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家长的第一句话很重要?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传身教,家庭氛围都会深深地影响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他的性格的养成,他的教养,他的素养,人格的形成等等很多方面。
所以,正确的教育孩子以及正确的与孩子打交道,抚养孩子是家长非常重要的一个课程。孩子来到这个世上,他要接触这个新鲜的世界,要学很多的东西,家长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所以都是要互相学习,互相成就,互相成长的。
当孩子生气的时候,其实他是非常需要得到家长的安抚的,所以家长的第一句话就显得尤为重要,你是责怪他,还是批评他还是理解他,关心她,关爱她,孩子都能深深地、真切地感受到。所以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言语过失而给孩子造成不可逆转的心理伤害。
当孩子发脾气,或者说我们希望孩子去做什么,但是他不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或者说做了错事,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的时候,其实这个时候家长也是非常生气的,有一肚子火的,这个时候也是需要发泄的,但是一定要克制住,一定不要当头棒喝,一上来就责备责罚孩子。其实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更多的可能是对这个事情还没有建立正确的认知,还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地去面对,或者他的秩序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比如说他要买什么玩具,他就一定要那个东西,即使家里有很多玩具了,但是他看到了就还是想要,你不买他就吵,他就闹他就发脾气,摔东西,他就哭闹哭喊。那这个时候你一定不要去打骂,指责,大声地呵斥!因为孩子其实最害怕两种东西,一种是失重感,一种是突然的大声,尖锐的声音,孩子是最怕这两样东西的!所以这个时候你首先要肯定他的需求,对吧!嗯,比如说,啊,妈妈知道你非常喜欢这个玩具,妈妈也非常喜欢,首先你要肯定他的这种需求,不批判,并且是和他建立同理心。等他情绪缓和,然后接下来再慢慢地开始讲一些你为什么不能满足她的原因,或者有什么其他的替代方案,或者采用情绪转移法,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她忘记不能满足他的痛苦,用其他东西吸引他的注意力!
其实孩子虽然很小,但是他什么都懂,并且有样学样。如果家长经常用吼骂的方式对待孩子的话,孩子也会用吼骂的方式来对待你,反馈给你,并且也会这样对待他周围的人和事。所以一定要注重跟孩子说话的方式方法,即使我知道你那个时候可能也很生气,但是尽量不要大声地吼叫,这一点非常重要,新手爸妈一定要记住。
为什么说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家长的第一句话很重要?
孩子哭闹发脾气的时候,父母的第一句话通常是:“安静,不许哭。”父母不愿意看到孩子哭,一方面,是不想看到孩子伤心难过;另一方面,父母觉得哭泣是软弱无能的表现。
人有积极情绪和负面情绪,情绪没有好坏之分,都是我们的内心感受。哭和笑都是情绪表达的一种方式,哭泣是一直很健康的行为。从孩子出生到整个人生中,哭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 婴儿哭泣,是他们与父母唯一的沟通语言
· 幼儿哭泣,是他们还没掌握足够的语言与父母沟通
· 儿童哭泣,是宣泄情绪最快的一种方式
孩子哭泣之后,理智脑才会接替情绪脑,和父母沟通寻求帮助。所以孩子哭闹发脾气的时候,父母的第一句话很重要,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哭泣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达行为,他们的情绪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并且会给他们支持和帮助。
孩子哭泣的时候,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此时的感受。如果父母第一句话,就能说出孩子此时的感受,即使父母没有帮助孩子,解决任何问题,孩子知道自己被父母理解,自己的情绪被父母认同,孩子内心的不好体验,就会变淡许多。
比如“气球飞走,你很伤心对吗?”仅仅是描述孩子心情的话,和妈妈的一个拥抱。对于手中气球飞走的孩子,也能很快释怀,开心地跑去和其他小朋友玩,而不会倒地大哭,缠着妈妈把飞走的气球追回来。
2岁前的宝宝,还不能用语言表达,在生气哭闹的时候,父母能够采用情绪引导法,第一句话就描述孩子的心情,效果会更好。
当一个2岁前的宝宝,因为刚才叠高的积木倒了,孩子会生气,但还不会用语言向父母表达。孩子可能就会哭闹发脾气,拍打自己的脑袋,抓起积木扔掉。因为孩子还不知道,除了这些本能的行为,他还能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一、仔细观察孩子情绪孩子的内心感受,会毫不掩饰地表现在行为上,父母细心观察很容易判断,孩子所处的情绪状态。
只观察不阻止,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孩子的好情绪和负面情绪,如同打包出售的商品,无法让父母挑选自己喜欢的,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的负面情绪,而激动生气。
