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曹操、曹丕到曹睿,历经三代皇帝,为何曹魏会逐渐衰败?

曹操三代人,一代不如一代,不仅从一代枭雄变成三代平庸,而且寿命也一代比一代短暂。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平定北方如入无人之境。到曹丕,除了逼妹夫汉帝禅让,七步之内逼曹植作诗,抢先占有甄氏抢了老曹风头外,几无佳绩,还给儿子留下了司马懿这个烫山芋。

到曹睿,年仅36岁就呜呼,司马懿除曹爽轻如易举,权炳尽落司马氏。

曹操地下有知,才会更加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虽不是一代雄主,好坏也是守成之主,且寿又长。

如此看来,曹操生前会钟意关羽,上马金,下马银,希望有个义薄云天的忠义良将,将来能保全曹氏,煞费苦心。虽未得成,可见其心志还是高人一筹。而曹丕无论权谋、还是识见,远远逊于乃父,就只能酿成一代不如一代的苦酒了。造成了子孙被人玩弄于股掌。辛辛苦苦打天下,到头来全被人做了嫁衣裳!

从曹操、曹丕到曹睿,历经三代皇帝,为何曹魏会逐渐衰败?

大汉士族门阀势力、曹魏皇室宗族势力、以及伴随曹魏政权崛起的新贵势力(含九品中正选官制度步入士族人员),曹魏帝国在这三大势力的角逐中崛起、兴盛,最终江山易主,自公元220年建立到公元265年历时46年的曹魏帝国灭亡。

曹魏帝国前期统治政权的基础是依赖于大汉传统士族官僚阶层、曹魏宗族及政权崛起的新贵势力,在帝国政权建立过程中,传统士族官僚阶层逐渐被打破转变为曹魏帝国政权的支持势力,这股势力在后来政变后又转向了司马氏;曹魏宗族势力应该是政权建立和鼎立的支柱之一,但是曹魏统治者对宗族中最近的皇族选择了打压、限制和分化,当然这一定程度也削减了宗亲对于皇权的威胁;伴随曹魏政权崛起的新贵势力应该算是曹魏政权支持者的另一支支柱势力,但是随着士族司马氏的崛起和常年经营,纷纷转向了司马氏,“高平陵政变”后曹魏政权宗族军政势力逐渐被铲除,曹魏统治者对于中央的军政掌控已名存实亡。

从曹操、曹丕到曹睿,历经三代皇帝,为何曹魏会逐渐衰败?

谢邀!曹魏逐渐衰败有两种情况,第一曹魏三代帝寿命太短,这也许是曹家的宿命,古人说的好,人在做天在看,象曹操虽然是一代枭雄,可是为了霸业没少杀了人,还软禁了献帝,让献帝生不如死,这就是得位不正,会祸及后人。

第二从曹丕称帝以来沒有培育出曹家顶梁柱,一些曹氏重臣也是曹操留下的,都以老了年轻的能臣武将没有接绪上,再一个司马懿掌权后,曹魏政权一代不如一代,曹操对司马懿不大用以防,曹丕对司马懿大用而防,曹睿大用不防,司马懿在朝中实力打下了基础,导致司马家族取而代之。

江山轮换,曹氏夺去了大汉政权,司马氏夺走了曹氏政权,三国归一统这也是大势所趋。历史就是这样分分合合,合合分分而向前发展。

从曹操、曹丕到曹睿,历经三代皇帝,为何曹魏会逐渐衰败?

三国第一个实际灭亡的竟然是最强大的曹魏,这让多少人感到意外,从220年曹丕篡汉,到249年高平陵之变,时间只有三十年,而蜀汉从221到263有四十多年,东吴也有五十多年。它的速亡,倒与人事和地利有关,众所周知,曹魏所占的地方特别是中原,土地富庶,人才辈出,是各大世家豪族的聚集点,不比蜀地僻处西陲,东南半开发之地。又是历代经营的重点,人才兴盛能够快速更替,一着不慎更容易全盘皆输。

曹操经过二十多年的南征北讨,把持朝政,打造起一支有私人性质的强力武装,军事上对蜀汉东吴保持高压态势,政治上废三公自任丞相并开府实行霸府统治,还达到魏公魏王的高峰。打破了非刘氏不可为王的禁令。(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在人才选拔中重用下层寒族,打击世家豪族,剪除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石,虽然大力打击了原统治阶级,但世家权贵盘根错绕的关系,也使得曹操最后都不敢越过雷池,代汉自立。

曹丕一改其父对世家豪族的打压,与他们握手言和,采纳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与世家豪族共享政权,得到上层的大力支持,走出了比其父更远的一步篡汉建魏。(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曹魏是在众人的帮抬下成立的,此后也没有采取有力的抑制措施,使旧的世家豪族继续坐大,根深蒂固。而在统治上曹丕也犯了大错误,他明令妇人不得干政防制外戚专权,却又因与曹植的争位心结,对自家亲人名分封实防备,大力打压不使成气候,固然有强化统治的好处,后果却是宗室无力,没能维护皇室,走上一条三家分晋的新路。

