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伐吴的是诸葛亮而非刘备,陆逊能赢吗?
如果诸葛亮来了,也许对方就不派陆逊了,也就换成诸葛瑾了,然后就是弟弟打哥哥了,而且还是亲哥哥。
这也是部分人认为诸葛亮反对伐吴或者不来的原因。
诸葛亮和诸葛瑾各随其主,但是必定都是亲兄弟,诸葛瑾心胸宽广,一直为蜀吴两国和平做贡献,诸葛亮因为哥哥在吴国,也不好意思攻打吴国,基本也是东和孙权的策略。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不干了,明明让你派诸葛亮打的陆逊,你为啥要把陆逊换成诸葛瑾啊?我就想说,如果我是孙权,你丫的知道刘备输了,就把刘备换成诸葛亮,我为啥不能把陆逊撤了让诸葛瑾上啊。
虽说东汉末年也有哥哥弟弟打的,比如袁绍和袁术,甚至还是死敌,刘备还是孙权的亲妹夫,但是诸葛亮和诸葛瑾和他们不一样。
袁绍和袁术活着一个爹,但是不是一个妈,还有嫡庶之分,刘备和孙夫人都分开了也算离婚了,这两诸葛都算当时注意身份,有威望的人,一定会注意面子的。
所以我才说如果刘备派诸葛亮来,孙权一定派诸葛瑾,因为他不可能预测结果的,知道陆逊会稳胜,但是诸葛瑾是诸葛亮哥哥,古代又是长兄为父,所以从这层上孙权压刘备一头。
这也是刘备不敢派诸葛亮的原因,万一诸葛亮在遵守点儒家思想,长兄为父,跟着诸葛瑾跑了这不是赔大了。前面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次再让刘备赔了诸葛在折兵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其实话说回来,诸葛亮当时主要被刘备分到了后勤,或者出出谋略,打仗方面,刘备这还轮不着他,赤壁之战的借东风是假的,入川靠的是庞统,拿下汉中用的是法正,诸葛虽然七擒孟获,但是他的军事才能并没有传说的那么高,后面的几次北伐都没赢,凭啥让他就能一定赢陆逊。
当然,万事皆有可能,如果王者荣耀的开发者和罗贯中一样有个人倾向,可以给诸葛亮设计个技能,专克陆逊,让陆逊在诸葛亮面前不能反漂。
历史不能从来,世上从来没有如果。
如果历史可以重来,关羽就不会丢荆州了。
如果历史可以重来,孙权嫁妹子时就把刘备灭了。
如果历史可以重来,曹操煮酒论英雄就会把刘备杀掉。
如果历史可以重来,官渡之战前,就没曹操了。
如果历史可以重来,三足鼎立的就不是蜀魏吴了。
如果历史可以重来,你,就不是你了,我,就不是我了。
如果伐吴的是诸葛亮而非刘备,陆逊能赢吗?
如果讨伐东吴的是诸葛亮,刘备留守后方,蜀汉能打赢吗?陆逊还有机会吗?实际上夷陵之战的最终胜负主要在这一人!如果诸葛亮用好此人,将有更大的机会击败陆逊!
