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生前预言,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两士争衡不久自死。二火意指什么,两士指的哪两人?
诸葛亮凭借用兵,位列武庙十哲,神机妙算无人可比,预测之术也留下了许多的经典传奇。在诸葛亮生前,曾经谈及蜀汉的防务事宜,其观点独特新奇,当时的蜀汉诸将皆认为蜀汉之防务之重在剑阁,独独诸葛亮认为蜀汉的防务之重,在于剑阁不假,而重中之重则在于阴平,并且在阴平一带留下了一个石碑,上书“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两士争衡,不久自死。”
大有深意的前半句
自从此碑竖立在此以来,多有蜀人揣测丞相之意,希望能够参悟一些天机,延续蜀汉基业。多年以来,猜测之人众多,能够参悟出道理的人却一个都没有,久而久之,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的哑谜,是故弄玄虚之举,许多人早就把他遗忘,不再提起了。过了许多年以后,刘禅甚至也觉得诸葛亮其实也没那么厉害,他不在了,他刘禅不照样好端端地维持了蜀汉好多年吗?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刘禅将诸葛亮派遣驻守阴平的一千驻兵给撤除了,他认为驻防阴平,简直就是在浪费军费,这样的凶险之地,鸟飞来都困难,又怎么会有人能过来呢。
公元263年,蜀国改年号炎兴元年,这一年,司马昭三路大军伐蜀,蜀汉迎来了建立以来最大的危机,面对邓艾和钟会率领的大军,姜维不敢力敌,据守剑阁,利用险峻的地形采取防守姿态。
这一年的年号为“炎兴”,时隔几十年的时间,早没人记起诸葛亮曾经在石碑上刻下的文字,第一句“二火初兴,有人越此”,其实在这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应验,“二火初兴”中的“二火”正是一个炎字,“初兴”正是指炎兴元年。如果有一个人能够想起诸葛武侯的这句话,也许蜀汉还不至于过早的灭亡。
炎兴元年元年,曹魏政权举兵攻打蜀汉,但是蜀汉易守难攻,姜维坚守剑阁,一时间也很难有所突破。就在这个时候,魏国将领邓艾,提出带2000精兵,偷渡阴平,直扑成都。这样的战术实在是太过凶险,因为从川外到阴平,几乎就没有道路,一路之上全是险峻,几乎是一条不可能走通的天堑。
钟会得知邓艾有此想法之后,他很支持邓艾,毕竟再凶险,最后死的人也不是他,他怕什么呢,而且这条路极难通过,等到邓艾无功而返的时候,再收拾他不迟,退一步来讲,即便邓艾偷渡阴平成功,2000人又能做什么呢?还能攻下成都不成?出于这样的考虑,钟会同意了邓艾偷渡阴平,自己带兵攻打剑阁。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邓艾带着两千精兵,经过重重艰难险阻,虽然有人员伤亡,但是大部分人居然真的成功偷渡到了阴平。到达阴平的邓艾看着险峻的地势,感慨道:“如果此处屯兵一千,即便有千军万马,恐怕也难以通过此地啊!”
正在邓艾感慨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一座石碑,上面刻着“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两士争衡,不久自死。”再一看落款,居然是诸葛亮亲笔。邓艾与司马懿关系颇深,他自然深知诸葛亮的厉害,看了诸葛亮刻在石碑上的字,他虽然有些担心,但此刻已经偷渡阴平,又岂有返回的道理呢?于是置之不理,继续进兵。
这样一来,正好应验了“有人越此”,也印证了诸葛亮曾经说的话,“蜀汉防务之重,在剑阁更在阴平。”只是蜀汉之人,无人能够认识到而已。
