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历朝历代几乎都有皇子、诸王、诸侯造反,唯独清朝没有?

大清朝的皇帝是出了名的勤政,大明朝的皇帝是出了名的奇葩。那么号称历代无昏君的大清朝,究竟和其他的朝代有啥不同?为何其他的朝代都有皇子谋反作乱,而大清朝却没有过呢?

想要弄清这件事情,咱们还需要看大清朝和过去历朝历代的不同,如果弄清楚这些事情,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立嗣观念不同

古代历朝历代,立嗣的标准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就是说,古代的皇帝立嗣,主要是让嫡出的大儿子为继承者,这样的做的目的,主要是想避免儿子之间相互争抢,按照出生尊贵和长幼顺序来立,如此一来,就看天命了,谁也怪不得谁。

如果嫡出长子死了,就让他的弟弟作为继承人,如果嫡出的儿子都死了,他们就让自己的嫡孙子当继承者。这里除了除了防止儿子们内斗外,立嫡出孙子这一选择,也含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希望皇位让自己这一脉一直延续,有私心在其中。

这样典型的案例不是没有,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早逝,朱元璋就坚持要传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但是此举,给孙子引来大伙,导致能力超强的朱棣不服,提刀上马,夺了皇位。可见,古代的传位方式“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并不能顺应天下之心,最终导致霍乱的根本。

清朝则不同,从大清入关开始,顺治皇帝在位时,多尔衮掌权,多尔衮是靠本事入关,靠本事掌权,顺治即位是权利斗争后的结果,也是各方势力平衡的结果,所以顺治皇帝的选择,顺应了大多数人的需求。

康熙时期,这位康熙大帝又开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一套,最终因为他在位时间过久,太子在位时间过长,迁延日久,引起了九子夺嫡,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

在两立两废在之后,能力出众的雍正当上了皇帝,虽然经历了诸多坎坷,但是好在最终没以“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标准选拔,而是以能力出众的雍正胜出为结果。

到了雍正时期,立嗣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采取了更加先进的“秘密立储”制度,这种制度不同于“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而是由雍正自己将继承者姓名写于诏书,将诏书置于正大光明匾额后方,等到雍正归天之际,方可取出,那时方知是谁来继承皇位。

这样做的好处极为明显,第一,可以任人为能而非任人唯亲;第二、可以避免皇子之间争夺,毕竟他们并不知道谁才是太子,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攻击。第三、皇帝可以根据最新的形势去立嗣,平衡各方势力,让继承者能得到最多人支持,哪怕有人想要谋反,也非易事。

总体来说,古代历朝立嗣“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而大清朝立嗣,总体来说,是“任人为能”,可以说,清朝皇帝都是同时期出类拔萃的人选,自然其他人没能力作乱造反。

制度不同

古代的历朝历代,对于皇子都是采取的平衡的手段,为了让他们心里舒服点,给他们每人封了一块封地。

在自己的封地内,各位皇子就和皇帝差不多,只是管理的地盘小,类似一个诸侯国,如此一来,诸位皇子都有自己的势力,有自己的钱粮,有自己的兵甲,同时,皇子有机会结交外臣,一旦有能力的皇子不能登基,即位的皇子又暗弱,自然就会发生造反夺位之事。

清朝则不同,对于皇子的封赏,朝廷谨慎再三。清朝的皇子没有封地,赐予的住宅都在皇城附近,私自离京60里以上,与百官同罪,这样的制度,限制了皇子们的发展空间,个人势力在朝廷的控制范围之内。雍正争位之时,就多亏了老十三,他一解禁就接管了丰台大营,为雍正保住了主动权。

综上,清朝的皇帝都是能力极强之人,其他皇子很难有机会篡位夺取;同时,皇子们手中的私兵和势力受限,在京城之外没有自己的势力,很难借外力夺权,这种情况下,即位皇子优势极大,这才让清朝的皇子们空有篡位之心,并无篡位之力。清朝没有皇子夺权的情况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何历朝历代几乎都有皇子、诸王、诸侯造反,唯独清朝没有?

