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为何司马懿面对北伐的诸葛亮却始终不主动出战?
司马懿,三国时期的一位顶尖人物,站在三国人物榜中的顶端,与武庙十哲的诸葛亮分庭抗礼,他是唯一一个能在诸葛亮手下挺住的人。
提到三国自然绕不开一本小说——《三国演义》,在其广泛的传播之下,或许司马懿成了一个城府极深的阴谋家。
其实只要仔细的静下心来,看看司马懿的战绩,你就会惊讶的发现,自司马懿出道以来,战辽东,取孟达,平淮南,还有荆州大败诸葛瑾,大大小小的战役,司马懿的战绩是全胜。
只是在面对武庙十哲的诸葛亮后,司马懿才开始有了败绩,并且采取了“龟缩防守”的战术,顶住了诸葛亮的攻击,直到诸葛亮仙逝。那么,司马懿面对诸葛亮北伐,为什么从未失败的司马懿要采取坚守的策略呢?
司马懿的处境决定司马懿在曹魏的地位一直很尴尬,他走的最对的一步棋就是压对了曹丕这个宝。曹操在世的时候,对司马懿时刻提防,本来想在自己走的时候带走司马懿,结果阴差阳错的留下了他一条命。
司马懿和曹丕在一起,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一切得益于曹丕称帝前争储时司马懿“出力甚厚”。曹丕的能力不足以与曹操相比,但是并不弱,至少拿捏当时的司马懿绰绰有余。
司马懿蛰伏于曹丕身边,像一只暗中观察猎物的豹子,等待着时机的到来。不过老天似乎不想给他这个机会,曹丕死后,曹睿上位,继承了曹操与曹丕一贯作风的曹睿,对司马懿的防备一刻都没有停止,司马懿无言,喜忧不行于色,他知道,曹睿的时代也不属于他,他还要等待才行,在这段期间,司马懿想明白了一个问题,想要一展宏图,非手中有兵权而不可也!
当司马懿想到这里,他的眼睛瞟过了掌管军权的三个巨头——曹真、曹休、夏侯尚。这三位堪称曹魏的三个支柱,只是瞟了一眼,司马懿便收回了目光,他无奈的选择继续韬光养晦,以待天时。
让司马懿无奈的正是这三个人,太强,而且都不待见他,在政治层面,他显得势单力孤,胜算太低,而司马懿恰巧是一个从不做低胜算事情的人。但是,他还是对三人进行了分析和了解,毕竟他要有所准备,当时机来时,一击制胜!
当时,曹休守东线,曹真守西线,夏侯尚守南线。三人都是一方军事巨头,其中以曹真为尊,曹休次之,夏侯尚再次。司马懿在等,等待一个机会,那就是他们三人之中,有一人出问题。这个机会很快被司马懿等到,三人中实力最弱的夏侯尚,因为自己的小妾死去居然郁郁而终。
司马懿等到这个机会,如猎豹出击,又如苍鹰俯冲,他成功的捕捉到了这个机会,并且牢牢抓在手里。此时的曹睿尽管对司马懿非常忌惮,但是迫于形势,还是任命司马懿接替了夏侯尚的职务,防守南线。
此时的曹真对司马懿极为不满,只是司马懿小心翼翼,不落半点口实于曹真,惴惴度日。随后曹休石亭之败,羞愧而死。曹真最终熬不过司马懿,先走一步。这一刻司马懿几乎笑出了声来,毕竟他的障碍,全都被他给熬死了。
曹睿先是给了司马懿兵权,这次又选择让司马懿接替曹真防守西线,与诸葛亮对垒。走到这一步,司马懿的目标前还剩下一个绊脚石,那就是张郃。张郃一直在曹真手下做事,威望极高,是曹魏名将,有他在,司马懿难搞出什么大名堂来。于是,张郃战死,或许是天意,或许是司马懿的计也未可知。
总之,司马懿在隐忍多年以后,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兵权,站在曹魏的权利顶端。只是他在曹魏的处境并不完美,因为曹氏的族人,对他司马懿一个个都虎视眈眈,就等司马懿一步走错,将他挫骨扬灰。
所以,司马懿不能溃败,亦不能完胜。他司马懿深知,完胜诸葛亮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他就要守住底线,不溃败即可,这样他就有价值,曹氏家族就不得不利用他,更不敢加害于他。
