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脑萎缩后一般还有多长寿命?为什么?
这问题很容易吓到不少人,有必要跟大家说清楚。因为脑萎缩在我们平时看病、检查中是特别常见、非常常听。
但注意,脑萎缩并不是一个疾病,不能作为一种疾病诊断,它其实跟我们平时遇到的“肺结节”是一样的意思,就是我们在做CT等影像学检查时候发现的一个影像学表现,具体它代表什么?有很多原因,下面我就跟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像我们平时多大去拍片就可能会发现脑萎缩?代表什么?很多人看到脑萎缩的影像学报告,总会有点担心,毕竟这拍的部位是头部,大家本来就会比较敏感,而且萎缩萎缩,这脑袋还变小了,这只要不是专业的医生,都会感觉自己脑袋是怎么了,会不会影响自己智力啥的!
但实际上,把脑萎缩看成是自己脑袋变小了,这其实是一个不准确的说法,是老百姓的说法。从专业角度来讲,所谓的脑萎缩,萎缩指的是我们脑组织形态学上的改变,而现实中到了我们拍的CT片子上主要体现为一般密度的不怎么改变,改变的有我们的皮层变薄,脑室扩大,脑沟裂增宽等。
何为脑室扩大?
其实就是本来我们人体大脑当中有两个侧脑室,这两个侧脑室之间的距离一般是有一个正常范围的(10mm以内),假如我们拍头颅CT发现这两个侧脑室之间距离大于这个正常距离,那么我们就称之为侧脑室扩大,而临床上一旦我们影像科医生发现有这个侧脑室扩大,增宽的,往往就会考虑脑萎缩,下这个诊断。
这种脑萎缩诊断,当然也不局限于拍头颅CT才能发现,像我们核磁共振检查也是可以看到的,只不过我们做CT从性价比上,要来的更快,更简洁,而且CT开机时间,基本上都要比核池共振要长,毕竟这个检查对一些检查比较快捷,而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因此,考虑一般情况下,怀疑头颅方面出了问题,我们首选的都是考虑CT。
那一旦发现自己CT报告中提示有“脑萎缩”,就很严重吗?
理解这个问题,其实大家可以拿动脉硬化来看,就很好理解了。
什么是动脉硬化?这个很多时候就跟我们人活到一定年纪,基本上都会白头发、掉头发,长皱纹是一个意思,血管硬化,就是
人老了以后,这血管自然而然会有老化、硬化的这样一个生理变化。
而“脑萎缩”也是这样的,最常见的就是我们老年人,就是一种老化的表现,还有像我们还有很多这种所谓叫做神经退行性疾病,容易表现这种脑萎缩的表现。比如现在大家经常领导的阿尔茨海默氏病,即老年痴呆,还有帕金森都可以引起我们脑萎缩的表现。
但是我们平时见到的脑萎缩病人,最最常见的就是老化的表现,大家这点要非常清楚,不要看到自己父母有脑萎缩,就非常担心,有很多时候它就是正常的一种生理变化,只要萎缩在一个相对合理范围内。
但这同样也带来一些问题,因为一旦一个诊断有可能是正常的,也可能是疾病导致的,我们就需要去鉴别和区分,像脑萎缩如何去区分它是一个正常的老化过程,还是由老年痴呆、帕金森或者其他一些退行性疾病等导致的,一直以来对我们医生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难得问题,需要找专业医生来帮你判断的,所以也不要拿到“脑萎缩”的CT报告就坐视不管,万事大吉,以为100%没事!具体挂哪个科?看哪个科医生,大家可以选择应神经内科,找神内的医生来帮你。
因此,具体我们说到大年龄的人会发现有脑萎缩,这个问题是不确定的。
只能说大多数人是在中老年人身上发现,但是也有个别是年纪很小或者年纪轻轻就发现了。
因为临床上脑萎缩往往分为两种:
一种是生理性的,这种一般老年人身上发现,也就是年纪大的人才会发现。