讨伐东吴讨伐东吴的起因,其实就是因为东吴偷袭了荆州,击杀了关羽,使得蜀汉损兵折将,颜面尽失。关于荆州之失我们不过多赘述,反正东吴背盟偷袭确实是挺令人不齿的,且这种行为于长远来看,对东吴也并没有特别大的好处,反而是使得吴蜀双方再也没有信任基石了,再难通力合作。于短期利益来看,东吴获得了荆州,完成了全据长江的目的,但本质上来说,东吴的这种做法是断了自己争夺天下的希望了!魏蜀吴三国中,魏国实力最强,作为第二的东吴,要想把魏国这个老大给拉下来,东吴唯一的希望就是联合老三一起搞老大,结果东吴的做法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把蜀汉这个盟友给按趴下去了,得不偿失。
东吴的背盟,偷袭荆州,斩杀关羽,这无疑是给了蜀汉众人当头一棒,更是给了刘备一大耳光,使得刘备怒不可遏。待到蜀汉从汉中之战恢复过来后,刘备终于是忍不住了,发动了伐吴之战。关于刘备的伐吴决定,史书中展现给我们的场面和我们的认知非常不同。现在的我们大都认为刘备的伐吴决定是错误的,因为最终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打的大败,蜀汉损失了大量精锐人才,不过从史书上来看,当时的蜀汉众人大多还是比较支持刘备的伐吴决定的,就连诸葛亮本人,也没有明确记载,说诸葛亮反对刘备。
后人之所以认为诸葛亮反对刘备伐吴,其实主要是因为在夷陵战败后,诸葛亮说了这么一番话。
《三国志》: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诸葛亮说,如果法正还在,肯定能劝阻刘备伐吴,就算不能劝阻,有法正相助,想必也不会遭此大败。历来众人对诸葛亮的这番话解读,都认为诸葛亮是不赞成刘备出兵伐吴的,不过我们翻遍史料,其实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在刘备提出伐吴计划之时,诸葛亮曾说过反对的话语。
在本文看来,夷陵之战过后诸葛亮说出法正要是还在,可以阻止刘备出兵的话语,很有可能是马后炮,也就是附和众人的想法,毕竟夷陵之战败得这么惨,刘备是第一责任人,诸葛亮此时也不好替刘备开脱。而占据荆州、益州,待天下生变时,两州同时出兵北伐乃是诸葛亮的独创战略,可见诸葛亮对荆州的重要性也是认识得非常深刻的,所以当初荆州丢失后,很可能诸葛亮是赞成刘备出兵伐吴的,毕竟荆州一丢,蜀汉再想争夺天下,机会就会小很多了。
诸葛亮的能力很多人会感到疑惑,既然诸葛亮赞同刘备伐吴,那为何他不随刘备出征呢?
事实上,这就是演义和正史的区别了。在演义中,诸葛亮从一出山就是擅长军事谋略的军师,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所以由诸葛亮陪伴着刘备出征,是大家最想看到的。
但是在正史中,诸葛亮前期却并不是非常擅长军事的。正史中的诸葛亮,在前期最擅长的其实是大的战略和治国,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出征益州时期,带的谋士是庞统,他是让诸葛亮留在荆州处理国事的。而且在入主成都后,诸葛亮也是被留在成都总览后勤、国政等一应事宜,而外出作战的谋士之职,则交由了法正。
可见在当时刘备的心目中,诸葛亮其实在处理国事上的才能是高于军事能力的,所以刘备才屡次让诸葛亮留守后方。这也是为何刘备伐吴时,并没有带上诸葛亮的原因。
诸葛亮处理国事的能力很强,那么我们是不是就能说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很差呢?和演义中大不相同?事实也并非如此!
现在网络中的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就是个搞后勤的,能力不咋样,实际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诸葛亮此人,乃是一个全才!
首先,诸葛亮的战略能力非常强,颇有大局意识,隆中对时他曾为刘备做出了占据荆州益州,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也正是基于他的这项能力,才为刘备打开了思路,最终成功地奠定基业,东吴要是拥有诸葛亮这般战略意识之人,三国最终鹿死谁手犹未可知,说不定东吴还真有干翻曹魏的可能!
除了战略能力,诸葛亮处理国政能力也是非常强悍的,刘备每次出征,都将大后方交给诸葛亮,足见他对诸葛亮处理国事能力的认可。而当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处理国事的能力再次惊艳了众人。当时由于夷陵之战蜀汉败得非常惨,损失了大量的精锐人才,所以外部东吴一直对蜀汉虎视眈眈,而蜀汉内部也是蠢蠢欲动,各地反叛不断,在这种危急时刻,作为蜀汉的精神领袖,刘备却突然离世,更是使得蜀汉局面雪上加霜,在很多聪明人看来,蜀汉接下来的局面将会非常难堪,能不能撑过去都是一个未知数!
