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当时亏欠西方列强的赔款为何没人来讨债?

清朝,一个神奇的朝代,据说这个朝代没有一个昏君,因为只有一个昏女人。

清朝“两耳不闻窗外事”

在清朝末期,清朝的闭关锁国背负了骂名,其实所有的封建社会统治时期,几乎都是闭关锁国的,只是清朝的有点厉害,外国人前来通商交流都不接待,毕竟古代的时候不知道外面还有人,以为眼前就是“天下”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清朝完美的“避开”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等着外国人带着他们的成果来到清朝的时候,清朝认为用处不大,还是骑马射箭厉害,可是此时的清朝,已经腐朽的快要烂掉了,早不是当年驰骋天下的马背霸主了。

列强来临

最终,被列强叩开了紧闭的大门,清朝成为了一块肥肉,被列强们分食,形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清政府就像是一名明星一样,被四处邀请签名,清政府可谓是“字字千金”,从鸦片战争开始,一路割地、赔款,各种条约如雪片一般飞来,清政府忙得不亦乐乎。

主要的条约有辛丑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天津条约等等,这些条约上都是清政府为了保护自己统治地位而签订的割地赔款条约。

割地给日本,割地给俄国,一个比一个割得大,一个比一个赔款多,这些条约加一起赔款高达约12亿两白银,

说点不好听的,清政府你家里趁啥啊,这么大笔一挥的就往外给钱啊。腐败的清政府为了镇压起义,将权利外放,各个地区的封疆大吏都有自己的小金库,不上交清政府,当时的全民收入总值,一年能达到3亿两白银,清政府就能拿到7000万两,就这么些还被慈禧给糟蹋了,打仗的时候就给北洋水师第一笔款拨了17万两白银,日本预算军费2.8亿两,这样的差距能打赢那就见鬼了。

到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这群封疆大吏跟列强们签订了一个协议,叫东南互保,啥意思呢?就是他们和列强说好了,我不帮清政府,你也别打我,咱们井水不犯河水,这兵都打首都来了,还各自保存实力,但是这件事最终成为了汉人第一次反抗清政府的统治,听起来还挺高大上的,这群封疆大吏都是声明在外的人物,其中李鸿章、张之洞这都是名人,山东的袁世凯和德国人打的火热,他的新军等到尘埃落定的时候出来平事儿了,慈禧只好依仗他。

列强的影子

袁世凯也好,老蒋也好,这新政府的背后,哪一个没有列强的影子?他们在背后支持新政府成立,图的啥呀?还不是在华的利益啊。

所以啊,这清政府虽然亡了,这新政府必须得继续还钱啊,如果不能保证列强在华的利益,那不没得谈了,列强也不能支持你啊。除非像咱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一样,谁也不谈,爱咋咋地,就有这魄力。

老蒋就不行了,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时候,说老蒋不抵抗还有不少人不乐意呢,老蒋当时每年还给日本赔钱呢,一直赔到1936年,这事儿办的不光彩,两国都打起来了,都占领你家东北了,结果你还不忘赔钱呢,真是忘了腰杆直是啥样了吧。

正是因为这样,一直都在赔款,所以西方列强也就没来讨债,毕竟一直还钱中,那还讨债干啥啊。

债主们的决定

当然了,在这些西方国家中,也有一些国家因为各种原因不要钱了,比如俄国就是如此,当时俄国需要中国的支持,就不要剩余的欠款了,但是领土没还给咱们。还有美国,当时拿赔款建立了清华大学,一听到这,大家觉得美国不错是吧,给咱们建学校,你别着急啊,随后学校培养的人才也都让美国整走了,这群列强狡猾着呢,您可得好好分辨。

之所以没有列强讨债,要么就是打起来了不还了,要么就是有求咱们不要了,要么就是老蒋和日本这样,还在乖乖还着,您了解了吗?

▲野史日记 欢迎关注我了解历史!

清朝灭亡后,当时亏欠西方列强的赔款为何没人来讨债?