古代封建社会中“皇权至上”的思想可谓是深深渗入每个人的心中,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皇帝,天下是皇帝管理的,但皇帝是谁,老百姓并不太在意,反正皇位是轮不上他们坐的,“家天下”的传承让世人都认为天下是皇室私有的,一般来说皇位都是皇室成员继承的,而一个朝代的替换则是被另一家取代了,新的一家人他们有足够的野心和实力娶抢夺江山,紧接着又是“家天下”,大家不会打破这个制度,因为他们也需要从中谋利,所以封建制度能够传承千年。

对于每家人的江山,最重要的就是传承了,当一任皇帝上位后,就开始要考虑储君问题了,以免到时突发意外,这样国家也不至于陷入太大的混乱中,可后宫佳丽三千,皇嗣众多,一开始是为了考虑皇室血脉的延续,但子嗣越来越多后,对于皇帝选择储君之事,那就是一个大大的困难了,即便是优秀的血脉,也还是参差不齐的,各有优势,各有短处,要想选得一位优秀的继承人绝非一件易事。

一般来说,皇室和朝廷都会选出一位嫡长子来做继承人,长子意味着他是皇宫中的第一位皇子,意义不同凡响,而嫡子自然是皇后所出,皇后的人选也是经历层层选拔的,家世容貌才情皆不差,当得起一国之母的称号,所以国母生下的子嗣自然是被寄予厚望的,而嫔妃虽说也是皇帝的女人,但本质还是小妾,小妾难登大雅之堂,她们的子嗣相对于嫡子来说,那就差一等了。

这样的制度对于其他儿子是不公平的,嫡长子可以享受最优的教育和资源,但难保众位皇子之中出现了天赋异禀之人,才能品行皆不输长子。可多年的制度让皇上和大臣都站“嫡长子”,哪怕明知有更合适的人选来掌管国家,哪怕嫡长子根本不适合担此重任,他们也还是会一股脑地让嫡长子去硬担,不过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让天下混乱,甚至会让王爷们对此不满,继而起兵造反。

历史上这样的事不在少数,秦王朝只传承了两代便灭亡,第二代扶苏和胡亥兄弟俩争夺皇位,严格来说是胡亥和赵高两人勾结杀死了二十余位兄弟姐妹,还杀死了秦始皇选好的继承人扶苏,胡亥继位后,赵高掌握着实权,实行暴政,百姓民不聊生,陈胜吴广起义,最终秦朝覆灭。

千古一帝唐太宗就是杀掉了自己的兄弟才登上皇位的,他并非长子,所以即便他有更卓越突出的才能,立下了无数战功,但父皇还是选择了长子。而且李渊曾许诺过会让他日后做太子,如今违背诺言,他自然是不同意的,于是李世民起兵造反,他杀死了自己的兄弟,又逼得父皇让位,如此他才当上了皇帝。

同样的事还发生在明朝,明太祖重视长子朱标,立他为太子,这样看来也正常,但在儿子早亡后,念及对儿子的宠爱,明太祖选择要让孙子做太子,这可让一干皇子不能接受了。明明他们的执政经验更丰富,为什么要选择立一个年纪尚轻的孙子呢?

而且这朱允炆登基后,还主张削藩,这可让几位藩王坐不住了,比如势大的燕王朱棣,他手握兵权,经历过战争,完全有能力对付根基不稳的新皇,于是他从北平起兵,宣告造反,一路打到皇城,此时新皇已经不知所踪,朱允炆的下落至今仍然是个谜,但朱棣已经坐上了皇位,是为明成祖。

到了清朝,同样是有许多的亲王,但他们没有一个敢起兵造反,即便他们手中有着不小的权势,但皇帝也同样十分忌惮他们,历代皇帝都会想方设法地加强中央皇权,牢牢抓住手中的权力,以防有人会掌握太大的权势,所以亲王的势力是被严重分化的,他们没有可能起兵造反。

将近三百年的统治,这期间诞生了无数的亲王和郡王,无一人篡权夺位,无论皇帝的势力是否强盛,即便江山摇摇欲坠,他们也不会站出来“匡扶皇室”,就比如晚清时期的慈禧太后,一介女流掌管中国将近半个世纪,爱新觉罗家的权力掌握在她的手中,就这样也没有一位爱新觉罗的成员主动站出来要除掉她的势力。

这是为什么呢?根据对清朝史料的研究,可以得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有三个。

首先是因为亲王的爵位是需要经过皇帝同意的,并非世袭所得,而且每朝的世袭名额是有限的,有些人是拿不到的,所以代代世袭,基本五代就会变成平民了;

其次对于亲王和郡王的管制是十分严格的,他们都生活在京城中,被皇帝派人秘密监视,而被派到地方上的藩王更是被严加看管,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要上报,如果没有经过皇帝的同意离开了封地,那就是重罪。

最后他们不能结交大臣,前朝的许多王爷之所以能够篡位成功,不仅是因为他们手中的兵权,还是因为他们得到了部分大臣的支持,而到了清朝,严密的监视让王爷们不敢有所动作,若是王爷们与大臣结交被发现的话,更是重罪,甚至是直接死刑,这样宁可错杀一百不放过一个的行为让王爷们瑟瑟发抖,根本不敢去想造反之事。

虽说王爷和皇帝都是血脉兄弟,但生在皇室,面对天下的至尊皇位,区区兄弟之情根本不够分量,他们可以为了皇位,做出手足相残之事,父子相残,兄弟相杀,这样的事在历史上数不胜数。

为何历朝历代几乎都有皇子、诸王、诸侯造反,唯独清朝没有?

