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硬斑块”、“软斑块”和“混合斑块”?

怎么知道是软斑块、硬斑块还是混合性斑块? 这问题问的特别好!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被检查发现自己血管内有斑块,总喜欢问我们医生这个斑块的软硬情况,危不危险?拿软硬来衡量我们的斑块的稳定性,因为临床上70%—80%的心血管疾病事件都是易损斑块基础上血栓形成而导致的!

实际上这是生活性常识带来的误区,误认为软斑块肯定会比硬斑块稳定性要差,容易脱落引起血栓,导致脑卒中!

现实是,稳定性斑块只是可能对应硬斑块,易损性斑块也只可能对应的是软斑块。注意我的用词是“可能”,不是一定! 为什么这么说?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请看下图:

这是我们人体颈动脉的一张解剖图片,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人体的颈动脉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如果在这个颈内颈外动脉分叉位置(绿色箭头标注)形成一个斑块,哪怕这是一个硬斑块,它也容易脱落。

因为这是颈内动脉分叉位置血流变化比较大的,就像是水管接口处的水流一样比较复杂,尤其是如果你还是高血压病人,长期血压控制不稳定,经常遭遇这种血压起起伏伏的冲击,更加容易破裂!

相反,如果你在颈内动脉其他位置形成一个斑块,哪怕是软斑块,也会因为血流稳定,斑块规则而比硬斑块稳定多了!

我们再来看看斑块的解剖结构特点

我们人体的斑块主要由基底部、脂质核和纤维帽组成(如下图)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斑块脂质核越大,上面的纤维帽就会越薄,这斑块就越容易发生破裂出血和脱落,在远端血管出现动脉血栓,而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这时候如果斑块上还有新生血管,那么斑块就会越脆,越容易发生表面纤维帽的断裂而引起动脉血栓。

因此,大家也可以看到,哪怕斑块位置一样,斑块形态、大小等也是影响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同时,哪怕是临床上我们医生使用最多的超声检查,也只能大致判定一个斑块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 比如超声检查告诉我们,这个斑块是低回声或者混合回声的。当然,从斑块超声特点来说,这个低回声或者混合回声的斑块是要比等回声、高回声斑块稳定性要差一些。但如果你这个等回声斑块是长在比较窄血管内,这比起长在大血管的低回声斑块,可能稳定性就更差了,因为斑块的稳定性与血管是否狭窄密切相关,血管越狭窄,其斑块越倾向于不稳定,大家想想也是可以理解一点,水管越小,要承受的水压肯定是越大!

所以,怎么知道是软斑块、硬斑块还是混合性斑块真的没那么重要,因为简单用软硬来衡量斑块的稳定性是不准确的。

软硬只是其中一个衡量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不是最后决定斑块的唯一标准,必须要根据斑块的形态、大小、位置、周围的血流情况、超声特点、病人本身是否存在其他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干预控制情况来综合分析。

如何区分“硬斑块”、“软斑块”和“混合斑块”?

谢邀!一般来讲都需要做血管超声或者是高分辨率的核磁来去明白究竟是硬斑块块,软斑块还是混合斑块。但是也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判,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一定要明白斑块究竟是什么,其实斑块就是我们血管内部的垃圾的沉积,也可以说大部分都是一些脂肪颗粒,然后里边也会混杂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各种的物质。如果里边相对比较硬的话,那么里边还有钙质。

其次大家一定要明白斑块它是指全身血管的一种异常的形态,它并不会非常单纯的集结在哪个地方,只能说是某些地方是属于高发的位置,比如说颈动脉分叉处或者是大脑中动脉,所以要想去真正的去测量斑块的话,它是一个全身性的检查过程,并不只是非常局限性的就测量这一个部位,除非是形成一种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处理的一种状态,那么这个时候测量局限性的斑块是有意义的。

最后就是要明白斑块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混合性质的,只有极少数的可以在相关的检查当中去完整的区分,究竟是硬斑块还是软斑块,还是混合斑块。

而且现实的临床当中,不管是硬斑块还是软斑块,还是混合斑块,很多时候它的治疗方法也都是相同的,只是在某些特殊操作的步骤当中,有可能是需要采取一些其他的方法来进行治疗,但是总的来讲不会区别的特别大。

比如说硬斑块的话最好是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的方式进行治疗,软斑块在放置支架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后期栓子脱落的风险。而混合型斑块基本上两者都是可以的。

血管超声相对比较便宜,但是它的主观影响非常大,一般测量是相对比较准确的。

而高分辨率的核磁是比较贵的,而且并不是每个医院都可能会开展的,这个比较准确,但是总体上来讲不容易开展。

祝福大家都能够身体健康!

如果大家有任何的问题可以私信我,虽然不能够在这上面看病,但是可以给你一个相对比较正确的建议。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我,带你了解真实的神经外科(脑外科)世界。

如何区分“硬斑块”、“软斑块”和“混合斑块”?