邓艾、钟会在劫难逃
邓艾在绵竹斩杀诸葛瞻,大军一路开到成都城下,本以为一场恶战在所难免的邓艾,却迎来了刘禅的开城投降,这让邓艾喜出望外,进城之后,一时风光无限,邓艾想到自己为了曹魏集团建立了不世之功,又有2000人奇袭阴平的绝世妙招,大喜之下,居然在成都行起了帝王之事,分封了刘禅与各位蜀汉旧臣,在蜀汉地区的人望瞬间提升,也正式代表着蜀汉政权正式灭亡。刘禅又命令姜维投降,姜维虽然心如滴血,却另有打算,打开剑阁,迎了钟会进城。
钟会率领大军攻打蜀汉,却被邓艾奇谋得逞,夺了首功,一时间钟会内心怒火膨胀,却又无可奈何,进城后与姜维把酒言欢,说了心中的憋闷。姜维投降不是真心,而是希望能够策反钟会重新复国,当他听到钟会的心里话时,知道机会来了,立刻对钟会说道:“邓艾居然分封蜀汉群臣,这不是谋逆是什么?”钟会一听,为之一振,开心地拍大腿,随后报告给司马昭,司马昭自然担心邓艾有心谋反,但是对邓艾还是有一定信任,而且刚刚立功,不方便降罪,就没有责难,准备等邓艾返回时再行计较。
钟会看到了司马昭的反应很不甘心,伺机再次责难邓艾。终于,邓艾给司马昭的一封奏章被钟会拦截,于是钟会派人模仿了邓艾的笔迹,修改了内容,多了一些狂妄之言。这一次,司马昭大怒,命令钟会将邓艾押送回来,同时派军队前来成都,原因是怕邓艾不伏法,前来帮助钟会。
“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钟会也不是傻子,知道司马昭也不信任他,于是派卫瓘去捉了邓艾交给他,派人押送给司马昭。姜维这个时候又发挥三寸不烂之舌的总用,说司马昭不信任你,你回去也是一个死,还不如索性造反算了,坐镇巴蜀之地,自己当皇帝。钟会其实早有此心,于是开始跟属下们商量,但是魏将多半不愿意背井离乡的造反,于是,钟会要造反的消息竟然走漏了出去,最后被胡渊集结本部人马连同卫瓘,杀进成都。一波带走了姜维和钟会。
看到这样的结局,卫瓘害怕邓艾回国之后,肯定会记恨他,以邓艾的功劳,回国之后封侯拜相根本不在话下,自己的小命可不就没了么?想到这里,卫瓘选择一不做二不休,派人追杀邓艾,了却后患。
至此,邓艾与钟会二人在建立大功之后,因为争功双双死去。再看邓艾与钟会的字,邓艾字士载,钟会字士季,这可不就是应验了诸葛亮石碑上的话语,“两士争衡,不久自死。”
邓艾直到临死之前,才再次想到了阴平石碑上,诸葛亮留下的16个字真正的含义,只是此刻已经太晚了。
诸葛亮生前预言,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两士争衡不久自死。二火意指什么,两士指的哪两人?
最近看到了很多有关于诸葛亮的内容,突然感觉诸葛亮是一个神人啊。不仅预言了自己死后几年的事情,甚至千年后的事情都能预言。而且每次预言,都是打了一个哑谜。
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两士争衡不久自死这句话既然是诸葛亮留下的,肯定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意义。两个火不知道指代的什么,有可能是司马炎的炎,先放在这里。初兴应该是刚刚开始的意思,两个火刚刚开始。
总不能说司马炎刚刚出生吧,那么三国时期有什么特殊时间,是和两个火挂钩的。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下,三国时期后主刘禅第4个年号用的就是炎兴。
也就是说在炎兴初年的时候,有人从这里路过。这里是哪里?从这两句话当中看不出来。不过很有可能是雕刻这两句话的地方。
两士说的应该是两个人,争横说的是一争高下。整句话就是说,两个人一争高下,没多久两个人都死了。那么连起来应该怎么理解?
