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是心脏病的前兆吗?

有心脏病的人经常会出现胸闷、心慌、胸痛的情况,比方说有心脏病的人会出现心慌气短、心绞痛、心肌梗塞的情况。能不能反过来认为这个病人有胸闷、心慌、胸痛就一定都是心脏病?

关于胸痛,非常有必要跟大伙聊聊!由于受到这几年来关于预防心肌梗死等冠心病知识宣讲教育,大部分人把胸痛与心梗直接就完全等同连续起来了,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预防心梗的防范意识增强,但是在实际中,胸痛未必就一定是心脏病的前兆,我想跟大伙强调的是:发生胸痛,你要学会这几点简单的鉴别诊断方法!

第一,胸痛未必是心脏病的表现,还有可能是食管反流!

食管与心脏的位置相对还是比较近的,往往会有一部分人以为自己得了心脏病,实际上是食管反流导致食管收缩痉挛的食管源性的胸痛,这跟心梗引起胸痛,还是有所区别的,食管反流引起的胸痛往往跟吃饱饭以后多发,而且疼痛感属于钝痛,不是心梗的绞痛,而且持续时间比心梗引起的胸痛时间要长,往往还会带来一中反酸等感觉,患者直立后会有所缓解!

第二,胸痛未必是心梗,也有可能是其他心脏病的表现!

心梗有很大一部分人会有胸痛症状,但是在临床上,还有一些心脏病也会引起相应的胸痛症状,如主动脉夹层、心包炎、心包填塞、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变、主动脉瘤、主动脉窦瘤破裂、夹层动脉瘤等等都可以引起胸痛,因此,确诊胸痛是哪一类心脏病非常重要,举个例子来说,一旦误诊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引起的胸痛,死亡率达到90%以上!所以,出现胸痛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的胸痛中心就诊查因!

第三,心梗不要只瞄着会有典型的胸痛症状,没有症状的心梗更应该值得我们重视!

有典型的胸痛症状更容易引起大家对疾病重视,但有一部分心梗患者属于无症状心肌梗死,它没有胸痛,也可能没有放射痛,可能就是一些心梗前的大汗淋漓、乏力等看似劳累过度等症状,实际上也可能是心梗前兆,这也应该引起我们重视,无法及时得到缓解必须要及时就诊,因为无症状心肌梗死更容易忽视而要人命!

胸痛是心脏病的前兆吗?

胸痛是心脏病的典型症状,但却不一定提示心脏病!

患者突然发生胸痛,肯定特别害怕,毕竟电视、电影上心脏病患者突然手捂胸口,突然发病去世的场景太过深入人心了,尽管其中存在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拴塞等致命的可能,但如同样存在诸如二尖瓣脱垂、胸膜炎、食管疾病、心脏神经官能症、肌肉骨骼病等不会致命的胸痛。

防患于未然!

尽管可能性很多,但如果突发胸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建议及时前往医院确诊!

胸痛是很普遍的症状,但同时也是很严重的症状,由于涉及人群较多,可能致命的心肌梗死也比较常见,所以患者一定要提高警惕。

三种高危可能!

就是我上述所说的三种可能致命的胸痛!

急性心肌梗死:与心绞痛的压榨性胸痛相似,是一种紧束性的钝痛,但往往更为剧烈,主要疼痛范围是胸骨后,有可能放射至其他部位,大概拳头大小,硝酸甘油无法缓解。

主动脉夹层:此类疾病的患者,往往能感知到一种撕裂性的胸痛,多为持续性疼痛,多数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

急性肺栓塞:患者可能出现刀割性胸痛的同时,伴有胸闷症状,一旦进行深呼吸就可能使疼痛加剧,变得更为剧烈难忍。

一种不需要治疗的可能!

这种胸痛就是心脏神经官能症,所谓的不需要治疗是不需要进行手术、药物的治疗,但需要患者通过调节自身生活、饮食习惯,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方可在短期内恢复。

这源于其疾病的形成,此类患者没有器质性病变,无法通过影像学检测出异常,更年期女性更容易患有,同时熬夜加班、长期高压、吸烟酗酒都是高危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患者的神经系统会发生紊乱,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由于其没有器质性病变,现代医学对其的治疗手段极其有效,更多的要像我上述所说,进行自我调节恢复。

一种容易误诊的可能!

这种胸痛容易与心脏神经官能症进行误诊,当患者怀疑疾病去做检查后,一旦没有查出任何问题就会怀疑是心脏神经官能症,但我们需要明白所谓查不出异常,不一定是真的没有异常,很可能是查错了,这就需要医生在检查前,对疾病有所猜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种容易误诊的胸痛就是脊柱病变导致的,其有明显的责任病灶,可以被核磁共振和正位片所发现,但由于很多医生对其的忽略,很容易将其错过,而所谓心脏神经官能的广大患病群体中,其实存在大量此类患者,他们长期存在胸痛、胸闷等症状,哪怕定期服用安神药物,早睡晚起,保持充足的休息时间,定期旅游保证心情愉快,症状也依然没有得到缓解,这种患者有很大几率是脊柱病变导致临床症状。

此类患者需要及时治疗,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冠脉持续痉挛,血液循环一直受阻,很可能会形成斑块堵塞血管,导致心梗的出现,危及生命。

胸痛是心脏病的前兆吗?

胸痛是心脏病的前兆!