血管内的斑块,也就是老百姓的说的固定的血管垃圾,这些斑块逐渐加重,血管就会狭窄,引起心肌缺血、脑供血不足等等。

当这些斑破裂后就容易形成血栓,血栓堵塞心脏血管就是心肌梗死,堵塞脑血管就是脑梗死。

那么哪些斑块容易破裂形成血栓,哪些斑块不容易破裂形成血栓呢?

如果用不那么严谨,而且比较简单的回答就是软斑块相对不稳定,容易破裂形成血栓,硬斑块相对稳定,不容易破裂,不形成血栓。

那么我们又如何判断是软斑块、硬斑块、混合斑块呢?

一、常规普通检查只能看到部分血管

我们身体最主要的血管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因为一个是发动机一个是司令部,任何一个部门的血管堵塞,都可能是致命性的,比如心肌梗死和脑梗死。

但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都比被周围组织包裹,通过常规检查,我们无法看到心脏血管和脑血管,如果要进一步检查,就得增加血管CT或心脑血管造影,但这些检查一方面费用高,一方面对人体有一定的风险,所以并不是常规的检查。

人体相对最大,且在表面,又相对重要的血管是颈动脉。颈动脉的是否有斑块,有哪种斑块,可以通过彩超诊断。

二、颈动脉的重要性

我们无法用普通检查看到心脏和脑血管,但颈动脉一方面属于大动脉,且颈动脉位置重要。我们能简单的通过颈动脉的情况,初步判断心脑血管的情况,而且本身颈动脉是心脏给脑子供血的交通要塞,一旦斑块加重,会引起脑供血不足,一旦斑块破了形成血栓,会导致脑梗死,所以颈动脉很重要,统计显示1/3的脑梗死都是因为颈动脉斑块破了导致的。

且颈动脉处在人体表面,容易检查,所以颈动脉无论是从血管判断还是从检查手段上来说,相抵都重要。

三、如果判断颈动脉斑块的性质

颈动脉最常见的检查方法就是彩超,通过彩超可以看到颈动脉有没有斑块,如果有斑块,可以初步判断斑块的性质:

硬斑块:

做完彩超,如提示:斑块表面光滑,外形规则,超声检查提示等回声或强回声。这种斑块一般属于硬斑块,这种硬斑块相对是稳定斑块,这种斑块不易脱落,也叫非易损斑块。

软斑块:

做完彩超,如提示:斑块表面不光滑、不规则形状;超声检查提示低回声或没有回声。那么这种斑块一般属于软斑块,通畅相对是不稳定的斑块,也叫易损斑块。

易损斑块,不稳定,容易脱落,各导致内皮细胞脱落伴有表层血小板聚集、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因子左右、纤维膜破裂、大脂质核心等等,都能引起软斑块形成,这类斑块破裂后形成血栓就会导致急性脑梗死。

混合斑块:

做完彩超,如果提示:斑块具有上述两种特点,或者换句话说,上述两种性质的斑块特点都不明显,呈混合回声,那么就考虑是混合斑块。

理论上通过CTA或核磁技术也能进一步评价斑块,但各种检查都不是完美的,比如彩超虽然检查方便,费用低,但彩超对于操作医生的技术要求高,人为误差相对较大。CTA检查时,因为重叠,可能会影响CTA对斑块表面形态及组织成分的评估。核磁技术费用高,易产生伪影,也会影响结果。

所以,检查斑块后,还需要医生全面的综合判断,才能给出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四、对于斑块需综合看待

软斑块和硬斑块只是相对的,并不是硬斑块一定就安全,软斑块就一定不安全;因为决定斑块安全性的不仅仅是斑块的性质,还要结合板块的大小,斑块的位置,对周围血流的影响等等来全面评估。

比如一个硬斑块,听起来是安全的,但如果这个硬斑块很大,也会影响血流,也会导致缺血,甚至发生意外;一个软斑块,听起来不安全,但是如果这个斑块很小,即使破了形成微小血栓,也可能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再比如同样大小的一个硬斑块和软斑块,如果在不同的位置,那自然危害程度不一样,位置越重要风险越高。

总之,软斑块和硬斑块只是初步判断斑块的一个分发,还必须结合具体情况才能给出具体方案。

五、如何对待斑块

具体的斑块,比如在医生指导下,给出具体的建议,需要结合斑块性质,大小,位置,决定,结合全身情况,三高情况,给出吃药建议,或手术建议。这个因人而异,今天不多赘述。

但不管哪一种性质,或多大的斑块,都应该健康生活。因为斑块的本质就是动脉粥样硬化,也就是大家说的血管垃圾,造成这些血管垃圾增加或加重,最终堆积形成斑块的原因就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控制三高。

所以,不管是软斑块还是硬斑块,都建议健康生活,戒烟戒酒,低盐低油低糖饮食,坚持适当的运动,避免熬夜,控制体重,好的心情,监测并控制三高,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斑块,控制斑块,预防斑块破了,预防血栓。

至于哪些斑块需要吃药,那必须因人而异。

总之,判断斑块性质的比较简单可行的办法就是彩超!

