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尔巴尼亚为何疯狂修筑了36万个碉堡?

阿尔巴尼亚位于欧洲东南部,与意大利隔海相望,同时与希腊接壤,东临马其顿,东北是科索沃,北接黑山。

在阿尔巴尼亚曾经实施过一个重要的政策,被称为阿尔巴尼亚“掩体化”政策,时间主要是在1967年到1986年之间,这段时间的阿尔巴尼亚整整建造了数十万个碉堡,至于具体的数量,恐怕没人能够弄清,因为当时的建造任务属于极度保密,具体的数量便无从得知了。

阿尔巴尼亚的国土面积仅有28748平方公里,人口也仅有300万左右,为什么要费尽财力、物力、人力来建造如此繁多的碉堡呢?

对于这个问题,主流的观点认为这样的结果出现,是阿尔巴尼亚领袖恩维尔·霍查在位时的主导作用,但在笔者看来,这仅仅是阿尔巴尼亚建造数十万碉堡的直接原因。

而我们只要简单的回顾一下阿尔巴尼亚的历史,就可以轻易发现,霍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计划,或许是因为阿尔巴尼亚饱受入侵之苦,才使霍查要给予国民一个“堡垒”保护安全的想法。

早在公元前167年,阿尔巴尼亚便被罗马人攻陷,开启被入侵生涯的序幕,在随后的几个世纪当中,被入侵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在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欧洲历史舞台上,不论哪个民族和国家强大起来的时候,就会第一时间解放阿尔巴尼亚,同时也会在第一时间侵占阿尔巴尼亚。

历史悠久的阿尔巴尼亚,却从没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主角,而是频繁的与不同入侵者演绎同样的故事。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公元9世纪以后,这种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改善,在9-12世纪这段时间,分别被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和威尼斯共和国的统治。

在12世纪到13世纪曾经建立公国,短暂的独立之后,便再次迎来强大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从1385年军事入侵开始算,阿尔巴尼亚这一次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时间长达5个多世纪。

1912年11月28日,趁奥斯曼帝国统治虚弱期,终于起义成功,再次迎来独立,这一次独立得到国际认可,成功脱离土耳其统治,却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科索沃划归塞尔维亚,北伊庇鲁斯划归希腊。

毕竟阿尔巴尼亚的独立英、奥、法、德、意、俄六国承认的前提,必须还是对其能够拥有掌控力才行,想天高任鸟飞,从来都不是阿尔巴尼亚拥有过的权力。

一战爆发后,阿尔巴尼亚再次被奥匈、意、法等国军队占领,随后再次独立;

二战爆发前几个月,阿尔巴尼亚意大利人入侵阿尔巴尼亚,意大利战败后,德国又来到阿尔巴尼亚对其进行控制。

终于,1946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一任的领袖便是我们前文提到的恩维尔·霍查。

从以上的历史情况来看,阿尔巴尼亚的悠久历史中,甚至可以说是一部被入侵的历史,有过如此特别经历的国家,担心同样的事情会再次发生,这样的想法再正常不过,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恩维尔·霍查的“掩体化”政策中,有阿尔巴尼亚历史对其的影响。

阿尔巴尼亚先后与苏联、中国决裂,虽然在二战后与希腊停止战争,却依然没有放下戒心,霍查的政权一直怀疑,希腊具有侵占阿尔巴尼亚南部的领土的野心。

霍查对南斯拉夫的态度也处于紧张的防御姿态,他认为南斯拉夫有吞并阿尔巴尼亚的想法,想要将阿尔巴尼亚变成南斯拉夫第七共和国,并对南斯拉夫进行谴责。

霍查所领导的阿尔巴尼亚,似乎对外界有强烈排斥心理,他认为许多国家都对阿尔巴尼亚有巨大威胁,逐步进入一个固步自封的状态,为了寻求自我防护,霍查开始制定一些策略,其中便包含了闭关锁国,仅与奥地利和瑞典等中立国家进行贸易,海洋方面仅与意大利进行贸易。

同时限制私有财产和外国贷款,这一系列的做法,令阿尔巴尼亚进入了半封锁的状态,或许曾经被历史留下巨大创伤的阿尔巴尼亚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获得一些心理上的慰藉。

霍查在这些经济、外交策略的基础上,对于外国进行入侵的情况也无时无刻不在担心,也正是在这种防范心理的作用下,霍查的“掩体化”政策开始施行,具体办法是在全阿尔巴尼亚范围内大量修建碉堡。

