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为何蜀国会第一个灭亡?
蜀国与吴国相比,不如有五:
1.蜀、吴二国相比,蜀国有‘蜀道难’,吴国有‘长江天堑’险。二国相较,吴国比蜀国难于攻打。
2.蜀、吴二国相比,魏与蜀国拼的是陆战,与吴国拼的是水战,且北方人不习水战。二者相较,吴国还是比蜀国难打。
3.蜀、吴二国相比,蜀国国土面积、人力兵员、国力物力均不如吴国。
4. 蜀、吴二国相比,蜀国诸葛亮六出祁山(去世后),姜维九伐中原。因此,伐蜀宜先于伐吴。
5.魏将钟会与蜀将姜维对垒剑阁,魏将邓艾奇兵出阴平,致使三国中蜀汉先于吴国第一个亡国。
三国鼎立,为何蜀国会第一个灭亡?
不清楚题主是从哪里淘换来的这个问题,蜀汉居然是三国中治理最好的,这也太奇葩了
吧。
据《三国志·张飞传》记载:
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余颁赐各有差,以飞领巴西太守。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平定了益州,赏赐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各黄金五百斤,白银一千斤,钱五千万,锦一千匹,其余将领文臣各有赏赐。
原益州牧刘璋父子辛苦经营益州二十多年,所积攒的财富为之一空。
这个事是史实,也没必要再引经据典,以其它史料佐证了。
这还不算,当时有人还提出来把成都的房屋以及城外园地桑田一股脑儿分赐诸将。
所有人都眼巴巴地等待着分一杯羹,或狠狠地挖上一勺。
可赵云不识趣,这时候站出来说话了。
据《云别传》记载:
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赵云反驳说:“霍去病曾经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现在的国贼不只像匈奴只有一个,还不是安定下来,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时候。等到天下平定以后,再使众人返回家乡去耕种田地,这才是最好的决定。益州百姓,刚刚遭遇战祸,现在应该将田宅房产归还百姓,先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可以使他们服兵役、纳户税,这样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
刘备采纳了赵云的建议。
赵云提出这个建议很好,刘备当即采纳也很好。
但令豹眼奇怪的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居然诸葛亮、关羽、张飞、法正等等一干大员,没有一人提出。而且都想积极打土豪、分田地。
这就令赵云处在很尴尬的位置,你这不是阻挡了兄弟们的财路吗?诸位跟着刘大帅图的是个啥,不就是等的这一天吗?可想而知,赵云不很受待见,也符合人之常情。
《云别传》是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解,专门为赵云作的传记补记,可信度比较高。
再仔细分析,赵云的建议,又好比是把猪养肥了再宰杀一样。
这是不是刘备能够听得进去的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刘备的确会做人,把刘璋的府库全部赏赐了将士,但问题来了,这就导致了军用严重不足,刘备开始担心了。没有军费,谁还去替你卖命打仗哦。
据裴松之《三国志·董刘马陈董吕传》注引《零陵先贤传》记载:
軍用不足,備甚憂之。巴曰:「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巿。」備從之,數月之間,府庫充實。
没有军费,可把刘备愁坏了,刘巴就说:“这事简单的很,小菜一碟。只要用一百文的钱代替一文钱,以此来平准物价,设置专门的官吏管理,有不从者就办他。”
意思就是以大钱替代小钱,本来一文钱,弄成一百文。百姓肯定不愿意,就设置国营超市,由专职官员管理,有不听招呼的,直接抓起来。
刘备听从了,数月之间,府库充盈。
这一招够狠哦,其中的道道就不必多说了。
刘备得到益州之后,先是湘水划界,继而是汉中之战,接着就是襄樊之战、夷陵之战。几乎就没停止过。特别是汉中之战,直接到了男兵女运的地步。
刘备驾崩后,诸葛亮主政,先平南中,接着就是五次北伐,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就蜀汉这些行为,在豹眼看来,哪里有一点顾及百姓的利益。就算是益州的世族,也没有笼络好。仅以大钱换小钱这一招,就让他们的财富缩水一百倍,有谁乐意呢?
当然,曹魏和孙吴也是连年征战,劳民伤财,但蜀汉绝对称不上是治理最好的。
反倒是最不受人待见,认为窝囊无能的刘禅,主动投降,避免了蜀汉更大的灾难。
豹眼是不认可蜀汉的统治,蜀汉之所以走不太远,也是历史的必然。
百姓不管你姓啥,他需要的仅仅是安定的生活。蜀汉不最先灭亡,那应当谁先灭亡呢?
否则,没有天理哦。
三国鼎立,为何蜀国会第一个灭亡?
