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四川因为人口剧减,政府实行了“两广填川”,那为什么四川不说广东话?

可能很多人对四川的了解,都是停留在对蜀汉时期的了解,因为在那段时期,蜀地除了一位武庙十哲的牛人诸葛亮,也都知道,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拥有着沃土良田,民风淳朴。然而,四川百姓在历史上却多次经历战争,即便在蜀汉时期,也在被邓艾攻破成都的时候,对成都进行了三日屠城。

在明末清初,四川百姓因为战争以及张献忠的屠杀、虎患泛滥等原因,人口急剧缩减,吴三桂与清军的最终较量也在四川展开,这一切的一切,使得四川十室九空。到了康熙二十四年的时候,四川仅有92000人,一个省份的人口,竟然连同时期其他省份一个县城的人口都比不上,可见四川受害之深。

“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

早期,四川巡抚张德地就对康熙提出过,希望能够将逃难到外省的四川人遣回四川,使四川的人口得以充实,如此一来,耕地才不至于荒芜,四川才能够得到发展,当时康熙当时自己也忙得焦头烂额,对于四川的问题也只是下令解决,没有加大力度,可惜的是,逃难出省的四川人,根本就不愿意回去,如果回去的话,当年逃出来干嘛呢?

其实,这不怪四川人出逃,当时的四川甚至已经不适合居住了。就拿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的一个例子来说,当时的新任四川荣昌知县张懋[mào],高高兴兴来到了自己上任的地方,结果一进荣昌县就傻眼了,跟着他一起去的七个随从也傻眼了,这哪是什么县城啊,这不是一片荒地吗?面对长满了野草的县城,一行人都傻眼了,就在他们愣神的时候,居然窜出来几只大老虎,吓得众人赶紧逃命,但是人哪能跑得过老虎呢,张懋[mào]侥幸逃生之后,发现自己的5个随从竟然丧生虎口了。

从这儿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四川当时的情况,除了人少以外,还有极严重的虎患,衙门成了老虎的家了,知县却险些丧命,更何况那些百姓呢,这样的环境自然没人愿意回来。

荣昌知县张懋大难不死之后,赶紧把这些件事上报给了朝廷,此时,康熙也忙完了削三藩的事情了,腾出手来收拾四川的事情了。于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下旨鼓励各个省份的人移民四川,既然之前的遣回不行,这次直接改成“利诱”,凡是愿意移民到四川的人,不管四川的地有没有主人,谁占了是谁的。只要占了以后,勤与开垦即可。

俗话说得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这样的政策刺激之下,“湖广填四川”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刚开始执行的时候,移民四川的人不多,但是总会有那些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出现,他们抱着一丝改变人生的希望来到了四川,结果,他们早些到达四川的人,就真的改变了命运,至于如何改变,我给大家分享一个那个时期的事情,作为当时情况的缩影,便于大家理解。

在圣旨下达之后,有一位广汉的平民张连义率先移民到了四川,到了那里之后,他就立刻发现了一片荒地没人要,于是,张连义开始准备了大量的木头,类似圈地一样的形式,将2000多亩地都圈了起来,占为己有。可能你觉得不可思议,就这样就可以获得这么大一片的土地了?可是这样的事情就真实地发生在了那个特殊的时期。早些移民四川的人,哪一个人不是拥有几百亩的土地,甚至还有的人更多。例如,有一位湖广来的刘廷齐,他插占的地面积更大,大到了什么地步,一个月都巡查不完。令人咋舌。

“月余不能履其地”

这种插占的情况一直延续的几十年之久,到了雍正年间才开始逐渐无地可开垦了,但是古代的消息不灵通,还有好多人认为到了四川就会有很多土地呢,结果好多人在雍正时期还去四川,只是那里早没了随便圈地的事情了。

“湖广填四川”,望风移民四川的人很多,而两广之人占的比例也不是很高,从移民的整体来看,两广移民也就占到了移民总数的10%左右,除了两广之外,湖北,湖南,河南、山东,陕西,云南、贵州,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山西、甘肃等十多个省份都有大量人移民到四川。而且,在移民的人当中,还有很多人本身就是四川逃难出来的人。

尽管四川当年的人剩下的人不多,但是后来“湖广填四川”之后,四川返乡的人也不在少数。而且,“湖广填四川”并非是一次性移民四川百万余,而是经历了40多年才完成(严格来计算,时间还要更久远。),这么长的时间,很多移民过来的人都被四川本地人同化,当然了,也有一些人保留了本来家乡的口音,五湖四海聚集以后,又经历了几代人,能够保留家乡口音的人自然就极少了。

明末清初四川因为人口剧减,政府实行了“两广填川”,那为什么四川不说广东话?