作为对手的曹魏上下,甚至一致认为蜀汉短期内再也没办法恢复实力了,干脆就把防备蜀汉的兵力大部分调往了东线,用于和东吴的作战。结果现实出乎了众人意料,诸葛亮顺利地完成了蜀汉大权的交接,很快地稳定了蜀汉内部,并平定了内乱,将蜀汉重新安定下来。之后诸葛亮更是大力发展民生,训练军队,短短数年,使得蜀汉国力恢复如初,并打造出一支强悍的军队,令世人称羡。
最后在说到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很多人都说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如他的理政能力,这话其实说的没有错,但是大家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诸葛亮的理政能力是天下第一,他的军事能力虽弱于理政能力,但并不能就因此说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很弱,事实上,经过实践与学习,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在后期已经到达了一个非常恐怖的高度,说他是当时天下数一数二的军事家无可厚非!
司马懿多么的厉害,逮谁干谁,每次都能将别人打得大败,结果面对诸葛亮时,虽拥有优势兵力,却只能固守营垒,连唐太宗李世民都看不下去,多次出言讥讽,可见诸葛亮的军事实力是有多么的强悍,司马懿是有多么的怕他!如果说大家认为诸葛亮军事能力不行,那他为何能以劣势兵力压着司马懿的优势兵力打?难不成司马懿也很菜?我想,作为西晋的奠基之人,司马懿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吧?
综合来看,诸葛亮本质上其实是一个全才,不过在前期,他的军事能力确实不怎么显眼,因为他最擅长的是处理国事,所以刘备在用人的时候,并没有将诸葛亮作为一个军事人才来使用,而后期诸葛亮之所以大显军事才能,其实也是形势逼迫,没办法,蜀汉太缺人才了!
能击败陆逊之人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如果当初讨伐东吴的是诸葛亮,刘备留守后方,陆逊还有机会吗?
本文认为,刘备时期的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锻炼并不是非常充分,所以他此时的军事能力还并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换句话说,以诸葛亮此时的军事能力,他也不一定是陆逊的对手。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诸葛亮就一定打不赢,因为伐吴队伍中,还有一员大才,只要用好了这个人,击败陆逊还是很有可能的!
夷陵之战中,真正能够起到决定作用的人,其实是黄权!黄权这个人,其实和法正比较相似,如果说法正是刘备的谋主,那黄权就是谋主加军事将领的综合体!汉中之战,大家都知道刘备是靠法正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从最开始打汉中,被夏侯渊阻拦于阳平关寸步难行,到后期转战定军山,斩杀夏侯渊,再到后期坚守不出,熬到大反攻,这背后都离不开法正的身影。而事实上,汉中之战,除了法正,刘备的身边还有另外一大谋士,这个人就是黄权!对于黄权的认识,其实在三国志中已经是描写得比较清楚了。
《三国志》:及曹公破张鲁,鲁走入巴中,权进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于是先主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鲁。鲁已还南郑,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
从“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这几个字我们可以看到,黄权的能力,当时之人都还是比较认可的,说他的才能不输于法正,估计是不会有人反驳的。那么为何黄权跟着刘备伐吴,却还是导致了夷陵惨败呢?
事实上,这就是刘备的用人失误了。刘备这人,打小仗还可以,可以做到屡战屡胜,但是打大的会战能力就跟不上了,当初汉中之战要是没有法正黄权,估计刘备就很有可能打败。伐吴之战时,刘备并没有把黄权留在身边做参谋,而是把黄权派去了江北防备魏军,以至于刘备身边缺少有远见的参谋军师,最终做出错误的决定,让水军弃船上岸,失去了机动性;后来更是让大军于密林中扎营,给陆逊火攻提供了一大机会,最终被打的大败!
