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家乡的镇里当公务员,是一种什么体验?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深深的体会,也有发言权;如果再有可能,尽量不要回自己老家乡镇当公务员,太麻烦。

我参加工作是1994年,在县直单位干了13年,由一般人员升职成了股长,在股长的位置上也干了好几年;由于我要求上进,但是本单位没有副科职数,只好下乡,提拔了一个副科,任乡镇党委组织委员,那一年是2007年,我35岁。

在乡里我负责组织工作,基本上在组织这块就是乡党委书记的代言人,所以和乡党委书记走的比较近,关系处的也比较好;在2008年,书记调走了,调到了我老家的乡镇任书记;在那里干了一年,有一天他给我打电话,问我愿意调过来吗,职务给我调整成副书记;我一听,职务提升了,当然愿意,于是我就调到了我老家乡镇任副书记,分管组织、宣传、纪检工作,负责信访工作。

到了老家乡镇,我工作上是如鱼得水,乡镇的情况十分熟悉,对各村的位置、大小、干部状况、产业基础等情况了解程度比生人强多了,工作开展起来很快,这也是书记把我要过来的目的;因为我对家乡熟,有些事由我出面就行了,尤其是信访工作。

我过来后主要工作就是负责信访工作,分管的组织、宣传、纪检工作下面都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委书记等人负责,不用我操心,有事给我汇报一下就行了,我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信访稳定工作上。

我刚到乡里,有几个难缠的信访案。我调过来以后,信访户一听是邻村的老乡,心里就觉得和我近,愿意让我处理,再说都是三里五乡的,都有亲戚朋友,按照辈分的话还能叫一声叔叔大爷;所以他们在我的调解下没有多久就达成了一致意见,不再上访告状。就这样我不到半年时间就化解了四五起难缠的老信访案件,书记对我的工作特别满意,为我以后升职成人大主席打下了基础。

尽管我在工作中开展的比较顺利,但是麻烦事也特别多,简直是应接不暇。我是本乡本土的干部,亲戚朋友们多,再加上乡亲们,都知道我在乡里当副书记,他们认为我是大官,大事小情都去找你办;不办还不行,合理合法的事情我当然能办,但是也有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事情,也让你办,比如不符合条件入党、办低保啊,这是原则性问题,绝对不能办,一旦办了容易引起上访告状,让我吃不了兜着走;我可不敢犯错误,结果这就得罪了人;他们就说我这小子不办事,还叫我舅舅呢,过年来给拜年来了,给他整点事!

就是类似这样的事,真的好多;他们不分时间,不分地点,有时候下班了晚上给你打电话,一打就是半天;有时候放假回老家陪陪老娘,知道了我在老家,就找到你家里,给你反映问题。唉,真是麻烦,但是麻烦也得憋在心里,不能露出来,还得陪着笑脸,因为人家找你是看得起你;经常是这样,你看做难不做难。

就这样我干了两年副书记,后来提拔成了人大主席;又干了一年多人大主席,由于身体原因,调回了县直机关任正科副局长。离开了乡镇,到局里工作,业务相对单一,乡亲们慢慢的找我少了,到城里找我也就是请他们吃顿饭,省事多了。

所以说公务员在本乡镇工作,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熟悉情况,一个是麻烦事多;假如让我再选择的话,我宁愿选择别的乡镇,不熟悉情况可以慢慢熟悉,但是麻烦事少啊;但是那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公务员要一切符从组织安排,自己不能选择。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吧,观点也十分明确,欢迎阅读我的文章,喜欢的欢迎评论点赞,谢谢大家[微笑][微笑][微笑]。

在自己家乡的镇里当公务员,是一种什么体验?