司马懿不可能赢诸葛亮这一点,主要表达两层含义,一个是司马懿的军事能力远远不如诸葛亮;另一个是司马懿即使能打过诸葛亮也不敢赢。
司马懿的军事能力远远不如诸葛亮
司马懿在遇到诸葛亮之前,他的战绩是全胜,只有遇到诸葛亮之后,才有了败绩,从此司马懿患上了“惧诸葛亮综合症”,再也不主动出击找诸葛亮打仗了。
为什么全胜战绩的司马懿遇到了诸葛亮却如此不堪一击呢?要知道,曹魏的人口数高达430多万,拥有兵力40余万,而蜀汉的人口数只有90多万,兵力更是只有9万余。以强攻弱,为何被诸葛亮压着打?难道真如大家传说的那样,是《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神话了吗?当然不是,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或许比他的政治才能要弱,那是因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实在是太强了,而他“弱”一些的军事才能与其他人比较,还是极强的存在。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历史上是得到了肯定的,他是唯一一位没能一统天下却入选“武庙十哲”的人,历朝历代都没有将诸葛亮移除“武庙十哲”,这足以证明,几乎历史上所有的朝代都认为,蜀汉的失败“非孔明之过,乃不得其时也。”
“武庙十哲”都是些什么人呢?武庙的主神是姜子牙,其余人分列左右。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右列: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从这个排名中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武庙十哲”,其实就是古代的“战神”、“兵仙”,随便拿出一个来,那都是同时期无敌的存在,诸葛亮位列其中,足可以证明其武功之高,决不在白起、韩信之下,这样的军事能力,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也就并不奇怪了。以强击弱而固守,也并不羞耻。毕竟,司马懿战不赢诸葛亮在他的意料之中,不被诸葛亮打的溃败才是其战略目的。
司马懿即使能打过诸葛亮也不敢赢
刨除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提,假设司马懿可以轻松打败诸葛亮,其实司马懿也并不敢打赢诸葛亮。因为,司马懿一旦打赢诸葛亮,曹魏集团势必下一步要入川,如此一来,司马懿将转守为攻,而蜀地易守难攻,他难免会有失败的时候,而他失败的时候,则曹氏家族就会对他动手,将他剪除出军权之外。因为诸葛亮采取守势,元气大伤的话,也就无法再进行北伐,司马懿也就失去了钳制诸葛亮的作用。
即便司马懿入川之战顺利,拿下蜀汉,立下不世之功,那么他功高震主,最终也难逃一死。想要霸占蜀地,自立为王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具体可以参考钟会之败。
所以,司马懿无论如何不能赢了诸葛亮,既然如此,他选择坚守的策略就再正确不过了。对于当时的司马懿而言,能够抗住诸葛亮的进攻,保持现有局势,才是对司马懿最有利的情况。
▲文/野史日记 欢迎大家关注哦~
三国时期,为何司马懿面对北伐的诸葛亮却始终不主动出战?
司马懿与诸葛亮是战略级的人物。战略级的人物站位高,眼光远,统全局,知进退,识时务,明形势,能从细微处见精神,收放自如,张扬自如,亮在我存,存我图进,三国乱局,把握不易,战与不战,视势而形,司马诸葛,英雄盖世!
三国时期,为何司马懿面对北伐的诸葛亮却始终不主动出战?