炎行初年的时候,有人从这里路过。没多久两个人一争高低,然后都死了。先不管这两个人是谁,但是其中一个肯定从这里路过,或者两个都路过。既然诸葛亮刻了字,说明这个地方也很重要。诸葛亮临死前还在五丈原,不过对于四川的军事部署,他基本上都有参与过。真的要找这个重中之地,可能有点困难。
不过我之前也说了,这句话不能脱离掉时代背景。炎兴年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蜀国灭亡!而导致蜀国灭亡的这个人是谁?其中一个关键人物就是邓艾,此人字士载,已经有了一个士了。
有人越此——邓艾偷渡阴平那么前句的“有人越此”说的是不是他?还真的可能是,因为曹魏灭蜀的时候,有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偷渡阴平。而率领这支骑兵偷渡的人,正是邓艾。
当时钟会指挥曹魏的东路大军,和蜀国在剑阁准备展开一场恶战。但是古人云: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想要把它攻打下来并不简单。
当时的邓艾率领的是曹魏政权的西路军,他向钟会提出建议。如果自己绕道阴平,然后偷袭涪城,接着就可以直指绵竹和成都。剑阁要么是回援,要么是死守。不管他们选择哪种方式,赢的都是我们。
虽然说的是这么简单,但是阴平也是一个天险,根本就没有任何路可走。古人也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过总归是有办法的。毕竟这次去的是偷袭,所以邓艾只是选择了2千精锐。再绕到阴平的过程当中,邓艾大军确实损失了很多人。最后险之又险,终于来到了涪城之下。没想到还没有开始打,涪城守将投降,邓艾不费吹灰之力便拿下了涪城。
当然这里面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因为当时蜀魏大军直线南下,再加上姜维汉中失守退守剑阁。谁都看出来了刘婵不行,很多人都选择明哲保身。这个时候突然一只奇兵从天而降,守将当然选择投降了。
当时邓艾2000精兵,从此地路过的时候,看到旁边有一个石刻碑:
邓艾二千军整衣顿甲而行,忽见道傍有一石碣,上刻“丞相诸葛武侯亲题”字样,其文云“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这就是这句话的来历,其中的“有人”说的就是邓艾。当年诸葛亮还活着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全蜀之防,当在阴平”。可惜并没有人在乎他的话,当年诸葛亮还派遣1000精锐镇守此地,后来被刘禅撤掉。
占据此地之后,邓艾稍作休整,准备直指成都。后来碰到诸葛瞻,诸葛瞻本来可以固守城池。但是他认为蜀汉需要一场大胜仗,非得出来和邓艾打,结果把自己命打没了。刘婵知道了,也选择了投降。
两士争横——邓艾字士载,钟会字士季两士争衡又是合意?邓艾取得如此大功劳之后,开始有点飘了。竟然在成都就开始点兵点将,给刘禅封了一个骠骑大将军。要知道他也只不过是一个将军,哪里来的天子的权力?
尽管有这样逾越的嫌疑,但是司马昭念在他功高至伟,并没有对他立刻处罚。后来邓艾又再次给司马昭献言进策,可以把刘婵先留在成都,然后另外一边劝降东吴。邓艾认为东吴有了刘婵的前车之鉴,归顺起来就很容易了。
虽然他的眼光很长远,但是怕的就是有小人从中作祟。由于钟会和他一样也是负责进攻蜀国,没想到功劳基本上都被邓艾抢去了。于是钟会越想越不服气,所以在邓艾献给司马昭的信封中,篡改了邓艾的语气。
不过也是因为邓艾居功至伟,刚开始司马昭没有说什么。后来钟会说邓艾意图谋反,把他之前在成都的事情说了一遍。结果司马昭找了个理由,想要杀了钟会。没有了邓艾的阻拦,钟会成了功劳最高的人。
虽然他一直都在说邓艾意图谋反,实际上她才是那个意图谋反的人。此时他的手里面握有蜀魏20万大军,然而刚刚开始造反的时候,就被早已戒备多时的司马昭拿下。这也就是两士争横的说法。
诸葛亮生前预言,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两士争衡不久自死。二火意指什么,两士指的哪两人?
诸葛亮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最聪明的人之一,传说他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在民间传说中诸葛亮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哑迷,让我们耗尽无穷的心思,才勉强猜的出来。
今天我们就要说的是诸葛亮的一条著名预言:“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
这句预言是怎么来的呢?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第117回,在这一回中,司马家族已经展开了灭亡蜀汉的战争。但是,作为大军主力的钟会遇到了蜀汉军队的主力,在剑阁遭到了顽抗,无法前进一步。
这个时候作为偏师的邓艾想出了一条妙计,就是率兵偷渡阴平,直插蜀汉帝国的腹地成都平原。钟会经过仔细的思索之后,同意的这个计谋,让邓艾放手去干。
心动不如行动,邓艾立即展开了部署。这位老将不顾崇山峻岭,道路崎岖,不顾部下的伤亡,自己身先士卒,朝着阴平出发。
在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之后,这支人马费劲了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阴平小道,进攻成都已是指日可待。
就在这个时候,邓艾在路边发现了一座山寨,按照如此规模,至少这里曾经驻守了1000精锐士兵,而如此设计,便是诸葛亮生前所做的防范,就是为了防像邓艾这样偷袭的敌人。
只是在诸葛亮死亡以后,扶不起的阿斗就把这个兵营就被废弃了,这里的驻军也被撤销,这里成了不设防的地方,看到这座山寨,邓艾不得不对孔明的智慧感到无比佩服。
然而让他更为诧异的是,在这个兵营的隔壁树立了一块石碑:
“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落款是丞相诸葛武侯提。这便是这个预言的出处。
那么这句预言到底有什么含义呢?让我们来试着分析一下,很显然,二火指的肯定是炎,很容易让人想到后来一统天下的晋武帝司马炎。
其实,这里并不是指的司马炎,而是指后主刘禅的年号,刘阿斗做了40多年皇帝,使用了四个年号,就在蜀汉即将灭亡的时候,刘禅使用了皇帝生涯最后一个年号“炎兴”,这个意在使炎刘再次复兴的年号,竟然成了蜀汉帝国最后一个年号。
而邓艾偷渡阴平,这一年就是炎兴元年,和诸葛亮的预言,二火初兴暗中契合。
我们继续看下去有人越此,结合上文意思就是炎兴初年有人帅军经过此处,至于这个人是谁?
