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保险跟消费性保险比较,哪个更具有优势?

今天跟同事讨论买什么保险,我说支付宝的重疾险不错,但是我同事极力反对觉得不划算,让我别买,说是将钱扔到水里,应该去买理财的,再补充消费型的。

相同的保额,保险投保的保费不一样。

例如:同样是保额30万的二十年交,返还型重疾保险,5岁的儿童只需要每年交三千左右,可是三十岁的大人,每年就要交八千左右。那要是快到五十岁了,每年要交一万多。

所以如果是年龄比较小的,我一般个人认为,就买返还型的,比较划算一些。

如果你的年龄,已经过了三四十岁了,那就买消费型的比较划算。四十岁的年龄,买三十万保额消费型的重疾险,每年交费就一千块钱左右,对你也没什么经济压力。还有,随着年龄越大,交的保费自然也就越多。

理财保险跟消费性保险比较,哪个更具有优势?

理财保险和消费型保险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类型,根本没有可比性。不过从你的描述中,我的理解应该想比较返还型保险跟消费型保险。其实所谓的消费型保险也是一个被人为造出来的词,在保险领域根本没这个说法。不同的人理解也并不相同。但是现在大家普遍理解的消费型保险就是不还本的定期保险和一年期的短期保险。

虽然我不建议购买返还型的重疾保险,因为价格贵保额却不高。但是我同样也不建议成年人购买消费型重疾险。为什么?

消费型定期或者短期重疾险,虽然相对比较便宜,但是存在续保问题,每年到期都得续保,是否符合续保条件,产品是否还有售等都是问题。哪怕你定期保障到60岁,那么60岁之后呢,正好是大病最高发的年龄,却已经无法再购买重疾险了。也许你想可以定期保到70岁,甚至80岁,那如果都保到这么大年龄了干嘛不直接买终身重疾险了呢,价格差别并不大。所以,买这种重疾险,其实产品本身就有风险,怎么能给自己安全感。以风险博那点保费的节省,值得吗?人生又不是碰运气!

我建议成年人还是优先投保终身重疾险,返还型的重疾险和消费型的重疾险都不要作为首选。在投保了终身重疾险后,可以通过消费型保险作为补充。哪怕消费型保险后期无法续保了,自己的终身重疾险也还能提供保障。而万一中途生了大病,又能够用更少的钱获得更多的赔偿

返本型重疾险、分红型重疾险都不建议买。

理财保险跟消费性保险比较,哪个更具有优势?

其实这是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人买保险的目的不明确,有些人买保险是为了分摊风险,把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比如意外风险医疗风险,教育风险,养老风险。但是更多的人买保险的目的是为了投资,为了理财,为了将来能拿回自己的本金保费,因此他就会提前的去计算一下我什么时候能拿回来本金,对于这样的朋友,我的建议是你可以把钱存到银行里吃利息。

因为买保险买的就是保障,当风险来临的时候,我们的家庭经济不会遭到损失,比如当重大疾病风险来临的时候,我们可以不用自己支付医疗费用,还可以拿到一笔重大疾病理赔金来补偿因疾病造成的收入损失和后期3~5年的康复费用,这只需要你配置一份50万保额的重疾险,加一份百万医疗险就可以解决。

有事的时候让保险公司赔,没事的时候钱还能拿回来,那你觉得保险公司是不是慈善机构呢?保险永远是买的时候都嫌多,用的时候都嫌少,交的时候都嫌烦。如果保险不赔,你知道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一生平安健健康康你是选择拿回你的保费,还是选择一生平安健健康康呢?我想大家心里都明白,我就不用再多说了。

理财保险跟消费性保险比较,哪个更具有优势?

保障性的保险和理财型的保险根本没法比较,两者的功能都完全不同,根本无法拿到一个平台上来比较。保障型保险的功能是防损失,比如意外险、医疗险、重疾险

拉长人生轨迹来看,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意外、疾病,但是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能会遇到这些问题,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当遇到这样的风险,我们一定会受到损失。但对于我们来说,资产的积累是逐渐的,谁也不可能知道资产积累过程中这种损失会不会发生,发生后损失的程度有多大,我们可以用保障型的产品来解决这一问题。以重疾险为例,一款产品在缴费期内保放有极大的放大效果,比如下面这款一次赔付的重疾,缴费首年已交保费可放大43倍左右。而百万医疗更能用千元左右的保费,撬动百万的保额。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对于本来资产就不多的家庭来说,买保险是非常必要的。

理财型的产品是解决资产沉淀的问题
  • 对于普通家庭,要做到资产积累的第一步,就是合理控制开支,存下启动资金。并在自己能力提高时,利用启动资金,获得更多的积累。但是往往我们最不能控制的就是消费,这世间诱惑太多,什么新品促销、周年庆、双11,双12,商家是变着花样在打探你荷包的底线。唯保险能让你真正把钱存下来,很简单呀,因为退保有损失,所以只要你明确目标后,就会克服一切困难坚持缴费,从而资产也得到了淀沉。万一未来能力并未得到提高,起码这些钱是存下来的,而不消费掉了。这就是饱带饥粮、未寒积薪。