二、描述孩子情绪用准确表示情绪的词汇,描述孩子的情绪。“你叠得积木倒了,你现在很生气,对吗?”经常用情绪词汇,描述孩子的情绪状态,可以帮助孩子,把他的情绪感受,与具体的词汇建立对应关系,孩子能更容易学习情绪词汇。
允许孩子哭泣,哭泣是孩子生气、伤心等负面情绪,本能表达的方式,有助于孩子的情绪恢复。父母只需要让孩子知道,除了用本能的方式表达情绪,用语言表达情绪是更好的方式。
三、共情孩子情绪语言描述完孩子的情绪感受,不要阻止孩子的情绪表达。语言温柔地回应孩子,就是要让孩子明白,他的情绪感受,父母已经明白了,而且理解他的情绪。“如果我的积木倒了,我也会很生气的。”
共情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知道,父母同样有负面情绪,并且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感受。倾听(允许孩子哭泣)是对孩子最好的安慰,倾听让父母与孩子之前的关系更加亲密,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明白任何时候,父母这里都能得到支持与帮助。
四、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但情绪引起的行为有好有坏。不允许孩子哭闹,是堵住孩子情绪表达的通道,孩子可能屈服父母权威停止哭泣,或者反抗哭闹更厉害。
鼓励孩子用语言,或者其他更好的方式表达情绪,比起阻止孩子,更容易让孩子朝着父母希望的方向发展。比如“你生气的时候,可以对妈妈说,妈妈会帮助你的。”
我们应该引导孩子,用更好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感受。等孩子自己能说“妈妈,积木倒了,我很生气。”孩子的负面情绪,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且寻求父母的帮助。孩子的情绪很快就会趋于平静,父母及时地回应孩子,并给予帮助。孩子挂着泪痕的脸蛋上,很快就有笑容。
为什么说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家长的第一句话很重要?
大家好,我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现在正在看孙女,孙女发脾气,哭闹,我看着她笑,告诉她哭沒用,虽便哭,不理她,她在哭我就走了。正管用,她看我真不理她,自然就不哭了。现在她想干啥不让她干,她就生气,她爸爸说她,你哭呀,她说,我奶奶说了,哭不管用,小孩要听话。真是这样,不知道我这个做法对不对,我的孙女真的听我的话,我就是不惯着她,让她知道对错。
为什么说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家长的第一句话很重要?
“孩子发脾气”是困扰过很多家长的问题,跟孩子讲道理根本就不听,不理孩子的话他哭的更厉害,如果跟孩子妥协,又怕娇纵了孩子。
其实孩子发脾气很正常,这说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在正常发育。关键是家长的处理方式,这个很重要。
与其讲道理和压制,面对和接纳更重要有一次和老公出去吃饭,邻桌做的是一家人,那家人有个4岁的男孩,孩子饭吃到一半的时候就不好好吃了,就想玩儿,他妈妈多说了几句,孩子就开始哭闹。
小男孩的妈妈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是:“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讲道理。”这句话就是在告诉孩子,你是一个不讲道理的孩子,结果孩子哭的更厉害了。
然后爸爸对孩子说:“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吃完饭在玩儿。”孩子肯定不听啊。最后还是孩子被爸爸揍了一顿,才老实不哭了。
通过打骂的方式管孩子,当时问题是解决了,但实际上却是在孩子日后的行为埋下了隐患。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理智脑比情绪脑发育落后。6岁以前的孩子,更容易陷入情绪的绑架中,无法抽离。
在没有处理好孩子的情绪以前,他是没有能力用理智脑思考的。所以比起讲道理和压制,和孩子一起面对情绪,先接纳情绪,才是最重要的事。
“我知道”是缓解孩子发脾气的第一句有一次去闺蜜家玩儿,她有一个5岁的女儿佳佳,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佳佳在茶几上堆积木,好像是积木塌了,孩子把积木一推就开始发脾气大哭。
闺蜜走过去赶紧安抚孩子的情绪,说的第一句话是:佳佳,妈妈知道你很难过,要是妈妈的积木塌了,妈妈也会跟你一样难过的。佳佳立马就止住了大哭,换成了小声委屈地抽泣。
帮助孩子确认自己的情绪,并借助同理心表示对孩子的接纳和理解。闺蜜就是用这一点安抚住了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与其说“别闹了”“别哭了”“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不如换成“我知道你很难过”“你是不是很生气”“如果是我,也会像你一样难过的”这样的话管用。
一句“我知道”,能让孩子的潜意识浮出表面,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后,理智脑开始慢慢恢复工作。
当孩子的理智脑开始思考时,他的怒火就少了一半。这时,理性脑就和情绪脑就开始产生连接了。
“温柔的坚持”是培养孩子处理自我情绪的重要方法孩子发脾气时,家长说的第一句话很重要:
一句“我知道”,胜过苦口婆心地讲道理;
一句“我也会”,胜过简单粗暴地压制;
一句“我懂你”,胜过千言万语地安慰。
为什么说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家长的第一句话很重要?