首先一个战略高手能掌控局面,为什么呢?首先他了解自己的对手和对手的实力,随时可战胜他。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行军出征必须要的后勤实力,特别是远征,由于战线过长,运输粮草困难,所以远征的后勤保障力量需要很大。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远征北伐,不是自己的对手,所以不怕诸葛亮来犯,还故意示弱让诸葛亮北伐来犯,还做到点到为止不要诸葛亮的小命,为什么?因为诱惑诸葛亮远征北伐,而到了司马懿的地盘,蜀军以是疲劳之师了,而司马懿占有地理上的优势,军队坐等蜀军疲劳送上门来歼灭,所以司马懿这种战略战术,战胜诸葛亮和蜀诸的成本就会很小,所以让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大伤元气。等诸葛亮在聚集了力量,司马懿又开始数次调戏诸葛亮了,所以诸葛亮经历几次北伐,让蜀国实力大伤,也让蜀军实力大伤,最后司马懿一举拿下了四川,灭了蜀国。
这正是司马懿高明的战略战术,让诸葛亮自己送主动送上门来被歼灭,也就是为什么司马懿不在北伐吋灭了诸葛亮,为什么呢?因为司马懿知道诸葛亮是个二杆子,又不服输,等他有了力量又会来北伐,来了在消灭蜀国的有生力量。
所以在诸葛亮北伐吋司马懿不杀他,又为什么呢?因为若杀了诸葛亮,换了一个军队的统帅,知道蜀国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就不会在继续北伐,就是休养生息,保持力量。
而主动防御的蜀国,因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司马懿不敢轻易的入川,而是无数次借二杆子诸葛亮之手,来歼灭蜀国的有生力量,所以诸葛亮经历数次北伐,让蜀国实力大伤元气。当司马懿知道诸葛亮死了后,知道在也不会有人来北伐了,这吋的蜀国以被诸葛亮玩得半残了,司马懿知道入川了蜀军难有大规模的抵抗力了,所以司马懿该出手吋出手了,一举灭了草鞋哥建立的蜀国。
三国时期,为何司马懿面对北伐的诸葛亮却始终不主动出战?
谢谢邀请!为何司马懿面对北伐的诸葛亮不主动出战?其原因就是以守为攻,时间取胜。诸葛亮是进攻的,司马懿是防守的,如果司马懿主动出战,凭司马懿的谋略,肯定会上诸葛亮的当,蜀军虽然量少,然而前锋一定是精兵,战必败,不如以守为攻,消耗时间,诸葛亮会不战自败,自然而然就撤军了。司马懿处在自己的家门口,给养不成问题,尽管诸葛亮怎样羞辱司马懿,司马懿的部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急得搓手跺脚,司马懿也不为之所动,逼得诸葛亮上心火,干着急。因为蜀军路途遥远,补给困难,随军粮草,一但用完,将士必慌,要等粮草运来,不知哪天,本来川地崎岖难走,运输需要时日;蜀地原本资源缺乏,连年频繁的战争,消耗大量的物力财力,这些诸葛亮都是非常清楚的,只有采取速决战取胜,才能不会有给养危机。然而司马懿就是不主动出击,使诸葛亮很无奈,一但补给跟不上,那只有退兵了。就是这一招,不战而胜,司马懿老谋深算,策略是胜过诸葛亮的。
三国时期,为何司马懿面对北伐的诸葛亮却始终不主动出战?
三国时期,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司马懿直接与诸葛亮接战的,实际上只有两次,那就是第四次北伐和第五次北伐。常言道:吃一堑长一智。其实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北伐,并非是只坚守不出战,这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就可以看出来。