大家可能会看到最近一两年各个城市出现了好多胸痛中心。建立这么多胸痛中心的目的之一就是以最快最准确最专业的速度鉴别胸痛,抢救心脏病,也就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在所有胸痛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最高,死亡率及致残率相对也很高的疾病。而急性心肌梗死在抢救过程必须分秒必争,所以建立胸痛中心能够更快更准的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并建立绿色通道,真正的把生命放在第一位。

胸痛只是一种症状,并不是所有的胸痛都是急性心肌梗死,如果那样就建立急性心肌梗死中心就行了。正因为胸痛只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而胸痛对应的疾病很多,比较危重的有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我们今天只简单介绍心脏病胸痛有哪些特点:心绞痛多为阵发性的,且位置固定但不局限,每次2-15分钟左右肯定能好,多于劳累后发作或加重,和体位没有直接关系。如果心绞痛持续那么就是心肌梗死啦!

除了上述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外,还可能是心包炎、胸膜炎、带状疱疹、心脏x综合征、急性皮炎、皮下蜂窝织炎、肌炎、肋间神经炎、肋骨骨折、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心肌炎、胸膜肿瘤、自发性气胸、肺炎、肺癌、纵隔炎、纵隔脓肿、纵隔肿瘤、食管炎、食管裂孔疝、食管癌等等等等。

所以说胸痛可能是心脏病,而且确实要首先考虑是不是心脏病。一旦发生胸痛持续不缓解,一定第一时间拨打120!

(心血管王医生正式授权原创保护,如有窃取者一定追究法律责任。)

胸痛是心脏病的前兆吗?

很多疾病都会导致胸痛,最常见的疾病当然是心脏方面的疾病,心脏方面的疾病是一个统称,包括了很多疾病,比如急性心肌梗死,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疾病、心肌炎等等,这些疾病都会导致胸痛。

比如一个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病史,最近在活动时会出现胸痛,休息后可缓解,这时候要高度考虑是不是心绞痛,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种,必须要重视。当心脏的血管硬化狭窄后,如果进行体力活动,这时候心脏会相对缺血,缺血就会疼痛。一旦休息,心脏缓过来了,就疼痛缓解了。

但不是所有的胸痛都是心绞痛,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当医生就太简单了。胸痛还可能是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的表现,这些疾病的诊断做心脏彩超才能鉴别。而胸痛也可能是主动脉瓣狭窄,当主动脉瓣狭窄的时候,血液泵不出去,那么全身都会缺血,心脏本身也会缺血,就会导致心绞痛。

除此之外,主动脉夹层破裂也会导致胸痛,主动脉夹层破裂是一种极度危险的疾病,这时候由于动脉撕裂,会有非常明显的胸痛,通常是感觉背部有撕裂样的疼痛,如果进展快速的话,病人往往没有时间做手术而直接死亡了。

另外,胸痛更可能是一些软组织的炎症,尤其是青少年患者,经常有运动的,由于难免撞击胸部软组织,导致局部软组织发炎,比如肋骨软骨炎,这些时候都会有胸痛,但这些胸痛原因不严重,不是心脏病的表现,不用太紧张。怎么识别肋骨软骨炎呢?用手指压一下就知道了,如果你觉得这个地方疼痛,然后用手指压下去疼痛更剧烈了,说明是这个部位的炎症导致的疼痛,那么无大碍,只要口服一些解热镇痛药就行了,比如布洛芬、洛索洛芬等。

所以,不是所有的胸痛都是心脏病的前奏,只能说部分疾病是而已。具体那些是,需要医生的综合评估。

胸痛是心脏病的前兆吗?

心脏病会出现胸痛、胸闷等表现,但出现胸痛却不一定是心脏病的前兆。

首先,心脏病其实也分很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冠心病,而冠心病中又以心绞痛发作的临床表现最为常见,所以大家可能都觉得心脏病就是经常出现胸痛的表现。

但反过来出现胸痛就是心脏病的前兆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发生胸痛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症状,可造成胸痛的疾病也非常多,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上百种疾病,有些是无需特殊处理,而有些是致命的。常见的致命的胸痛有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非致命性疾病包括肋间神经痛、心血管神经症、反流性食管炎、肺癌、胃病、带状疱疹、心包炎、肋软骨炎等。

当然,在这些胸痛中,最常见、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心绞痛。简单讲,如果出现与活动有关的心前区憋闷、压榨样疼痛的感觉,伴有出冷汗等,休息后数分钟可明显缓解的,一定要到医院及时就诊。特别是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有早发心血管家族病史的人更应及时到医院急诊。如果是第一次出现原因不明的胸痛的,最好到当地胸痛中心进一步明确诊断。目前国家31个省市已成立669家胸痛中心,搭建起全国胸痛快速救治网络,可以使心脏病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迅速救治。

胸痛是心脏病的前兆吗?

胸痛的原因很多,也是临床上很难鉴别的一种症状。最危险的是两种原因导致的胸痛,一个是主动脉夹层,另一个是急性心肌梗塞。

主动脉夹层,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发病后48小时内,死亡率接近50%。疼痛为胸背部的撕裂样剧痛。

急性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若可以通过溶栓或冠脉支架,尽早开通闭塞血管,预后较好。近年来,大家对胸痛的警惕性越来越高,出现胸痛,呼叫救护车去医院的越来越多。现在国内很多医院都有胸痛中心,可以进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