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老未老的70后们,在人生最后的黄金几年,你们打算如何度过?
对于将老未老的70后的我来说,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现在的状态是谈爱已老,谈死不敢(孩子还小,老人尚在),谈钱没有。
一、老公生病打乱了我的计划。
我是74年,老公69年,目前在一家药企工作 ,收入中等水平吧,日子还算是说的过去,由于不善理财,余粮不多。按照计划,我们应该在8年后退休,前后差不了半年。那时房贷已经还完,手头多少会有点余钱,儿子上学应该够了,在济南市区有一套小两室学区房留给他,至少够未来婚房的首付了。我们俩都是企业退休,目前预估加起来退休金能过万,省着点花,应该够了。如果有幸老人还在,先回去陪陪父母,每年来上一两次外出旅游,没想到老公突然查出来重病,彻底颠覆了我的理念,人生最后的黄金几年,把养老计划提前提上日程。
二、调整心态,未来每一天都弥足珍贵。
面对突发状况,调整好我和老公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都说好的心态占50%,老公生病后,除了最初几天的崩溃,我很快平复心态,告诉自己不能垮掉,陪他手术、联系医生后续治疗、日常饮食调整、中药调理、日常锻炼、周末外出散心等等。儿子高二,寄宿学校,我们已经提前进入空穴家庭,我要做的就是和他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
三、建立自己的一份副业。
工作20多年,单位比较稳定,收入还说的过去,家有病号,才发现自己家的经济结构的风险,即使是有医疗保险,还是需要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撑。人到50, 家里还有病号要照顾,事业上上升空间已经几乎为零,建立属于自己的一份副业显得尤为重要。在合适的时间,我结识了头条君,在交友解压、提升文笔、强迫自己自律的同时,如果有幸能有收益补贴家用,岂不是锦上添花。小白之路很艰难,相信有耕耘就有收获吧。
四、做好家庭财务规划,为未来储备一笔资金。
孩子尚未成年,老人需要养老,该花的钱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定不能花,理性投资,安全为第一标准(前几年已经误入几次坑,教训太深),不要在父母、子女需要自己的时候无能为力。
五、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生活简单不是将就和凑合,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寻找生活中的小确幸。日常生活中培养一些小爱好,比如侍花,比如摄影,丰富自己的生活,给平淡的生活增添几分色彩;节假日可以适当地远足,弥补近几年忙于孩子工作的缺憾。
六、陪伴老人,不让自己留下遗憾。
孩子即将长大,有自己的生活了,趁着父母尚在,常回家看看,给他们做做饭,陪他们聊聊天。如果有可能,带他们出去转转。养老的事,最不能等,谁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呢。
写在最后:
70后的一代,虽然青春不再,但是人生阅历丰富,能够从容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不必太焦虑,该拼还得拼,但是要保持身心健康,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将老未老的70后们,在人生最后的黄金几年,你们打算如何度过?
我73年的,属牛,前年45岁就退休了!事业心忽然间就消失了。看到单位里55岁的前辈,好像看到了自己10年后的样子,不由得悲从心起……难道这就是我的一生吗?毅然离职。
第一年很开心,去日本,泰国,英国,土耳其和印度旅行,也学画画,学烹饪,读书,学英文,轻松而舒畅。
而后,又开始失落了。偌大一个男人,尚40多岁,就如此混吃等死,自我价值感缺失。不禁有点焦躁,加上眼见地货币贬值速度加快,也担心自己的那点储蓄将来能否保值,有些焦虑。
期间,有猎头公司找过我几次,也去实地考察过两次,见到满眼都是朝气活力的年轻人,却又担心自个儿力所不逮了!到底还是没有入职。
我现在也不清楚自己未来的道路在哪里?该往哪个方向走?
不过好在自己心态也较先前平和了不少。人怎么活还不是一辈子啊!?看看明天发生什么,拥抱未来的不确定性,岂不是更有意思吗!?
将老未老的70后们,在人生最后的黄金几年,你们打算如何度过?
70后,最晚的也是40好几,该为人生的后半程做规划了。
我71年的,50岁。春节刚过,我就定下了大方向,并且征得儿子的同意。儿子今年18岁,毕业季。
我家就我和儿子两人,一套三居室的老房子。楼层不高,地铁站口。今年旧改,小区内的基础设施能换的都换了,很满意。
我的规划是,在退休之前(退休估计要延迟两三年),给儿子存上一笔钱,作为他的创业基金或者结婚的费用。房贷还有8年,公积金贷款,没什么压力。房贷还清后就过户给他,是卖是住,随他。到时候我一次性取出剩余的公积金,加上退休金,开始真正的人生之旅。
几年前我查出一大堆基础性疾病,有家族遗传史的,有继发性的。想着心疼自己,谨遵医嘱吃药,结果病情控制了,感觉自己成了废人。于是开始快走,慢跑,一年后参加汉马半程,完赛。人不能太惯着自己。
跑了两年,碰上疫情,自己懈怠了,去年全年跑量不到500,很自责。今年开始,晴天户外跑,雨天跑步机,坚持下来了。收拾阳台时,儿子的一辆山地车买了两年没怎么骑,我说试试吧。周末去郊外骑行几次,才发现骑行和跑步比较,对膝盖更好。很快买了一辆档次更高的,利用假期和双休,郊外长途不亦乐乎。三个月下来,公里数不说了,码表爆了两次了。
之所以热衷运动,就是为以后的退休生活作打算。骑行途中,我发现深度游比走马观花的跟团游更爽。一、咱是工薪阶层,退休后有大把时间自由支配,但老是报团旅游,钱袋子吃不消啊;二、跟团游,是把景区的精华一股脑让你看完,接着各种套路,各种白眼就开始了,供需关系不和谐,没意思。其实如果是成熟的景区,它的山水人文是延绵不绝的,譬如张家界,核心景区的很多东西在湘西随处可见,还更真实。
我的想法是,人生的前半场该去的基本都去过,选定一两个条件合适的,例如气候、饮食、交通医疗都不错的小县城或者小镇住下来,慢慢感受当地的美景和文化,经济实惠。待腻了,继续启程……趁着身体还行,在当地做点小生意,养老赚钱两不误。
直到身体动不了了,择一处灵秀之地,报团养老,人生也该谢幕了。
将老未老的70后们,在人生最后的黄金几年,你们打算如何度过?