并不是说清朝灭亡了,以往清朝欠下的各种债款就能一笔勾销。

在清朝时期,清朝欠下的最大一笔债款就是八国联军侵略过后欠下的庚子赔款。

在八国联军打下清朝的首都北京之后,他们考虑到种种方面的原因,并没有直接灭掉清朝或者把清朝瓜分掉,不过他们当时也并没有轻易放过清朝,为了搜刮到他们的想要的利益,他们逼迫清朝和他们签订了数额高达四亿多两白银的赔款条约。

这笔赔款的数额非常庞大,如果要让清政府一下子全部还完,就算把他们榨干了也还不了。

毕竟清朝一年的财政税收也才几千万两白银左右,每年花销那么多,然后在前些年的时候又赔了那么多钱,他们根本就拿不出这么多钱。

列强们当时也知道这个状况,因此为了能保障自己能拿到自己想要的钱,他们就制定出了一个分期付款的条约,让清朝分39年的时间把这批赔款赔偿给他们。

债务延续

从八国联军入侵到清朝灭亡的十来年时间中,清朝一直都乖乖地向西方支付赔款。

在1912年清朝灭亡之后,民国的北洋政府也没敢否认这笔债款,在那些列强们没有过来讨债的情况下,就承诺了会继续按照清朝和他们的协议向他们支付赔偿。

这点在当时来说其实也是合理的,毕竟北洋政府能掌握那么庞大的国土,主要是因为他们从清朝皇室手中继承了清朝的所有遗产。

既然继承了遗产,相关债务也要继承。

这样说来,他们继承清朝的债款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再说了他们也没有胆子不承认,要是他们当时直接否认这笔债款,北洋政府能不能继续坐拥民国就是另一个问题了,真打起来的话,当时的他们也不是西方列强们的对手。

到了国民政府时期,状况同样如此延续,蒋介石也不敢否认这笔债款,继续赔偿了起来。

其中,向日本支付的赔款一直支付到了1939年、也就是抗战爆发两年后才中止。

退还赔款和赔款终止

在这支付赔款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有不少国家曾向我们退还了赔款或者终止了赔款。

其中,美国是最早做出变动的。

早在1908年、清朝还存在的时候,他们就向清朝提出了退还赔款。

这退还赔款的操作并不是我们想象中把以前支付的那些赔款全部还回来,而是把一些剩余没有支付的赔款退还给清朝。

这些钱在退还之后,其实并不由清朝和后来的民国掌控,这笔钱仍旧由美国人说了算,在美国人的要求下,这些钱在我们国内会被用来修学校、修医院以及资助留学生出国。

国内大多数人心生向往的清华大学,正是当年用美国人退还的赔款所修建的。

在美国人之后,八国联军中的德国、奥匈帝国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所以主动终止了清朝向他们的赔款,这次的性质跟美国的有些不同,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不用赔。

在这之后,包括日本在内的所有国家都先后向民国退还了赔款。

这些赔款在退还之后,大多数被要求用来发展教育、水利、医疗。

在1936年之前,日本就把这些钱大部分用在了资助留学生去日本留学、开展中日交流上。

不过在1936年,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在那之后,日本开始把那些钱用在了侵略我们的战争中。

这个状况蒋介石是明显看在眼中的,于是为了避免日本人拿着这些钱打自己,他就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把这些钱存到了欧洲银行的账户中,说是等战争结束再让欧洲银行帮忙支付给日本。

清朝灭亡后,当时亏欠西方列强的赔款为何没人来讨债?

清政府的欠款,很大一部分是西方国家银行的借款,银行家们不是做慈善事业的,怎么可能不要呢?

