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6.7,餐后血糖8-10之间,这样血糖控制的怎么样?要不要加量?
我们说血糖测定可以评估糖尿病患者的糖类代谢情况,因为正常情况下,我们人体的血糖浓度是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而保持相对稳定的,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以及出现胰岛素抵抗,因此体内血糖浓度调节必须要通过自身注射胰岛素来完成。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能否准确测定和评估血糖水平尤为重要!
但是,是不是意味着只要患者一次或者几次血糖测定是在正常范围内或者说我们单纯依靠血糖水平就可以判断一个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尤其是要决定其是否增加,还是减少使用胰岛素的剂量呢?答案很明确:这显然是一个特别危险的行为。
我们以题中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6.7,餐后血糖8-10之间,来做一个综合判断。首先,我们单纯来看其血糖指标是否在正常控制范围内,临床上规定:只要空腹或餐后血糖浓度分别超过6.7mmol/L或11.1mmol/L,则可认为是高血糖。很显然,简单对比两个结果,你的血糖基本控制在正常血糖范围内,那是不是意味着你以后不需要加量了呢?
好,我们暂时先不加,接着第二天依然使用相同的胰岛素剂量,但是在这天,你吃的比昨天多了,但运动却比昨天少了,你再测你的血糖试试,很大可能性就是你的血糖水平高了,而且极可能超出正常值。因为你吃得多动的又少,所需要的胰岛素显然是不够的,体内没有多余的胰岛素,血糖自然就无法降下来,但是这时候又可以说明你要增加胰岛素使用剂量吗?其实也不对,因为你很有可能后天就是吃得少运动又多了,这样导致同样相同的胰岛素剂量反而又多了,这时候你会发现你的血糖降得特别低,还有可能是低血糖。
所以,要想全面准确的评估你的血糖控制是好是坏,除了要及时监测血糖,还一定要配合医生做好饮食运动等方式的调节,只有在稳定的生活方式以及合理饮食结构条件下,才能通过血糖水平来判断你所使用的胰岛素剂量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最终才能决定你要不要加量,还是减量!
空腹血糖6.7,餐后血糖8-10之间,这样血糖控制的怎么样?要不要加量?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我国的二型糖尿病大多数人都是大吃大喝,大鱼大肉不忌口,不节制,人的内分泌失调紊乱胰岛素细胞产生抵抗,胰岛素细胞不能够分解葡萄糖,人的血糖开始升高居高不下,空腹血糖在7以上,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那么就得了糖尿病,我国一型和二型两种糖尿病达到1.2亿,后备军临近糖尿病1.5亿,人幸福了物质丰富吃出来的二型糖尿病。你空腹6.7标准是6.1,6.7一6.1=0.6,没有超过7,没有达到早期糖尿病,但糖耐量受损。餐后2小时8至7,标准11.1,11.1一8二10.3,没有超过11.1还没有达到早期糖尿病,然而这里指出的是,你已还没有达到临近糖尿病,然后糖耐量损失,自己不注意继续吃了很多那么糖尿病在你身上产生,自己要注意点大米饭,馒头少吃一点每天3两,早,中,晚各一两,坚持吃一个月血糖会保持正常标准,祝你成功。
空腹血糖6.7,餐后血糖8-10之间,这样血糖控制的怎么样?要不要加量?
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到6.7mmol/L左右,餐后血糖一般在8~10mmol/L之间,这样的血糖控制怎么样?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要谈的,是糖尿病人血糖控制目标的问题。
我们说血糖控制,首先还是要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加强血糖控制。把血糖降下来,这件事本身并没有什么,而把血糖控制下来,尽量的减少高血糖可能带来的健康危害和并发症风险,才是我们控制血糖的重要目标。而减少健康危害和并发症风险,一方面是要把血糖控制到合理范围内,不要让高血糖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在血糖控制的过程中,要尽量的避免血糖的剧烈波动,血糖的急剧升高要注意,而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同样也要注意,因此,我们的血糖控制目标的制定,要综合考虑这两个方面的获益和风险,才能够说我们的血糖控制水平是否合理的问题。
对于一般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身体健康状态还不错,低血糖风险也不高,基本的血糖控制目标一般建议是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7.0%以下,为什么要强调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呢?这个值代表的是近2~3个月的血糖整体控制水平,通常更能够准确的反应我们的血糖控制情况,这个值对应血糖水平是多少呢?一般说来,空腹血糖水平如果能够平稳的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血糖水平不超过10的话,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就能够控制到7.0%的达标范围内,所以,我们前面谈到的空腹血糖6.7,餐后血糖8~10的情况,如果真的能够把血糖控制在这个范围内,说明我们的血糖水平控制是基本达标的。
在这种情况下,不妨也去测个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在7.0%以下,说明我们的血糖控制是基本平稳的,而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超标了,则说明可能我们测量的这个血糖值可能平时并不能平稳保持,会有较大的波动,血糖的控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还有一种情况, 及时血糖水平控制到我们前面说的水平,还可以进一步加强的情况,那就是一些新发2型糖尿病的中青年朋友,在身体状况比较好,没有糖尿病并发症,胰岛细胞机能保持较好的前提下,也可以考虑在糖化血红蛋白叨叨7.0%以下的情况下,进一步的加强血糖控制,如果能够把空腹血糖严格的控制到6.1以下,餐后血糖水平控制到7.8以下的健康合格水平,则往往能够更有利于控制糖尿病的病程发展,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这种血糖控制的加强,不管是糖化血红蛋白超过7.0%,需要进一步加强控制,还是新发2型糖尿病初期,严格加强血糖控制,都不一定非得是通过加大药量来加强,血糖控制的加强,首先应该思考的,还是饮食和运动等方面的生活调理,我们做好了多少?饮食上有没有好好控制,如果控制了,还有没有可能进一步的加强,运动方面做得如何,如果没有长期坚持,不妨先坚持运动看看,这些生活调理方面的血糖控制方式,比起服药来,安全性更高,综合性的身体健康获益也更大,因此,更值得我们关注。
前面说的是严格控制血糖的情况,下面我们还要来谈一下注意血糖波动风险的问题。对于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并发症较严重,低血糖风险高,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情况下,要求一定要把血糖控制到前面我们谈到的达标范围,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综合衡量生活质量影响,预期寿命长短,低血糖发生风险,个人血糖管理能力等多个方面,来合理的制定血糖控制目标,这种时候,可能非得硬要把空腹血糖控制到7.0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到10以下,就会引起很大的低血糖风险,反而可能会因为血糖的过度控制,而引发这样那样的健康危害和心脑血管风险,此时适当的放宽血糖控制目标,就是更好的选择了。但通常说来,对于有较高低血糖风险,预期寿命少于5年,并发症较为严重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放宽至不超过8.5%以下,这个值对应的空腹血糖水平为8.5mmol/L以下,餐后血糖水平不超过13.9。
空腹血糖6.7,餐后血糖8-10之间,这样血糖控制的怎么样?要不要加量?