更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处于内忧外患的新建王朝,头二代君主全部短命,曹丕当六年皇帝,其子曹睿好一点,也只是当了十三年,父子在位时间还不及司马懿生命历程的小部分。曹操在生时,就曾警告儿子小心司马懿,说此人必干预汝家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曹丕初期也能谨记教诲,后来政事繁重,身体多病,逐渐不得不依靠世家特别是陈群司马懿等人的襄助,逐步让他们走上前台,临终时命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叡。

曹丕的临终托孤,虽以远宗曹休曹真制衡司马懿陈群,形成皇室世家共保的局面,但这个格局不久就被打破,曹休曹真陈群都死在老司马前面,河内司马家族的关系网错综复杂,更是世家豪族中的翘楚,个人出色的才能和有世家作依托,兼加长命,这些合力导致曹魏政权移位不可避免。等到曹睿逝世时,已可看出端倪。本来打算让宗室曹宇等人辅政,竟然在中书令中书监孙资刘放的强力制止下,改为曹爽和司马懿,虽然临时增加曹爽权力以起制衡,但曹魏崩溃的迹象已经出现。

从曹操、曹丕到曹睿,历经三代皇帝,为何曹魏会逐渐衰败?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是有一定抱负的政治家,到了曹丕和曹睿父子则一代不如一代,无不在史上留下充实后宫的记录。

奢侈淫靡,可怜都死得年轻,到了曹睿甚至连个子嗣都没留下。虽说当时有卫生条件太差不乏因疾疫流行而致死的原因,但观其施为即不难理解曹操开创的基业是怎样被他们败完的。

曹操以整齐风俗打击豪强地主为天下先,曹丕则以五品中正制换取光鲜的皇帝外衣,踏上了一条士族世代为官的死路。平民登堂入室之路被这一政策所阻断,统治阶层从此成为一潭绿幽幽的死水,新鲜的活水没有了,深不见底随时荡漾着野心家的快乐澜漪。

家族内部的精英们自损殆尽,“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就不是传说,羽翼被生生折断,根基被人为挖断。

曹丕为了称帝当皇帝,是以取悦内部士族集团的欢心丧失政治稳定基础作为代价的。

曹睿不用说,继位时还只是个孩子,表面上看似玩得转,其实哪里搞得懂一个个野心家的伎俩,何况才能平平,更莫说有什么开创了。临朝的哪一天,踌躇满志的他问过三朝元老刘晔对自己的看法,作为魏国智绝之士、腹心之臣,看曹睿看得甚是明白,志向虽大,但才能平平.可见干了13年的他,能表面稳住就是胜利,谈进取可能性不高,事实上也是.看看他们,再看看曹操那是什么气象,可以说天壤之别。

曹操作为开创之主,意气风发以法而治,铁腕除暴安良,正像一股强烈的狂飙迅疾掠过许都,他要建立一个人才济济政治清明的魏国集团,识人善用,量材授职,彬彬之盛灿若繁星,魏国不兴何待!他忧世不治的迫切情怀,得到了北方士子们的一致拥护,可以说扎下了根,期待后世之君开枝散叶,进一步稳固基础,以获得更为广泛的支持.但曹丕急功近利当皇帝,丧失了图新图强图远的承上启下的宝贵机会,以其6年执政施为,过份一点说,他连个中平之主也算不上.曹睿年轻摸不着,连培本固元也不甚了了。

如此看下来,魏家江山要想不亡是办不到的。

从曹操、曹丕到曹睿,历经三代皇帝,为何曹魏会逐渐衰败?

在三国中,曹魏经过了曹操、曹丕等三人的治理,依旧逐渐衰败?

第一司马懿逐渐掌握权利,不甘于人下

我们都知道,司马懿非常有才能,但也有虎狼之相。曹操几次想要杀他都被他躲过去。最后不得不在临死前对曹丕说要用他,但也必须防他。但在曹魏后期,已经没有其他独当一面的人才来抵挡诸葛亮,唯有司马懿可以。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每一次北伐,就用一次司马懿,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司马家的军事力量不断的增强。

第二从曹操、曹丕到曹睿,一代不如一代

众所周知,曹操非常有军事才能,也懂得知人善用,这也是曹魏前期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到了曹丕当帝时期,前期军阀混乱已经结束,军事能力肯定没有曹操厉害。在政治上懂得利用司马懿对付诸葛亮还是有眼光的。可惜在位时间短,没有使曹魏有所很好的发展。到了曹睿,更加不如前两位,曹丕还知道要当心司马懿,而曹睿就直接让司马懿当了相父。可见曹魏的掌控人的能力是一代不如一代。

第三到了后期有能力的大将不断减少,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

蜀汉诸葛亮的连连北伐,导致曹魏内部人才不断的凋零,军队实力在不停的减弱。而曹氏内部的少壮派又没有独当一面的人才,哪怕是有点能力的曹爽也被司马懿弄死。其他大臣也因其原因对其离心,试问这样又怎能更好的发展曹魏。

所以自曹操以来,曹魏不断衰败,最终被司马家所取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