“如果我们至少暂时放松警惕,或者至少至少减少与敌人的斗争,它们就会像蛇一样立即袭击,在您意识到之前,它会咬住您并注入毒药。”

阿尔巴尼亚修建的碉堡,不仅能够进行反击、自卫,而且可以达到防御敌机轰炸的作用,甚至一些坚固的大型掩体,可以防止核武器的攻击,当然,这种级别的掩体并不多,只够保护一些重要人物,更多的还是普通掩体。

在阿尔巴尼亚数十万的碉堡当中,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碉堡:

第一、普通碉堡;

这种普通的碉堡也被称为QZ掩体,其组成部分主要分为三种,第一部分是一个直径3米的半球形弧顶,混凝土制成;

第二部分是一个中空的圆柱形,用于支撑半球形弧顶,同时为2-3人提供掩体内的空间,当然,在其中也会储配一些武器弹药,因为这个QZ掩体设计有射击缝隙,可以对外进行作战。

第三部分是比圆柱形宽60厘米的外壁,用来保护掩体内部的圆形体,在空心圆柱体外侧与外壁之间的60米间隙中填满泥土,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炸弹的攻击。

第二、指挥碉堡;

这种指挥碉堡也被称为PZ掩体,这种掩体要比普通的掩体大上很多,不仅防御力有大幅度提升,其内部空间也大幅度提升。

PZ掩体的构造与普通碉堡差不多,但是它的固定半球却不是一个整体,因为体积更大,所以采取分片处理,一个弧顶分为12片,可以互相咬合,组合完毕的重量更是达到400吨左右之巨。

在掩体内部,还设置一个类似小房子的方形掩体,可以形成二次防护,一些贵重的指挥设备和弹药可以防止其中,确保安全。

第三、大型掩体

这种大型掩体基本都是以隧道的方式存在,隐藏在地下,而且建造过程中的保密工作非常到位,施工队只能参与其中一段的修建,按时交工以后,接下来的工作会由下一批工人修建。

至于位置保密则更简单,可以通过多种办法令施工人员不知晓其具体位置。

这种大型掩体主要的作用便是保护重要的人和物,据说这种大型掩体甚至可以防住核武器的攻击,当然,这只是一种设想,并没有经过考验。

霍查这种近乎偏执的思想下构建的数十万碉堡和掩体,并没有如他预测那般发挥作用,因为在此期间,并没有发生对外作战,仅仅在短暂的内战中曾经使用过。

如今的阿尔巴尼亚已经不同往昔,然而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碉堡却依然存在,不论是乡村、公路、甚至市区也会有一些碉堡存在,因为碉堡结构设计太结实,想要拆除需要付出巨大财力,索性也就不予理会了。

一些碉堡还被人利用起来,经营起了咖啡馆、旅店,还有仓库等等,也有一些闲置的碉堡,成为流浪汉和流浪狗的居所,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阿尔巴尼亚的碉堡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如今如阿尔巴尼亚旅游的人们会为之震撼,在临走的时候也会买一个碉堡手伴,来证明自己曾经到过这个充满传奇的国度。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尔巴尼亚为何疯狂修筑了36万个碉堡?

如果你去过东欧小国阿尔巴尼亚,相信一定会被阿尔巴尼亚一个独特的景象所震惊。倒不是说阿尔巴尼亚拥有多么璀璨辉煌的历史,多么优美秀丽的自然风景,而是小小阿尔巴尼境内无处不在的碉堡,小小的阿尔巴尼亚内部,居然存在着高达36万个碉堡。

阿尔巴尼亚

但凡去过阿尔巴尼亚,无论你在乡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在高山还是低谷,无论是在海滨还是滩涂,你都可以看到大量由钢筋水泥建筑而成的碉堡。

这种碉堡一般直径3~4米,主要建筑都修筑在地下,在地面之上,只露出一个如倒扣的锅一般的圆顶。这样的碉堡即便是毫无军事经验的普通人,也一眼可以看得出,它存在的目的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军事目的。阿尔巴尼亚为什么会在全国修筑如此之多的碉堡呢?

