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要如何去结合传统文化国学教育?
谢谢邀请。
咱们只是普通人,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只能谈点个人浅见。
家庭教育最主要的承担者是家长,也就是父母亲。因此,要想在家庭教育中结合传统国学教育,这个任务也只能由父母亲承担。国学的内容很多,从《四书》《五经》到诸子百家,以及唐诗宋词元曲等等,无不与传统文化和国学相关联。从那里入手?因人而异,家长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孩子进行引导培养都是可以的。比如,喜欢诗词的,可以和孩子一起背诵唐诗宋词,喜欢《论语》,可以和孩子一起读《论语》,喜欢《三字经》《百家姓》的,与孩子一起读,都是可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一致的,无论从那里入手,都可以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现在的家长,大概都是八零九零后了。大多数人在文化层次上,对孩子进行基础国学教育,已经不存在太大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具体把握。
国学教育,只有家长,也就是父母真正喜欢了,才能有意识的去影响孩子。如果父母本身不喜欢,就没有必要了。如果你自己不喜欢的话,学这些东西,你自己就会觉得很烦。你的情绪一定会影响孩子。如果家长自己不讨厌国学,只是水平有限,那没有关系,随便买本《三字经》百家姓之类,与孩子一起背,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学习。我就是和孩子一起诵读的过程中,对这个古代启蒙读物有了了解的。通过读它,增加了许多古代历史和文化常识。
与《三字经》差不多的,还有《弟子规》等,都是可以读的。
有许多反对传统的文化的人,常常对这些传统的东西进行攻击,认为他们反映的道德观念是封建的糟粕,是培养人的奴性的。如果说听话和守规矩就是奴性,而自以为是,不听劝告就是有个性的话,我宁可让自己的孩子听话。
这些传统经典中或许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任何文化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孩子读了这些,学了一些规矩,如果这些规矩确实不符合时代的需要了,他们随着成长,会做出自己的判断。
背背唐诗宋词,背背《论语》以及其它的文化经典,都是不错的。家长完全可以不拘一格。许多文学经典是要背诵的,趁着年轻时记忆力好的时候,多背一点,让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精华在孩子身上慢慢积聚,慢慢消化理解,会很大程度上提升孩子的文化素问。真正的文化是与人格相匹配的,不是仅仅知道一点知识。
家庭教育要如何去结合传统文化国学教育?
要在家庭中推行国学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爲人父母者懂得什么是国学?
国学在孩子身上如何生根发展? 首先,什么是国学之基?很多家长会直接回答是:三字经或第子规,又或是伦语!如果你的答案也是这样,请立刻改变这样的想法,因为你即将扼杀你孩子最宝贵的天性。
我们的孩子来到这世上就是要父母陪同他们一起藉由探索世界而了解世界,他们都还没有踏岀探知的步伐就我们自认为的国学所绑住了。
如果父母不理解国学是什么,而贸然让孩子接受国学,那国学就是手铐;如果父母对国学有深刻的认知,那国学才真正是国学!
国学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孩子懂得思考!
人类思维逻辑的建立是从类比、归纳和演绎三种推理形式逐步完成,而中国哲学观里最重要的阴阳其实就是上述三种推理方式的基础,它也是国学的核心逻辑,教授孩子从阴阳的探索中,养成孩子的思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正向心理学提岀卓越孩子的七种能力:1.坚毅,2.激情,3.乐观,4.感恩,5.社交智力,6.好奇心,7.自制力。这七项能力都能从阴阳、虚实、大小、轻重的推理中给孩子建立良好的思想基础。
例如:陪孩子观察春天植物新叶与老叶的差别,他就会知道万物有兴衰;与孩子玩米伽尔游戏,他会学到冲动与等待的差异;和孩子讲故事,要加入视觉材料,孩子的知识点就会更加深刻……。
养成类比、归纳、演绎的思考模式后,国学教育就能逐步衔接。又例如讲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就能用黑夜、白天与善、恶做类比来让孩子理解,并且又可用善与新芽、恶与落叶做连结,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善的向上力量,而不是只解释意思给孩子听,因为孩子是听不懂的,我更反对的是叫孩子死嗑硬背古文,这是无用之功,只会扼杀孩子的天性。
家庭教育要如何去结合传统文化国学教育?