清朝的赔款,主要分为四部分。

一是道光时期,《南京条约》的赔款。一共是2100万银元,这部分赔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已经完全赔付。

二是咸丰时期,《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的赔款。一共是1600万两。这部分赔款在1860~1866年期间,清朝用海关税收也完全赔付。

这里说明一下。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没钱赔,英国便建议清政府将海关规范化,并推荐英国人赫德担任大清政府的海关总税务司,以避免清政府官员腐败,从海关中捞钱的现象。后来清朝海关在赫德的管理下,收入很稳定,清政府也因此能从每年的海关税收中,拿出一部分支付战争赔款。赔了几年后,便赔完了咸丰时期的所有赔款。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洋人的职业操守明显比清政府官员要高。在赫德的主持下,清朝的海关总税收与年剧增,清政府靠着这笔关税收入,不仅陪完了战争赔款,并且手上还有闲钱搞洋务运动。

比如著名的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及船政学堂、金陵机器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天津武备学堂、长江口至南京下关等九处炮台以及后来的京师同文馆和幼童赴美留学、北洋水师等洋务项目,所用的经费均来自海关收入。

另外,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所用的军费,也是用中国的海关税收做担保,才从几家英国银行借到了一千四百万两银子的贷款,最后也全部用赫德管理下的关税收入偿还了。

第三部分是《马关条约》的赔款。一共是2.3亿两白银。

这部分赔款由于数额巨大,再加上日本限定三年还清(缔约当年支付五千万两,余下两年各支付九千万两,在赔款还清前,日本军队不归还山东威海卫基地),完全超出了清政府的承受能力,因而清政府便向沙俄、德国和法国三国银行借款,合计借款约三亿两白银,最终还清了日本索要的赔款。

不过借三国银行的钱,也是要还的。所以清政府为了还这笔钱,将东北的矿权,南满铁路筑路权,辽宁的旅顺、大连;山东的胶州湾,广东的广州湾(在湛江)。以及额外一些开矿权力,都屈辱的转交给了俄、德、法三国政府。

最后一部分赔款,就是“庚子赔款”了。一共是4.5亿两。

跟《马关条约》赔款一样,清政府也无力支付这笔钱,所以清政府又要借钱。最后本息加起来,一共是欠列强9.8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一直要还到1940年。

不过,这笔钱没有全部赔付。

1904年,清政府驻美国公使梁诚先生在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讨论庚子赔款时,意外的得知了美国当年报赔款数目时,虚报了。也就是本来只需要赔美国大约2000万两,但是美国人却虚报出了大约3200万两。

梁诚知道这个消息后,就立即组织人对美国国会和议员进行游说工作,强烈要求美国退还赔款中的虚报部分。

后来美国人的这个秘密便传开了,在欧洲各国沦为笑柄。为了挽回国际声誉,美国国会便展开了讨论,最后得出的结果就是,退还虚报的那部分,用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上。以通过这种向中国精英灌输美国是中国好朋友的方式,传播美国的思想及价值观,最终获得美国对中国未来精英的思想控制权。(美国只是退回核算后多余的款项,而美国“应得”的赔偿,中国仍然要向美国支付)

梁诚(左)与海约翰(右)

美国退了几年庚子赔款后,清政府灭亡。中国进入了民国时代。

当时民国政府其实是可以不用再偿还这笔赔款了的。但是不赔款,要有前提,就是要能扛住列强的催债。而且要能在没有列强支持下,稳定住政权。很显然,孙中山和袁世凯都没有这个能力。所以最终,清政府签的那些不平等条约由民国政府继续履约,战争赔款也由民国政府继续赔付。民国政府承认了昔日清政府的所有烂账。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 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大总统告友邦人士书》

民国还了六年烂账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奥匈帝国、沙俄解体,德国战败而告终。由于这三个国家不是解体,就是战败。所以从1917年北洋政府宣布加入协约国开始,这三国的赔款就不赔了。

又过了几年,到了1924年,由于欧洲国家看到美国退款在中国的效果明显(培养了大量亲美的中国知识分子),欧洲的英法荷比意五国也纷纷宣布退还庚子赔款,并与北洋政府订立协议,将赔款充作办理对华教育文化事业,或充作外国银行营业费用和发行内债基金之用。

这类退回的庚款,实际由中外合组的管理委员会主持,并不是直接交到政府手中。需要文化团体自己去申请,审核通过了才能领取到。其中英国和比利时在五国中的退回比例最高,英国是40%,比利时是50%。

在这批庚子退款中,重点提一下法国,简直是臭不要脸的国家。

当年欧洲五国跟风美国退还庚子赔款时,法国也参与了。但是法国退了几年不退了,改为以基金形式退款。

什么叫基金呢?