阿尔巴尼亚随处可见的碉堡

被称为“山鹰之国”的巴尔干小国阿尔巴尼亚是欧洲十分不起眼的一个小国,这个小国面积仅有2.8万平方公里,人口也仅200余万。无论在诸国林立的欧洲还是世界上,都是名副其实的小国。

不过,这个小国在中国却有着极高的知名度。而原因就在于,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与阿尔巴尼亚有一段极为密切而特殊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种种问题,中国与苏联的关系迅速由亲密无间变为互相指责。而苏联由于强大的国力和对于社会主义阵营巨大的影响力,当时,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几乎开始对于中国争相指责。

阿尔巴尼亚

不过,位于欧洲的阿尔巴尼亚却成了例外,在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的领导下,阿尔巴尼亚选择了支持中国,从此之后,阿尔巴尼亚与中国开始了密切的往来。

1971年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地位,阿尔巴尼亚也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对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帮助更多。

从1957年开始,中国对于这个人口不过200余万的小国开始了大力援助,短短20多年的时间,中国就给予了阿尔巴尼亚约100亿人民币的援助,中国的援助,从飞机、大炮到粮食、钢筋、水泥、机械设备,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

蜜月时期的中阿宣传

而阿尔巴尼亚的碉堡,正是在这一特殊时期建设而成的。

1946年,在苏联的帮助下,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因此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部分。

不过,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霍查却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作为一个人口仅百余万、面积只有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小国总统,按道理,他的生存方式应该是在大国夹缝之间小心翼翼地求生存,然而,霍查却不想如此,作为小国的领袖,他却有着一颗大国的雄心。

而且最牛的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小国领袖,霍查不但敢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势不两立,就连社会主义阵营的三大强国他也分别一一得罪。

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

霍查先是与苏联闹翻,站在了中国这一边,而在中国大力援助之后,由于阿尔巴尼亚过于贪得无厌,最终在1978年与中国反目成仇。这还不算,由于霍查内心始终存在的“大阿尔巴尼亚梦想”,最终,阿尔巴尼亚还与邻国、有“巴尔干之虎”之称的南斯拉夫也最终反目成仇。

如此能作死的霍查,对于自己的处境自然也心知肚明,因此,霍查自始至终一直极没有安全感。

而且,当时的国际形势确实十分糟糕,70年代,苏联正处于最巅峰的时期,美国由于越南战争的失利,国际社会上出现了苏进美退的局面。苏联四处出击、咄咄逼人。

社会主义阵营

美国虽然因为越南战争的失利而不得不退缩,但是,对于小小的阿尔巴尼亚而言,依然是无法比拟的庞然大物,美国也从未停止过颠覆阿尔巴尼亚政权的想法。

因此,由于自己的作死和严峻的国际形势,继中国提出“深挖洞、广积粮”的口号之后,霍查则提出了“提高警惕,严阵以待,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政策。

在这种政策的指引之下,阿尔巴尼亚开始全国总动员,集结全国的物力、财力、人力,用于在全国修筑碉堡。

阿尔巴尼亚地势

阿尔巴尼亚在全国修筑的碉堡,堪称世界碉堡博物馆,几乎人类在战争中出现过的碉堡都能够在阿尔巴尼亚找到。阿尔巴尼亚的碉堡,有的修筑在房前屋后,有的修筑在广阔的田野,有的修筑在公路铁路旁,有的修筑在山顶上,有的修筑在海边滩涂。这些碉堡中有明碉,有暗堡,有密如织网的碉堡群,也有孑然独立的独立碉堡,有能够藏兵数百、长期坚守的大碉堡,也有只能容一人出入的单兵碉堡。

而且,由于当时阿尔巴尼亚国小民疲、工业实力十分有限,所以,当时阿尔巴尼亚修筑碉堡所用的钢筋水泥,相当一部分是还没有闹翻的中国援助而来的。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集结全国之力的阿尔巴尼亚一共修建了高达36万个碉堡。

阿尔巴尼亚修建的碉堡一共花了多少钱的?据说,当时平均一座碉堡的造价是250美元,所以,36万个碉堡总耗资高达1.75亿美元。

阿尔巴尼亚所在的巴尔干半岛

那么,如此庞大的碉堡群,对于阿尔巴尼亚意味着什么呢?有人做过这样的换算,据说如果将修筑碉堡的钢筋水泥和人力、物力、财力用于修筑房屋,那么,足够阿尔巴尼亚每个家庭建造一套标准两居室住房。