  • 对于有一定积累的家庭,则要考虑防止资产贬值的问题。我承认防止贬值有很多产品可选,而保险选错有可能还防止不了通货膨胀。但理财必须要考虑资产搭配,其中缺少不了低风险的资产配置。在目前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低风险产品收益走低,未来会走到什么程度无人敢给你明确的答案,唯有保险拥有锁定收益的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锁定当期利率水平,不会受到利益走低的影响。

只用年金险和消费型的保障产品搭配行不行

对于有极高理财造诣的人来说,用消费型的产品提供高杠杆,并将多余的钱拿来投资,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是不幸的是,大部分人并没有这个能力,一方面投资渠道的有限,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能够接触的不过是银行理财、基金、股票等等工具,选择基金和选择股票是需要综合能力的提高,而在零和的市场中,你不仅需要对抗所有外来的风险,另一方面还要抵抗人性的缺陷,稍有放松就会出现浮亏,如果在不适当的时候加杠杆还有可能造成直接损失。更何况,大部分选择只买消费型保险的人可能根本就没有拿去投资,而是直接消费掉了。所以多年前就知道的“定投余”在我看来执行力难度太大,并不适合大多数人。

总结来说,理财型保险和保障型保险虽然都叫保险,但本质就不相同,根本别拿到一起来比较,不同的人,配置不同的产品才是正道。

理财保险跟消费性保险比较,哪个更具有优势?

我是野猪,我来回答。

您这个比较的方式,坦白讲,不好比。就像是问:“人身上是手重要还是脚重要?”一样。

这两个险种的保障侧重面不一样。一个是保障重疾,而另外一个则保障养老。

购买保险有先后顺序:请一定先买保障类再买理财类

保障类主要是指意外险、重疾险以及住院险。已经有太多的案例证明先买保障类后买理财类是科学的、正确的。中国人赚钱的欲望远远大于守钱的欲望,股神巴菲特已经无数次告诉世人,投资理财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本金。对于普通家庭而言,人才是最重要的本金,只有保住了人,才会有赚钱的机会和手段。

理财险的保障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很多人热衷于理财,却忽略了自身的保障。不少客户每年交几万、甚至十几万来购买理财险,而保障性险种却一份都不买。已经有不少案例:客户得了大病,结果保险公司一分钱都赔不到,为了筹钱救命,不得已把理财险给退了,而短期内退保是会造成损失的,这就像是雪上加霜,使得损失进一步扩大。这也是很多人吐槽保险公司的原因。

购买重疾险,除了经济能力不足之外,应尽量购买终身型重疾险,而不是定期或者是消费型重疾险。

一、消费型重疾险很难保证终身续保;目前市场上大多是保证6年续保。超过6年需要重新购买,这导致两个潜在的风险,容易导致我们无法获得保障:

  1. 重新购买意味着需要重新核保;也许很多客户因为年龄的增长,身体原因就无法通过保险公司的核保,从而丧失保障。

  2. 重新购买意味着需要重新计算等待期;即使通过了核保,但是需要重新计算等待期,而等待期内发生保险责任,保险公司是不负责给付的。

以上两点实在是对客户不够友好,不过随着市场的发展,相信会推出终身续保的险种,而这跟终身重疾险已经是差不多了。

二、消费型重疾险的保费会随年龄增长越来越贵;而到了60岁以后,年交的保费将越来越贵,就算出现终身续保的险种,相信保费也会逐渐接近保额,甚至等于保额,此时保险已经失去了保障意义。

三、消费型重疾险没有豁免责任;因为消费型重疾险是一年期的短险,因此不存在保费豁免责任。而终身重疾险几乎都有保费豁免的条款。

综上所述,建议题主应先足额购买终身重疾险(足额的意思可以简单理解为年收入的5~10倍),再来考虑购买理财险。

我是野猪,回答完毕。

理财保险跟消费性保险比较,哪个更具有优势?

钱到位了,什么保险都有优势!

无论是理财险还是消费型保险,都是根据我们的保费承受力来决定的。

1、理财型和消费型

所谓的理财型无非就是给消费型外挂了“返还型保险、分红型保险、或者万能账户”等方式,让消费型就变成了“理财险”。

实际上,无论是什么理财险,只要这个理财险附加了重疾险责任,那么这个重疾险本质上还是消费型的。

举例:某房东一套房子对外出租,有的租户即使是租来的也要适当的贴好看的墙纸,每天打扫家里;有的租户就当一个落脚的窝点,不在乎环境。同样一套房子,因为自身问题,所以就有了不同的效果。

同理,重疾险不会因为外挂了很多东西就变成了其它的险种,不会多赔你一笔钱什么的。

2、钱包决定买什么

消费型的保险和理财险,无论怎么变,本质上就是我们出险了,符合合同约定就赔钱。

消费型保险不带有返还、分红、理财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来的直接、干脆;而很多人喜欢多给一笔保费来买带有返还、分红、理财功能保险,这也是很正常的,人家愿意为了返还、分红、理财而多掏一笔钱,也不是我们能决定的。

所以,如同题主这种情况,同事有钱,愿意买理财险就随他;而题主觉得自己的当前的经济情况买消费型更加合适也并无不当。

就好比对于马云来说,买套房子就是看心情;对于普通人来说买套房子就要掏空几个口袋……

最后

买保险,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经济情况来买。

要记住保险姓保,不要以为带有“返还、分红、理财”自己就能占到便宜一样!

科学投保、理性投保,关注我们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