简单点说,就是拿庚子赔款设立明目,在中国圈钱。最后卖了一年多的基金,一毛钱赔款没退,反倒从中国卷走了相当于四千万美元的现金流。这笔骗款,相当于清政府赔给法国庚子赔款的90%。等于法国一毛钱没有退回,从中国又圈走了一大笔钱。

在所有国家都在退回庚款时,有一个国家比较另类,坚决不退。这个国家就是日本。

当然,这主要是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不争气导致的。尤其是国民政府,抗战都爆发了还在坚持赔款给日本钱,也算是“奇景”了。

据资料统计,从1902年至1939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出通告宣称停止支付庚款为止,庚子赔款总计实付之数为6.64亿海关两,扣除美英等国退款等,中国实际支付给帝国主义的赔款数额共5.76亿两,约占总数的58%。

清朝灭亡后,当时亏欠西方列强的赔款为何没人来讨债?

公元1912年,大清亡了。

而在12年以前,西方列强组成联军,谁都想在这个腐朽的政府中撕下一口肉,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宣战不久的清政府只好再次投降,这一次投降签订了一次最为丧权辱国的条约:《辛丑条约》。

而辛丑条约,要求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利息高达5.3亿,合计9.8亿两白银,可在清政府刚还了十个年头不久,清政府便宣告破灭。那么债务的主体消失了,西方列强会对“庚子赔款”一笔勾销吗?

显然不会。

“庚子赔款”是清政府亡后的最后一笔对西方列强的屈辱赔款,即便清政府没有了,中国土地上的新政权“国民政府”就成为了他们“讨债人”,其实说讨债人也是不严谨的,因为民国政府在推翻清政府后,并没有说不还了,不仅还继续还,而且还以大总统的名义代表新政府,承诺满清时期承诺的“庚子赔款”也继承过来,继续履行。

所以西方列强都不必要来讨要,往年清政府怎么给,民国政府也一样会给。

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前,清政府被西方列强打得签下不平等条约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早年道光年间便有了《南京条约》,自从《南京条约》后,脆弱的满清便被列强盯上了,西方列强和清政府的“合同”不断。

清政府为了偿还债务,利用关税做抵押担保贷款,用关税偿还,分摊各省等等方式都一齐用上了,而最有效的,还是贸易不断带来的关税。

所以民国政府也指定了,关税是民国政府继续偿还庚子赔款的资金来源。当时的国民政府还是比较脆弱的状态,内外问题都不小,虽然庚子赔款的重提会让国民内心的不满加深,可出于信用与局势,这庚子赔款还是要给。

可这世界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庚子赔款,这种看似合理,却是人类恶性的一面,逐渐也要被淘汰掉。

原本,9.8亿两白银是要一直给到1940年才算偿还清楚,不过这过程出现了小插曲,导致庚子赔款在世界格局的迅速变化中名存实亡。在民国政府成立不久后,第一个变数就出现了,那就是1914年,萨拉热窝一个青年小伙刺杀斐迪南大公,它被称为“一战导火索”,此事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场战争真正影响到中国其实是1916—1917年,但是战争在西方打响时,当时世界上的三个主要的国家矛盾:法德、奥俄、英德矛盾被点燃,这三组矛盾的组成国家,他们打生打死对中国而言不重要,可是他们都是庚子赔款的“债主”,这场战争,直接改变了庚子赔款的债务问题。

1917年,协约国让中国一同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的就是希望中国牵制德国,对于中国当局政府来讲,这是一个“暂停”庚子赔款的好时机,于是当时的北洋政府提出希望暂缓十年的庚子赔款交付,获得了主要国家同意后,中国也加入了这场世界大战。