谁说的?只是大家没有注意到罢了。

在历史中,四川有过两次人口大迁移。

第一次发生在明朝初期的时候,当时为了让人口接近灭绝的四川恢复曾经的人口数量,朱元璋就推动了在历史中被称之为湖广填四川的人口迁移活动,从湖南、湖北等省份迁移了不少人口到四川。

在那次移民活动的展开下,四川一直到明朝后期的时候,人口已经从明朝初期的几十万人重新发展到了几百万人的体量。

清朝时期的湖广填四川

第二次发生在清朝初期的时候,因为四川在战乱以及瘟疫的影响下只剩下了十来万人,所以为了能重新开发荒芜的四川,康熙皇帝就对四川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人口迁移活动。

在历史中,人们还是把这次人口迁移活动称之为湖广填四川,不过在这一次的时候,人口迁移的来源却不再仅局限于湖南、湖北,这次的移民人口来源非常广泛。

除了湖南、湖北之外,在江西、福建、山东、陕西、河南、贵州、安徽、江苏、浙江、甘肃、山西、广东、广西、云南等众多省份,都有不少人口被迁移到了四川。

说到这里大家要注意,在历史中从来就没有过“两广填四川”的说法,因为广东和广西两个省份在这次人口迁移活动中只占到了10%的比例,并不具备代表性,所以并不能将这次移民活动称之为两广填四川。

这次人口迁移活动之所以会被称为湖广填四川,主要原因是湖南、湖北两个省份的人口输送在这次迁移活动中占据到了主要比例,加起来一共占有25%,因此在具有代表性的情况下,才出现了湖广填四川的说法。

(湖广在清朝时期单指湖南、湖北,跟广东、广西没关系)

四川有说广东话的人

在各个省份的人移民到四川之后,他们的语言渐渐交融发展成了现如今的四川话,而在发展出四川话的过程中,也有一部分人保留了他们原住地的语言。

其中原本从广东迁移过来的一部分人就保留了他们从广东客家地区带来的客家话。

只不过因为说客家话的人比较稀少、大家平常很少接触得到,所以很多人就产生了四川人现在没有说广东话的想法。

如果大家对四川的了解更加深入、接触更加仔细的话,那么就会发现其实四川也有人说广东话。

当然,这广东话并不是指现如今的粤语、白话,主要指的是广东客家地区的客家话。

明末清初四川因为人口剧减,政府实行了“两广填川”,那为什么四川不说广东话?

大家好,我是沉沉,很高兴为你解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身有体会,我老婆是广东的,我是浙江杭州的。所以我们每年都会去广东,每次去的时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广东话。

在广东,虽然他们当地的小孩子上学,老师教的时候是讲普通话的,但是他们的普通话依旧是没有什么进步,一听就知道他们是广东人,口音很重。我一到丈母娘家,耳朵边就一直是嗡嗡的,完全听不懂他们的话。

我第一次到广东的时候,刚下飞机,准备去车站买票,一进到车站里,所有人都在讲广东话,我完全懵了,竟然不知道说什么了!

我和我老婆已经结婚五六年了,我老婆平日里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回到广东流畅的切换成了广东话。而我,每年都去广东呆上一段时间,始终还是一口普通话,完全没有办法讲广东话。

这是我的亲身经历,这就告诉我们,其实你在哪种环境里,你就会慢慢改变自己。虽然很多人移民到四川,但是,四川当地还是本地人多,他们之间的交流方式还是四川话,所以,移民进川的人,他们身边还是讲和他们一样的话的人,他们自然就不会讲四川话,但是,长时间下去,双方之间交流活动频繁,语言上还是会有影响,到时候,就看外省人被四川人“洗脑”,讲外省话,还是四川人成功“洗脑”外省人,让他们都讲四川话。一般来说,还是本地话占优势,因为本地的人多,他们的根在这里,文化在这里。

明末清初四川因为人口剧减,政府实行了“两广填川”,那为什么四川不说广东话?