事实上,要是黄权在刘备身边,以他在汉中之战的表现来看,在和陆逊相持的这几个月中,他很可能就找到机会击败陆逊,当年的夏侯渊不就是像陆逊一样坚守不出吗,最终不还是被黄权他们调动出来了吗?退一步说,就算黄权没办法击败陆逊,那也肯定不会犯下刘备这样的错误,使得军队失去机动性,被陆逊一举击破。
如果诸葛亮代替刘备出征,能否打赢陆逊,其实最主要的就是看诸葛亮能否善用黄权,只要用好了黄权,把他留在战场前线,那么此战就很有可能胜利,陆逊没有机会。而如果没有用好黄权,像刘备一样,把黄权打发到江北防备魏军,那夷陵之战,诸葛亮也有可能大败。据史书来看,诸葛亮和黄权二人的关系还是非常不错的,两人互相之间都是比较欣赏的,如果诸葛亮出征,本文认为,他还是会将黄权带在身边的,所以此战,诸葛亮会有很大的赢面,至少是不会大输的,而陆逊那边,则肯定是没有全胜的机会了。
结语综合上述分析来看,诸葛亮这个人其实是一个全才,他的军事能力虽弱于理政能力,但在北伐时期那也是非常强悍的,只不过在刘备时期,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没有显现出来。所以说,如果诸葛亮代替刘备伐吴,以他当时的军事能力,不一定能够击败陆逊,但是肯定也不会像刘备那样大败。而一旦诸葛亮用好了黄权,将黄权带在身边,那诸葛亮将有很大的赢面,陆逊这边很难有机会取得夷陵大胜!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如果伐吴的是诸葛亮而非刘备,陆逊能赢吗?
很难。
陆逊几乎没有机会。
不过,诸葛亮也不会取胜。
因为压根儿诸葛亮就不同意讨伐东吴,一定要他出兵,必然是稳扎稳打。既不会有风险,也不会能取胜。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诸葛亮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
如汉中之战,诸葛亮就替刘备提供物资支援。诸葛亮所从事的工作,就是萧何干得那些活---后勤保障。
刘备从没有放手让诸葛亮独自带兵出战。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刘备在东征欲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
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陛下东征之举。”
从此,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不同意刘备东征的,但是阻止不了。诸葛亮也不是神,也有做不到的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六出祁山,尽管都是无功而返,起码诸葛亮自己还认为有一线希望。
就东征而言,诸葛亮压根儿就认为没有希望。
如果让一个认为没有任何取胜机会的统帅带兵打仗,会能取胜吗?
除非奇迹发生,但东吴会给他奇迹吗?
就陆逊稳扎稳打的套路,是不会犯错误的,奇迹是不会出现的。
当然,诸葛亮一生谨慎,也不会贸然进攻。
最终结果只能是对峙,要么最终言和,要么静待天下大变,听天由命。
如果伐吴的是诸葛亮而非刘备,陆逊能赢吗?
夷陵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最后一战,吴蜀联盟倒戈相向,惨烈战斗后让人感慨汉室复兴的绝望。历史有的时候很残酷,命运给蜀汉的这一重击,会让读者内心怅然,怅然后是反思,如果指挥者不是刘使君而是孔明先生,历史是否能被改写?笔者认为孔明先生指挥会有一个更好的结果,但仍然不能取胜,最终的效果将是“不胜之胜”。接下来将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两本书出发,进一步论证这一观点,以飨诸君。
第一,《三国志》中若诸葛亮伐吴可以实现两点,复仇和保存有生力量。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夷陵之战的背景“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遂帅诸军伐吴”。可见出师的直接目的是为关羽复仇,复仇的理解可以是一举灭掉吴国也可以是为兄弟出气。如果是灭掉吴国,必须考量蜀国是否有实力做到。
