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妈妈批评17岁男孩跳桥,现在的家长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
教育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所以教育在推行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每个人都会找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这并不是说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不合理,而是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家庭教育,这个事件暴露的根本症结便是家庭教育中出现了“短板”。
“德智体美劳”,曾几何时,一说起某某学生好与差,这似乎是个公认的标准。
如今,这个标准也在与时俱进,毕竟时代在变,但归根结底,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全面的人”。
全面的人,当然包括学习,但绝不局限于此。现在很多家长,更侧重培养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培养,时间一长,就会像“木桶理论”那样出现短板。
现在,你会看到我们身边的很多孩子似乎无所不知,但是不能转变成行为,不能转变成为一种思维方式。这是为啥,因为他们不缺知识,但是缺智慧。缺生活的智慧,生命的智慧,缺很多方面的智慧。
这名学生面对来自生活、学习上的纠结和矛盾,做出了草率的举动,是一种缺乏智慧的表现。智慧的人,承受压力的能力肯定比别人强,反之亦然。
对于家长而言,若不能交给孩子智慧地处理来自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这个教育肯定不算成功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曾在公开场合多次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在“德智体美劳”这五个字面前,我们应该在未来的教育当中把“智力”变成“智慧”。这样,塑造的人才更加全面。
如何教会孩子更加智慧,除了学校的老师,家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的孩子在知识技能方面非常突出,但韧性和抗压力远远不足。家长们,直言或委婉,都应该向孩子表达出这样一个态度:不仅仅是对父亲,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玩笑、领导的谈话……成长中,每一个人都要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如果首选选择的是逃避,那时间一长,必然或多或少的会产生挫败感,程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有的孩子能很快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有的孩子遭遇一点小事就一蹶不振。更严重的,便会出现极端行为。
被妈妈批评17岁男孩跳桥,现在的家长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
这是一个“玻璃心”的孩子,一碰就碎啊!
“母亲批评”,孩子就“跳桥”给你看!孩子的这个行为不仅伤了自己母亲的心,也给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捅了一刀子:没有一个父母希望自己生育的孩子是一个精神的侏儒!
面对这种极端的事件,做为家长要引起深思,到底该如何去教育孩子,把孩子真正培养成身心两健的阳光少年?1.生命教育,让孩子意识到生命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平时居家与子女相处,少谈社会的阴暗面,多谈社会的积极面,平时感慨人生少一些消极,多一些阳光。家长就要给孩子做出热爱生活的榜样,更不要在孩子面前轻言悲观厌世之话。
引导孩子多读一些健康的书籍,多读一些能够温暖心灵的文学作品,远离游戏,少沾带有血腥残暴的游戏,多看一些积极健康的影视作品,少看一些蛊惑人心的迷信东西。
引导孩子多从事一些体育运动,少去一些夜店、娱乐场所;多与一些阳光健康的人交往,少与一些性格乖戾内心阴暗的人来往。
家庭应当营造积极健康和谐容洽的氛围,让孩子懂得生命的重要,让孩子明白幸福的真谛,发自内心地热爱父母,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孩子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2.挫折教育,面对苦难才能磨砺人顽强的意志。孩子的心为什么像“玻璃”一碰就碎,就是因为孩子从小处于温室之中,经不起外面任何风霜雨雪;处于娇惯中的孩子更会滋生妄自尊大、盲目自信的心理,别人碰不得,说不得,稍微受点委屈,便觉灰心丧气生无所恋。这种灰暗的心理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面对困难重重的人生之旅。
其实,从许多成功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越是处于恶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常常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玩强生命力。孩子小时候,少一点物质上的满足,多一点精神上的磨砺,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
一个孩子的夭亡,对于一个家庭的打击是残忍的,但是对于一个社会却同样是上了沉重的一课,他要求我们为父母者必须慎重地面对孩子的成长,而不是生下来,供他吃,供他穿,然后交给学校就太平无事了。被妈妈批评17岁男孩跳桥,现在的家长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
4月17日22时,上海卢浦大桥,一辆白色轿车刚刚停下,一大男孩就从车里冲下来迅速跳下高架桥,全程不到5秒钟,其母紧随其后,也没有抓住孩子,遂跪地痛哭。
原来,男孩今年17岁,上职校二年级,因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遭到母亲批评后愤而跳桥,之后民警在桥下绿化带发现了孩子遗体,而孩子此时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啊,什么时候才不在人间上演,一个父母含辛茹苦养育了17年的大男孩,如此决绝的选择跳桥轻生,这背后到底有多少我们不曾体验的痛苦?然而,父母呢?自己亲身养大的孩子说没就没了,这让父母后半生怎么活?
