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CT结果为“未见异常”,可以多长时间不用担心肺癌?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纯属看到肺部CT结果为“未见异常”,你还没完成整个看病流程,不能得出任何有代表意义临床诊断!

没几个医生会光看影像科拿出来的肺部CT结果报告单的,哪怕是“未见异常”,都会拿出片子再重新读片,不是说影像科医生出的报告就一定不对,而是拍片和读片跟医生主观判断关系很大。

专科医生往往在拿到患者的片子以后,都要在重新读片基础上,再反复确认你是否有其它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还要结合其他检查报告,才能做出最后诊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平时去看病挂完号,医生开完检查报告后,让你等报告出来以后再复诊的原因,专科病还是要找专科医生来看,会更专业!

同时,拍片还要注意一点:不要偷懒,投机取巧!

拍片跟影响科医生本人水平可以说是正相关的。我们说读片读的有点问题了,还有专科医生可以及时纠正,但是拍片没拍好,这个是无法挽回的!

但是随着看病难,拍片排队更难的现象更加突出,有一些影像科医生看到了一条财路,私底下私自预约患者在他值夜班时候前来拍片,不需要排队还不需要挂号,同时还会给患者打折优惠,将拍片收入收为己有,前两年我就听说有一家医院一位影像科医生被患者告了,因私自出报告,开始以为只是简单体检,结果后来因自身水平有限,没仔细观察,造成患者癌症误诊!所以,不管是你私自找影像科医生拍片,还是影像科医生私自接单,对双方都是有风险事情,切勿为了节省时间不按正常程序排队!

一份影像科报告签发,必须由一个报告医师和一个审核医师共同签字完全的。而一般现在做检查的都是技师,医生才是负责写报告的,而技师是没有资格出具诊断报告单的,因为其大部分只是持有影像技师证但没有执业医师资格证!

肺部CT结果为“未见异常”,可以多长时间不用担心肺癌?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肺部CT检查是发现早期肺癌最敏感的检查手段。目前公认的肺癌早期筛查和诊断的方法就是胸部低剂量的螺旋CT检查。

对于有肺癌发生风险的高危人群,建议每年都要进行一个胸部CT检查。 肺癌的高危人群主要是指年龄大于45岁以上,抽烟非常严重,具有肺癌家族史或者有肺部疾病史,或者有曾经的职业暴露史的人群,对于这些高危人群应该进行每年一度的胸部CT检查。

对于这样的高危人群,如果一次检查没有发现肺部的病变,特别强调每年都要进行一次检查,因为不是一次检查就能完全排除,以后不会再发生疾病。

而对于年轻的,没有高危风险的人群进行胸部检查,如果没有肺部疾病的存在,往往不需要每年进行常规的胸部CT检查。

因此,如果肺部检查没有发现问题,以后是否需要继续进行检查呢,这主要看年龄、职业暴露、吸烟等高危因素有没有存在。如果没有高危因素,可以短期内或者几年内不进行重复的检查,如果具有高危因素,仍然需要提高警惕,每年进行一次检查。

肺部CT结果为“未见异常”,可以多长时间不用担心肺癌?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我是小影大夫,一名放射科医师。肺部CT结果为"未见异常",可以多长时间不用担心肺癌?看到这个问题,可以感受到大家对肺癌的恐惧。做了CT体检,还担心时间间隔太长了,会长出肺癌来。我每天也会书写很多来做胸部CT体检的报告,每年定期来体检的都不少。如果做过CT确实是未见异常的,那么在半年到一年内不担心有肺癌,起码大部分的肺癌不会长的那么快。如果一年后发现有结节,那么也还是在非常早期的时候,可以通过手术切除。

当然,这个一年的时间间隔前提是,上一次做的CT检查结果是准确的未见异常,是肺内完全看不到结节。而不包括有病变,却诊断为其他疾病的。或者影像科医生没有注意到的结节。这是一个肺癌生长的病例,在2016.12月的时候发现小片影,这时候要诊断肺癌真的很难,因为是非常刚开始长的时候,只有一点点的病灶,发现病灶,不要不管不顾。一年半后病灶长大到1cm的结节,这时候是早期肺癌,早期切除预后良好。

所以从未见异常,至少一年的时间间隔不担心长肺癌,就算癌症长出来,ct发现,也是来得及处理的。

很多朋友都问过,胸部CT的体检间隔是多长时间的问题。确实,很多朋友对癌症的恐惧,导致发现了结节,就不断的用CT去复查,半年内都做了好几次,这也是CT检查的滥用。还有一些朋友,发现了肺结节,却不管不顾,两三年后才复查,可惜已经转移了。

我们建议,如果发现肺结节是高危型的,就是影像已经考虑肺癌可能了,就积极的去处理,包括活检或者直接手术切除。如果对于一些结节,不能完全定性,但是有肺癌的征象,可以短期3个月后复查。如果一些结节偏向良性的,可以6-12个月复查一次。对于良性的结节,可以一年查一次。如果完全没有发现病灶,一年一次的体检就可以了。有些专家还建议可以延长到2-3年一次的体检,但是我觉得这个时间有点长了。