最大玄机:
家庭教育如何结合传统文化国学教育?时下,国学教育为热议话题,家长对孩子的国学教育越来越重视。首先要注意以下几点: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国学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诵读国学是中国人对自己本源文化的认同与坚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的一次捍卫。作为一名中国人,掌握好国学知识理应是每位国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将这些文化“精华”延续和传承下去。但令人惋惜的是,国学在当下备受“冷眼”,取而代之的都是一些低俗、无趣的“快餐文化”。复兴国学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提高家长对国学的认识
引导孩子学习国学,首先要有家长的支持。孩子对国学的热爱首先应来自家长,如果家长对国学没有热情,孩子们自己是很难坚持学下来的。国学教育在6岁前的坚持对孩子后来的学习十分重要。
在幼儿阶段,作为家长可以每天抽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陪孩子温习诵读过的篇目,讲解内容,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让孩子了解做人的道理。
比如《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句子,家长们可以找来《孟母三迁》、《断机杼教子》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懂得环境影响人和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
再比如读“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时,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讲孙康、车胤刻苦读书的故事,使孩子懂得勤学苦练才能有建树。这种通过故事熏陶学国学的方法非常适合低年段的孩子。
培养孩子对国学的兴趣
要想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国学教育,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对国学的兴趣。家长可以以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体会到国学的博大精深,每天的同一时间给孩子展示一些关于国学的内容,并且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了解,给大家讲国学故事,这样孩子对国学的兴趣就可以慢慢提升。
为孩子创设国学学习环境
给孩子进行国学教育,选择合适的国学书籍很关键。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和特点,和孩子一起挑选自己喜欢的国学书籍,这样的话,孩子在进行国学书籍阅读的时候,就会比较感兴趣。此外还可为孩子购买图文并茂的国学知识挂图,把这些内容挂在孩子的房间,按老师的要求每天在家和孩子一起诵读儿童经典,巩固孩子的记忆效果。
多鼓励和表扬孩子学习国学的成就。对孩子在学习中取得的点滴成果要及时表扬,每天孩子回家时用鼓励的方式调动孩子的记忆,让孩子回忆学到的国学知识,这样既可以巩固学习效果,又锻炼孩子的记忆力。也可以让孩子当父母的老师,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兴趣。
国学教育的方法很关键
专家们提醒,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不可以采取强制的手段,家长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和方法,常见的国学教育方法有:家长陪孩子每天读国学书籍;给孩子播放国学教育的视频;每天让孩子诵读国学经典;家长给孩子讲国学小故事。
实践证明,国学经典诵读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教育了家长。很多家长在孩子诵读《弟子规》等经典的过程中,不仅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育孩子也更加得心应手了。
当然,国学经典并不仅仅是用来读诵的,生活中的应用最难得。比如,在学习《弟子规》的时候,家长对待自己的父母时应该按照弟子规相关的道理去做,还有很多生活中的小事,都可以引经据典示范给孩子看。这样,国学经典对孩子的影响才会入脑入心,学以致用。
传统文化在生命当中生成智慧
人刚生下来是一张白纸,随着成长,开始物质积累和精神积累。人们更看重的是由简到繁的物质的积累。但实际上,精神积累也很重要,我更看重的是由繁入简的精神积累,因为大道至简。我们从哪里来不知道,往哪里去也未知。那么要想使自己的生命实现一种智慧的升华,能留点东西在世间的话,就要达到大道至简的境界,这是传统文化能给到我们的。
家庭教育要如何去结合传统文化国学教育?
自身从国学传统文化做起,从真,本,善做起。
家庭教育要如何去结合传统文化国学教育?
我大约晓得“中华传统文化”指什么。
至于.“国学”,我未明是什么玩艺儿。
国学,是从西方移植来的吗?是将老祖宗的东西“踩碎”后再用西方水“揉”成团的东西吗?抑或就是指“女德”,尊卑贵贱分明,愚孝,讼君……的那些东西?
家庭教育要如何去结合传统文化国学教育?
现代教育结合国学。首先科学的认识国学,从生理心理上去考虑给学生的反应。
首先选一些《诗经》的内容,古人认为学《诗经》。可以让人有一种朴实而不自虐的心态,如同古琴中的君子之音。唤醒人们最原始有效的人性,体现中华文化的气质,培养学告直接而温和,刚建而不自虐的人文性格。对儒家的,《大学》,《中庸》中有益的东西,要归纳了解。不益过多学习一些,追求华丽语言,过度抽象的东西。如《楚辞》等,让学生明白现实与艺术的区别,以及对人的影响。对主观编造的少接受。不能让这些占据人太多的思维与精神空间。对《周易》的易则易从,简则有功的简易思想要有,有助于毕业后提高学生在社会工作,生活中的执行力。将儒家思想回归到中华文化道德的本质。诚信,善良,聪慧。对儒家文化的道德规范,忠,孝,礼,义,康,耻,的社会演变,在那些情况下是被别人作为武器,来欺人,害人的,是违背了儒家思想的初哀,要学会客观分柝认识与应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