事实上,双方真实的势力对比差距明显,人口上,当刘禅投降邓艾时,蜀国有九十四万人,士兵约十万人。而晋灭吴时,吴国有二百三十万,士兵约二十万。从地理环境上看,吴国的地盘更大,又兼具长江天险,荆州要地,易守难攻。从战略上看,无论是《隆中对》中三分天下的格局,还是西晋最终一统,最后灭掉的才应该是吴国,它不是第一战略目标。
诸葛亮相比于刘备的怒发冲冠,这一战换做是他,也一定会出兵。关羽大意失荆州,这里的关键是荆州!失去荆州的蜀国,缺少了问鼎中原两路出兵的关键线路,战略上将陷于被动处境。刘备之所以惨败,是仗着势头强盛,长驱直入。当吴蜀两军对峙与夷陵或者叫猇亭一带时,陆逊已经把崇山峻岭让给了刘备。刘备既要分兵守住这些险要,同时远离后方,补给困难,并且面对吴军坚守不出,陷入严重的内耗之中。
正史中的诸葛亮依然才华横溢,诸葛亮客逝五丈原后,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宣王是指司马懿,对于已然故去的对手,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以诸葛亮的真实才华,他可以去争取最大化的蜀国优势,占据吴国部分领土,然后止戈议和。毕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魏国一直在旁边观战伺机而动,最终双方只能达成议和的局面。(事实上,刘备战败后就是如此。)而对方主将陆伯言被誉为“社稷之臣”,正是他与吕蒙联手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关羽,领导力上丝毫不落下风。
面对实力的差距,诸葛亮也无法化腐朽为神奇,他能做的,是为关羽,为蜀国出一口气,夺回部分领地,这已经是比较现实的复仇了。陆逊让出的地方,以木牛流马的方式提供补给,稳扎稳打。这样,夷陵之战可能变成夷陵停战,蜀国的数万将士得以保存。这样,未来“待天下之有变”,蜀国的有生力量可以发挥作用。
第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伐吴可以实现效果依然有限,依然无法夺回荆州,但可以保留蜀国的军事力量。荆州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尚书·禹贡》记载的九州中就包括荆州。它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是楚国的发源地。战国时期,秦国灭掉了位于湘江一带的楚国后,燕国再败,齐国不战而降,从而奠定了雄霸天下的格局。而后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可见荆州是夺取天下的关键。
赤壁之战后,关羽乘胜追击,占据荆州。刘使君入川,占据益州,蜀国臻于鼎盛。蜀国得荆州的时候曹军溃败,没有守的能力;而吴国得荆州的时候兵强马壮,可以很好地守护。失去荆州是一个转折点。地理上讲南方多山地丘陵,中国地图上,这里有巫山,雪峰山等山脉阻隔,更有无数的小山丘陵,易守难攻。且江南气候湿热,蜀汉将士无法适应。
在演义中,诸葛亮是有神奇加成的,但是这样的加成无法抵过命运的安排和历史的必然。《三国演义》第八十四章中,刘备连营七百里时,孔明感慨道:汉朝气数休矣!”换做孔明,他不会连营,虽然他可以用木牛流马,可以借东风,可以草船借箭。但是即使是演义中的诸葛亮依然谨慎,比如说他没有采纳“子午谷奇谋”。
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五章中司马懿评价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即使有夺取荆州的方法,那必是兵行险招,甚至难免两败俱伤。那时,蜀国即使占了荆州,魏国也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演义中他可以用计谋善断,可以天纵奇才,但也只是能争取到一些告慰关羽的补偿,只是能为蜀国、为玄德争取到一点点尊严,只是能保留即战力到可能光复汉室的未来。
综上,如果诸葛亮出战,陆逊不会败,但是孔明只能做到不胜之胜。因为天时地利人和蜀国都不占优,他无法取胜,但是可以达成报一箭之仇和保存即战力的效果,这已然是一种难得的胜利。因为,作为统帅的诸葛亮深知三国博弈的微妙,他从来没有把吴国作为对手,而即使必须一战,最后依然难免和解。三分天下,只有联吴抗曹,方有一线生机,如果抗吴又抗曹,即使孔明也无力回天。
智慧的读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如果伐吴的是诸葛亮而非刘备,陆逊能赢吗?