已经呼之欲出,那就是邓艾。邓艾,何许人也常年在三国志游戏中智力值88到90的猛人,他自然也解读出了这个意思,所以他对孔明更加钦佩。
至于后半句,邓艾却参详不出“二士争衡不久自死”,根据历史轨迹我们发现诸葛亮指的是二士争功这一历史事件。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作为当局者的邓艾对此自然无法参透。
当邓艾的大军包围了成都之后,成都城内无兵可守,后主决定投降,蜀汉帝国灭亡。邓艾就成了成都的太上皇,他自说自话,做了很多的决定,完全没有把中央放在眼里,这让司马昭非常的不满。
而钟会作为主帅对邓艾能够取得如此大的功劳,更是心怀妒忌。而蜀汉军队的主帅姜维为了恢复蜀汉帝国,利用钟会这种妒忌心理,挑拨二人的关系使他们水火不容。
钟会被姜维说动,下定决心处理邓艾,最终刚刚立下一个巨大功劳的邓艾莫名其妙地被杀害,而在姜维的撺掇之下,钟会也叛变了,但是他们两个无法控制手下的军队,竟然遭到军队的反噬,双双殒命。这正应了二士相争,不久自死的预言!
这句预言的可信吗?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会被诸葛亮的智慧所折服吧!但是我要说的是,这都是假的,这些都是小说家,为了体现诸葛亮的智慧而编造出来的。
有一点我们就能看出,在那块石碑上落款是丞相诸葛武侯题。武侯是诸葛亮的谥号,这是死了以后才拥有的荣誉,人活着的时候是不可能拥有谥号的。
就算诸葛亮能够预知未来,但他也不会乐意在落款上用自己的谥号,这非常不吉利。
这个预言只能博大家一笑,让大家茶余饭后多一个谈资而已,没有历史价值。
策神历史团队出品,关注一下吧!
诸葛亮生前预言,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两士争衡不久自死。二火意指什么,两士指的哪两人?
民间流传着很多诸葛亮的“谜语”,似乎只要是谜题就和诸葛亮有关,包括文中所说的这道。
所谓的“二火初兴”,二火指的就是“炎”,是指蜀汉最后的国号——炎兴(263年),而“两士争衡”,两士指的就是邓艾和钟会。
邓艾、钟会入川,蜀汉灭亡炎兴是蜀汉最后一个国号,只用了四个月,从公元263年八月开始,到十一月蜀汉灭亡。汉朝自刘邦开始,排除了秦朝短命的朝代,称汉朝是继承了周朝,以五行五德之说来看,周朝属火德,汉朝属水德。
到了汉武帝时期,又把秦朝加了进来,变成了周属火、秦属水、汉属土,之后王莽篡汉,宣传自己为木德,光武复国后,以火克木之说,定下了东汉为火德。而刘备的蜀汉一直打着汉室正统,而且东汉和蜀汉之间并没有发生过断代(全国政权易手),所以蜀汉依旧称火德。
刘禅最后制定的“炎兴”年号,有着炎刘再兴之意,不过年号制定后仅四个月蜀汉就灭亡了,所以是“二火初兴”,刚开始就没了。而“有人越此”,是因为这句谶言相传是邓艾越过阴平之后,在诸葛亮祠堂外发现的。
所以“二火初兴,有人越此”指的就是炎兴初年,有人会越过此处(阴平),这个人自然不可能是友方,而是敌人了。而“两士争衡”自然指的就是邓艾(字士季),钟会(字士载)了,争衡的意思就是互相争斗,说的也就是蜀汉灭亡之后的钟会之乱了。钟会是当时西征大军的主帅,而邓艾是副帅,可入蜀头功却被邓艾所夺,加上钟会向来有割据蜀地的打算,而邓艾就是他的最大的顾虑,所以钟会陷害邓艾谋反,用囚车把他押回洛阳。
之后钟会和姜维发动成都之乱(又称钟会之乱),囚禁了入蜀魏将,以郭太后的名号讨伐司马家,不过叛变最后失败,钟会、姜维、蜀汉原太子刘璿被杀,还在回洛路上的邓艾也被平乱的卫瓘派人杀了。
所以“两士争衡,不久自死”,就是指邓艾、钟会自相残杀,最后两人都死了。而钟会之乱从开始到结束,还不到一个月,也符合“不久”这一说法。
以上字谜只是诸葛亮众多谜语中的一个,准确地预料到了蜀汉灭亡和钟会之乱的事情发生。不过这故事的可靠性有多高,就不敢保证了。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诸葛亮生前预言,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两士争衡不久自死。二火意指什么,两士指的哪两人?