随着青少年自杀现象的连年攀升,如此避免这种现象也不得不令人重视起来,而最该反思的就是我们做家长的,在孩子学生压力,生活压力空前高涨的今天,家长只有正确的进行教育教育,才能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才能护佑孩子坚强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那么,家庭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呢?遵循什么原则呢?
一、沟通原则:尊重、信任是有效沟通的桥梁,同理心是打开孩子心结,实现真诚沟通的必然通道。小徐老师常年在一线教学,发现现在太多的家长和老师根本无法和孩子交流,因为孩子的心门早已关闭,家长和老师一开口,孩子就知道他们要说什么,无非是一些自以为是的大道理,无非是一些凌驾于孩子心理感受之上的指责和教育,孩子受够了,所以他们不和家长和老师交流。
但是,不和家长和老师交流的孩子,必定是无助的,内心的认同感、价值感和被尊重感一定是极低的,而这种低价值感如果在生活中又遭遇长期的挫折,那么极易被沮丧、悲观的情绪所操作,在父母或老师言语不当的刺激下,孩子就会作出过激的行为来。
所以,家庭要做孩子坚强的后盾,家长要时时刻刻接受孩子,正确的了解孩子,只有时时有效的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家长才能真正帮孩子走出生活的困惑和情绪上的悲观绝望,才能在孩子遇到问题进拯救一把,而不是将孩子推向更深的深渊。
因此,如果家长和老师想和孩子作朋友,让孩子敞开心扉,那么就要掌握沟通的原则:
1、尊重、信任有尊重才有信任,有信任才有交流,有些家长,孩子在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时,孩子刚一开口,家长就听不下去了,马上反驳:“我就知道,这就是你的错,你怎么不想想……”等等这样指责的语言就连珠炮的讲出来了,试想,您既然不相信孩子,既然不用听孩子解释述说,就知道是孩子的错,那还让孩子说什么?孩子不说,又怎能解开心中的委屈和困惑?
所以沟通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尊重、信任。只有选择尊重、信任孩子,孩子才能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家长才能耐心听下去,才能有一颗平常心,去站在孩子角度来分析问题,不夸大也不掩盖,这样分析出来的道理才能令孩子信服,才能帮孩子成长。
2、同理心沟通的第二大有效原则是拥有一颗同理心,所谓“同理心”就是理解孩子、包容孩子,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感同身受,从情感上先接纳孩子。
例如,孩子闯了祸,被学校老师批评,被同学排挤,此时孩子的内心是孤独的,无助的,如果家长上来就劈头盖脸地指责孩子的行为错误,表达对孩子的失望之情,那么孩子就会更加无助,痛苦,觉得被整个世界所抛弃。而这种情绪一旦不断积累,孩子很难坚强的面对问题,只能使负面情绪堆积下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二、良好沟通的方法与孩子交流沟通是有原则,也有方法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能更好的转变观念,更好搭建有效沟通的桥梁。
1、学会抱着同情心和同理心去倾听孩子当家长自己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时,请家长先学会倾听,无论孩子说出多么过激的话来,请家长一直保持冷静的倾听,不评论,不指责,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是有效建立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的有效办法。
现在,很多家长听不得孩子说一些大言不惭的话,孩子一张口,只要言语过激,家长就火冒三丈,恨不得把孩子一切不良的想法扼杀在摇篮里,但是您有没有想过,当人在气头上,是需要发泄,而情绪失控下说出来一些过激的话,正是发泄的方式之一,这并不能成为家长指责孩子言行的理由。
所以,家长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倾听。一定要放下身段,抱着同情心,同理心去耐心的听孩子发泄内心的不满,这才是有效输导心理不良情绪的最佳方式。
当孩子倾诉完,发泄完自己的不良心理,而此时家长也没有指责他,那么他的情绪才会安定下来,他的心扉才会向你敞开,而你和孩子之间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的沟通。而您当您有一颗同理心,能从孩子的情感需求下手,才能真正打动孩子,而您的生活智慧才能有效被孩子接受,才以指导孩子成长。
2、学会为孩子“挡枪”从小到大,孩子会遇到无数的问题,有时候是孩子自己的错,有时候是对方的错,但无论是什么原因,当孩子面对问题时,内心都是惶恐的,因为孩子小的时候,根本无法预知后果,更不能坚强的承受问题带来的后果,因此,家长要适时的为孩子“挡枪”,从而减轻孩子身心上的压力,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强大,找到安全感,同时也感受父母的爱和信任,这样孩子才愿意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跟家长说,并愿意听取家长的建议,家长也才能从根本上指导孩子健康成长。
拿小徐老师来说,我儿子有一次在学校和一男孩打架,被“恶人先告状”,老师严厉地批评了他,并且对儿子的辩解不予理睬,儿子很生气,对老师态度也不好。于是老师通知家长来学校处理此事。
我去到学校后,首先做的不是指责孩子,而是为孩子“挡枪”,第一时间替孩子向老师道歉,并承认是自己没教好孩子,给老师带来麻烦,请老师原谅,而孩子请交给我来教育。
当我把孩子领出校门时,孩子哭着对我说:“妈妈,我以为你会当着我老师的面把我揍一顿或者批评我一顿并逼着我给老师道歉,谢谢你妈妈!”