蜀国走向衰落的原因比较多,但主要有下列原因:
第一,主将骄傲自大。关公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这让性格本来就骄傲自大的关羽更加目空一切,丝毫没有把东吴和曹魏放在眼里,结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被东吴吕蒙偷袭荆州得手,断了后路,前后受到夹击,败走麦城,最终被东吴兵将擒杀。关羽大意失荆州,不仅自己丢了性命,还把荆州战略要地拱手让人,让蜀国从此失去多路北伐的机会,为蜀国灭亡埋下了祸根。
第二,刘备义气用事。关羽死后,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不听诸葛亮苦苦相劝,任性发动对东吴的战争,导致蜀国夷陵之战大败,损兵折将,元气大伤,从此国力每况愈下,始终没有缓过劲来。
第三,连年穷兵黩武。打仗就是消耗国力。蜀国本来在三国之中国力不济,地处偏僻不毛之地,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交通困难,但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导致国力消耗殆尽,最后走上灭亡的道路。
第四,人才青黄不接。蜀国前期文有孔明、法正,武有关张赵马黄,可谓人才济济,但到了后期,却沦为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境地,面对强大魏国,仅凭姜维一人之力苦苦支撑,结果防住了钟会,没有防住邓艾父子,让邓艾父子绕过姜维大军,沿小道直取成都,最给灭了蜀汉。
蜀国走向衰亡,关云长大意失荆州是转折点,刘备义气用事、连年战争和人才匮乏是主要原因。
三国鼎立,为何蜀国会第一个灭亡?
桃源三结义!
长坂坡的赵云。
三顾茅庐
诸葛亮下山助刘备,那时刘备还称刘皇叔,一路走来多少英雄好汉跟随,直到打下成都建立蜀国,写下多少可歌可泣英雄故事!到后来关于不听诸葛亮之言败走麦城,刘备又不听劝直意马上要为关羽报仇!再到张飞之死!火烧连营,刘备死了,传位于扶不起的阿斗!使蜀国国力大减,后来诸葛亮为了要实现刘备的遗言(匡扶汉室)七出祁连山,蜀国年年征战国力衰退,诸葛亮死在了征战的路上。从此蜀国一阕不振直到被曹操灭了!
三国鼎立,为何蜀国会第一个灭亡?
我们都知道三国的战争非常惨烈,战场上面有无数的将士抛头颅洒热血,奋不顾身的往前冲只为捞得军工最后当上一位厉害的将军。因此造就了三国的武将非常厉害,随便一个人放在其他朝代都是耀眼的星星,毕竟他们的名号太响亮了!这是一个群星荟萃的时代,是壮丽的,也是伟大的。我们无力去评判朝代的好与坏得与失,只能在后世慢慢瞻仰它曾经的风采和光荣,这应该才是我们最重要的需要做到的一点。而不是一昧去抹杀它的功劳与奉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我们最应该做到的一件事情。
三国的势力错综复杂,今天不是你打我明天就是我打你,总而言之,很有可能一个地盘今天是这位,明天是那位这些都说不准。两军厮杀挣钱交锋,往往都是战场上不可避免的事情,因此打来打去几十年之后,最终剩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些大的诸侯国几乎都被曹操一个人收服了,因此到了后来魏国一统天下。那么另外两个国家蜀国和吴国又是怎么在“夹缝”中求生存呢?我们都知道魏国是势力最大的,其次就是东吴的孙权,排在老末的就是刘备的蜀国了。不管是从哪方面来讲,蜀国他都是处于一个非常劣势的地位。
三国鼎立,为何蜀国会第一个灭亡?
曹操:国有控股企业CEO。
孙权:民营水产家族式企业老总。
刘备:打工创业起家,私企老总。论汗水、泪水,刘备流的最多。
论执著、艰辛,刘备付出最多。
论口碑、美颜,刘备在民间得到最多。
然而论实力、家底资金,刘备终还是最弱。若想发展做大,挤掉孙曹,征途不是难,是极其难。纵然有名家罗贯中设计的五颜六色的‘广告宣传彩页’,真刀真枪谋发展,最终独占螯头,也或是猴年马月的猜想。在各方老板都是精英的情况,唯有自强待机,待对方老板接班人败家、腐化,尚有可争大之机。同时为防止被曹大企业挤掉,一定要联合好孙企业,徐图迈进。
然而事实是:急于发展,冒险竞争于孙企业,疏于盘算,反被人家大伤元气。接班人上,曹家二代又是个好手,自家二代却是个败家、少志的人儿。
试问:刘备企业不先垮掉谁还先垮掉。
是非成败转头空。刘备虽未把企业更好的做大,但他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风雨中始终执著向前不退缩的心志,要认可是传达给后人的一种激励性正能精神,值得以当楷模学习。尤其是正在创业路上备感艰辛的人们。我是爱看古书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