诸葛亮死前的预言,二火初兴指的是炎兴初年,两士争衡,指的却是魏国两位能力堪比姜维大将之间的龌龊事。
首先要判断一下二炎,很多人说是司马炎,笔者是不敢苟同的,毕竟司马炎虽然在这之后不久便迅速崛起,但在那段历史发生之前,魏国当政者依旧为司马昭。二火必定与炎有关,而在那时候,跟‘炎’这个字最为搭配的正是刘禅的第四个年号,炎兴初年。
二火初兴有人越此,意味在炎兴初年,有人从碑文所在地经过,而从那里经过的人正是邓艾,邓艾在魏国正面进攻蜀国却久攻不下的情况下,选择了出奇兵偷袭巴蜀之地,偷渡了阴平,打了姜维一个措手不及,所有人都以为那是一片险地,而魏国从那里出兵的能力近似于零,兵不厌诈,邓艾最终还是出奇兵将蜀国击垮了。
炎兴初年,邓艾将蜀汉的防御彻底撕破,刘禅也在众臣子打算拼死一搏的时候做出了投降的决定,蜀汉大业功亏一篑。
两士争衡又是什么呢?原来当时正面面对姜维的人是钟会,两人才能不相上下,而蜀汉式微,只需要守住剑阁就行,钟会在正面给蜀汉政权的威胁不可谓不大,邓艾虽说才是击垮蜀汉政权的功臣,但钟会的贡献又怎么可以轻视?两人之间注定将要为了功劳起一番争执。
为了稳住蜀汉政权,邓艾在拿下蜀国以后,封刘禅为骠骑大将军,分封了一大堆将领,同时上报给了司马昭,当时姜维带着益州地图投奔了钟会,在他看来,只有挑起钟会的野心,蜀汉政权才能继续经营下去,钟会不出意外的上了当,坐拥益州城,俨然自成一方诸侯,手握二十万蜀汉大军,谁人都动不了他。
同时钟会还上报司马昭,暗示了邓艾叛逆的心思,司马昭也没多想,找机会就将邓艾除掉了,而这之后,本该成为蜀地新王的钟会,却因为成都的内乱,被斩杀在了万军之中,而姜维也因为复国无望挥剑自刎。
一山不容二虎,钟会与邓艾两人同时才能卓越之人,但是同属魏国,还共同担任着进军蜀汉的职责,在拿下蜀汉以后自然会因为利益问题产生纠纷,两位大将之间争权夺利,最终的结局却是同归于尘土,当然,因此去世的名臣还有姜维,三位天纵之才在这一场纠纷中折戟战场,只留下一段历史。
诸葛亮生前预言,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两士争衡不久自死。二火意指什么,两士指的哪两人?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不光能够神机妙算用阴谋诡计打败别人,还能够准确预言自己死后的事情。“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两士争衡不久自死”这条预言就是典型例子。
在《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七回“邓士载偷度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这部分,就记载了邓艾发现的这两句话。在小说中,诸葛亮死的时候,是在五丈原,哪里本来就是蜀汉兵力的最前线。姜维当上大将军后,收缩防线,尤其是在汉中,几乎放弃了所有的防御关口,这样虽然节省了部分军费,却等于是门户大开,当魏军兵临城下时,蜀汉军队就只有投降的份了。
就是说,诸葛亮死后,蜀汉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恰巧的是,刘禅和姜维等人比较作死,蜀汉成为三国中最先灭亡的一个,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一切,诸葛亮都预见到了,却无力改变。能够洞察天机,却无力回天,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263年,魏国丞相司马昭派出钟会和邓艾两人,带兵20万对蜀汉发动灭国之战。钟会在剑门关被姜维死死缠住,邓艾则带领精兵2000从阴平偷渡蜀山,然后偷袭涪城、绵竹和成都指日可下。