阿尔巴尼亚在全国修建碉堡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阵地战和游击战的方式,阻挡敌人的入侵。因此,这些碉堡修筑的极为坚固。

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阿尔巴尼亚也由社会主义国家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而这时候,这些碉堡随着阿尔巴尼亚政府提出融入欧洲的政策而变得毫无作用,甚至成为国家发展的障碍。

阿尔巴尼亚位置

因此,阿尔巴尼亚人开始试图将这些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碉堡拆除。然而,由于这些碉堡大部分修筑在地面之下,又不惜使用大量钢筋和水泥,修筑的十分坚固,变得十分难拆。

当时,在科索沃驻扎的北约部队曾帮助阿尔巴尼亚拆除碉堡,各国军队动用了推土机、吊车、挖掘机等重型设备,费了偌大的力气,却才清除了几百个碉堡,也可见这些碉堡之牢固。

也因此,由于这些碉堡太过坚固,又遍布全国,数量过于庞大,时至今日,阿尔巴尼亚的碉堡大部分仍存在。

碉堡

那么,这些碉堡如今都用作何处了呢?

有的人将碉堡改造成了房屋,开始筑起了极具特色的碉堡屋;有的人将碉堡加上了门锁,成为了私人的仓库;有的人则颇有商业头脑,将位于市郊的碉堡做了一番装饰,成为了对外开放的碉堡酒店;也有一些碉堡则作为了与西方国家联合军事演习之用。当然,绝大多数碉堡由于位置偏远,环境恶劣,实际作用十分有限,仍默默地匍匐在大地之上,成为了废弃建筑。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尔巴尼亚为何疯狂修筑了36万个碉堡?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升米恩,斗米仇。”,指的是太多的付出,往往反会激发出对方心中的恶。意在告诫世人,济人可一时而不可一世。咱们可以去帮助人,但不可使其对自己产生依赖性之恶习。

上世纪的阿尔巴尼亚,便是咱们当滥好人的一个最大教训。

阿尔巴尼亚是一个欧洲国家,位于有着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阿尔巴尼亚是个小国,其国土面积只有2.8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就280万左右。这个国家地理环境恶劣,全国多是高原山地,气候频繁干旱,所以农业发展水平很低,再加上土地贫瘠,缺乏矿产资源,阿尔巴尼亚的发展一直都很差。

种种因素,导致阿尔巴尼亚经济水平很低,2019年,阿尔巴尼亚GDP只有152亿美元,人均也只有5500美元,连咱们国家一个二线城市都比不上,是欧洲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所以,如今的阿尔巴尼亚,只是欧洲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国、存在感很低,估计许多国人听都没听过。

但是,对于许多老一辈中国人来说,阿尔巴尼亚却是一个十分熟悉的国家、在上个世纪下半叶,阿尔巴尼亚在咱们国家的名头非常响亮。当时阿尔巴尼亚和我国的关系非常亲密,堪比现在的巴铁。阿尔巴尼亚曾一度被咱们称为欧洲的灯塔,双方的交流很密切,诸如《山鹰之歌》、《地下游击队》等阿尔巴尼亚电影,曾在我国风靡一时。

关于阿尔巴尼亚和咱们中国的渊源,也是说来话长。历史上的阿尔巴尼亚作为一个欧洲国家,和远在东亚的中国相隔万里,国际影响力又很一般。原本两国是很难有什么交集的,但是二战之后的阿尔巴尼亚,成为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咱们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双方的关系有了发展的可能性。

当然了,最初阿尔巴尼亚和咱们的关系并不亲密,他们抱紧的是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的大腿,对于二哥则是没多大印象。但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南斯拉夫的影响,阿尔巴尼亚和苏联的关系逐渐恶化,于是便想起了二哥。而当时中国也和苏联的关系也已经破裂,于是这两对难兄难弟走到了,报团取暖。

当时中国因为同时交恶苏联和美国两大阵营,在国际上压力很大,所以对于阿尔巴尼亚这个朋友非常重视。中方将阿尔巴尼亚视为“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并且对阿尔巴尼亚开启了长期援助模式,成为了阿方最大的援助国。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1954年到1978年的二十多年里,我国一共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价值100多亿人民币的援助。要知道当时他们国家也就200来万人,这意味着,阿尔巴尼亚得到了中国人均4000元人民币的经济援助。当时的4000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那时候,咱们国家的处境也很艰难,纯粹是老百姓们节衣缩食,勒紧裤腰带省下来的援助,可以说是尽力了。