我是2001年毕业的重点大学本科生,也是我们县首批公务员公开招考进入乡镇机关工作的公务员,意想不到的是工作地恰好在我老家乡镇。

刚开始,我在镇农业办工作两年。然后,书记觉得到我工作踏实,文字材料进步很快,又是本地人。于是将我调到镇党政办任科员,2年后任副主任。期间,我主要负责书记的各种讲话材料,同时也兼顾服务镇长,与书记镇长的关系都不错。任党政办副主任2年后,也就是2007年,跟随老书记调到县劳动局当副股长、股长。

不到一年,老书记就调往市里。与此同时,我们镇原来的镇长提拔为书记,多次打电话给我,希望我调回镇任党政办主任。一开始我委婉拒绝,毕竟乡镇公务员调到县城不容易,而且当时我在县城认识了妻子并结了婚,也想安安稳稳在县城过平凡的小日子。

但是新书记不死心,跑到县城请我吃饭,用恳请的语气对我说“你熟悉了解乡镇工作,原则性比较强,又是本地人,是我心目中的党政办主任的唯一人选。就算帮我这个外县人,行吗。”这个新书记是外县人,之前在我们镇当镇长,我与他关系还算凑合。我当党政办副主任期间,处理书记与镇长之间的关系,我一向一碗水端平,从不搞团团伙伙、亲亲疏疏。 可能正是因为看中这一点,新书记才邀请我调回乡镇吧。

或许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或许是对乡镇工作有天生的感情,或许是老书记调到市里自己有些失落无助,我于是答应了新书记的邀请,又调回了乡镇担任党政办主任。之后的4年多时间,就是没日没夜的加班,办文办会写材料、上山下乡驻村、陪同领导检查等等,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办公室加班,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可以说,乡镇就是“五加二白加黑”“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日休息不保证”,而且这是常态。

由于我是本地人,熟悉了解本乡镇的民风民俗,熟悉了解本乡镇的经济农业发展情况,认识很多本乡镇的亲戚邻里,工作过程中有很多天生的优势。一些日常工作,根本不用书记和镇长作过多的指示要求,我就能把很多工作理顺了。说句夸张的话,很多棘手工作,书记镇长也得依靠我这个党政办主任去处理,甚至二位主要领导和其他镇领导的关系也得依靠我来协调。虽然书记镇长对我比较依赖,但是在他们面前,我始终谨小慎微,报告工作实事求是,既不凸显自己、邀功求赏,但也不刻意贬低自己、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

当党政办主任期间,书记、镇长以及镇领导班子成员对我工作都比较满意。在各位领导的大力推荐下,担任党政办主任4年后被组织提拔为党委委员,并继续兼任党政办主任。2010年,新书记提拔为副县长。2011年初,在新书记(副县长)的推荐之下,我调到了市局现在的单位,先后担任过办公室副主任科员、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主任、科长,2019年底晋升为现在的职级。

感谢各级组织,感谢老家乡镇的父老乡亲,感谢老家乡镇的原任领导,感谢老家乡镇的同事们,让我在服务老家父老乡亲中体现了个人价值,让我在艰苦繁忙的工作实践中锻炼提升了能力素质,让我在与基层领导、民众、同事相处交流中增强了做人做事品质,同时也让我在体制中走上了较高的平台。在老家乡镇当公务员,我最深刻的体会和感触有8点:

①地缘上有优势。主要是熟悉了解老家的民风民俗,熟悉了解老家的发展情况,认识很多亲戚朋友,工作起来有天生的优势。

②比较受人尊重。我们国家几千年的传统,认为在政府工作就是官老爷,甚至在本地就高人一等。亲戚朋友比较尊重你。

③领导比较依靠你。特别是在本乡镇当副镇长以上领导的,有很多棘手工作,镇主要领导一般都会安排你去协调处理。

④亲戚朋友求你办事的人比较多。农村就是这样,征地拆迁、小孩上学、看病就医等事,无论是认识的亲戚,还是不认识的人,都会人托人找到你。对一些不违反原则的事,能办的应该办好。我觉得这也是体现个人价值的一种方式。

⑤节假日值班比较多。领导认为你是本地人,同事觉得你是本地人,一到节假日,就会请求你帮忙顶班,真是不好推辞。谁叫你是本地人呢?其实也没什么,外地同事平时很少回家团聚,相互理解!

