险业务,跟保险公司的利润是两个概念,不能认为保险公司盈利多,保单分红就多。

▍演示收益 ≠ 保证收益

既然分红收益来自实际盈余,那如果这一年没有实际盈余会怎么样?当然是一分钱红利也没有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所有分红险的条款,都会写明“保单红利是不保证的”这句话。

分红险产品通常都会有分红演示,分为低、中、高三档,用来向你说明未来可能获得的分红有多少。其实,在利益演示表中,保险公司也会标注说明分红的不确定性,这三档演示都仅仅是假设,不代表实际情况。

也就是说,分红险每年的分红是完全不确定的,没有保底收益,分红有可能为零。

另外,有一类分红险还会将每年的分红分成年度红利和终了红利两部分,终了红利要在合同结束时才能拿回。这笔终了红利常年挂在保险公司账上,出现经济危机时,这笔钱还有可能被保险公司拿去填补亏损的,如此一来,你的终了红利可能最终根本无法兑现。

▍分红险的保障杠杆率低

一般来说,相同保额、类似保障的分红险与纯保障型保险,都是分红险要更贵。这就涉及到分红险定价的问题。

以利息率为例,这个数值定得越高,保障的成本就越低,我们所要交的保费就越少。目前我国分红型保险的定价利率普遍在2.5%-3%之间,而传统型保险在3.5%左右,这就导致了保费上的差异。

这就表明,分红险的杠杆作用要比纯保障型保险差,购买同样的保额,非分红险可以省下一大笔保费。

举个例子,金佑XX就是典型的主险分红型保身故,附加提前给付的重疾险,30岁男、买50万保额、20年交,每年保费要接近2万;对比市面上带身故保障的重疾险,同等保障一般每年价格只要1万左右,差距整整一倍。

除了保额,分红险这类理财型保险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保障责任太单薄,很多保障细节都不尽如人意。比如上面这款金佑XX,在如此高的保费下,只赔付一次重疾,轻症赔付比例也比较低,相对于市面上的同类产品来说是落后的。

▍保额分红的作用鸡肋

分红有两类领取方式,现金分红就是直接领钱,此外还有一种是保额分红。

所谓保额分红,就是指将每年的分红作为趸缴保费,根据被保人当时年龄能买到的保额,重新再买一份与原计划相同的保险,保额直接累积到原有保额上。

对投保人来说,这种分红方式的一大缺点是流动性差,钱拿不出来,需要等到领取保险金或者退保时才能拿到;并且这种分红方式在累积保额的同时,其实也是再扣了一轮费用。

很多人会说,那不是还有保额增长这个好处吗?保额确实能增长没错,但千万别忘了,分红险本身要比非分红产品贵!

比如,小A和小B都准备用1万预算买个终身重疾,小A看中了保额增长这个功能,买了份“分红重疾险”,按照预算,现在只够买到30万保额,盼着50年后,按照中档分红,保额估计能涨到50万以上。而小B直接就买了份纯保障型的,立马就能买到50万保额。

也就是说,同样的预算,分红险几十年以后能涨到的保额,非分红产品当下就能买到,更何况分红险到时能不能涨到那个数,还是不确定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要白白留着确定的保额不买,让自己徒增几十年的保障空缺呢?

▍总结

保险首先应该关注的,还是其保障的功能,而不是理财。从保险保障的角度看,分红险不是理想的选择;从投资收益的角度来看,分红型产品也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势。

所以,对于家庭保险的基础配置来说,还是应该以纯保障型产品为主,优先做足保额,让保险回归“保障”的本质。

分红型保险到底是不是个坑?

