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严重吗?

反流性食管炎并不常见,但是却是最容易被误诊的一种胃食管反流病,也是比较严重的一种胃食管反流病的类型!

什么是反流性食管炎?跟胃食管反流病是一回事吗?

举个生动的例子来说吧!大家都去过超市吧,把胃比作超市,那么食管就像是往超市里面输送食品的唯一一个单向通道,而在进入超市的通道门口,即我们的胃与食管之间,有一扇“门”叫贲门,还有个门卫,即我们的食管下括约肌。当我们摄入的食物到达“门”口时,它们会进行检查,合格后放入;

而当我们超市里面的,即胃中的食物或胃酸想要跑出去的时候,它们会阻止,因为正常情况下,这是一条“单行道”!

(如图:胃是超市,食管是单行道,食管下括约肌是门卫,黄色箭头即为贲门)

而所谓的胃食管反流病,实际上就是上图中的“门”坏了,守卫胃的贲门,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了,这胃里的食物、胃酸等向食管方向反流而上,大家都知道,这尤其是胃酸,酸性特别强,会对我们的食管、咽喉等处造成刺激,从而引发食管炎、咽喉炎,甚至严重者,还会造成食管溃疡,从而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

其中,胃食管反流如果已经引起了我们的食管糜烂,就称之为反流性食管炎,但是现实生活中,60%左右的病人其实是没有引起食管糜烂的,只能称之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所以相比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其实反流性食道炎并没有那么常见!

但这两者如果不做胃镜,表面症状看起来都差不多,都是表现为反酸烧心等典型症状,因此往往容易被基层医院医生和普通老百姓误认为反流性食管炎。因为像陈医生大学读书时候,那时候教材提反流性食管炎的比较多,像基层医院的医生,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很容易误认为都是反流性食管炎!

事实上,反流性食管炎只是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一种,它还包括有非糜烂性食管炎和巴雷特食管,其中巴雷特食管由于长期受到胃酸的刺激,是这些胃食管反流病中罹患食管腺癌的风险相对比较高的一种,其次是反流性食管炎,最低的就是非糜烂性食管炎!

所以,题主说自己是反流性食管炎,不知道你是否做过胃镜,如果没有,那是不能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只能说你患有胃食管反流病,具体哪一种类型,必须要结合胃镜检查结果才能确诊,因此题主如果没做过胃镜,应建议你先做个胃镜检查!

那么假如真如题主所说得了反流性食管炎,严重吗?

相比非糜烂性食管炎,这反流性食管炎肯定算是严重的,因为在胃镜检查下,我们医生是可以明显看到病人的食管出现了糜烂,而当这种食管粘膜如进一步像下图中被胃粘膜取代时候,是会增加食管腺癌的危险性的!

(如图:食管黏膜已经被胃粘膜取代)

而且注意,反流食管炎不仅仅只是反流到了大家的食管,很多时候还会反到我们的咽喉、鼻腔、气道,甚至反到中耳,引起相应脏器的一些症状。比如反到食管,就是烧心,胸口会有一种火辣辣的感觉,严重者会感到胸痛,而且因食管在我们人体比较靠后的一块,所以有时候有的病人还会感觉到背痛;反流到咽喉,会引起咳嗽,造成声音嘶哑;长期的胃酸反流,还会损伤我们的肺部,造成肺的纤维化!

(如图:胃食管反流病可能出现的症状)

因此,如果是反流性食管炎,还是比较严重的,千万别小看反流性食管炎,除了反酸、烧心或胸痛以外,它还可能是“大病”的先兆!

尤其是以下人员要注意自己是否得了反流性食管炎
  1. 喜欢喝咖啡、喝酒,吃火锅等刺激性食物的;
  2. 体重超标的,这种人腹压比较大,更容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
  3. 年纪比较大的,“门”也容易老化,松弛,自然也容易出现反流性食管炎;
  4. 内脏比较敏感的,比如平时吃一些热点的,辣点的等刺激性食物就比较敏感的;
  5. 还有食管裂孔疝者,就是“门”本来就不好的

反流性食管炎严重吗?

反流性食管炎是长期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引起的炎症表现!只要胃镜检查出来时食管炎就要引起重视并积极治疗了!临床上也这有一部分患者压根就没有症状表现。

食管炎的危害主要因为癌变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不能忽视,一般反流性食管炎都会出现反酸、烧心等典型症状!

饮食方面要注意辛辣刺激性食物,还有烟酒、浓茶、咖啡都要远离!反流很可怕,切记要注意!