可以分三个阶段:生于1970-74年,1975-77年,1978-79年,具体分析!
第一年龄段,46岁-50岁。这个时候,父母健在也应该是70岁以上的年龄,所以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没有多陪老师走走,远近都行,公园逛出国游都可以,吃吃他们做的饭,聊聊小时候的事情。
基本都是孩子大学或者大学毕业了,给孩子指个大方向,可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折腾两年,不触及法律即可。自己可以退居二线,做些自己喜欢一直没有时间的事情,也可以二次创业,给自己10年时间应该还是会有很大的收获的。
第二年龄段,43-45岁,父母应该还是帮着照顾孩子和家庭的,可以自己多承担一些,让他们多些自己的生活,和老朋友跳跳舞,下下棋,给他们偶尔做顿饭,可能他们会感动的落泪,毕竟平时很少和你对话,也很少吃到你做的饭。
孩子应该大多是初高中阶段,处于青春期,混不吝的年纪,看父母都是仇人,你应该和孩子多沟通,有效的沟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带他们去看看世界,省的入歧途,你后半生追悔莫及。自己应该是最好的时候,事业稳定,这几年拼一把,可能是大的机会,开始培养些爱好,让自己过上健康的生活。
第三阶段:40-42岁,父母刚刚退休不久,孩子小学阶段,你自己还算轻松,但是如果前十年没有给自己打好基础,也许会经历中年失业。所以要赶快振作,能创业就着手干,再不拼机会就不多了,很多人都是这个时间开始创业,从毕业到40算工作还不到20年,从40-60岁刚刚20年,肯定可以给自己的晚年创造个不错的生活。
总之,人来一生不易,活的精彩些,只要真的努力工作、努力生活了,你老了也有的回味和咂摸,中年是最好的时候,青春不在了,老年未来时。经验经历都有了,不是开启人生最精彩的十年吗?
将老未老的70后们,在人生最后的黄金几年,你们打算如何度过?
将老未老的70后们,在人生最后的黄金几年,你们打算如何度过?与生活继续斗下去!
一.谈爱已老,谈死太早,谈钱没有。将老未老的70后,就年龄来说,四十岁到五十岁之间,就身体来说,一天不如一天,就感情来说,浪漫已经远去,就责任来说,上有老,小有小。身系家庭责任的70后,每天从睡梦中醒来,面对的,不是工作的压力,就是生活的压力,并不轻松!
二.所谓的“黄金几年”,需要我们继续拼搏。生活在油盐酱醋之间,感受着人世的酸甜苦辣,将老未老的70后,实际上正在负重前行,需要继续拼搏!只有继续拼搏,才能更好的尽到人子、人女的责任,只有继续拼搏,才能给孩子做好“铺垫”,给予他(她)更好的未来,只有继续拼搏,才能老有所养。
三.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是诗和远方!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 这样的惬意生活,对于大多的70后来说,还只是人生的向往,但是,我们需要这样的向往,毕竟,我们需要让无奈的岁月多一些“色彩”,我们也需要活得更激情一些,更开心一些!
结束语:七零后,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称谓,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思想、行为的概括,我们务实,我们有着理想!兄弟姐妹们,一起加油!
将老未老的70后们,在人生最后的黄金几年,你们打算如何度过?
76的飘过,儿子刚刚上高一,成绩还算优秀,父母岳父母相继离去。开了20几年的店铺还得坚持下去,虽然已经开始力不从心,还有4年,所有房贷就清了。回想起来,人生选择比努力重要,2000年我在北京,50万可以在二环买2居(还能贷款不限购),2001上半年我在深圳,东门步行街附近2居全款只要18万,下半年我在上海,闵行区不到2500,最终我还是回到了武汉。年轻时的任性现在才看出来,我同学的孩子基本都大学毕业了,他们已经开始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现在的年轻人,如果你这辈子打算结婚生子,那就快点再快一点,没事多赚点钱,去大城市立足。我还得慢慢熬,一直熬到儿子成家立业,我这些资产只能让他在我失去的城市里面换一套吧,余下的路只能自己去走了。这一辈子很累,不是在还贷就是在还贷路上。我和老婆商量好了,把儿子安顿好,我们就回到农村,住在我父亲留给我的老房子里面,退休金足够我们过体面的生活,我的任务就圆满结束了,祝福我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