【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在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中,将血糖控制在什么样的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关键是要将高血糖对机体的损害降到最低。而高血糖是通过损伤血管内皮,使之后受损后致使脂肪大量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进而造成多器官缺血缺氧引发病变。因此,对血糖的控制应当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是要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低血糖比高血糖的危害要大得多,发生一次严重的低血糖事件将抵消一辈子对高血糖的控制,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本身由于衰老功能退化对血糖的利用能力下降,如果血糖降的过低将会有生命危险发生。
其次要避免血糖的波动,血糖高高低低的波动对血管的损害非常大,就像过山车一样,时间长了谁也受不了,所以控制血糖非常讲究平稳,即便血糖处于稍高一点的水平也比血糖大幅波动强的多。
第三是在避免上述两种情况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控制目标,一般为分两种情况:
- 一种是较严格的控制目标,即空腹血糖小于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适用于糖尿病早期,尚未有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人,主要是指预期寿命较长的中青年人。
- 一种是较宽松的血糖控制目标,即空腹血糖小于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5%,适用于糖尿病病程较长,已经有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特别是年龄65岁以上的人。
此外,要特别注意随着糖尿病患病年限的延长,往往同时会出现血压的升高,它经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还要大,此时注重对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就尤其重要。因此,在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血糖控制目标外,还应把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1.8mmHg以下,才能更有效地阻止与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进展。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空腹血糖6.7,餐后血糖8-10之间,这样血糖控制的怎么样?要不要加量?
空腹血糖6.7,餐后血糖8-10之间,这种血糖控制的就特别好,都在正常范围内,降糖药物就按照原来的量吃,完全不需要加量。医学界认为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空腹血糖在6到7mmol/L之间,就算是正常的,而餐后两小时血糖在10到11mmol/L之间就是正常的。就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对于正常人来说,空腹血糖在3到6mmol/L之间算正常,如果在6到7mmol/L之间就说明糖耐量受损,即胰腺分泌胰岛素功能已经受到损害,就需要注意了,平时尽量控制饮食量,并加强锻炼。如果不注意容易导致糖尿病。餐后两小时血糖在8到10mmol/L之间,如果在10到11mmol/L之间,就说明肾糖阈出现问题,需要控制饮食并加强体育锻炼了!
因此对于正常人来说,每隔半年最好测一次空腹和餐后血糖两小时血糖,如果有问题要早发现早治疗,将疾病扼杀在萌芽当中。
关注“医学慕课”头条号,更多健康问答轻松看
空腹血糖6.7,餐后血糖8-10之间,这样血糖控制的怎么样?要不要加量?
糖尿病专科医生为大家解答,我是孙医生,关注孙医生讲糖,了解更多控糖知识。
要想知道我的回答,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糖尿病的控制标准。糖尿病的控制目标有很多种,针对血糖来说,要根据年龄、病程、并发症或合并症的严重程度来确定血糖控制采取严格还是宽松的控制标准。
对于老年人、病情复杂、自立能力差、预期寿命不长的患者可以采用宽松的血糖控制标准。
年轻人、没有心血管并发症的身体状况比较好的,要求要严格,空腹血糖不超过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0mmol/L以下为血糖控制理想,10mmol/L以下为血糖控制尚可,超过10mmol/L那么血糖控制就比较差了。
而妊娠糖尿病患者,由于关系到祖国未来小花朵的健康,她们的血糖控制就更为严格,空腹要求3.3-5.6mmol/L,餐后1小时小于7.8mmol/L,餐后2小时为4.4-6.7mmol/L。
至于血糖控制的到底如何,单纯这几个数据尚不能说明问题。因为血糖测定为患者的瞬间血糖,代表不了整体控制结果。明确血糖控制情况,还要定期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我国的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化血红蛋白标准为低于7.0mmol/L,老人可在7.5%甚至8.0%以下,年轻人在6.5%以下,而妊娠糖尿病要控制在6.0%以下。
如果想知道糖尿病的控制情况,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血脂、血压、体重、心脑血管、肾脏等的病变情况。
由此可见空腹血糖6.7mmol/L,餐后8-10mmol/L之间,这样的血糖对于大部分糖尿病人来说,应该说是比较好了,但是也要对照上面的情况来确定自己适合哪一种的控制标准,如果为妊娠糖尿病,那么还是要加用胰岛素量来更好的控制血糖的。
阅读就有收获,关注了解更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