邓艾偷袭的这条路,其实当初诸葛亮专门派出2000军队驻防在阴平。只可惜,这2000军队被姜维“集中兵力”为由撤走了。就这样邓艾轻取阴平,兵峰直指成都。
就在阴平,邓艾道旁发现了一块石碑,石碑上有诸葛亮留下的一句话“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两士争衡不久自死”。原文是这样的:
邓艾、邓忠,并二千军,及开山壮士,皆度了摩天岭。方才整顿衣甲器械而行,忽见道傍有一石碣,上刻:“丞相诸葛武侯题”。其文云:“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艾观讫大惊,慌忙对碣再拜曰:“武侯真神人也!艾不能以师事之,惜哉!”后人有诗曰:“阴平峻岭与天齐,玄鹤徘徊尚怯飞。邓艾裹毡从此下,谁知诸葛有先机。”
邓艾又由不得感叹,诸葛亮真是算得准啊!
这两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火,很明显是一个“炎”字,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炎”字有这样几种解释:
1,炎刘。
汉武帝之后,汉朝崇尚火德,所以有炎刘的说法,赵飞燕赵和德被人称作“红颜祸水”,其实就是取了“水克火”的意思。
很明显,蜀汉是炎刘,诸葛亮死的时候,蜀汉早已建立20多年,不存在炎刘初兴的问题。
2,司马炎。
司马炎是司马昭的长子,也算是司马家重要的继承人之一。另外一个继承人是司马攸,虽然是司马昭的儿子,却过继给了司马昭。司马炎和司马攸谁能继承司马家的家业,实在很难说。
司马炎在263年才27岁,尚不成熟,两年后父亲司马昭才终于决定让他当世子,当年继承父亲位置,不久后篡夺魏国政权,建立晋国。
就是说,在263年,并没有司马炎兴起的任何迹象。
3,刘禅年号“炎兴”
明清以前,很多皇帝特别喜欢换年号,刘禅也不能免俗。263年,刘禅改元“炎兴”,寓意汉朝兴盛的意思。可是,没想到“炎兴”这个词,在诸葛亮那里就是蜀汉的死期。
炎兴就是“二火初兴”,而“有人越此”,就是说诸葛亮预言到了有人会在263年越过阴平攻打蜀汉,蜀汉的死期就到了。
这一句话,邓艾应该是直接解读出来了,但是后一句没有解读。
二士争衡,不久自死。这里的二士,说的是邓艾和钟会两个人,邓艾字士载,钟会字士季。
二士争衡,不久自死。则是预言了邓艾和钟会会争夺灭蜀的功劳,不久后就会死掉。
邓艾在取得成都后,的确是人气值爆棚,在蜀汉当起了太上皇,甚至给刘禅封了一个骠骑大将军。对此,司马昭很是忌讳,却暂时没有发作。
邓艾虽然是直接灭亡蜀汉的人,可是军队的主帅毕竟是钟会。钟会招降了姜维后,认为可以依靠姜维和蜀汉的力量建立独立王国,而眼中钉就是邓艾。于是钟会告发了邓艾的违法行为,邓艾被押解到洛阳问罪。
就在钟会和姜维密谋在蜀汉自立为王时,魏军士兵发生哗变,钟会和姜维双双被杀。
诸葛亮谜语的几点质疑。这个谜语,我认为疑点有这样几个:
1,诸葛亮可以预见到蜀汉灭亡,为何连马谡失街亭和关羽失荆州无法预见?
2,邓艾这样急行军能够发现的石碑,为何蜀汉的人从未发现?
3,诸葛亮都预见到了蜀汉的灭亡,为什么没有具体的措施来阻止?
唯一可能的情况是“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
没有什么预言,所有的预言都是编出来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