分红险指保险公司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将上一会计年度该类分红保险的可分配盈余,按一定的比例、以现金红利或增值红利的方式,分配给客户的一种人寿保险。

分红险是2008年“股灾”后大卖特卖的,因为大家都被高收益的股票逼疯了,急需一种稳定且有保证的产品来替代“滑铁卢”后的股票,所以保险公司“费尽心机”来帮助大家,转移大家对各种金融产品的恐惧

例如某款分红险:每年交几万元保费,交款三年后,每三年返还一笔钱,退休以后每年还可以拿到一笔钱,另外还有分红。

类似的还有孩子的教育金和创业金……关键词都离不开“保本”、“返还”。

这样的产品看起来很美,其实却是典型的保险头号深坑。

1、高保费:对于中产家庭来说,一年保费几万元绝对不菲,占用大量财务资源;保险期横跨几十年,如果中途想提前拿回钱,还要损失大量本金。

2、无保障:保费等于保额,因为保费高昂,投保人以为自己花了很多钱,已经有了充足保障,殊不知完全相反。

3、低收益:所谓保单收益(包含分红和固定返还金),实际在财务现金流分析工具里精算下来,真正的回报比一年定期还低。

保险公司无法给出确定收益就只能假定分红收益给到投保人,一般会分为三类收益,高中低,而我们作为投保人最终获得的平均收益也是中等或中等偏下。

此类分红险占用大量财务资源、丝毫没有保障,还让家庭形成误区,以为自己买了许多保险,保障充足。

保险还有其他的很多坑,详见我的文章《不要轻易买保险,这些坑你得知道》

买保险不要光盯着收益,保险是用来做风险转嫁,起到保障作用的。首先要先配置齐家庭保障类保险,在家庭财务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考虑年金险满足特定需求,比如养老、教育、储蓄等。

财保语堂专注家庭财务及保单分析、提供定制保障、养老、教育、理财规划服务,欢迎关注、评论、转发,觉得有用请点赞,如需咨询可私信,更多保险、理财知识分享,关注同名公众号。

分红型保险到底是不是个坑?

我是野猪,我来回答

我认为分红保险对于绝大部分普通收入家庭来说,是一个坑。

第一、缺乏保障性

保险发展到今天,其作用已经不仅仅是应对意外和疾病对人造成的经济损失。还衍伸出分红险达到所谓理财功能,在较长的时间段内,的确可以起到保值增值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帮助免税。对于、养老、资产传承等专用账户的确有效。但是,对于保险的保障作用而言,现在很多所谓理财型的分红险其保障作用几乎为零。

因此我强烈建议普通收入家庭,应该优先考虑保障性险种的购买,例如重疾、意外、住院等,如果以上保障性险种都足额购买了,那么量力而为的购买分红型理财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无论如何,我认为所谓理财型分红险适合比较富裕的家庭——有家庭现金资产传承的刚性需求。否则买了分红险却没有买保障性的险种,对家庭的保障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第二、占用现金流

理财要有财可理。有些客户一年交5千保费,交个5年也叫做理财。其实这样的保险理财的效果微乎其微,几乎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我认为理财最少年交要5万以上,交十年期甚至更长的,才有理财的实际意义。否则只是纯粹占用家里的现金流,挤压保障性险种的保费,甚至会影响到家庭的日常生活品质,这样的所谓理财其实毫无意义。

毕竟国内大部分家庭只是普通收入家庭,国家有6亿人的月收入不到2千,因此普通家庭在经济条件不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尽量避免把资金压在所谓分红型的理财险上,而是应该尽量放在保障性险种的足额购买上,只有这样,车贷、房贷才能够获得保障,在发生万一的情况下,房子车子才不至于被银行收走,辛苦钱才能不被医院收割。

第三、容易引发保险纠纷

不少客户在购买保险之后,时间一长,根本不清楚自己买了什么保险。关键还有不少人会一厢情愿的认为自己买了足够的保障型险种。在万一发生意外、疾病的情况下,跑到保险公司报案,希望可以获得保险赔付,结果因为是购买了分红型的理财型,并没有保障性,保险公司无法赔付,从而导致保险纠纷。

综上,分红型的理财险适合富裕家庭购买,适合有现金资产传承刚性需求的家庭购买。但是,对于大部分普通收入的家庭而言,却的确是个“坑”。

分红型保险到底是不是个坑?