⑥必须真心实意为家乡服务。作为本地人,既是家乡的建设者,又是家乡发展的受益人。作为在本地镇政府工作的人,必须冲在一线、干在前面。

⑦有时候需要“六亲不认”。作为在镇府当领导的本地人,肯定有不少的亲戚朋友请求帮忙办事。这些事肯定有部分是违法的,肯定是不能帮的。此时,不能被道德绑架,应该坚持原则、守住底线,该拒绝的要拒绝,该解释的要解释。我当镇党委委员时,我亲堂叔请求帮忙不拆除违建房屋,就被断然拒绝,后来他在村里说我六亲不认,搞得我父母亲很没面子。

⑧必须清正廉洁。在老家当公务员,特别是乡镇领导,肯定会负责一些工程建设、征地拆迁、农业补贴补偿等工作,这些都涉及到巨大的资金利益,必须做到清正廉洁。“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作为本地人,如果被双规留置,肯定会被迅速传开,父母亲、妻儿子女将会承受很大的压力,也会被周围人耻笑。

有幸在老家乡镇工作,为老家父亲相亲服务,我认为这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在自己家乡的镇里当公务员,是一种什么体验?

我有一个高中同学,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在今年6月的市县换届中,他当上了县长的位置。

他大学毕业后,先是到县交通局工作,然后到县政府办当副主任,然后到乡镇当镇长。

当了镇长一年多之后,他又回到了县交通局,当局长。

当了局长后不久,在一次市里组织的选拔副处级领导干部的考试中,他考上了,安排到市交通投资公司当副总。

后来,他又到了市政府办公室,当副秘书长、副主任,对应市长的工作。

市委书记到了省里的人大当副主任,长到了副部长级。

市长接市委书记的位置,当了市里的一把手。

我那同学是少数民族,本来就是培养当县长的。

而且,我那同学完全有机会回到我们县当县长的。

是他主动跟市委书记提的要求,不要回自己出生地的县当县长,最后安排到了另一个县当的县长。

还是代县长的时候,他回到县里,和我们几位老同学坐了坐,见了个面,吃了个饭。

我们都很好奇,他为什么不愿意回到县里当县长,那多威风啊。

他自己也承认,确实是自己主动跟市委书记说不想回到本县的。

至于原因,他大致说了三点:

一是回到本县当县长,一定会有很多亲戚朋友同学找上门,要项目,要位置,要资金,你帮他们办嘛,很多是违反原则的,位置都危险;你不去办嘛,亲戚朋友同学说你当了官就看不起人家,说自己没有人情味。

二是回到本县当县长,作为一个40出头的县长,以前一起工作的老朋友、老同事还要当局长,当县长的人,最需要的就是各乡镇、各局局长在工作上的支持。而那些老局长都是老油条了,他们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还没什么,如果他们有所懈怠,你批评还是不批评呢?

三是我们县是全市最富裕的县,各方面都发展得比较好,也就是基础好,要想做出比前任更大的成绩比较困难,还不如到一个小县,更有发挥的空间,更容易出成绩。

辛酸职场写在最后:

1、在自己家乡的镇里当公务员,是一种什么体验呢?辛酸职场认为,大致和我那位当县长的同学是差不多的。

2、在自己家乡的镇里当公务员,如果当点小领导的,亲戚朋友凡是遇到点事,首先想到的就是找你,这样的情况会一直存在,想想也是挺烦的。

3、当然,在自己家乡的镇里当公务员也必定是有一些长处的。比如,认识的人多,做一些工作,特别是农村工作也是有便利的。

4、不管在哪里当公务员,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要能够做到心中装着百姓,自己清正廉洁,那去哪个地方当都是一样的。

我是专注职场领域的创作者,欢迎关注、点赞、评论!

在自己家乡的镇里当公务员,是一种什么体验?

最大的感慨是:假如能选择,最好不要去老家乡镇当公务员。

对这个问题,我还是相当有发言权的,刚通过省考上岸那年,就被分配到了我的老家。

那场县里组织新任公务员分配大会让我记忆犹新,时任县委副书记主持的会议,在会上说了一些振奋人心的话,他说“你下去到乡镇服务,要学会讲老百姓的话,要和群众打成一片......”