此外,中国还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了大量的物资,装备和技术,甚至派遣专家前往阿尔巴尼亚,帮助其培训技术人员,指导工程建设等等。

如今阿尔巴尼亚遍布全国各地的碉堡,其实就是在那个时候,依靠咱们国家的援助建立起来的。当时阿尔巴尼亚失去了苏联的庇护,自身又处在巴尔干半岛这个欧洲火药桶上,周边强敌环伺,诸如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等邻国,或多或少都和阿尔巴尼亚有些矛盾。这无疑让弱小的阿尔巴尼亚生出了强烈的危机意识,他们本着“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思想,全民皆兵,在全国范围内修筑了大量的碉堡工事,用以应对日后可能到来的战争。

造碉堡事关国家存亡,阿尔巴尼亚自然不会马虎,消耗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不仅造得多,而且造得好,全部都是优质的钢筋水泥建造而成,平均造价高达250美元,全国几十万座碉堡,总耗资达到1.75亿美元以上。而阿尔巴尼亚一穷二白,工业水平落后,造碉堡的资金和材料,大部分来自于咱们国家的援助。

只不过,这么多年下来,这些碉堡始终没有派上用场,其中大部分已经被废弃,成为了阿尔巴尼亚国土上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面对咱们国家的大力援助,阿尔巴尼亚自然也是懂得投桃报李,长期和咱们站在同一战线上,在国际上为中国发声。

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案被通过,阿尔巴尼亚作为决议案的发起者之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老一辈人常说,咱们是被阿尔巴尼亚等国“抬”进的联合国!这也是阿尔巴尼亚和咱们国家友好关系的一大见证。

不过,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阿尔巴尼亚虽然是咱们在国际上的好帮手,但其自身发展是在太差。咱们国家对其援助了二十多年,可阿尔巴尼亚始终是扶不起的阿斗,一直没能发展起来。而且常年的援助,让阿尔巴尼亚对中国产生了依耐性,他们把援助当成了理所当然的外交筹码,不断的向中国索取。

其领导人霍查曾对中国驻阿大使这样说:

我们向你要寻求帮助,就像是弟弟跟哥哥求助一样,你们有的,我们阿尔巴尼亚也要有。

最不能忍受的是,他们并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援助,产生了大量的浪费。建设数十万的碉堡也就算了,毕竟是为了国防。可咱们援助的许多设备和物资,常常因为都他们疏忽而被损坏或者浪费,当咱们的工作人员出言提醒时,他们却不以为然。这其实已经非常让人寒心。

而随着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感觉到背叛的阿尔巴尼亚大加指责中国,使得双方关系开始降温。最终在1978年,开始将重心放在自身经济建设上的中国,决定停止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这下阿尔巴尼亚坐不住了,他们已经习惯了中国的援助,如今说不给就不给了,自然就开始怨恨起了中国。霍查更是在公开讲话中公然把中国列为主要敌人,翻脸比翻书还快。

这就好比街边有一个乞丐,你二十多年来,每天都在给他施舍,突然有一天,你想不给了。这本来没什么问题,因为那是你的自由。但是这个乞丐却不答应了,气冲冲的质问你,为什么不给我钱了?

这显然不讲道理,所以“升米恩,斗米仇。”,济人可一时而不可一世。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尔巴尼亚为何疯狂修筑了36万个碉堡?

阿尔巴尼亚人口只有280多万,面积只有28748平方公里,但是这个蕞尔小国却遍地都是碉堡。

据不完全统计,该国共有大大小小的碉堡36万个!

难道他们都疯了,修这么多碉堡干什么?

阿尔巴尼亚人听到这个问题,估计也是一脸的无奈,他们也不想这样做,都是冷战惹的祸。

1945年,给人类带来浩劫的二战结束后,世界没有迎来真正的和平,而是迅速进入漫长的冷战。

二战后世界格局进入两极化,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形成了美苏两大阵营进行对峙。

实行资本主义的国家,加入了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加入了苏联为首的东欧阵营。

加入美国阵营的国家,受到了美国的经济援助,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美国对他们拼命拉拢;加入苏联阵营的国家,却像童养媳一样受斯大林的气,大事小事都要听命于苏联,一不听话就要被修理。