孩子发脾气时,在非理性状态,家长第一句话很重要,是因为这句话可能让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走向两个极端,还会影响亲子关系的走向。具体要从“同理心”和“共情”两个角度来理解。
同理心和共情是有区别的。同理心是理性的,也就是代入他人的处境,分析自己的在此场景中的感受与行为,以理解他人的行为。共情是感性的,即感受对方当下的情绪,理解与接纳对方当下的情绪表达,以及情绪背后的原因。
孩子发脾气是一种情绪的表达,表达的是愤怒与不满,这种情绪背后是某个需求未被满足。
一般来说,面对孩子的脾气,家长会有如下两种反应:
第一种情况,不接纳孩子的脾气。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情绪是不被接纳的。也激起了家长的脾气,家长很愤怒的教训孩子“没事发什么脾气!会不会好好说话!”。
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会出现两种反应:①在权威下,孩子压抑了自己的情绪,脾气收敛了,不再做声;②孩子脾气更大,家长也更愤怒,到最后孩子还可能挨一顿打或者体罚,最后孩子妥协了,不再做声。
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脾气看似没有了,其实只是被压抑,可能内心深处更加的愤怒。次数多了,孩子也就知道了,父母是不理解我的,我发脾气是没有用的,所以干脆不说,也拒绝交流。久而久之,可能与父母的隔阂越来越大,亲子关系变得紧张。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父母感觉有心无力,无法交流也无法提供帮助。
第二种情况,接纳孩子的情绪。并试着问“是因为某某原因,所以生气了对吗?”“你希望怎样呢?”,孩子的要求可能是合理也可能是不合理的。等完全理解了孩子的需求,再拒绝或者满足,但是要说明清楚原因。
这种情况下,既为孩子脾气找到了一个出口,又能借此规范孩子的行为。孩子知道父母是理解我接纳我的,我可以自由的表达我的情绪,亲子沟通会越来越顺畅,关系也会越来越好。
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会比以上两种情况更复杂。总的来说,当孩子发脾气时,恰当的方式是用“同理心”来分析与理解其情绪及背后的原因,但要用"共情"的语言来沟通。
为什么说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家长的第一句话很重要?
孩子发脾气时,父母的第一句话真的很重要。因为我们要明白,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脾气差,很任性。更多时候是他的需求没有被你看到。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允许愤怒的发生。而不是试图强制压制。可以对孩子说。感到生气没关系,可以哭一会儿,而不是上来就说。你不应该生气。孩子发脾气时,父母最忌讳的就是高高在上的指责。无法消化的情绪终将侵蚀孩子的内心。允许孩子发脾气的父母,才能养出轻松快乐的孩子。
不管多大的孩子,不要只在他可爱、好相处、有吸引力的时候爱他、接受他;
也要在他闹情绪、惹麻烦、难以亲近、令人生气的时候,爱他,接受他。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整个人,无论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都是被父母接纳的。
孩子也许不是在发脾气,只是想要引起你的注意,想要你去抱抱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