我当时听的热血沸腾,仿佛大展宏图的日子到了,散会后接我的人是老家乡镇的党委副书记,因为派出所的所长也在城里开会,于是我刚上任就享受一回警察开道,确实是威风八面,以前哪有这种待遇。

在老家乡镇当公务员的体验,主要总结了一下几点:

全方位了解家乡

虽然是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老家,但对家乡的了解,仅仅是自己家的那个村寨,以及周边几个村子,还有集镇的情况,甚至连乡镇政府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

后来到了乡镇政府工作,知道了全镇有多少村,有多少人,镇里主要发展什么产业等等,因为下村工作多,我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全镇的每一个村民小组,无论哪个村子我都能说出一大堆特色来,和哪个老百姓聊天都能聊上大半天。到本地工作以后,可以说对家乡更了解了。

乡亲们眼里的我

村民的思想还是比较落后的,我在家里备考公务员的时候,大家在背后议论我读个大学没有用,读完还不是回家啃老。后来我考上了公务员,甚至分到了老家乡镇,村民们又在背后议论,只是内容不一样了,说我家肯定找了什么关系,不然怎么可能端上铁饭碗。

当然,明面上还是说我很有出息,身边的邻居亲戚很“关心”我的工作,每次都问这问那,我在政府做什么工作啊,有什么好政策啊,谁谁家的低保是不是有关系啊等等。甚至有的亲戚开始请我到他家吃饭,会准备一些好菜,我没工作前十肯定不会请我的。人就是这么现实,我并没有那么多的不满,我知道他们请我吃饭,跟我客套或者加我微信都是为了日后能帮上他们一把,算是提前埋下个伏笔了,当然,能帮忙的地方我都是全力帮助的,比如为乡亲们解读政策。

这种感觉还不错,至少大家都开始注意到了曾经默默无闻的我,我了解了家乡,家乡的乡亲们也在渐渐地了解我。

我的苦恼

在老家乡镇当公务员当然也是有烦恼了,而且这个烦恼还不少。

比如,每次我回家,总有那么几个乡亲找到我反映各种问题,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寨子里的水井坏了,要我想办法争取资金修。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挺上心的写了报告,找到了水利局,总算把水井修好了。万万没想到,修水井的功劳早就被别人抢走了。

我以为这事就算完了,后来又有人来反映我们村的路不好,要我反映上去,甚至现在我到县里工作了,还要我把问题反映给县委书记,这可不是瞎闹的,也不是我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我就置之不理了,也深深地感觉到,举手之劳的事可以做,像这种超出能力范围之外的还是不要碰。

我甚至还碰到过同村的老乡拿着烟酒到我家搞小贿赂的,他想让我帮他家搞个危房改造的指标,我果断拒绝了,他家不符合条件,我一个小小的科员哪有那么大权力,就算有,肯定不会做。

在老家乡镇工作还有更尴尬的一件事,政府要做你家某个亲戚的工作,比如让地修路,工作做不通,最后就要你上。更有甚者,你家亲戚非法上访,屡教不改,要你去做思想工作,去接人,这种时候往往是最心累的。

信访的亲戚我没有,但不肯让地的亲戚有一个,我当时躲着没出面,这思想工作真心不好做。

总之,在自己老家乡镇当公务员收获还是挺多的,当然,可以选择的话,千万不要在老家当公务员,因为找你办事的人太多了,有理无理都找你,很心累。

在自己家乡的镇里当公务员,是一种什么体验?

我毕业之后就考上家乡的乡镇公务员,我个人最明显的感觉有两点。

一是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上确实有很多便利。

我工作的乡镇下辖十几个行政村,我老家就在其中一个,而且离镇区很近。

入职后,单位的宿舍还没有分配下来,我每天都可以坐乡村公交往返,花费的时间也不长。后来宿舍分配了之后,遇到天气好、工作不忙的情况下,我也可以很随意地回家吃饭休息。

后来安排值班,平时常用的物品来回取用也很方便。

工作上,整个单位百十号人,只我们一个村的就有十几个,还都是叔伯辈的,对我都颇为照顾,工作上时常提点帮助,遇到难题了跟他们一说,立刻就有解决的对策。虽说乡镇政府不会轻易发生欺生的事情,但在都讲究个“熟人关系”的大背景下,我还是很受益的。