是不是个坑,取决于想通过买保险,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首先,分红险的分红,都是不确定的,是保险公司无法保证的

在投保提示书与保险合同中,保险公司都会对分红的不确定性进行明确提示。向投保人说明过的内容,当然不能算“坑”,您说对不?

其次,保险的本质不在于收益,而在于提供保障。

如果已经拥有比较充分的风险保障,那么分红险的确可以帮助你加保的同时,实现强制储蓄。如果还没有任何风险保障,分红型保险当然算不上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最后,购买分红型保险比较适合收入稳定的人士。

对于有稳定收入来源、短期内又没有一大笔开销计划的家庭, 买分红保险是一种较为合理的理财方式。

收入不稳定,或者短期内预计有大笔开支的家庭要慎重选择分红型产品,分红保险的变现能力相对较差,若中途想要退保提现来应付不时之需,可能会连本金都难保。

如果买了分红险,感觉没获得多少分红,就认为分红型保险是“坑”的话,那分明是保险代理人在给客户推荐保险产品时,夸大了分红收益,把不确定的东西说成了确定的东西,仅此而已。

分红型保险到底是不是个坑?

毫无疑问,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分红型保险是个坑!

存款变保险是很多人的噩梦,其中分红型保险就是主力。之所以银行工作人员会热衷于推销这种保险,并且含糊其辞夸大收益,根本原因在于高佣金,但绝对不是因为这种保险比存款收益更高。

不管是银行售卖的分红型保险,还是直接通过保险公司购买的分红型保险,总体来说都是坑。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真实收益率低,年收益率普遍在3%以下,跑不赢银行三年期存款

现在银行存款利率普遍上浮30%左右,小银行三年期存款年利率达到4%也没问题。具体到分红型保险,只有在购买时才能听到动辄5%、6%的收益率,但是绝对不会出现在保险合同里面。

实际上,保险公司销售保险收到的钱,30%左右要直接给业务员发提成,之后随着年限逐渐减少,几年后可能就不再发了。这也是保险合同里面的现金价值一开始会很少,十几二十年后才跟你交的钱基本相当的根本原因。

不管分红宣传的有多好,实际一定是很低的,哪怕一开始高一点,后面更多时候会很少,毕竟你拿到的钱也是后面自己交的钱,一开始多给点才能鼓励多交几年。

从复利的角度去分析,同样的一笔钱存到银行,选择三年定期,到期后本金和利息一起转存,复利作用下越存越多,但是保险不行,算下来真实年收益率3%都达不到。

二、如果资金一时紧张,或者不想再交钱了,就会视为退保,损失大量本金

银行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无非会损失大多数利息,本金不会有损失,但是分红型保险不行。不管是资金紧张停止缴费还是主动退保,分红型保险一定会损失部分本金。毕竟分红型保险交的钱已经给了业务员或者银行渠道佣金,保险公司也扣除了管理费用及团队佣金,剩下的所谓现金价值能有70%左右就不错了。

三、分红型保险流动性差,不能提前支取,着急用钱时不能使用

保险和存款不同,不能提前支取,想提前支取就会视为退保。即便是你已经交满10年,累计交了十几万元,但是着急用钱的时候是取不出来的,不到时间取就会损失本金。

有的人说可以拿保单贷款,说的贷款不用利息,贷款不用还似的。

四、时间太长的分红险,在通货膨胀作用下就是让财富不断缩水贬值的选择

真实通货膨胀是高于GDP增速的,分红型保险期限往往很长,动辄数十年的时间,货币购买力持续下降。即使今天交10万元过40年后能拿到20万元,看着钱数多了,但是那个时候的20万元购买力还不一定有今天的6万元更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