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贾诩是三国中情商最高的人?
智商高,不如情商高!
三国杨修,本也是才傲之人,才思敏捷,洞悉一切,但太过自傲,在曹操面前摆弄才华,丝毫不顾及曹操的面子,最终落得个早亡的下场。
情商是一种笼络人心,明哲保身,审时度势的手段,三国之中情商最高之人,非贾诩莫属。 众所周知,武帝曹操是三国之中最“危险”的老板,一言不合就杀人。
曹操手下的谋士大多没有好下场,许攸、娄圭、荀彧、崔琰,都直接或者间接死在曹操手中,唯有贾诩能够善始善终,靠的就是高情商。贾诩的超高情商,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语言方面的智慧 ②看透人心的智慧 ③看破不说破的智慧(此乃明哲保身之道!)
故事一:
公元216年,60岁的魏王曹操深知生老病死乃人生常事,天命不可逆。
面对着自己一天不如一天的身体,曹操认为,是该讨论接班人的问题了。
曹丕城府深,手段狠,善于心计和伪装,有枭雄之气,曹植文才好,风流儒雅,深得曹操喜爱,有仁君的品质。
曹丕与曹植两位公子是最被看好的“接班人”人选,曹丕和曹植分别组成了幕僚团,两方势力为了储位人选明争暗斗。
当时,贾诩已经成为了副国级人物,曹丕特地拜访贾诩,企图拉拢、讨好贾诩。
贾诩深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曹操监视着,尤其是现在处于“储位之争”的特殊时期,干涉曹家内部斗争的下场只有死路一条,贾诩更加要谨言慎行。
贾诩看出了曹丕的用意,但又不敢得罪曹丕,于是贾诩说出了一段十分高明的话:“公子礼贤下士,老朽颇感敬佩,但心思应当放在工作上,魏王身体康健,你要好生孝顺,做好为子为臣的本分,才是大道。”
贾诩说出这番话的意义,其实是在点拨曹丕“不争即是争”的道理。
曹丕和曹植把好端端的亲情搞的势如水火,曹操本想立曹丕为储,但是曹丕急功近利、瑕疵必报的表现,让曹操很不满意。
贾诩变相的告诫曹丕,为人子要奉行孝道,不要至骨肉亲情于不顾,你老爹曹操还活着呢,他才是老大,决定权在他的手中,你笼络朝臣与曹植争的你死我活有什么鸟用? 贾诩这番话不露锋芒却处处暗藏玄机的话令曹丕茅塞顿开。
曹操在得知贾诩的话后也挑不出什么毛病。这便是贾诩在语言方面的智慧。
故事二:
曹操在立储的问题上,征求了不少大臣的意见,但贾诩却沉默不语,引而不发。 曹操虽然明面上喜欢曹植多一点,但是心中却暗许嫡长子曹丕。
曹丕心有猛虎,眼藏饿狼,深藏不露,虽不具仁主之魄,但却和曹操一样有着争雄天下的梦想。 曹植文采虽好,但为人优柔寡断,不善驾驭人心。
当今天下三分,属有诸葛亮虎视眈眈,吴有孙权伺机而动,天下大势尚未稳定,只有胸怀抱负的曹丕才是储位最适合的人选。
贾诩追随曹操整整二十多年,一眼便能看透曹操的心思,所以大臣们联合举荐曹植时,贾诩一言不发,当曹操曹的脸上有着不满时,贾诩同学举手发言了:“曹操老师,我刚刚在思考一个问题。”
曹操:“什么问题?”
贾诩:“老师可还记得,袁绍和刘表父子?” (袁绍和刘表都没有立嫡长子为储,最终导致内乱)
曹操是何许人也?人精。曹操瞬间便听出了贾诩的意思,哈哈大笑,大臣们也相继明白了过来,转而纷纷拥护曹丕。
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贾诩看穿了曹操的心思,用一个典故便说出了曹操不能说的话,一方面讨了曹操的欢心,另一方面帮助曹丕上位,成为了曹丕的恩人,可谓一石二鸟。
这是贾诩能够看穿人心,审时度势的智慧。
故事三:
曹操天逝,黑云密布,雷声大作,曹丕的脚下踩着累累白骨,站在王位前俯视众臣。
曹操并没有看错人,曹丕上位的第一件事,便是扩充军备,誓要完成统一大业。
(曹丕身体不好,易中天老师说是被曹操吓的,曹操最喜欢吓曹丕,曹丕想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所以总是着急出征。)
此时的贾诩已经官拜太尉,曹丕在准备宣布亲征的东吴前夕,询问贾诩对治理国家方面的意见。
贾诩虽然不同意曹丕出征,但曹丕心意已定,如果贾诩公然唱反调,难免会招惹事端。
贾诩十分委婉的对曹丕说:“臣认为战争和领土扩张不是首要任务,当下应先实行仁政,巩固人心和增强国力。”
说到这,贾诩就不说了。 其实贾诩看出了曹丕出征必然会失败,但他就是不说出来,果不其然,曹丕大败!
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文帝不纳。后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曹丕亲征东吴无功而返之后,突然想到贾诩当初的那番话非常有道理,又去问贾诩说出那番话的原因。
贾诩说:“一来,大王刚刚登上王位,朝中根基不稳,危机四伏。 二来,大王应该率先实行惠民政策,您刚刚登基就强召兵役,民心不稳,国家不安。 三来,刘备、孙权都是豪杰之人,诸葛亮、陆逊更是比水晶猴子还精,若发动战争,短期内必然难以取胜,稳定内政,笼络民心,才是当前的关键。”
曹丕恍然大悟,从此便对贾诩的话深信不疑。
所以说,有些人,有些事,看透未必要说透。这是杨修永远也学不到的!
贾诩这一辈子,把为人之道,为臣之道,玩的是淋漓尽致,贾诩在尔虞我诈的乱世中活了77岁才去世,不仅保全了自己,还保全了家人,若论情商啊,你我不足贾诩一道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