在第四次北伐中,诸葛亮出祁山,在上邽卤城一带与司马懿进行了一次大的较量。诸葛亮第四北伐时,一直负责在西线抵御诸葛亮北伐的大将曹真病死,曹魏皇帝曹睿一下子慌了手脚,经再三考虑,将在荆襄督都诸军事的司马懿星火调到了西线,来负责抵抗诸葛亮的北伐。司马懿临危受命,自然不敢怠慢,率军从长安直抵上邽。这时诸葛亮正在率军围攻祁山堡,祁山堡曹魏军自然告急。司马懿到了上邽马不停蹄,赶忙去支援祁山堡。而诸葛亮则留少数军队继续围攻祁山堡,以吸引司马懿,自己则率大军从另一个较难走的山道,向上邽进发。因为蜀汉军每次北伐都断送在军资供应不上上,上邽一带的麦子将熟,诸葛亮将去抢收那里的麦子,以资军需。等诸葛亮赶到上邽,司马懿已去远,诸葛亮则趁机打败上邽守敌,收割了麦子。向祁山堡方向猛赶的司马懿,听到诸葛亮在上邽抢收麦子,就马上后队变前队,赶往上邽。等司马懿赶到上邽,诸葛亮已率军东去。司马懿又追踪急赶,在上邽东面赶上了诸葛亮。两军发生对峙,但上邽东一带地形平坦,有利于曹魏骑兵的平原作战,不利于擅长山地作战的蜀汉军,诸葛亮自然不愿在这里和司马懿交手。于是对峙几天后,诸葛亮率军急撤,司马懿紧跟,一直跟踪到卤城附近。那里岗岭起伏,有利于蜀汉军。诸葛亮就大胆作出一个决定,分一部分军队给王平,越过一道河流在卤城南面的南山下寨,依山扎营,称南围;诸葛亮则率大军在北山扎营,称北围。司马懿也随即分军,让张郃率领一部分军队伙同祁山堡之军进攻南围,自己则率大军攻北围。一开始张郃军围攻南围,遭到王平率领的蜀汉精锐无当飞军的顽强敌抗,张郃数次猛攻竟不能攻克。而司马懿率军进攻北围则比较顺利,很快就攻破了北围大营,诸葛亮则率军溃退,由此让司马懿感到诸葛亮的主力在南围,北围力量薄弱。只要能捉住诸葛亮,蜀汉北伐自然不攻自破,于是司马懿指挥大军奋力追杀诸葛亮溃军。追着追着,猛然一声炮响,从两边山地杀出无数蜀汉生力军,一边由魏延率领,一边由高翔带领。在崎岖山地,战场形势一下子发生逆转,曹魏军大败,司马懿等只带少数军队逃回了上邽,祁山堡曹魏军也又躲进了祁山堡闭门坚守。这一仗蜀汉军斩杀曹魏军官头颅三千颗,缴获铠甲五千领,得到角弩三千一百张。诸葛亮率大军继续追击司马懿败军,追到半路时,负责粮草的李严来信,说道路崎岖泥泞粮草不足,难以供给北伐。诸葛亮最为担心的事情出现了,不得已只好撤军。司马懿看诸葛亮退军,就让曹魏名将张郃追击,张郃说归军勿追,必有埋伏。司马懿不听,严令张郃追击,张郃没奈何,只好率军追击,在木门道,果然中了诸葛亮的埋伏,一声梆子响,万箭齐发,张郃不幸中箭逃回大营,当夜不治身亡。
这次蜀汉军北伐,诸葛亮和司马懿斗智斗勇,最终以司马懿大败而结束。通过这次二人的直接交手,司马懿感到了诸葛亮治军严谨,蜀汉军作战精悍,军纪严明,尤其是山地战,蜀汉能充分发挥其优势,正确使用其强大弓弩,再加诸葛亮智谋过人,曹魏军很难取胜。正因为司马懿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吃尽了苦头,深深感到自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才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采取了龟缩坚守之策。有人说司马懿之所以坚守不战,是为了自己能长掌兵权,为自己在朝中谋取更大的政治利益。其实不然,司马懿擒斩孟达为什么那么迅速?司马懿平辽东为什么那么干净利落?难道他就不知道一旦辽东平定,自己就有被夺掉军权的危险吗?司马懿其实也很想打败诸葛亮,只有这样才能更让曹睿看到自己的才能,才能在朝廷中赚到更多的政治资本。然而事情总是有一利就有一弊,诸葛亮第四北伐大败司马懿,直接改变了司马懿以后的对抗策略,龟缩坚守确实给急欲速战速决的诸葛亮北伐带来了很大的不利,最终也直接导致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给后人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
三国时期,为何司马懿面对北伐的诸葛亮却始终不主动出战?
