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白大衣高血压?你如何理解?

白大衣高血压这类患者没必要治疗,但是这类患者相比其他人更容易发展为真正的高血压!

白大衣高血压到底属于一种什么类型的高血压呢?

其实举个很简单例子,可能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就好比一个小孩见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就哭,甚至一进医院就往外跑一样!这类高血压患者也是差不多意思,确实在临床上,我们发现有些人一见到医生就紧张,一测血压就160mmHg,一回家就变为120mmHg,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也都是正常的,但是到了医院一带上袖带血压就蹭蹭往上涨,一脱袖带血压就降下来了!这类白大衣高血压患者事实上不属于真正的高血压患者,是不需要进行任何治疗的,但是这类患者以后要特别注意防范真正的高血压的发生,属于相对容易发展为高血压的对象。因为他们的交感神经特别容易兴奋,而交感神经的活动就是主要保证人体紧张状态时的生理需要,因此交感神经容易兴奋的人群就是特别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些精神应激、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心理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

同时,高血压病最重要一个特征就是外周阻力持续增高导致血压的异常升高,并同时出现心脏与血管的结构性发生改变,而交感神经系统在心血管系统调节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于我们人体的β细胞,会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增加心输出量,导致血压升高;作用于血管的α受体,导致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导致动脉压升高;而外周交感神经兴奋会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同样会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强,导致血压升高!而且交感神经活动异常兴奋会使血压升高的同时会导致肾素分泌增多,引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强,再次升高血压!因此,容易反复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的患者容易导致血压增高,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而使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总外周阻力增大,最终导致心脏与血管发生结构性的改变,演变为真正的高血压!

所以,对于白大衣高血压患者,这类交感神经容易兴奋患者来说,不需要治疗但更应该注意预防高血压的发生!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可能对血压的持续增高不一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其在从正常血压状态发展为高血压状态的整个过程中,肯定是帮凶之一!

什么是白大衣高血压?你如何理解?

解博士给我打电话,电话那边十分焦急:“之灜,我一到我们医院量血压,血压就高,回家量血压就正常,我这是高血压了吗?”

解博士是我的同学,上大学的时候他就聪明,人也乖巧,和老师同学关系都好,学习还不错,基本上任何荣誉和奖学金都不会丢下他。后来他去了名校上研究生,后来上了博士研究生,后来去了美国。在美国学习一段时间后,回国就职于一家省级三甲医院。我看解博士,他就是标准的人生赢家。

但是,再完美的人,也有缺点。解博士天生心思缜密,这次在医院一测血压发现血压高,然后回家一测血压血压并不高。他自己也很纳闷这是为什么?这不,来咨询我了。

其实,我的同学解博士的经历其实是高血压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白大衣高血压”。

白大衣高血压现象很有意思,这种现象出现在医疗机构,当医务人员给患者测量血压时,患者的血压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而这种现象也会发生在医生身上,即使是医务人员对医院环境已经是很熟悉,按理说是不会再有白大衣现象的发生,就像解博士一样。但是,现实情况是它依旧会发生,而且发生率并不低。所以,白大衣高血压会被称之为“诊室高血压”、“白大褂高血压”等称号。其实,几种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发生在医院,离开医院血压就会恢复正常。

现在大家对于白大衣高血压说来简单,但是你知道吗?即使是在20世纪二战结束后的40-50年代,人类依旧不明白什么是白大衣高血压。到了20世纪60-70年代,随着动态血压技术的进步,人类逐渐观察到白大衣高血压这种病理现象。到了80年代,人类第一次提出了白大衣高血压概念。

我们在科普的过程中,常常提到一个词“白大衣高血压”。那么,什么是白大衣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到底是个什么“鬼”?这都是一个一个大众想要了解的问题。今天张大夫给大家说一说相关问题。

白大衣高血压,顾名思义,就是有些人一到医院,看到穿白大衣的医护人员,血压就会升高。因为是发生在诊室内的高血压,所以白大衣高血压又被称作“诊室高血压”。表现为患者在医疗机构测血压总是≥140/90mmHg,但是回到家血压就变正常。

其实这么说太简单了,严格意义上讲,白大衣高血压就是诊室血压≥140/90mmHg,而家庭自测血压<135/85mmHg。说实话,这个定义还是简单,更加严谨规范的看白大衣高血压,应该再加上一个监测手段,也就是加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所以,在欧洲,关于白大衣高血压的定义是,诊室血压≥140/90mmHg,而动态血压监测平均血压<130/80mmHg。

白大衣高血压并不少见,甚至可以说比较常见,有研究提示,白大衣高血压在普通人群中发生率大约在13%左右,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更高,可以高达40%。现在的很多研究都提示,白大衣高血压并非无毒无害,患有白大衣高血压的患者,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机率是高于普通正常人的。

所以,对于无论是年轻的普通大众,还是容易发生高血压的老年人、女性、肥胖的人,都应该特别警惕白大衣高血压。

什么是白大衣高血压?你如何理解?