而另一种是病理性的,即疾病导致的,这种病理性脑萎缩可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身上发现,比如患有老年痴呆、帕金森病或者其他退行性疾病比较常见,往往会在体检中发现脑裂、脑沟增宽、脑室扩大等,但基本上没什么明显不适症状。有症状的,往往是因为萎缩比较厉害,出现一种脑变性疾病,引起一些脑神经细胞死亡。
但是这时候很多人把脑瘫当作是脑萎缩,实际并不是。脑瘫主要是血供问题,就像人不吃饭一样,没有能量来源,这脑子没有血液了,就是受到损伤,神经细胞无法正常生长,造成一种损伤,并不是脑萎缩。
当然,大家最容易碰到的还是老年痴呆病人当中脑萎缩,由于它症状有时候可能不太明显,这就导致有一部分病理性脑萎缩很容易跟生理性脑萎缩混在一起,尤其是早期,基本上很难分清楚早期老年痴呆与生理性脑萎缩关系。
但是病理性脑萎缩往往会有一个疾病进展,开始可能跟生理性脑萎缩一样,只是表现为脑沟增宽、变薄;
但是随着疾病发展,会看到这老年痴呆病人其脑白质也会出现萎缩,体现在第三脑室或者侧脑室进一步扩大;
到了最后,还能表现为严重的“弥漫性萎缩”,就是萎缩范围进一步扩大,从局部脑萎缩,到了后面就变成了整个大脑半球的萎缩,从大脑皮质、脑白质萎缩,到大脑深部核团萎缩等等,而病人症状也就越发明显了。因此,对于早期脑萎缩,一定要注意区分生理性可能性大,还是病理性的。
了解了以上问题以后,我们在来说说得了脑萎缩到底能活多久?我想这个问题,如果你仔细看了我前面关于脑萎缩的科普,你也大概能知道。
一个人的脑萎缩严重不严重,还是要看你脑萎缩的原因,而对于大部分生理性脑萎缩的人来说,对寿命是没啥特别影响的,而且我们每个人基本上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脑萎缩阶段。
但是假如你是病理性脑萎缩,那对我们寿命肯定会有所影响,当然主要还是要看什么原因引起脑萎缩?脑萎缩是局部的还是弥漫性的,具体萎缩程度大小等,简言之,脑萎缩可重可轻,最重要还是要根据病人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发病年龄等等来进行综合判断。
而且目前对于脑萎缩,没什么特别好的治疗办法,尤其是那些因为衰老引起的生理性脑萎缩,一般不会对我们人的寿命产生多大的影响,除非它萎缩程度比较大,引起并发症,那同样也会对我们寿命产生影响!
因此对于脑萎缩来说,还是要以防为主,尤其是像一些“老年痴呆症”引起脑萎缩,还是可以防,适当延迟发病年龄的,秘诀就是千万别让老人家太闲,闲着不运动,因为早已经研究表明:走路、游泳或者跳舞的老人要相对比那些不怎么爱运动的老年人脑萎缩的几率要小,运动对于预防生理性脑萎缩是有帮助的。不过我们强调运动要讲究运动时间,强度,目前要求要达到每星期7h的低强度或者4h中等强度或2h高强度体育活动,效果比较好。同样,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也很重要!
最后,关于脑萎缩,大家一定要明白的三个重点:
一是脑萎缩有个体化差异,并不是每一个脑萎缩都需要治疗,也不是每个人脑萎缩都是不需要重视的,应该由专业医生帮你判断;
二是引起脑萎缩原因很多,但是对于大部分来说,都是正常的,属于老化一种标志,不要过于担心,及时就诊同时要正确看待;
三是鉴别脑萎缩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目前还是不能百分百做出准确判断的,很多时候没有症状,我们也要求大家要有一个定期复查的意识。
关于脑萎缩,大家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可以下方留言,我坚持用大家看得懂的文字,最原始的码字方式给您带来最好、最全面、最实用的健康科普。如果你觉得不错,可以关注“医学小侦探”并转发哟,让身边更多的人受益!
得脑萎缩后一般还有多长寿命?为什么?