比如在1956年,苏联就出动大军入侵匈牙利,将坦克开到其首都街头,血洗布达佩斯,推翻匈牙利合法政府,建立起一个亲苏政权。

这样一来苏联的小兄弟不乐意了:大家入伙是为了抱团取暖,抵御西方威胁,让人民过好日子的。大家跟着苏联,不但没有尝到甜头,反而要任人摆布,吃尽苦头。

一气之下,南斯拉夫的强人铁托跟斯大林闹掰,转而向美国靠近,寻求援助。美国非常慷慨,给南斯拉夫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经济和军事援助。

而同在巴尔干半岛,跟南斯拉夫接壤的阿尔巴尼亚却非常纠结,他虽然非常害怕斯大林,但不愿跟苏联闹翻,更不愿投靠美国,在那举棋不定。

可是接下来苏联人又如法炮制,在捷克斯洛伐克上演了一出好戏,让阿尔巴尼亚彻底对苏联失望。

苏联在入侵匈牙利之后,尝到甜头,更加有恃无恐。

1968年8月20日,苏联出动50万大军,数千辆坦克,入侵了自己另一个盟友捷克斯洛伐克,一夜之间占领了这个只有12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并且逮捕了不听话的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杜布切克。

苏联钢铁洪流扫荡捷克斯洛伐克,让整个欧洲都瑟瑟发抖,阿尔巴尼亚人领导人恩维尔霍查更是成了惊弓之鸟,感到了深深的恐惧;如果不采取积极应对,杜布切克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

于是恩维尔霍查痛下决心,于1968年9月13日宣布退出苏联当老大哥的华沙条约组织,全面倒向亚洲另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寻求经济、军事援助。

与此同时,恩维尔霍查在全国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号召全国上下积极备战,以应对苏联可能的入侵。

阿尔巴尼亚遍布全国的几十万个碉堡,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修建的,

这些碉堡规格不一,有大有小。

小的直径只有2、3米,里面之后能容纳一个或者两个士兵;外形是半椭圆形的,像个蘑菇;据说这样的外形设计非常科学,它可以将敌人发射的子弹反弹回去。

而那些大一点的碉堡,也是半球形的,里面空间非常大,直径可以达到6米;更大的碉堡,直径可以达到8、9米。

由于阿尔巴尼亚没有什么资源,工业基础薄弱,经济非常落后,修建这么多的碉堡,经济上实在是力不从心。

但是由于阿尔巴尼亚找到了坚强的盟友,钢筋不用愁,水泥也不用愁,就是运送碉堡的汽车也不用他们发愁,全都是盟友无私援助的。

为什么碉堡还要运送呢,因为苏联威胁迫在眉睫,碉堡必须尽管修建。为了加快速度,提高效率;中小型的碉堡都是在大型工地预制好之后,用汽车拉到目的地。

其实阿尔巴尼亚修建的碉堡,实用性很低;尤其是那些小型碉堡,放在四周没有任何依托的街头,广场或者野外,跟外界没有联系,发生战争时,后勤供应都是问题。

而且小型的碉堡,受体积限制,防御性很差,一发迫击炮弹就能让它飞上天。

但是病急乱投医,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威胁,恩维尔霍查没有什么妙招,也只能这样了。

如今冷战早已成为历史,欧洲上空的火药味烟消云散,阿尔巴尼亚的碉堡,也就只能当做观赏景点用了。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尔巴尼亚为何疯狂修筑了36万个碉堡?

位于巴尔干半岛上的阿尔巴尼亚,是一个狭长多山的小国。它南接希腊,北临黑山,东靠马其顿,领土面积只有区区2.8万平方公里,人口也仅有三百多万人。

但令人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弹丸之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他们在其境内竟然修建了多达36万个碉堡。这些碉堡一般直径三四米,主体位于地下,在地面之上,只露出一个倒扣铁锅一样的圆顶。

(“碉堡之国”阿尔巴尼亚)

这些碉堡留存至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它们的作用只有一个,那就是军事目的。令人疑惑的是,狭小的阿尔巴尼亚,为何会修建如此之多的碉堡呢?