我是無月,感谢你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夷陵之战公元222年,刘备称帝不久,为报东吴袭荆州、杀关羽之仇,亲率大军从蜀地出发,征讨东吴。战争初期,蜀军一举攻破巫山,打到秭归;第二年二月,刘备进抵猇亭,在猇亭设立大本营。东吴大都督陆逊,为避其锋芒,将连绵数百里的崇山峻岭全部让给刘备,将近半年时间不与蜀军正面交锋。等到盛夏六月,蜀军为避暑将营寨全部移进山林时,陆逊用火攻,烧刘备“连营七百里”,取得了夷陵之战的决定性胜利。刘备带着残兵败将,由猇亭退到马鞍山,又突出重围,仓皇逃归奉节白帝城。
以上为夷陵之战始末。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刘备到底是为什么而败,只有搞清楚了刘备的败因,我们才能来讨论,假如把刘备和诸葛亮进行互换,刘备守后方,诸葛亮率军伐东吴,陆逊是否还有机会赢。
根据这个逻辑,我们可以分三步来讨论这个问题:
第一步,刘备为什么会在夷陵之战大败,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步,如果刘备和诸葛亮互换,诸葛亮可以避免刘备失败的原因吗?
第三步,陆逊还有机会赢吗?
第一步,刘备为什么在夷陵之战大败?真正的原因是什么?现在大家一般都认为,刘备之所以在夷陵大败,是因为蜀军在夷陵七百里连营,被陆逊一把火给烧了。
这个观点没有错,但这只是刘备在夷陵大败的表象原因,而不是真正的原因。
我们来看一下,要成功达到夷陵之战“火烧七百里连营”的效果,需要几个因素:
1、蜀军连营七百里;
2、蜀军结营之处易被火攻。
第一个因素,如何要让蜀军连营七百里,这一点不难,因为蜀军当时沿江布阵在崇山峻岭之中,地势狭窄,几十万大军只能呈长蛇阵前后排开。
也就是说,蜀军在当时的地理环境下,只能选择七百里连营,没有别的办法。
(刘备大军扎营在崇山峻岭之中,只能采用长蛇连营阵)
第二个因素,蜀军结营之处要易被火攻,这一点我们要好好分析一下。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的东吴是很擅长火攻的,赤壁一把火,就把曹操烧的屁滚尿流。赤壁之战时,曹操的战船都铁索连环,捆绑在一起,趁东南风起,吴军一火攻,曹军的战船就损失惨重。
从夷陵之战,蜀吴双方的布阵位置来看,蜀军在吴军西北侧,吴军要烧蜀军,仍然是需要东南风,我国一般夏季都是刮东南风,所以,当时的夷陵,风向是对吴军有利的。
(夷陵之战,刘备与陆逊两军布阵位置,及风向示意图)
但是营寨和战船不同,战船本身就是木头所制,非常易燃,中国历史上很多的水战最后都以火攻来决定胜负,就是这个原因。但是营寨本身是不易燃的,更何况是七百里连营,从头烧到尾,没有点助燃的东西,那是不可能发生的。
也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陆逊的智慧在闪光。吴军事先让出崇山峻岭之地,此后一直坚守不出,双方大军一直对峙到了盛夏六月,蜀军这时候因为耐不住炎热,开始将营寨移动到山林当中,用以遮蔽毒辣辣的烈日。
躲入山林避暑的七百里连营,真正成为了一个导火索,只要一点火,顺着风向,就会一直烧开去。至此,火烧连营的第二个因素达成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刘备不知道这样子很危险吗?
我认为刘备是知道这样很危险的,但是刘备仍然这样做了。
刘备其实在当时还有另一种选择,那就是退兵。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夷陵之战发生在刘备伐吴的第二年。伐吴的第一年,蜀军摧城拔寨,势如破竹,士气高涨。而到了第二年的时候,刘备大军进逼到了猇亭,然后就在这里,吴蜀双方都不动了,从二月一直对峙到了六月,这不符合蜀军当时的进攻节奏,说明什么问题,说明蜀军没把握击败夷陵的吴军,因为蜀军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连强攻都没有做过,双方就这样一直僵持着,这是很尴尬的一个场景。
当时间进入盛夏六月,天气炎热,蜀军已经在原先的经营地呆不住了,很明显,这仗已经打不下去了,退军就好了,等机会再来,但是刘备就是不干。
刘备在猇亭毫无建树,耽误了这么久,仍不退,是有原因的,而这个原因,才是刘备夷陵大败的真正原因。
什么原因,那就是,刘备伐吴,是报私仇,正因为如此,刘备才会在夷陵大败!