(医患家特约回答:天津医科大学感染病研究所 贾医生)
在日常生活中,相信大家对“脑萎缩”这个词都不陌生。有很多患者拿到脑CT看到脑萎缩的报告后,会非常紧张地问:“我是不是要老年痴呆了?”“我以后是不是就不认人了?”“得了脑萎缩还能活多久?”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虽需要重视但不必过度恐慌,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脑萎缩的相关知识。
首先脑萎缩≠“老年痴呆”(帕金森症)。脑萎缩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一种客观症状,即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脑组织体积缩小,细胞数减少,脑室扩大的现象,是很多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脑萎缩常见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脑萎缩是随年龄增长的自然机体功能衰退,很多健康的老年人也有不同程度的生理性脑萎缩,但程度常较轻,不会影响正常生活。病理性脑萎缩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遗传、外伤、中毒、脑梗、脑炎、脑血管畸形、脑肿瘤、癫痫长期发作、脑动脉硬化、酒精中毒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还是脑部血管长期慢性缺血,脑供氧不足。
相比没有基础病的健康人群,长期患基础病如:动脉硬化(脑组织中可有很多小动脉血管呈弥漫性阻塞)、高血压(使小动脉壁增厚,弹性下降供血能力不足)、高脂血症(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脑组织循环灌注不良)等,出现脑萎缩的可能性更高。
脑萎缩本身对患者寿命的影响不多,生存时间还是要根据患者自身身体素质和所患疾病严重程度来判断。但脑萎缩不断加重,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忽视掩盖其他恶性疾病引发的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则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脑萎缩的临床症状,根据萎缩的部位不同,造成个体差异性较大。初期表现常见:头晕、头痛、失眠健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患者性格情绪的明显改变。部分患者发现一改温和平静的性格,变得易怒、秽语、行为不受控,或活泼的性格变为抑郁,家属除了心理开解外一定要排除病理因素。随着脑萎缩病程的发展,患者可出现手足震颤、行走不稳、记忆力明显减退等症状,会给治疗造成一定难度。
为了在病情初期早发现,早控制以得到较好的疗效,中老年患者要养成定期体检的好习惯,日常注意控制血粘度、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病,并及时治疗原发病。每年可复查脑部CT,观察是否有脑血管阻塞、肿瘤等风险,并遵医嘱适当服用增强脑供血,促进循环,降低血脂的药物。日常生活中,注意增强运动,均衡饮食,并适当加强用脑,增加阅读、棋牌游戏等活动,尽可能减缓脑功能衰退速度。
得脑萎缩后一般还有多长寿命?为什么?
脑萎缩不是一种疾病。
脑萎缩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本身发生器质性病变而产生脑细胞数量和体积减少形态学上表现为萎缩的现象。头颅CT或核磁共振可表现为脑组织体积缩小,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本病往往发生于50岁以上,病程可达数年至数十年,男性多于女性。
形态上可表现为弥漫性脑萎缩,包括:皮层萎缩、小脑萎缩及皮层、小脑、脑干都发生萎缩。局限性脑萎缩多见于:局限性脑器质性病变后如外伤、血管病、颅内局限感染等因素。脑萎缩,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长期慢性脑供血不足,导致脑细胞过早的衰亡。
脑萎缩的发生往往与遗传、长期嗜酒、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炎、血管畸型、癫痫经常发作等诸多因素有关。