道理很简单,司马懿主动出击打不赢诸葛亮,所以只能采取“拖延时间”、“消耗粮食”、“以逸待劳”、“伺机而动”的战略,以时间换取空间及最终的胜利。
诸葛亮所代表的蜀汉,仅一州之地,偏安一隅,拥有百姓不足一百万人,军队十万人,官吏四万人。
司马懿所代表的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天下十三州中曹魏独占九州,拥有人口四百余万,军队四十余万,数倍于诸葛所代表的蜀汉势力。
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是一场以弱打强,以地方对抗中国,以一州对九州力量悬殊的战争,但诸葛亮的北伐始终占据着战场上的进攻势态,这真是一场奇怪的战争。
官渡之战袁绍强,曹操弱,战争是由袁绍发起的,而袁绍军始终保持着进攻势态;赤壁之战曹操强,刘备和孙权弱,战争是由曹操发起,而曹操军始终保持着进攻势态,只有实力强才能在战争中保持进攻姿势。
而以弱势之力却在战争中以进攻势态,历来很是很少的,而诸葛亮之所以能以弱势之力而采取进攻势态北伐,唯一的原因就是诸葛亮以个人能力弥补了实力的弱势。比如楚汉战争中的韩信,就是以弱胜强,完全凭借强大的个人能力,以弱势实力采取进攻姿态。
回到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中来,司马懿不敢主动出战的根本原因就是打不赢诸葛亮,因为他们两人第一次交战时,司马懿被打得大败,原本就很讳忌诸葛亮,现在更是畏蜀如畏虎了。
诸葛亮北伐一共有五次,第一次到第三次时,曹魏关中地区的总指挥是曹真,当时司马懿是都督荆州诸军事,也就是荆州地区军事总指挥,相当于荆州战区司令,直到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前,曹真去世,司马懿才被曹睿空运到关中前线担任总指挥,于是才有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决,也就是诸葛亮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也被称为卤城之战,此战,诸葛亮先是抢收了魏军在上邽种的麦子,然后与司马懿对峙,也许是司马懿对诸葛亮早有耳闻,司马懿率领优势兵力的魏军与诸葛亮对峙,却没有主动进攻,而是紧跟诸葛亮大军,寻找机会。
最终,诸葛亮采用诱敌深入,不惜自陷绝境,让魏军断绝粮道及退路,让所有破绽露给司马懿,也要引诱司马懿与诸葛亮主力对决,司马懿始终不敢决战,手下的将领都在背地里议论司马懿畏蜀如畏虎,到最后,司马懿终于沉不气了,最终结果就是司马懿大败,被斩首三千甲士,角弩、玄盔大量丢弃。
此战,诸葛亮还斩杀了魏国三朝名将张郃,这种恐怖的战绩,让司马懿胆战心惊,此战过后,无论诸葛亮使用何种诱敌之计,司马懿一概不出战。
如果司马懿有把握主动取胜的话,他肯定会主动进攻诸葛亮的,正因为司马懿没有一丝能赢诸葛亮的把握,所以司马懿只能采取“拖延时间”、“消耗粮食”、“以逸待劳”、“伺机而动”的战略。
这是司马懿的风格吗?明显不是。看看司马懿如何平定孟达之乱的,八天急行军从宛城赶到新城,全程1200里路,司马懿只用了八天,趁孟达毫无防备,然后迅速攻占新城,斩杀孟达,这是标准的快、狠、稳,这才是司马懿的风格。
还有司马懿平定辽东之战,三个月出发,三个月平定,三个月回军,行军迅速,攻城迅速,采用声东击西之计迅速击破辽东,并且筑京观显示战功,这就是快、狠、稳,这才是司马懿的风格。
还有司马懿在荆州和淮南前线抵御东吴军队的时候,也都是主动出击,积极攻城,从来没有像对战诸葛亮这样,采取消极对峙的策略,为什么司马懿会这样?
就是因为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无论是论计谋还是论战略,司马懿都比诸葛亮差了一点,但也就是仅仅比诸葛亮差,比其他人还是强了不少。
如果司马懿能够凭借谋略和战术主动出击打败诸葛亮的话,他早就用了,如用他斩杀孟达和平定辽东那样速战速决,可是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只能用其他办法了,比如消耗战。
消耗战是一种被动的消极防御,最终目的同样也是为了击败敌人,于是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就只能运用消耗战进行防御诸葛亮,因为司马懿没有别的办法了,打不过就是打不过。
最终诸葛亮病逝于第五次北伐的军中,对手司马懿不战,又利用地形消耗时间与粮食,诸葛亮纵有鬼神之才,也无可奈何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就算是诸葛亮死后,蜀军退兵,司马懿都不敢追,因为他怕跟张郃一样,命丧于追击诸葛亮的路上,这难道不是“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