其实,作为母亲,我只做了我应该为孩子做的事,而孩子却从此明白,任何时候我都是和他站在一条战线上的,是那个随时可以给他提供安全和好的建议的人,相信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内心才是最有安全感的,也是最有力量的。
3、学会冷处理当孩子的情绪过于激动时,家长要学会冷处理,要给孩子充分消化内心不良情绪的空间,不要激化矛盾,引起内心的崩溃。
很多控制欲比较强的家长,面对问题孩子,自己先控制不住情绪,自己先暴跳如雷,口不择言,这对一个内心极其痛苦,或者情绪失控,极度悲观的孩子来说,无异于是火上浇油。
总之,沟通最重要的目标是千万不要激化矛盾,要想办法化解矛盾。一切悲剧都源于矛盾的激化,而矛盾一旦激化,事情就会往失控的方向发展,这才是我们应该避免出现的情况。
再回头看此视频中的悲剧事件,车子直接停在马路中央,而孩子开门冲出后直接跳桥,相信母子俩在车内一定进行了激烈的争吵,是激化矛盾的结果。可怜一个如此年青的生命就这样逝去,给父母留下的是一辈子的痛。
小徐老师最近一直关注青少年轻生事件,每次看到悲剧发生,内心都受到极大的触动,悲痛之余,我希望家长们能掌握一些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方法、原则和目标,真正学着去做一个温和的、有智慧的父母,真正能做孩子的朋友,做孩子的引路人,帮孩子去构建更加美好,更加宽广的人生。
被妈妈批评17岁男孩跳桥,现在的家长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
不用说,这个17岁的孩子在家里一定是皇帝,从小开始说了怎样,家人都不会逆他的意,一定是千依百顺的,应该怎样教孩子,我来告诉你吧。
10多年前,我的孩子3-6岁的时候,我带着她从广东去广西岳父家,当时小舅也了个儿子,全家人都很宠他,只要他一哭 ,全家人马上进房去哄他,越哄,他就越哭得厉害。当时我就很反感,我对岳父说,不要再哄他了,这样会害了他的,让他独个儿哭,哭到他自己停口,以后都这样,不用多久他就不哭了。因为知道就算哭也没有理他,你越去哄他,他就越会得意。现在再去,他已经小学一二年级了,没有再像以前那样大哭大闹,不过还是很调皮,一起出去散步,人家好好的在谈话,他却故意用脚踢起沙尘去胡弄别人。我就一个警告:“你再这样,我脱掉你裤子打你。”他不听,我真的脱了他的裤子打了他,不过是半玩的性质,他知道我说一不二,以后也不懂这样做了,去年我也是这样,他老是跑到我房间来捣乱,我直接把他按床上手脚不许他动,憋得他脸都红了,以后就不敢再乱来了。
小孩是会看人的,他们难缠,遇到比他更难缠的,他们就会变聪明,但如果全家人都对他千依百顺,他们就会相当得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还有谁可以治得了他。
岳父问:“你是怎样管女儿的,她做的每一件事怎么都问过你们经你们同意?”
我从小就对女儿严加管教,一,用老一辈的严来管,错一次批评一次,绝不放过每一个管教的机会,当然,一次做好了是会表扬和奖励的,但千万别奖太多,你可以洗一次碗奖五毛,让孩子感受到靠劳动挣酬劳的甜头就行,考试成绩好就奖书本。从小在车上她哭闹,我就停车,让妈妈把她扔下去,我让她知道,想要什么,哭闹是没用的,但有征求父母意见,什么都有话好说。
到她长大一点,读初中高中了,我每次见到她,都会把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告诉她,大学生情杀案、空姐打滴滴被杀……还有自杀案,我会跟她谈论,问她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会怎样。
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呀 。
再谈回这个自杀的男孩,不用说,父母从小就没有像我这样教孩子,十次出错,可能只有一两次批评,其它的还有人护着,顶撞父母也有人袒护,从他在车上跟母亲吵架马上自杀,就知道这人从来没受过挫折。当年我女儿去参加才艺比赛,十秒钟被“叮”走了,我们还觉得高兴,因为这是一个挫折教育,让她知道,自己不够努力,而在外面,这只是其中一个小挫折,她还要面对更多的挫折。
反观现在很多的家长,一件小事就到学校去刁难老师,打老师有,告老师的人,这几十年来都是这样护着孩子的家长,现在报应的候来了,这样的事以后会更多,血的教训,让你还护着你的孩子,让你还动不动不许老师体罚学生,骂两句批评两句都不行。溺爱是一种毒,是一种慢性毒药,如果马上会发作,那你的孩子还有救,可这种毒一般要十几年几十年才体现出来,到你发觉的时候,想抓住他的脚不让他死也是无能为力了。
被妈妈批评17岁男孩跳桥,现在的家长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
看到这个题目,心中非常压抑。对痛失爱子的这位母亲深表同情!对这位轻生的少年,深表惋惜和哀悼!