脑萎缩会影响到记忆功能、认知功能和精神情绪障碍。而不会直接影响寿命,但脑萎缩容易产生一些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可能会产生影响到生命的严重后果。
脑萎缩产生的并发症比如:行动不便容易发生摔跤,其后果轻则皮肉伤,重则骨折,有些可能需要长期卧床而诱发肺部感染,最后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万一不巧发生致命性的颅脑外伤合并颅内出血可以直接威胁到生命。
脑萎缩发展到吞嚥功能发生障碍极容易发生进食时误吸,即使使用鼻饲营养(胃管)也不能解决胃食管返流诱发的肺部感染,如果诊断不及时或治疗不恰当往往会引起泛耐药细菌(超级细菌)感染,对所有的抗生素都没用;最后发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心衰、肾衰、肝功能衰竭、凝血功能衰竭、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而死亡。这也是80%以上老年人死亡最常见的原因。
一般来说,发现脑萎缩后,生存时间在5年到15年,但也不是绝对的,关键问题是看有没有致命性的并发症产生。脑细胞死亡后不可能再生,因此一旦发生脑萎缩后病情会随时间而逐渐加重,所以无法用药物进行治疗和逆转。
脑萎缩和痴呆有一定的关系,但不能说发生脑萎缩就是痴呆,也不能说痴呆的人必然有脑萎缩,而且痴呆的严重和脑萎缩不成正比。痴呆的发病机制至今没搞清,希望短期内发明出治疗痴呆药物也是不现实的。目前抗痴呆的药物都是通过各种假说而应用的。但有一点肯定的痴呆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痴呆和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70岁以下痴呆的发生发病率不足15%。80岁到90岁痴呆的发病率达到30%。90岁以上可以超过 50%。所以,人类永恒追求的长寿但长寿和生活质量是明显呈反比例的。
最可怕的是早发性痴呆,这些人发病年龄较轻往往在45岁到55岁,部分人伴有脑缩,且病情进展极快,在记忆功能和认知功能方面甚至每个月都在不断进展、恶化。遗憾的是,但即使发现了也难以治疗。有一点可以肯定的:痴呆患者早期80%以上表现为抑郁,实践证明对这些患者早期干预,快速有效控制了抑郁的症状,可以使痴呆的进展变得更慢。可能这只是目前我们能为痴呆患者延缓疾病进展唯一有效的方法。可惜认识的人并不多,即使研究痴呆的专家。
2020.1.19
得脑萎缩后一般还有多长寿命?为什么?
有个案例可以说一下。
我不是医生,不知道脑萎缩的寿命有多长,也不知道发病的原因,只知道这种病无法治,会越来越严重,到最后生活都无法自理。
我有一个好朋友,正好患上这种病病,大概在五、六年前,他47岁,刚开始觉得走路偏向一边,走不了直线。
当时也不以为然,后来走路不稳,跌跌撞撞,再后来走路容易跌倒。这期间去医院检查治疗,医生诊断为小脑萎缩。
他的经济条件不错,也看了不少地方,都没有办法治愈,而且情况越来越槽,到后来不能出门,生活不能治理。
从他发病,到现在这个状况也就仅仅五、六年时间,把一个壮年男人就整垮了。不仅自己痛苦也给家庭亲人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因为平时跟他走的比较近,发病初期,也没有什么异常,但病魔就这么一点点吞噬了他的健康。
现在的他只能躺在床上,靠家人服伺,内心和身体的难受、痛苦是难以想象的。
我觉得,医学总体是在进步,但人类面对有些疾病仍然无能为力,就算医学能够攻克了了很多难题,但人的生老病死,永远是我们难以逾越的。
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健康体面的活着比什么都幸福。
得脑萎缩后一般还有多长寿命?为什么?
最痛苦的是小脑萎缩,大脑正常,我父亲就是小脑萎缩,开始行走不稳,语言含混不清,然后无法站立,再往后坐轮椅,无法言语,说不出话来,手,脚僵硬,丧失功能,最后只能躺着,一共八年才去世。但是大脑非常清楚,什么事情他都明白,也懂,但是丧失了语言功能,表达不出来,手僵硬了也写不出来,八年了,心里的想法表达不出来,多么憋屈呀,多么痛苦呀,到去世八年了,没留下一句话,一个字,到后来呼吸功能也衰竭了,呼不上气来、去世了,这种病太残酷了,太拆磨人了,堪比凌迟,让你眼睁睁看着别人割你的肉但你确无能为力,这病比植物人还痛苦一万倍因为植物人没有意识,他也体会不到痛苦呀
得脑萎缩后一般还有多长寿命?为什么?