清朝入关以前有过皇子、诸王叛乱,清朝入关之后开始针对这一块做了改革和防范。

但是清朝只是避免了造反,却无法避免流血与斗争。

清朝的皇储争夺异常残酷,特别是雍正帝秘密立储制度以前的皇位争夺。

黄台吉时期的八旗推举制度、顺治时期的多尔衮摄政王、康熙时期的八王夺嫡、雍正时期的议政王大臣,都是极其残酷的,除了多尔衮摄政王早死之外,从这里面冲杀出来的比如黄台吉、康熙、雍正都是人杰。

清朝不是没有人造反,而是把范围局限在朝堂上。并且清朝的争夺皇位的制度就是一种养蛊制度,为了培养出最厉害的蛊虫,还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来规范。

第一、清朝的亲王必须全部住在京城,皇家给你赐宅子,让你舒舒服服的住着,没有皇帝的命令,任何亲王不能离京。第二、亲王不是世袭罔替,而是逐代降级的,除了几位铁帽子王,其他亲王都是一代降一级,最后变成平民。第三、经过黄台吉、康熙、雍正的清洗,清朝的八旗兵基本上只服从皇帝,任何人都无法指挥他们,而绿营的大部分高级将领都是旗人,也任何人无法指挥他们,除非得到皇帝的承认。第四、亲王在清朝可以参与政事,可以培养自己的朝堂势力。

这导致了清朝虽然没有皇子、亲王、诸侯的造反,但是朝堂之上的政治斗争异常残酷,中国历史上最精彩也是最残酷的夺嫡行动就在清朝。

清朝在减少拥兵造反的同时,却无限扩大了中央的政治斗争。

而乾隆皇帝嫌弃之前的清朝皇位争夺的血腥与残酷,首先确立了嫡长制,只是乾隆皇帝的嫡长子都早夭而无法推行,但是嘉庆皇帝、道光皇帝、咸丰皇帝却都是推崇嫡长子当皇帝(恭亲王奕訢真的悲催,本来他有大几率当皇帝,结果碰到一个嫡长子当皇帝的老爹,咸丰皇帝更悲催,有且只有一个儿子)。咸丰之后,清朝皇帝废立都是慈禧太后的事了。

清朝没有那种残酷的养蛊制度的皇位争夺,虽然皇位上减少了血腥,但是也无法再培养出真正的人杰。

所以不要迷信清朝没有造反就是一种优良的制度,清朝亲王的生活可以说远没有明朝亲王活的滋润,即使明朝亲王没有政治权力,清朝亲王是中国历史上最累的亲王,没有之一。

为何历朝历代几乎都有皇子、诸王、诸侯造反,唯独清朝没有?

造反是个高风险的活,虽然皇位一直被人羡慕和觊觎,但想谋朝篡位,起兵造反得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得天独厚条件。造反第一条路,武装夺权。历代皇室,诸侯造反,首先得能割据一方或者掌握重要的军事武装力量才有造反的资本,比如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他是占据燕国封地,手里有兵,又联合了宁王才夺嫡成功的,而且“靖难”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差一点没成功。而清朝,皇帝一人掌握上三旗军事力量,兵部和军机处分权管理军国大事,地方上是督抚制度相互牵制,皇亲王爷们是封王不封地,几乎没有给造反者长期掌握兵权的机会,康熙王朝九子夺嫡,八爷党失败就失败在一直没有掌握兵权。造反第二条路,主弱臣强,政变夺位。历史上很多政变篡位都是皇帝幼小或懦弱,让权臣当道,比如东汉末年,汉献帝就是被各路诸侯裹挟成为傀儡,最后被篡位。李世民玄武门之变逼着老爹下课。而清朝每一代皇帝都不弱,虽然幼主登基的皇帝不少,可顺治皇帝登基是多个势力妥协的结果,多尔衮就算有心造反别的势力也不答应,最多做到了最大的权臣。康熙八岁登基,鳌拜专权,差一点被臣子们造反,但鳌拜倒霉在碰到了孝庄和年少有为的康熙,而且鳌拜只想专权却未想过篡位。后面同治皇帝,光绪都是年幼登基,只可惜慈禧太后专权,不会给其他人造反的机会。纵观清朝,历代皇帝即位法统纯正无争议(雍正的故事属于对手杜撰),并且都能加强中央集权管理,所以就没出现皇族造反情况,而所谓诸侯,则是在太平天国以后才逐渐形成地方军队势力,比如淮军,湘军,北洋,南洋,那已经是清朝走向末路了。事实上,正是各路诸侯(各省官员)造了清廷的反,在武昌起义后纷纷响应独立,没一个挥师勤王,不然的话绝对没有民国的事。

为何历朝历代几乎都有皇子、诸王、诸侯造反,唯独清朝没有?