一、倔强的巴尔干小国。

阿尔巴尼亚面积狭小,人口较少。虽然资源丰富,但苦于无力开采,一直以来不仅经济落后,国力弱小,军事上也毫不起眼。

但令人佩服的是,这个巴尔干小国却很有个性,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号称社会主义国家的阿尔巴尼亚,竟然敢和冷战的美苏大国同时叫板,真可谓倔强的巴尔干平头哥。

要知道在当时,许多小国为了活得更好,纷纷选边站站队,希望生活在大国的荫护之下。但阿尔巴尼亚却很有气节,不仅敢于和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苏联对抗,还敢于直接和作为资本主义老大的美国公开叫板。

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和苏联的关系迅速由亲密变为相互指责,整个社会主义阵营跟随苏联的其它国家,几乎一边倒站到了苏联那边,对我国争相指责。但欧洲小国阿尔巴尼亚却与众不同,在霍查的领导下,选择站到了中国一方。

作为一个地区小国,按道理,应该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小心翼翼生存才是。但霍查却有着一颗大国的雄心,他不仅和苏联唱反调,还公然得罪美国。最后,他甚至和一直援助他的盟友我国,以及有着巴尔干之虎的南斯拉夫,也一并闹翻了。

(阿尔巴尼亚前领导人霍查)

二、广建碉堡时刻备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正处于巅峰时期,美国由于越南战争国内乱作一团,冷战的平衡格局被打破。苏联步步紧逼,四处出击,天天向阿尔巴尼亚发出战争威胁。而美国也欲抢先下手,颠覆霍查培养亲美势力。

霍查深知自己的作死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下场,因此一直缺乏安全感。于是喊出了“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御敌于外”的口号。

在防范美苏军事进攻政策指引下,阿尔巴尼亚全民动员,集结全国的物力、财力、人力,在全国修建用于地面防御战的碉堡。

这些碉堡有的矗立在房前屋后,有的卧伏于田间地头,有的隐蔽于海边滩岸。它们既有明碉又有暗堡,还有连为一体的碉堡群。

有军事专家表示,阿尔巴尼亚境内的碉堡,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碉堡博物馆,几乎战争中出现过的碉堡,在这里都能找得到。

但是,当时的阿尔巴尼亚国力疲软,经济落后,根本没有修建如此浩大工程的工业能力。幸好在没有和我国闹翻前,他们从我国争取了大量的水泥和钢筋援助。此后,他们集全国之力,在长达十几年时间里,修建了多达36万个碉堡。

阿尔巴尼亚修建这些碉堡,总共耗资达1.75亿美元,平均每座碉堡花费250美元,这对于连温饱尚未解决的小国来说,实在是劳民伤财之举。

(随处可见的碉堡)

三、沦为发展的障碍。

霍查修建这些碉堡的目的,是希望利用它们,来抵抗敌人的侵犯,所以它们被修得非常坚固。不过直到霍查下台,这些碉堡都没有派上用场。

东欧剧变后,阿尔巴尼亚投向西方,这些钢筋水泥构筑的碉堡沦为废墟。由于它们遍布在田间原野,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成为发展的障碍。

于是阿尔巴尼亚人,又不得不费尽心思,再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这些碉堡进行拆除。但由于它们大多建于地下,再加上修筑得十分牢固,因此拆除它们并不顺利。

据负责拆除的士兵透露,拆除这些碉堡,除了要耗费大量的炸药,还要出动推土机、吊车,挖掘机等大型机械设备。但即使如此,几年间完全拆除的碉堡,也只有几百座。

后来政府干脆将这些碉堡,卖给有兴趣的民众。于是这些过时建筑,有的成了私人仓库,大有的被装饰成碉堡酒店,靠近边境地区的则留用军事训练或演习之用。但绝大多数,都趴在荒山野岭,成为历史的印记。

(参考资料:《“碉堡王国”阿尔巴尼亚》)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尔巴尼亚为何疯狂修筑了36万个碉堡?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阿尔巴尼亚是欧洲最小的国家之一,全国领土面积只有2.8万平方公里,地形多是高原和山地。这个国家的土地除了长野草,啥也不长。因为地底下全是石头。这样国土环境,使阿尔马尼亚稳居欧洲最穷国家的前三名。若问阿尔巴尼亚最出名的是什么,当然是碉堡。2.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陈列36万多个碉堡,是什么概念,阿尔巴尼亚有多少人口,也就300万,10个挤一间,阔阔有余。这个国家从东到西,从远到近,全是碉堡。