二是平时也会有些受“熟人”之累。

其实在北方农村,一旦听说谁家孩子在机关上班,不出半年,整个村都知道了。我爸妈自己也说,感觉别人的消息都特别灵通,明明从未对外说起,别人仍然都知道了。

所以,平时帮忙打听点消息,捎带个材料、代缴社保啥的都是常事儿,不过,也不多。

有时候遇到自己村里的群众来镇上办事儿,我也很积极地代为领路,只要在能力范围之内,能帮则帮,帮不了的自然也会说明原因。

他们也都很体谅,估计从内心也认为,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帮不了啥大忙。

最开心的就是下乡,我姑我姨我舅分别都住在不同的村子里,每次下乡都能勾起我很多回忆,和村里的群众、村干部聊起农村,丝毫不陌生,融入地也很快。

至于其他的体验或者感受,也有,比如会觉得自己如果干得不好会给爸妈抹黑,还担心自己会被派去驻村等,但都没有上面的两点感触深。不过,后来考回市里之后,也就不怎么回原单位了。

在自己家乡的镇里当公务员,是一种什么体验?

我有位同学,大学毕业以后,觉得父母在,不远游,于是就回到老家考上了镇里的公务员。年前跟他一起聚会的时候,问他在老家当公务员是不是挺爽的?他说:痛并快乐着吧。我问啥意思?他跟我讲了几个故事,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痛?什么叫快乐?

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表哥就找他帮忙,看能否联系教育部门的人,打个招呼,让他表哥被评为“优秀班主任”,说这些荣誉称号可以帮助他表哥提为副高职称。这可把我同学难坏了,因为对于刚参加工作的他来说,哪里会有这么广的人脉资源?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吗?这事最终没办法,他表哥对他还挺有意见。

没过多久,他二舅又来找他,说他二舅的孩子想进某某县属国企,能否让我同学找找人,让孩子顺利进去。我这同学问了他领导和同事,可是谁都不认识那家国企的董事长,最终这事也只能作罢,弄得我同学的脸上也挺没有面子的。

后来,他三舅也来找他。说县里某某企业欠他几万块钱,希望我同学能从中撮合、斡旋,帮助他三舅把几万块钱要回来。我这同学也还是没办成。

最令我同学难堪的就是他所在的老家有一位跟他爹关系很好的朋友,想拜托我这同学在县城里面给他调剂一块建设用地。这朋友想花钱买下来,借以建设厂房。我同学一看这么大的事都来求他,直接弄得我同学不会了。说自己能力有限,真办不了!后来这朋友又找我同学,想买一套经济适用房,但是我同学问了问,这朋友根本不符合条件购买,所以这事也泡汤了。这两件事,都没办成,我同学和他爹在村里失了面子,成为了笑柄。说他啥事都办不了,真没用!

现在我这同学不仅仅在村子里没了面子,在家族亲戚中也都没了面子,因为好几位亲戚求他帮忙,他都没办成。我同学对我说:别人都以为进到体制内,成为公务员,能办很多事,甚至几乎没有不可能办到的事,可情况根本不是这样!你说我就是镇里的一名普通干部,我哪有那么大能量?我说我理解,接着就听见我同学唉声叹气,干了一杯53度的酱香酒。

那么在自己家乡的镇里当公务员,有哪些快乐呢?

第一,探望父母比较方便。离父母家近,父母在,不远游,能够经常带着伴侣和孩子回家探望父母。要是婆媳有矛盾,男人可以偷偷买点好吃、好用的,给父母送过去,这叫神不知鬼不觉。

第二,便于人脉关系的拓展。毕竟在老家,多多少少有一定的同学圈、朋友圈,多多少少容易拓展一些人脉关系,对自己往后的晋升提拔有好处。

第三,工作开展得心应手。毕竟是自己的家乡,对风土人情、村容村貌以及整个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管理等还是有一定了解的,知根知底,自然开展工作的时候,就容易一些,顺利一些。

第四,生活压力比较小。像我老家的镇,西红柿炒鸡蛋,7块钱一份;酸辣土豆丝、醋熘白菜3块钱一份;红烧肉,22块钱一份;一份孜然羊肉也才58块钱,量还不少,你敢信?我带父母到镇上吃饭,点了14个菜,才花了我200多一点。至于房价更不用说了,镇上的房子也就两三千块钱的事,县城里面的房子也才四五千块钱一平米,真是一点都不贵。我这同学别看在镇上,每年拿到手的收入比我少不了多少!而我呢?是在青岛,房价是上万的啊!相比之下,生活在老家的镇里,是多么舒服、惬意的一件事啊!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我,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