怎么叫没有造反呢?

舒尔哈齐算什么?后面的阿济格又算啥?

舒尔哈齐跟随努尔哈赤起兵反叛明朝,后与哥哥决裂,又被骗回去囚禁致死。

1573年,因继母多年虐待,10岁的舒尔哈齐跟随14岁的哥哥努尔哈赤到外祖父家(实际是避难)。次年,外祖父王杲城寨被明军攻破(努尔哈赤祖父与父亲出卖王杲),努尔哈赤兄弟沦为明军冲阵幼丁,侥幸未死。

1583年,继续充当大明奸细的努尔哈赤祖父与父亲带领明军攻击王杲儿子(也就是努尔哈赤的舅舅)阿台图,却因为服装和语言问题被明军士兵当做敌人误杀,两兄弟因此得到了一些赔偿,也就是建州女真左卫指挥的任命书,30匹马,30道敕书(低级军官任命书),开始了自主创业历史。

努尔哈赤兄弟:

1595年,舒尔哈齐第一次朝贡北京,已种植下与努尔哈赤争夺权力的野心。1597年,第二次朝贡北京,明政权正式拉拢舒尔哈齐,授予高级军职的都指挥,赏赐大量财物。

伴随年龄的增长,舒尔哈齐经常与努尔哈赤持有反对意见。努尔哈赤也准备剪除弟弟。

舒尔哈齐影视形象:

1607年3月,蜚悠部落事件爆发,努尔哈赤乘机处罚舒尔哈齐,夺其兵马,驱逐出贝勒统军会议。舒尔哈齐与长子阿耳通阿、三子扎萨克图商议后决定脱离努尔哈赤,来到明军重镇铁岭东南开辟新的根据地。

明军总兵李成梁立即上书,请求册封舒尔哈齐为建州右卫都指挥使,这是明朝册封女真的最高职务,努尔哈赤当然很不满弟弟公然倒向明政权的行为。

舒尔哈齐画像:

1609年3月,努尔哈赤奔袭舒尔哈齐的黑扯木营地,处死舒尔哈齐长子和三子,第二子阿敏得众人求情才免死。失去一切的舒尔哈齐只能回去,但努尔哈赤将其囚禁在单独暗室,似狗一样用铁链捆绑,只留两个孔送食物。两年后的8月19日,舒尔哈齐死。

为何历朝历代几乎都有皇子、诸王、诸侯造反,唯独清朝没有?

这个题目看上去令人诧异,清朝还是有诸侯造反的,比如吴三桂。皇子没有造反,但是有争位的事,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以上两件事都是发生在康熙时期,也就是清朝前期,之后就没有了。那么清朝为什么相比其他朝代,皇子,诸侯叛乱的比较少呢?有以下四点:

1.军权握在皇帝手中

清朝拥有八旗制度,而正白旗,正黄旗,镶黄旗的旗主是皇帝,成为上三旗,然后下五旗,各安排一个皇室成员担任。那么这样皇帝有三旗,他的军权就远大于其他五个旗主的军权,如果想要造反,那么另外五个旗主要联合起来,造反才有可能,但要这样,是很困难的。

2.皇室贵胄皇帝都养着

清朝的皇亲国戚,皇帝都出钱养着他们,他们不用做事,就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天天吃喝玩乐,就不会想着要造反了,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谁还想着造反呢?意志已经消磨了。

3.秘密立储

康熙时期发生了九子夺嫡的事,让康熙的晚年过得很郁闷,于是从康熙开始,清朝的皇帝都采用秘密立储,所以皇子们都不知道立了谁为太子,于是就没有理由造反了。

4.汉族不服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朝代,而汉族人并不满意满族的统治,汉族人都是口服心不服,这一点,满族的皇室成员们都很清楚,如果他们自己内部都发生了叛乱,那么汉族人就会乘虚而入,推翻满族的政权,那么满族就会退出统治地位,这是满族贵族们不愿看到的结果,因此他们也不敢造反,内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