大脑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结构,分别是原始脑(掌管生命中枢),情绪脑(掌管记忆,情绪,及语言),认知脑(掌管认知,逻辑,思考,计算).大脑的体积重量只占身体的2%,但是需要耗费身体的能量高达20%,足以说明大脑细胞是一个以功能为导向,而且需要无时无刻运转的器官.黄教授认为脑萎缩这个词,基本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我将之分为结构上与功能上的区别:结构上:大脑萎缩的原因可能来自疾病,外伤,肿瘤,遗传性疾病,或退行性的神经病变,造成影像学直观上出现,脑廻緻密程度減少,腔室间隙大,与头骨的距离改变或缩小,也可以透过定期核磁检查的追踪记录,来判断大脑体积上的改变,我们认为脑萎缩,其实也代表一定程度的身体功能退化,此外如果曾经发生脑梗塞或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如果各项功能康復的工作没有即时或忽略,也能看见之前影像学所留下的损伤痕迹扩散.功能上:
临床神经内科用以判断脑萎缩的证据大多是以影像学上的报告为主,而康復医学科看脑萎缩则以功能导向为主.因为我们的行为表现非常依赖神经与神经之间的传导,尤其是人类的思考或行为的发生都是一个电信号传输的过程,其中还取决于神经传导物质的浓度,所以这是一个非常複杂的过程,现代人类的逻辑脑发展出现之后,使得原本只掌管生命与情感的大脑容量,被进一步的扩大,神经与神经之间的连接越来越紧密,所以人类的世界裡面才会如此多此多姿.反观其他哺乳类的动物也具备原始脑与情绪脑,但是却没有发展出逻辑脑,这也可能是老天爷对人类的眷顾?可是相对于其他哺乳类的生活单纯,只有生存与繁衍的本能需求,我们人类之间的社交就显得複杂与变化多端,这或许是因为我们人类得天独厚的逻辑脑想得太多了吧?
在临床上发现功能退化通常都伴随脑萎缩的现象,比如脑梗塞之后,由于大面积的大脑皮质区域损伤,形成各种功能障碍(语言障碍,情绪障碍,感觉障碍,动作障碍,偏瘫步态等)这些障碍都是因为脑损伤之后,中枢神经失去了整合作用,无法接收信息传入,也无法计划动作输出,因此如果此时的康復训练工作没有及时开展,那麽神经与神经之间的连接就会鬆脱,神经轴突死亡凋零,这些功能表现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无法被替代或重组.因此我不断地强调,只要是与大脑神经相关的损伤或疾病,在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就必须进行各种方式的康復训练.就在上周专家门诊中,会诊了一位53歲在13年前跌倒的女性患者,有颅内出血的病史,经过减压手术之后,就回家静养,这十几年来的生活方式都处于静态模板,也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康復治疗训练,根据主诉得知,最近几年开始发生行动迟缓,语言不清,记忆减退,吞咽困难等退行性表征,经过我的观察与评估发现患者已经发生功能低下,神经肌肉连结弱化的现象,对照几年来的影像学检查也顯示了脑廻松散,腔室间隙变宽,还有明显大脑体积减少的现象.其实患者之前也到处求医,吃了很多的药物,但是退化的速度并没有减缓,于是我马上要求患者接受各种手段的康復治疗,包含物理疗法,运动疗法,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吞嚥治疗等手段,最重要的是透过学习与训练,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重新活化,如果继续之前的漠视与生活,那麽很快地就会形成老人痴呆症,最終完全依赖的生活模式,势必加重家庭的负担.
脑萎缩的出现一开始都是无声无息的,通常会发生于疾病之后,伴随使用率低下时发生,脑萎缩并不会出现致命的现象,可是会明显影响生活品质,其实脑萎缩也是可以逆转的,人的大脑神经细胞也符合用进废退原则,透过学习,肢体锻炼,接触新事物,思考,计算,各式各样的感觉输入,可以激活大脑启动整合能力,如此一来有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大脑神经元自然就会运转起来了,最近几十年许多科学证据也指出,大脑是具有可塑性的,透过不断的刺激,可以让神经轴突增生,连结紧密,所以预防或治疗脑萎缩最好的方式,就是竭尽所能的使用它.
题主的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脑萎缩可能持续很长的时间,但是会渐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脑萎缩的出现也很可能会伴随其他的功能障碍,如果脑萎缩发生在原始脑,侵犯的就是呼吸心跳等维繫生命的功能,很快就会出现呼吸衰竭威胁生命.因此只要发生脑部的疾病或损伤,又或许老化的自然过程中,千万不要放弃逆转大脑可塑性的机会,期待每个人都可以优雅地老去.黄教授分享临床所见,希望能帮上忙,喜欢我的文章请按赞或转发出去让更多的人看见,下次更新再见@康復医学黄教授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