因为摆明了是针对德国,对于德国来讲,它们那20.02%的部分,将近两个亿的赔款合约不复存在,所以1917年,中国已经停止支付给德国赔款。

紧接着是俄国,在参加一战期间,俄国内部也在发生着巨变,红色领袖列宁在俄国内外矛盾达到极致时机,发动十月革命,俄国的暗夜逝去,苏维埃政府建立,顺势退出一战。新苏维埃政府对北洋政府提出,可以放弃前身俄国政府在中国的一切特权,这里面就包括了庚子赔款,以换来北洋政府对苏维埃政府的承认。

俄国其实是庚子赔款的“大户”,占据了将近30%的比例,卸下了德国与俄国的债务,中国得以在这个时期缓上一口气。

不过一战的影响显然不止于此,奥匈帝国本身就面临着时代的冲击,一战之后,奥匈成为两个国家,就是奥地利和匈牙利,在二战后的第二年、第三年,奥地利和匈牙利也决定告别不堪的野蛮过去,宣布放弃当年逼迫清政府签下的庚子赔款。

到了1920年,八国联军中,因为一战直接导致“庚子赔款”不复存在的国家就有德国、俄国、奥匈帝国。

当然,除了这些是明确了取消赔款的国家以外,其实经过一战的洗牌,世界各国都已经收敛了帝国主义作风,因为中国开始走向了新民主道路,从西方民主对中国封建的一味敌对,一战过后,西方社会也希望能够缓和与中国新时代的关系。

在一战以前,美国就因为庚子赔款虚报的问题而不得不善后,于是清政府还尚在的时候,美国政府提出退还一半的庚子赔款,但这个退还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最后经过当时的外交努力,才让推荐的这半数庚子赔款,成为了中国后来的留美人才的“基金”。

当时这个又被称为“庚子赔款官费留学”,留学生资格需要考取,还需要美国方面的筛选认可。

一战过后,时间进入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西方还拿着中国庚子赔款的各国纷纷效仿美国,开始人道主义退款,但是和美国一样,他们的退款不是无条件的,都是有意在一定程度上提出要求,建设与控制参半。

1924年,法国开始退款,退款到中国,法国政府有着指定要求,概括来讲就是人道上解决中国的一些烂帐问题,但最重要的,还是设立了教育基金,这个想法和美国当初的想法如出一辙,只是留学生政策没有美国那么严苛。

1925年,比利时也开始退款。

1926年,英国步着美国与法国的前路,也提出退款给中国,以此来建立两国之间的留学生输出渠道以及补助。同样是这一年,荷兰也宣布退款给中国庚子赔款,但是荷兰的要求比较不同,荷兰提出退回款项中,大头是要求中国政府进行水利事业的建设,另外一小半才是要求设立补助教育。

在1933年,意大利也放弃了坚持,宣布退款。

而在这些退款的国家中,最令人感到不满的便是日本,日本狼子野心不死,在退款问题上想要效仿美国,指定文化教育事业,但是日本有着深刻的目的,它们没有支持教育那么简单,而是携带着私货,实则为文化入侵,日本的赔款一言难尽,中国留学生好处没有多少,在后来的侵华战争中,日本还利用了部分赔款打击中国,可谓是手段用尽。

但不管怎么说,随着中国在一战之后阶段的崛起,二战之后,中国换来了新天地,过去的赔款阴霾逐渐散去,赔款,根源在于不够强大,世界战争,向来轻视正义之说,只有利益足够大与否。

从1901年起的《辛丑条约》,再到二战结束后彻底荡清屈辱的面色,中国其实在这数十年的时间里,受伤也不轻,虽然庚子赔款最终没有完全履行到1940年,而且也有大部分退款,但是还是存在了财富流失,中国清政府、民国政府付出的赔款就有五亿七千六百余万两白银,这是中国人民不可估量的财富,而在数十年的时间里,已经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流失。