因为我遇到过一个病例,他2015.6月做了直肠癌手术,做了胸部CT未见异常,但是2017年6月做了胸片已经发现小病灶了,当时没有处理,2017年12月才又做了CT,发现病灶很大并且已经出现了淋巴结转移,是一个典型的肺小细胞肺癌。2年半的时间,CT从无到有,并且已经转移了。幸运的是,他对化疗敏感,经过治疗后病灶小了很多。

我是小影大夫,想了解更多医学知识,请关注我。

肺部CT结果为“未见异常”,可以多长时间不用担心肺癌?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谢邀!肺部CT结果显示未见异常,一般情况下来讲,三个月左右就不用担心得肺癌,而且定期复查注意自身的临床症状,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来讲,肺部CT是目前诊断肺癌的常规筛查手段,绝大多数的肺癌或者是肺结节,它都能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显示作用。以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上来看,采取肺部CT进行检查是没有问题的。

其次任何的癌症组织,它的生长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规律性,有可能几天生长出来,也有可能几年也都没有特殊的变化。如果是恶性组织的话,很快就可能会出现临床症状,这样就会在短时间内引起患者的重视去检查,从而明确。而如果是良性组织的话,产生临床症状的时间会非常的久,有很多患者反而会忽略。

所以根据良性和恶性的不同,这里边也有不同的说法和提法。而三个月来讲是取了一个相对而言的中间值并不是太久,也并不是太早。

最后就是要明白,万一是肺癌的话它会出现什么症状,很多人都会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丝,胸闷,憋气,心慌心悸等等一些情况。如果确实有这些临床症状的话,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都需要进行CT检测。

当然在现实生活当中,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形式,它并不是说所有人都会出现这种表现,因此如果能够做到定期的查体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确实是担心肺部肿瘤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有高危因素,比如说抽烟或者是接触粉尘等等,那么三个月一查胸部CT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不是特别的担心或者是没有高危因素,那么一年复查一次也是可以的。要根据自身的相处环境进行评判。

如果大家有任何的问题可以私信我,虽然不能够在这上面看病,但是可以给你一个相对比较正确的建议。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我,带你了解真实的神经外科(脑外科)世界。

肺部CT结果为“未见异常”,可以多长时间不用担心肺癌?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ct结果提示未见异常,说明可能没有明显的问题,但不等于真正没有问题!!我们试过一个病人在妇幼保健院做的ct提示炎症,其实我们作为专科医生一看就知道已经是一个肺癌了,但由于妇幼保健院的医生对胸部疾病没有经验,才怀疑是炎症,导致一年后患者肺部肿瘤明显增大,才来我院手术,确诊是中晚期的肺癌。

这个病例让我觉得特别的可惜。所以建议做ct要注意,尽量去综合性医院检查,因为他们有相对丰富的诊疗经验。

请重视良心医生的忠告!享受幸福健康的人生!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了解更多防病知识。欢迎评论,转发[抱拳][抱拳][抱拳]

肺部CT结果为“未见异常”,可以多长时间不用担心肺癌?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如今肺部CT在体检中逐渐普及,也正因为此,肺部小结节的发现率越来越高,很多早期肺癌通过肺部CT及时发现。肺部CT结果为未见异常,是不是真的无异常,毕竟不同的医院CT设备、医生的阅片水平都有不同。比如一些基层医院还在用最老的单排CT,分辨率较低,而如今大部分医院已经使用64排,128排CT,能够发现肺部更细微的病变。

另外,医生的阅片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最好将肺部CT片带至综合性的三级医院或者肺专科医院请专家会诊看看。如果确实肺部CT无异常,多久不用担心会出现肺癌呢?一般来说,癌细胞从发生变异到形成细胞团,至少需要2-3年时间,而通过肺部CT能表现出来也差不多是这个时间。不过,不同的个体肿瘤生长速度不同,不同的细胞类型,不同的分化程度其生长速度也不一样。比如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细胞倍增时间短,生长快。所以,多久不用担心,这个没有绝对的时间。一般来说,每年做一次肺部CT对人体基本无害。如果年龄轻,没有任何高危因素,也可以2-3年做一次。而有高危因素的人最好每年复查一次胸部CT,高危因素包括45岁以上、长期抽烟或者被动吸烟、长期接触粉尘或者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化工原料或化学物质、既往肺结核或者支气管扩张而使得肺内出现疤痕。

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这个是老生常谈了,首当其冲肯定是戒烟,并远离二手烟,雾霾天及高污染地区出门戴防霾口罩。远离接触致癌因素的职业,加强职业防护;烹饪时打开抽油烟机。平时加强锻炼,增加肺活量,增强体质,不熬夜疲劳,生活作息规律,保持乐观心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定期体检,如果发现有肺部小结节,要按肺结节治疗指南规范复查。曾经有个同事,单位体检发现肺部有个片状影,找了几个专家阅片都认为是机化性肺炎,抗感染治疗并建议定期复查。五个月后复查CT发现片状影增大,手术治疗后病理为肺腺癌I期。所以,肺部有结节,规范复查很重要。如果胸部CT未见异常,根据个体不同的情况,可以1-3年体检一次并复查胸部CT。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