看了许多朋友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侧面谈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
一、加强劳动锻炼。现在很多小孩,特别是城市里的小孩,除了上学时在学校打扫一下教室外,几乎不劳动。基本上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除了学习就是玩的生活。饭菜端上桌,吃完就走人,水果削了皮送到手上,开水倒在杯中送到嘴边;衣服袜子脏了,向旁边一放,第二天起床穿干净的;很多小孩上学专车接送,很少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更不要说走路了。年纪虽小,但生活方式却是养老模式,甚至比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过得潇洒、滋润的多。由于衣食住行无忧,根本体会不到大人的劳苦和生活的艰辛。所以,眼中无人,更不会把大人放在眼中。因此一定要增加劳动课程,除了能够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外,还要帮大人做家务,以及工作、生产、生活等方面的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其从劳动中增长知识,感受生活,解读父母的良苦用心。
二、勤俭节约。有些父母不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只要孩子张口说,伸手要,不问缘由全部给予。有些家庭并不富裕,但为了满足孩子的虚荣心,在同学之间有地位,说得起话,打肿脸充胖子,孩子要啥给啥,一味的满足其要求。一旦满足不了,就会深受打击,并做出极端的事情来。因此,即便生活很富裕,也要教育孩子勤俭节约。我想,如果连东西都能够珍惜,那么对父母和他人的情感就会倍加珍惜。
三、奖惩适度,赏罚分朋。孩子只要有好的表现,全家人甚至亲朋好友都来表扬,对孩子的不良表现,不少家长只是说说而已,并不会下狠心去惩戒,只要孩子一闹,重话都不会说一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久而久之,孩子非常自私,什么东西都是自己的,只能独占不能分享;别人给自己做事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要他给别人做事,难上加难,想都别想。和同学、玩伴闹矛盾,只有别人错了的,父母错了的,自己是从来也不会错的,唯我独尊,唯我独对,肆无忌惮。只要家长客观公正的指出他的不足,他就会认为是家长不理解他,不懂他,不关心他,不爱他,轻则使性子,重则暴跳如雷,不依不饶,直到大人让步为止。因此,奖惩要从小时候抓起,赏罚要从小事做起,宽严适度,持之以恒,培养规矩意识,增强敬畏之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被妈妈批评17岁男孩跳桥,现在的家长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
从新闻中了解到从上海相关部门获悉,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上,一名男孩突然跑下车后迅速跳桥,紧跟着的女子因没能抓住他坐地痛哭。据悉,男孩今年17岁,是某职校二年级学生。其母称,当时正驾车载着男孩,他因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遭其批评后跳桥。120到场后确认,男孩已无生命体征。
对于孩子生命的失去,真的非常痛惜,非常难过!17岁正是如花绽放的年纪,却轻轻一跃去了另一个世界。只是希望孩子在另一个世界里过的快乐,过的幸福吧。
说一下自己的感受吧!
第一,孩子的行为习惯需要从小培养。
每个孩子的生长,如同一棵小树的成长过程,需要家长不断的去纠正他的长势,给他适当的修剪。才能让它生长得更加挺拔,俊秀,更易成材!当小树长成大树出现偏差的时候。再去修正已经很难了。
第二,对于孩子的行为,要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包容。
孩子犯错,正是孩子对世界的认知的开始,错误的认识和行为有时候却包含着正确的起点。我们不能多关注孩子言语心里的错误结论。还应多关注孩子心理的变化,以及言语行为的动机起因。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容忍孩子的不正确行为,错误到正确,总有一个改变的过程。
第三,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关于生命的教育我们做的远远不够。
从孩子的行为可以看出,孩子对于生命没有任何敬畏,珍惜之心。也许,母亲对他的批评让他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可是生命只有一次,孩子却不知道珍惜,作为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教育,真正的缺失了挫折和生命教育。
最后,希望每一位家长和老师。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任何事件的结果都是由内因导致。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理应从心开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