如何区分“硬斑块”、“软斑块”和“混合斑块”?

斑块的出现通常说明患者有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判断斑块的性质可以推断斑块是否稳定,从而及时采取措施,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检查是否存在斑块以及斑块的性质最常用的检查为血管超声检查,具有灵敏度高,简单快捷无创伤,费用也不高。

怎样知道是“硬斑块”、“软斑块”和“混合斑块”?

通常根据超声检查中斑块的内部回声情况判断斑块的性质:

硬斑块:强回声

软斑块:低回声

混合斑块:混合回声或等回声

低回声和混合回声的斑块属于不稳定斑块,也就是说脱落的风险较高,称为易损斑块,因而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所以,软斑块和混合斑块通常需要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

但并不是硬斑块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一定比软斑块和混合斑块要低,因为还与斑块所处的位置、大小以及导致血管狭窄的程度有关,例如处在颈总动脉分叉处的斑块就更容易脱落。

此外,患者的全身情况也会影响斑块的稳定,如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是否曾经发生过心血管疾病,是否吸烟、大量饮酒史,是否超重以及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等。

综上所述,斑块的稳定性不仅是从斑块的性质判断,还需综合全面评估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

我是医师杨浩,专注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慢性病管理,健康科普

篇幅有限未能面面俱到,如需了解更多医学知识,欢迎关注“医师杨浩”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如何区分“硬斑块”、“软斑块”和“混合斑块”?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健康,而在诸多关注健康的人群之中,很多人都会去关注有没有颈动脉斑块。之所以这么多人关注颈动脉斑块,主要原因是颈动脉一旦有斑块,如果不稳定,容易导致脑梗塞等脑血管疾病。那么,问题来了,哪种斑块是相对稳定的斑块,哪种斑块又是不稳定斑块呢?我们做哪些检查可以明确斑块性质呢?今天张大夫给大家统一解答,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首先说来,对于颈动脉斑块来说,有很多分类方法,比如说根据斑块的性质分为低回声斑块(软斑块),混合回声斑块(混合斑块)和强回声斑块(硬斑块)。而根据狭窄程度还可以分为轻度狭窄斑块、中度狭窄斑块和重度狭窄斑块。分类方法不同,斑块的分型不一样。至于大家最关心的软斑块、硬斑块和混合斑块,应该是按照斑块的性质区分的,而检查手段应该大部分还是通过颈动脉彩超来完成的。

而对于软斑块、硬斑块和混合斑块三种不同性质的斑块,应该如何治疗?这也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应该说现阶段大家对于这些斑块的重视,主要是怕斑块不稳定脱落形成脑梗塞。说起来,这3种斑块中以软斑块最为不稳定,也最需要严格治疗,比如说通过口服他汀类降脂药,让低密度脂蛋白达标,以此来让软斑块变得稳定下来。而对于混合性斑块,介于稳定和不稳定之间,这时候通过口服他汀类药物,可以让混合斑块尽快变得稳定,也就是变成硬斑块。而硬斑块应该说是这3类斑块中最为稳定的一种,只要没有特殊疾病,比如说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应该说有时候患者也不一定都需要口服药物治疗,要看具体情况。当然,涉及到斑块的治疗,还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调药。

以上就是张大夫关于颈动脉不同性质斑块如何治疗的介绍,希望这么简短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参阅张大夫的专栏,专栏里有专门颈动脉斑块的介绍,很详细,大家可以自己看。

如何区分“硬斑块”、“软斑块”和“混合斑块”?

如果血液中的脂质成分如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含量增高,就会变成血管中的“垃圾”,随着其不断的沉积,最终形成血管斑块,甚至导致血管阻塞。

血管斑块的分类

血管里的斑块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稳定性斑块,即硬斑,类似于死火山;

第二类是不稳定性斑块,即软斑,类似于活火山;

第三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型斑块。

三类斑块的特点

强回声——稳定性斑块

强回声斑块一般来说比较稳定,斑块中大部分是纤维化或钙化成分,不容易破。但硬斑虽然不易脱落,但随着斑块的长大,也会引起血管狭窄,如果狭窄程度>75%,同样也会造成缺血性事件。

低回声——不稳定性斑块

从危险程度上来说,软板显然更胜一筹,因为其中不稳定性成分较多,容易发生火山喷发,其喷发出来的脂质液体遇到血液会发生凝固反应,迅速形成血栓。发生在心脏则会心梗,发生在脑部则会脑梗,发生在其他部位也会造成相应的缺血或坏死。

混合回声——混合斑块

混合斑块介于软斑和硬斑之间,一般来说,如果发现混合斑,需要将它变成硬斑,以降低危害程度。

血管斑块的高危人群

中老年人;

高血压患者;

糖尿病患者;

高血脂患者;

肥胖者;

代谢综合征患者;

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者;

吸烟酗酒者;

精神压力过大者。

这些人群要尽早关注血管健康,定期做颈部动脉血管超声检查。

谢谢,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