刘备报什么私仇,东吴偷取荆州,袭杀关羽,加上张飞间接因东吴而死,刘备要报这个私仇。
(影视剧中,刘备伐吴的场景)
刘备是为了报私仇伐的吴,并因此错失两次机会说刘备伐吴是因为报私仇,理由有两个:
刘备大军伐吴之初,东吴遣使求和,愿归还荆州,但刘备一口回绝了。
夷陵之战僵持不下,天气转热,刘备可以选择退兵谈判,却不那么做。
这是说明刘备报私仇的两个理由,更是刘备伐吴的两次绝好机会。
蜀军伐吴之初,孙权畏惧,派遣使者求和,愿意将荆州归还给刘备,但是刘备不答应,因为在他心里,他觉得这样不够,他的两个结义兄弟丧生了,他需要泄愤,他要东吴血债血偿。
所以,刘备拒绝了东吴的求和,万般无奈之下,孙权转而向曹丕称臣,希望曹丕能够出兵帮助东吴。要知道,在曹操在世的时候,孙权都是和曹操平起平坐的,但此时,孙权却愿意向曹操的儿子曹丕称臣,足以表明东吴认为自己已经到了可能要亡国的地步了,所以说,东吴向刘备求和,是很有诚意的,但是刘备不配合。
刘备失去了第一个机会,可以兵不血刃取回荆州的机会。
夷陵之战,前面分析的很透彻了,这场仗没法打下去,刘备带着大军一直在那观光看风景,无所事事。其实时间进入六月,天气转热,此时退兵是个非常好的时机。等天气凉爽了再卷土重来,甚至说,退兵前,找人和孙权再谈一谈,让孙权把荆州还回来,甚至再加点别的要求,比如让东吴承担部分蜀军的作战军费,这些孙权都会答应的,因为当时的形势,仍是蜀军远远占优,更何况孙权很清楚吴蜀开战,两败俱伤的后果。蜀军在这种情况下退兵,仍然是胜利之师
但是刘备就是不退兵,他选择让大军进入山林避暑,继续等待,说明刘备并没有好的破吴之法。
刘备不退兵,就是因为他私仇未报,气无处消,而东吴的主力就在这,刘备想要一举歼灭这股力量,灭掉东吴,所以,刘备被牢牢地钉在了猇亭。
刘备失去了第二个机会,可以占有已攻下的领地,并取回荆州,报销部分军费,凯旋而归的好机会。
总结而言,刘备夷陵之战大败,正是因为刘备怀着“报私仇”的目的来伐吴,接连失去了两次可以凯旋班师的大好机会。而陆逊的计策,是需要时间和蜀军的配合,需要等待才能实现的计策。正是因为刘备在猇亭徒劳无功的一直僵持不下,最终让陆逊率领的吴军带来了取胜的机会。
吴军在夷陵的大胜,是一心“报私仇”的刘备主动送上的。
(影视剧中,刘备白帝城托孤的场景)
第二步,如果互换,诸葛亮可以避免刘备的失败吗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诸葛亮来率军伐吴,刘备留守,诸葛亮是可以避免刘备的失败的。
理由很简答,因为诸葛亮没有“私仇”需要报。
诸葛亮很可能在战争之初,就同来求和的东吴达成一致,从东吴索取荆州等一系列利益,然后班师回去。
即使刘备不同意诸葛亮与东吴和谈,诸葛亮展开军事行动,也不会在夷陵一直僵持到盛夏六月,诸葛亮有许多的战略选择,可以先退兵,可以换条路线迂回,要知道,当时在水上,蜀军也是占据了优势。
所以说,如果换成诸葛亮来伐吴,绝对不会犯刘备的错误,蹈刘备的覆辙,因为诸葛亮没有“心魔”。
(影视剧中的诸葛亮形象)
第三步,陆逊还有机会赢吗陆逊是否还有机会赢,这不好下定论。
因为如前所述,换成诸葛亮伐吴后,可能蜀军开战之初就答应了东吴的求和,带着利益班师,那么就不需要陆逊出场了。
即便蜀军展开攻势,因为诸葛亮没有刘备的执着,所以夷陵之战会不会爆发,战争会不会在别处打响,这些都成了未知数,因此也不好推论陆逊是否还有机会赢了,毕竟战场上瞬息万变,一个因素的细小变化,都会带来结局的巨大变化。
(影视剧中的陆逊形象)
综合以上,刘备为了“报私仇”伐吴,实在是可惜。刘备谨小慎微一生,白手起家打下这么大一片江山,却在悲痛面前丧失了政治敏感性,失去了一个正常政治家的权衡利弊能力,将蜀军的精锐实力折损在这一场没有意义的战争之中,严重影响了蜀汉后世的气运,导致匡扶汉室最终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