刚还在前不久我自己有一个亲戚到我这里看病,说她在院外体测血压偏高,药店推荐她口服降压药,她也是为了保险起见就到我这里从测血压。

第一次在我给她量血压后血压为180/90HHmg,当时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她有可能患高血压了,毕竟大于收缩压大于180可以说是高血压三级高危组了。

第二天又叫她来测血压,测得血压水平和第一天差不多,然后就给她开了高血压药口服。继续监测血压,期间有几天因为我没上班她就自行在院外测得血压稍微偏高140/90HHmg左右继续吃药,后面我上班后又到我这里来测得血压又是收缩压170以上。她自己当时就反问到,为什么我一到医院你这里量血压就很高,在外边自己量就不是很高。

心里当时一顿,就估计她有可能是白大衣高血压。

白大衣高血压,顾名思义就是看到穿白大衣的人血压就明显升高。这估计是和看到白大衣就产生精神紧张的关系而导致血压的升高。但是白大衣高血压的治疗目前还存在争议,还得从每个人的综合因素考虑需不需要药物治疗。

什么是白大衣高血压?你如何理解?

“白大衣高血压”是指在医生诊室(见到穿白大衣工作服的医生)测的血压增高,而在家中自测血压或做24小时动态血压的结果显示血压正常,一般出现以中老年妇女为主。

下面再介绍一下白大衣高血压需不需要干预治疗吧。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宋旭东表示,如果在诊室里测出升高的血压波动不算太大(如收缩压不超过180~200毫米汞柱),属于良性波动,无需干预;但如果血压值波动太大(如收缩压超过200毫米汞柱),还是应该由医生进行甄别,看看这种波动是属于正常的白大衣血压还是由其他原发性疾病引起的,如有必要还可以服用长效药物进行调整,因为这类人群未来发生心脑血管病的危险程度介于正常血压与持续的血压升高(诊室、家中自测和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血压都高)的患者之间。

一般来说,白大衣高血压不需常规降血压治疗,但应充分重视生活方式改变。同时要注意定期随访,及时关注血压的变化,因为白大衣高血压患者随年龄增长,不少患者的家中自测或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血压也会升高,这时就需用药物治疗了。

什么是白大衣高血压?你如何理解?

所谓”白大衣高血压”,是指患者到诊所后,经穿白大衣的医务人员测量血压后出现升高,而在诊室外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自测血压正常的现象。简单说,就是到医院测血压就高,在家自己测血压就正常的现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高血压患者中,白大衣性占9%~16%。

关于白大衣性高血压发生的机制目前不是完全清楚,可能与患者见到穿白大衣的医务人员后精神紧张,血中产生过多的儿茶酚胺,导致心跳加快和外周血管收缩阻力增加有关。另外到医院后患者与医生交谈的环境,也可导致精神压力增大,血压升高。最后,此部分患者常有与应激相关的压力反应的遗传特性特点,在青年、女性、非吸烟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

目前研究发现白大衣性高血压可能是处于正常血压与持续性高血压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所以对“白大衣高血压”应加强随访观察,在前期应该是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减少紧张情绪等为主,如果确实发生高血压病后就应该积极降压治疗。

什么是白大衣高血压?你如何理解?

一、不知道您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因为天凉不愿穿衣或者平时不好好吃饭的时候,家长会说,不听话、不好好穿衣吃饭,等病了带你去找医生,让医生给予打针。这种吓唬小孩的把戏对一部分小孩还是有一定效果。这也侧面反映出医生和医院的特殊性。

二、大部分人面对疾病时,最紧张焦虑的时候可能是在确诊某某疾病之前,在做某项检查之前肯定会心情忐忑不安,严重的还会有情绪失控。“白大衣高血压”和这种心理变化是一个道理,只是做的检查就是测血压,想明确的疾病就是高血压,但面对的是医生。

“白大衣高血压”是指有些患者在医生诊室测量血压时血压升高,但在家中自测血压或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由患者自身携带测压装置,无医务人员在场)时血压正常。

至于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患者见到穿白大衣的医生后精神紧张,血液中出现过多儿茶酚胺,使心跳加快,同时也使外周血管收缩,阻力增加,产生所谓“白大衣效应”,从而导致血压上升。

三、其实每个人在情绪不稳定或者紧张状态下血压都会升高,但升高大部分人限于在140/90mmHg内。在大的创伤、急性脑卒中、心梗等急性的强应激状态下,血压也会急剧升高。但在医院诊室面对医生测血压算不强应激状态,如果这时血压也反复升高,超出140/90mmHg,个人认为还是血压有问题,并且有研究考虑“白大衣高血压”可能是高血压前状态的一部分。

五、因此如果存在“白大衣高血压”需要监测血压,就算平时在家监测血压均正常,这是也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和防止紧张,正确对待及设法缓解各种心理压力。同时预防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做到合理膳食、减轻体重、限制饮酒,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