也同样是数十年的光阴中,西方“讨债人”也一日三天,帝国主义本身者吞噬到自己的苦果,庚子赔款支撑他们的野心没有让他们更加强大,很多国家都丧失在了不实际的自以为是之中,最终面目全非。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清朝灭亡后,当时亏欠西方列强的赔款为何没人来讨债?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说,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这种做法好像以前国际上是没有先例的。当时中国的火炮射程12海里,毛泽东说,十二海里外国军舰不许进入,现在12海里已成国际规则。伟人用骨气与硬气撑起中国人的尊严,可惜中国也永远不缺软骨头。

清朝灭亡后,当时亏欠西方列强的赔款为何没人来讨债?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起至1912年清朝灭亡,满清政府一共与列强签订了一千多个不平等条约。

这些不平等条约不仅出卖了国家的主权,还被迫支付了高达13亿两白银的赔款,13亿两是个什么概念?当时满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八千万两,13亿就相当于满清16年的财政收入!很显然,清政府没有那么些钱赔偿,尤其是《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的赔款,实在太高。

那么没有钱,又该如何赔偿呢?当时的清政府选择了两个措施。

一是分期偿还。比如《南京条约》两国商谈的是清政府四年内分七次偿还,但如果逾期没有还清则每年每百元加息五元,可一来《南京条约》商定的赔款与后来的相比并不多,二来当时清政府还有些底子,有一定的赔偿能力,所以《南京条约》里的赔款清政府如期还完了,但到了《马关条约》签订的时候,清政府已然捉襟见肘,怎么办呢,还是分期付款,两国最后是这么商定的:“2亿两分8次交清,第1次5000万两于批约后6个月内交清,第2次5000万两于批约后1 2个月内交清,其余分6次交清,自第2年起每年交一次。而第一次赔款交清后,剩余的余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商定完后,清政府已就没有那么多钱,怎么办,借钱。

二,向各国借钱。《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开始向其他国家借钱,西方列强不是傻子,钱不能白借,怎么办,清政府只能以国家的关税和盐税做抵押,以此换来各国给清政府的贷款。

但后来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的赔款额度再次达到一个新高度,而且这一次清政府要赔偿十一国政府,所有国家都在向清政府要钱,清政府不得已还是以关税为抵押向各国银行借钱并分期付款,这一次分期时间久,是39年,贷款买房的朋友肯定清楚,分期越长利息越多,清政府当时也是如此,原来规定的4.5亿两赔款,在分了39年后,连本带息需要偿还各国共9.8亿两。而这笔庚子赔款也是清政府灭亡前唯一没还完的钱,更是民国建立后从清政府那里继承来的唯一赔款。

是的,原本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是可以不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然而为了获取西方国家的承认,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包括后来的北洋政府均明确承认了这些不平等条约的合法性,而庚子赔款也一直在赔。

但是庚子赔款的赔付过程比较曲折,在晚清灭亡前夕,美国率先决定强迫清政府将赔款用于国内教育事业,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就是用这些钱建立起来的,清朝灭亡后,中国参加了一次世界大战,作为战胜国,北洋政府顺势取消了对德,奥两国的赔款,而英,法,意,荷,比等国也效仿美国纷纷用赔款在中国建立各类学校。

与此同时,俄国十月革命后,苏联也宣布放弃庚子赔款。

至此,当年的这些赔偿对象里只有一个国家契而不舍的要求北洋政府继续赔偿庚子赔款,这个国家就是日本。

那么我们当时对日本的赔偿一直持续到什么时候呢?就是1938年,是的,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政府依旧还在向日本支付赔款,这种契约精神,对于民国政府来说,真是难能可贵啊,即便是侵犯我们国家,残害我们百姓的侵略者,也不能阻挡民国政府一颗赔偿的赤诚之心!

后来民国政府鉴于战争规模和影响的持续扩大,才正式拒绝向日本支付赔款。

到1938年为止,中国共向各国支付的庚子赔款达6.5亿两,至此清政府遗留下的赔款才全部结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