具体饮食指导如图所示:

反流性食管炎严重吗?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腹压增加、肥胖、烟酒刺激、食管裂孔疝、胃切除术后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下引起的幽门括约肌和贲门括约肌生理性闭合功能失调,使胆汁,胰液、胃酸、胃蛋白酶等反流入食管,从而引起食管黏膜的化学性灼伤而形成的炎症,严重时可引起食管黏膜的出血、溃疡、瘢痕形成等病变,甚至诱发食管癌。

反流性食管炎在治疗前必须进行胃镜检查确诊,在治疗时必须应用奥美拉唑类质子泵抑制剂或雷尼替丁类抑酸剂联合莫沙必利、曲美布丁等胃动力药及有胆汁吸附作用的考来烯胺、铝碳酸镁颗粒等药物综合治疗,治疗期限至少6周,症状缓解后应该继续维持治疗至食管炎症痊愈,以免引起食管瘢痕形成或溃疡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在平时生活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以减少反流的反复发生,诱发严重并发症。

1.白天进餐后不宜立即卧床休息或剧烈活动。

2.夜晚睡前2小时内不宜进食,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可减少反流的发生。

3.减少引起腹压增高的因素,如肥胖者减轻体重、便秘者进行治疗、解除紧束腰带、塑型内衣等;应该少吃高脂肪食物及巧克力等,不喝咖啡、浓茶等引起幽门、贲门括约肌功能减弱的食物,避免服用如硝酸甘油、硝苯地平、山莨菪碱等引起贲门压力降低的药物。

4.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者必须戒烟禁酒,以减少反流的发生和反复发作。

对于反流性食管炎只要合理正规的应用药物治疗,并注意生活习惯及饮食调解,在正规服药治疗症状缓解后,继续维持治疗(反酸烧心症状发生时用药,症状消失后停药),力求治愈,防止反复。

关注小克,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反流性食管炎严重吗?

胃食管反流疾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反流病。相比较来说,反流性食管炎较非糜烂性反流病更重,其表现为食管粘膜的溃疡和(或)糜烂。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目前发现男女之间发病率没有明显的差异。国内反流性食管病多数是非糜烂性反流病。

反流性食管炎有哪些危害?

反流性食管炎是长期胃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如胃酸等)对食管粘膜的损害,导致食管粘膜的溃烂。症状较轻的患者常常会出现烧心和反流,有时也会引起自觉胸骨后异物感。

随着疾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以下并发症:①.由于食管粘膜的破溃会出现出血,长期的慢性失血会导致贫血;②.破溃的粘膜自我反复修复会形成瘢痕组织导致食管的管腔狭窄,进而出现进食受阻;③.部分患者会出现Barret食管(就是正常的食管鳞状上皮细胞被柱状上皮取代),而Barret食管发生癌变的几率较正常人高出10-20倍左右。总的来说,个体差异反流性食管炎表现也有所差异。反流性食管炎严重程度多数和病程、食管粘膜损伤情况有关。建议到消化科接受专业指导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如何治疗?

目前针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策略主要是尽可能治愈食管炎、预防远期并发症。其治疗方式主要为:①.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促胃肠动力药(莫沙必利片等)和抑酸药(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②.手术治疗:包括胃成形术等;③.生活方式调整:如避免辛辣刺激、高脂肪饮食等。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带来帮助!喜欢就点个赞吧!

反流性食管炎严重吗?

您好,我是黄志艳大夫,很高兴为您回答这个问题。反流性食管炎就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导致食管粘膜破损。这个病并不能算是大病,但是这个病难以治愈,而且折磨人的。至于严不严重,关键看病情。

反流性食管炎的危害有哪些?

1. 当炎症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食管黏膜就会出现溃烂,引起出血现象。

2. 食管炎引起继发性食管痉挛,一般呈现间歇性吞咽困难。如果一直持续性吞咽困难则就可能会导致食管狭窄。食道一狭窄,食入的量也就少了。

3. 会因反流物的吸入,导致慢性喉炎、声带嘶哑、哮喘发作或吸入性肺炎等。

4. 反流性食管炎可以导致上消化道炎症、溃疡,而长期性的反流,可以导致糜烂性、增生性、活动性炎症、胃溃疡、甚至促使发生胃癌。

如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目的是快速缓解症状,治愈本病,减少疾病复发,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措施包括:

1. 一般治疗,目的是减少反流,主要方法有:抬高床头15-20厘米;睡前2-3小时不要再进食;进餐后不要立即躺坐;肥胖或超重者应该减轻体重;戒烟戒酒;避免进食高脂肪、高糖、辛辣、咖啡、巧克力等食物。

2.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抑酸治疗,质子泵抑制剂具有理想的抑酸效果,如奥美拉唑(奥美),能较快缓解患者症状;促动力药,促进胃的排空,减少食管反流;其他治疗,使用制酸剂,可通过中和胃酸来缓解,该疗法不能对反流性食管炎起到愈合效果,但可以吸附胆汁,缓解或解除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

3. 手术治疗,对于合并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严重吗?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胃内食物反流至食管所引起,常发生于饭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胸骨后及上腹部疼,灼烧样不适或烧心,时常有胃内溶物反流到食管及口腔,病情加重时伴有咽下困难,并产生贫血。

患者就诊时,医生通常会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及发病时间,并结合胃镜或者钡餐检查等方法来确诊和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反流性食管炎,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那么在日常的生活中应怎样缓解症状及保健呢?

1.生活中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少食多餐,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忌烟酒喝咖啡葱姜蒜等刺激性强的食物,饭后不要立即卧床,睡眠时可抬高床头10-15厘米。

2.穿宽松舒适的衣裤,以减少腹压,防止反流。

3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保持精神愉快,情绪乐观,心胸宽广。

4.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乱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反流性食管炎虽然不是很严重的疾病,但常常会反复,所以症状减轻患者也不要掉以轻心,要加强日常生活中的保健和锻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