诸葛亮事实上没有在夷陵之战中出场,因此我们不去作任何评价。
但是陆逊,能够审时度势,巧妙利用地形,早早的制定下半年之后的战略,并一直忍耐等待战机,机会来临时,一把抓住,一招得胜。无论是这远见的卓识,还是那坚毅不拔的忍耐,都让人敬佩不已。
尽管陆逊击败了蜀军,但是就大势而言,这场战争,其实没有胜者,无论西蜀还是东吴,都是失败的一方。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如果伐吴的是诸葛亮而非刘备,陆逊能赢吗?
很多人都为刘备惋惜,让他不该发动夷陵之战。而且在战役中没有按照诸葛的作战计划,蜀军在山林中安营,连营八百里,才会被陆逊一把火烧个干净。
还有人认为,如果不是刘备自已带队,而是让诸葛亮去,也许夷陵之战会是另外一个结局。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是这样吗?
其实正史上的诸葛亮没有小说中那么神奇。他不是一个百战百胜的神,他多次北伐都没有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且当时刘备伐吴,诸葛亮并没有反对。易中天先生说过,刘备当时已不会听任何人的意见,这一点倒是有可能。
总之在伐吴这个事上,诸葛亮就算不支持,也没有反对。真正反对的是大家想不到的赵云。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只是个后勤管理员,相当于刘邦的萧何,重要是重要,但打仗一般刘备仰仗的不是他。你看刘备入川带的是庞统,打汉中带的是法正,说明了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地位。
那么要是孔明先生带兵伐吴,能不能胜利呢?
三国有一个很奇怪的怪圈,至少在后期之前是这样的:谁挑事,谁兵多谁就死得快。官渡之战,袁绍兵多败给了兵少的曹操;赤壁之战,曹操兵败给了兵少的孙刘联军;合肥之战,孙权兵多败给了张辽。夷陵之战,倾巢而出的蜀军一样败给了兵少的陆逊。
夷陵之战发生在盛夏,蜀军很多人都受不了天气炎热,士兵们纷纷中暑,所以天时不在刘备这边。天气炎热,为防止士兵中暑,刘备把军营建在林中,为东吴放火创造了条件,他又失了地利。虽然蜀军是为报仇而来,是所谓的“哀兵”,但东吴上下都知道这一仗关系到东吴的生死存亡,士气方面不会比蜀军低,人和方面就算打个平手。“天时、地利、人和”,蜀军都不占优,你让诸葛亮来,他又能怎么样?
关于战争的进程,《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的:“(逊)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破其四十余营。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也就是说,刘备仅被东吴方面烧了一些营寨,但是当时还没有一败涂地,只是刘备指挥失误,把大军拉到了山上,被陆逊包围,刘备为了逃跑,自己放火烧了营寨。后来火势控制不住了,越烧越厉害,刘备彻底玩完。
如果是诸葛亮,不会干这种傻事,蜀军不会败得这么惨。但失去天时地利人和的蜀军,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哪怕是诸葛亮带兵。何况正史上的诸葛亮并不是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