作为四川人,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首先,并不是两广填四川,而是湖广填四川,湖广地区是今天的湖南,湖北地区。但清初向四川移民并非仅来自湖广地区,还有广东,江西,浙江等十几个省的无地贫民。第二,经历明末清初的战乱,四川民生凋蔽,但并非所有四川人都死于战乱和战后的饥饿,虎灾,流落至陕西,云贵,湖广等地的四川人达数十万!因此康熙三年(1664),四川巡抚张德地恳请朝廷下令让各省的督抚敦促流离在其它各省的四川绅民回川,但收效甚微。康熙六年(1667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再次上奏皇帝说,他只是个空头巡抚,因已经无人需要他来管理,“四川有土无民”。康熙十年(1671年),湖广总督蔡毓荣说:“蜀省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马湖(今四川屏山)知府何源浚也说:“蜀地民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四川人口渐渐多了起来,然全省也只有一万八千零九丁,约合九万多人,“合全蜀数千里内之人民,不及他省一县之众”(《四川通志》卷七十一)。但是这并不是四川当时全部的人口,出于对战乱的恐惧,当时有一定人口藏于深山山区,民间也有大量隐藏人口的习惯。

由此,在康熙六年(1667),清廷开始下达更加严厉的行政令,敦促川民回川,并令四川加大户藉核对力度,务必“改土归流”至康熙十年(1671) ,清廷再次颁令“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政府又作了关于“以四川民少而荒地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 的规定。同年,还作了凡他省人民“在川省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分的规定。极大的支持了四川人口的充实以及生产的恢复,至康熙五十年,各省迁入四川者已达一百余万人,四川人口己恢复至三百万左右,清廷就不再鼓励移民入川。但其后数十年中,每年仍有一定民众迁入四川,造成四川人口压力,清廷开始禁止向四川移民。

由此可见,湖广填四川的主力实际上很大部分是明末逃难至其他省的四川省人民,同时,各省迁入四川的人民一百多万人也并非一次性迁入,而是几十年时间中逐步迁入的,这些迁入者实际上每年的迁入人数是有限的,且并非都来自一个地方,杂乱的口音逐渐被四川当地人同化。当然各省迁入者也极大的改变了四川的文化,今天四川南部,与北部的口音有很大的差别,以重庆为例,重庆人一般见面说:吃(chi)饭没的?而忠县以北的四川人一般是说:吃(克,ke)了饭没的。由此四川口音,并没有被广东完全口音替代。

明末清初四川因为人口剧减,政府实行了“两广填川”,那为什么四川不说广东话?

要纠正一下,不是“两广填川”,是“湖广填川”。湖广在当时是一个行省——湖广省,所辖现在的湖南省和湖北省的大部分区域。湖广填川就是从当时的湖广省迁徙人员入川,而这其中大多数人员是来自于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各地,所以,他并不单单只有粤语语系进入四川,有多种语言体系进入,这些语系跟四川当地的方言融合,形成了现代的四川话。因此,四川人不说粤语或闽南语或客家话。不过有一些地方小片聚居地是说的老家方言。比如内江市的资中县和隆昌市有一些村子,整个村内部讲客家话,但是他们出了村,跟其他四川人交流又是说纯正的当地方言。简阳市石桥镇有一个大的聚居院落,是我母亲的祖上家族聚居地。他们讲话是当地的语音,但是一些对亲属的称谓,却是福建那边的叫法,出了那个院落,其他人都听不懂。比如称姐姐为“佳佳”,称爸爸为“雅雅”,称妈妈为“嫲嫲”,称叔叔为“嘬嘬”,称大伯为“巴巴”等等。其他还有很多类似情况,我不清楚。这是一种文化大融合,自古以来随着人口的迁徙流动,文化都会进行深层的深度的融合。因此说,现在各个地方的当地方言,跟最初这一地方语系发展起来的时候已经完全不同了,早已融合各地的语言成分。

明末清初四川因为人口剧减,政府实行了“两广填川”,那为什么四川不说广东话?

首先,你就是个白痴。历史从来没有过两广填四川这回事。真实的历史是“湖广填四川”。屁大点知识没有还研究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