当然,我们对阿尔巴尼亚的印象,来自那段友谊的岁月。1960年坐稳苏联领导人之位的赫鲁晓夫公然指责中国,在赫鲁晓夫的带动下,整个社会主义国家阵营都在批评中国。唯一例外的是东欧小国阿尔巴尼亚,他们没有批评中国,反而旗帜鲜明的反对赫鲁晓夫的指责。这种雪中送炭的支持,令中国十分感动,中阿关系迅速升温。

从1954年到1978年,中国对阿尔巴尼亚进行了长达28年的援助。中国共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了142项成套设备、180万吨粮食、100万吨饲料、100万吨钢材、1000万吨的水泥。当年的阿尔巴尼亚国内资源匮乏,修这么多碉堡,全是靠中国的援助才修成的。在阿尔巴尼亚境内每平方公里就设有10个碉堡和长达400米的地下巷道。

最让人痛心的是,当年中国勒紧裤腰带援助阿尔巴尼亚的大量物资,却被阿尔巴尼亚人堆放在外面肆意的风吹雨淋,中国专家看到他们这样糟蹋援助物后,都心疼得直掉眼泪提醒他们不要随便浪费。但阿尔巴尼亚人却说,坏了没有了,也没有关系,中国再给就好。阿尔巴尼亚人不懂得珍惜别人的援助,从上到下都有不劳而获的思想,他们一直指望别国援助过日子。

那么当年的阿尔巴尼亚为什么要修这么多的碉堡呢?

一,为防止苏联入侵。

巴尔干半岛被称欧洲的“火药桶”,那么阿尔巴尼亚就是火药桶上的炮捻子。游击队出身的霍查领导阿尔巴尼亚人抵抗二战的侵略者,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在霍查的领导下,阿尔巴尼亚先是反美,把欧洲强国惹了一遍,后又反苏。自从1961年与苏联闹翻后,苏阿两国关系一直处于冻结状态。

1968年,苏联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并逮捕其领导人杜布切克,捷克政府作出让步,接受苏联的“莫斯科协议”,而同一时间,距离捷克斯洛伐克1000公里之外的地中海小国阿尔巴尼亚反应很大。霍查感觉自己成了惊弓之鸟,说不定哪一天苏联的坦克会突然出现他的面前,而他没有任何靠山可以依靠,东西的两大国,全部让阿尔巴尼亚惹臭了。从1968年起,阿尔巴尼亚制定了一个在全国修建75万个碉堡庞大防御计划。到了1986年修建了约30多万个。

二,领导人霍查的任性。

霍查领导下阿尔巴尼亚在国际上处处树敌,而在国内实行铁腕统治,他在阿尔巴尼亚统治41年,因为他个人害怕苏联的入侵,而在全国进行修建碉堡,举全国之力,借用外援修建几十的碉堡。其实修建一处碉堡的费用不低建一栋别墅小楼,如果把这些东西全部用改善民生上,那么阿尔巴尼亚,也许早就脱贫了。

霍查在阿尔巴尼亚实行法律连坐,只要敢于提反对意见者,立马抓进监狱,亲戚朋友全都跟着受罚。全国最多的是便衣警察,对阿尔巴尼亚人进行监控。这一切都在说明,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任性胡为,在全国修建那么的碉堡,让阿尔巴尼亚人都住进碉堡里面,与世界文明隔绝。同时,也在说明阿尔巴尼亚的体制严重僵化,当霍查提出修碉堡时,没有一个反对的声音,最终让阿尔巴尼亚变成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

那么修建这么多的碉堡有用吗。

你还别说,按照当年苏联的脾气,对于不听话的小弟弟都是要敲打敲打的,但阿尔巴尼亚退出苏联的领导的华约就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苏联修理过捷克斯洛伐克后,苏联国防部曾经算过一笔帐,拆了阿尔巴尼亚全国的碉堡需要40万军队,3000辆坦克,1500架飞机,占领需要用两年半,整个战争花费预计几百亿卢布,把整个阿尔巴尼亚卖了都不够。苏联只好忍了。

由于修建如此多的碉堡,使阿尔巴尼亚变成世界有名的碉堡之国。现在的碉堡已经严重制约着阿尔巴尼的亚的经济发展,使其耕地不成规模,城市扩建无法躲开,交通道路只能绕开碉堡。这么的碉堡,想要清除比修建的费用更高,无奈的阿尔巴尼人只能守在碉堡外面,无所事事看着这一眼望不到边碉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