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庞涓临死前怒吼哪六个字?说明了什么?
庞涓是魏国名将,一生叱咤风云,可以为人心胸狭窄,不能容人,最后死于孙膑之手,空留满腔的贪恋,却再也无法驰骋疆场。
在临死之前,面对大势已去的局面,庞涓深深的知道他彻底败了,于是高声大喊:遂与竖子成名!直到自尽这一刻,庞涓还在认为他的死成就了孙膑的名,或许在他心中,人与人都是算计,全是名利!
昔日,庞涓与孙膑一起求学鬼谷子。庞涓心胸狭隘,看重名利,鬼谷子对其多有防范,反而对宽厚睿智的孙膑极为喜爱,将毕生所学都传给我孙膑,这让庞涓心里很不痛快!
庞涓学成下山,投奔魏国,受到魏国的重用,成为了一名大将军,威风凛凛。
孙膑学成下山后,来到一位好友家中,几次面试都没能成功,这样的结果让孙膑心灰意冷,在朋友家暂住的孙膑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这一天,他的朋友兴高采烈的回家来,告诉孙膑庞涓在魏国当了大将军,成就极高,既然没人慧眼识珠,你为何不去投奔昔日的同窗庞涓呢?
孙膑本来不是很想投奔庞涓,但是此时的处境非常尴尬,自己没人重用,在朋友家有叨扰许久,迫于窘境,孙膑决定去投奔昔日同窗庞涓。
来到魏国的孙膑,没得到预想中的热情,庞涓因为心胸狭窄,忌惮孙膑的能力,怕孙膑影响他的地位,所以庞涓躲着孙膑不见,想让孙膑知难而退。
庞涓后来转念一想,如果孙膑离开,势必会遇到伯乐,到时候与自己为敌,那不是更难办吗?于是庞涓改变策略,热情迎接孙膑,但是他不推荐孙膑给大王,只是把孙膑留在自己的府中做谋士。
时间一久,庞涓狭隘心胸和追名逐利的做法让孙膑开始反感,他不喜欢庞涓不择手段的行为,于是决定离开庞涓,另谋出路。
孙膑高看了庞涓的为人,当他决定离开的时候,庞涓露出了他的獠牙,他将孙膑搞成了双腿残疾,但是他保留了一丝人性,留了孙膑一条性命。
孙膑用计出逃,来到齐国,从此天高任鸟飞,庞涓再也无法限制孙膑,在多次的交手之中,庞涓败在了孙膑的“围魏救赵”,最后吞下了自己种下的恶果,死于非命。
庞涓的性格缺陷,鬼谷子早就看透,自然也看透了他的结局,不择手段、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庞涓,利欲熏心之下,最后惨死在所难免。
庞涓最后喊的六个字“遂与竖子成名!”也正是他看重名利性格的体现,直到死去也没有改变半分。
顺手关注野史日记,了解历史内容。
战国时期庞涓临死前怒吼哪六个字?说明了什么?
孙膑与庞涓是战国时期的一对宿敌,据《史记》记载,他们原本都是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韬略,但庞涓天分不如“兵家至圣”孙武的后人孙膑,于是能力也就逊色一些。后来,二人学成离开,庞涓先在魏国找到了“工作”,在魏惠王的赏识下当了将军,而孙膑则被庞涓骗到魏国,用计砍断双脚,并在脸上刺字。
庞涓以为,将孙膑变成一个无法自己行动,还在脸上烙有耻辱印记的废人,他就不会对自己不利,但孙膑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坚持了下来,并成为了齐国的参谋。最终,孙膑为自己报了仇,将庞涓逼死在树下,令人大感畅快,不过,庞涓临死前却发出怒吼,痛斥了孙膑。那么,庞涓临死前怒吼了哪六个字?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这一切,还要从周显王十五年(前354)时的一场战争开始说起。这一年,赵国进攻卫国,而身为盟国的魏国则出兵相救,且在庞涓的带领下一举反攻到了赵国首都邯郸,于是赵国四处求援,齐国选择了出手相救。于是第二年,齐军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前往救援,对战况进行评估后,孙膑提出了著名的“围魏救赵”之计。
齐军没有直接前往邯郸,而是攻向了魏国的首都大梁,这一举动使得庞涓率领的大军不得不连忙回防,却在半途被孙膑所伏击,损失惨重。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魏国进攻韩国,齐国再次出兵援助,这次,孙膑还是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直接向大梁出兵,但孙膑也预料到中过一次计的庞涓不会轻易上当,于是对原本的计策进行了“改良”。
对于孙膑的计策,明末大臣李廷机曾经写诗道:“减灶暗行兵,庞涓被其获。”孙膑的计策其实也十分简单,他刚刚进入魏国境内时,埋了十万个炉灶,表明自己有十万大军,而向前进军,第二天只埋了五万个炉灶,到了第三天,更是只埋设了三万个。庞涓原本十分慎重地在后方追赶,但看到齐军炉灶减少,便以为是齐军纷纷逃散,短短数日便走了数万人。
见此状况,庞涓一改小心谨慎的进军指令,带上精锐部队火速追赶,想要贯彻“兵贵神速”的理念。不过,这一举动却正中孙膑计谋,他提前设伏于庞涓的必经之路,并趁其经过时号令兵士们万箭齐发,将其部队射死大半,据《史记》记载:“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
这六个字翻译过来就是:结果成就了你小子的名声!竖子一词含有浓重的贬义,表达的是无尽的轻蔑,而庞涓认为自己成就孙膑的名声,于是破口大骂。那么,庞涓之所以说出这句话,笔者猜测,有两大原因。第一大原因便是,庞涓将孙膑变成废人,而世人却反而称赞孙膑的身残志坚,庞涓的恶毒之举帮助孙膑取得了更多赞誉。
其次,便是庞涓认为孙膑胜之不武。庞涓在魏国领兵,大多是直接与敌人正面对决,凭借兵力优势取胜,而孙膑则更多的是利用计谋,不耗费太多兵卒便获利,在庞涓眼中,这种作战方式是投机取巧,但是孙膑靠此笑到最后,所以庞涓痛骂他靠诡计成名,算不得英雄。
战国时期庞涓临死前怒吼哪六个字?说明了什么?
人最怕的就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不幸的是自视甚高的庞涓也犯了这个错误。桂陵之战被孙膑围魏救赵打了个埋伏,马陵之战又被孙膑围魏救韩打了个埋伏。所以当最后庞涓被万箭穿心而死时大喊一声:遂成竖子之名。绝望中透露出深深的不甘。
庞涓与孙膑是同门师兄弟,都是鬼谷子的高徒,两人求学时,感情甚好。怎么最后就成了这水火不容呢?名利二字害死个人。
1.原生家庭的影响,让庞涓与孙膑两人势同水火与孙膑比起来,庞涓骨子里一直是自卑的。这种自卑随着庞涓地位的上升而更显强烈。
他毕竟只是一个平凡人家的孩子。相比于孙膑的出身差了太多,孙膑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人。在讲究出身的战国年代,本身这就是一块金子招牌。
这也是为什么魏惠王在得知了孙膑的出身后,对孙膑亲眼有加,进而引起了庞涓对孙膑的嫉妒与愤恨。
庞涓通过自己的努力,好不容易得到了地位与权势,但孙膑一直会对他有着莫大的威胁,因为孙膑出身好。
最后庞涓通过阴谋诡计,挖掉了孙膑的膝盖骨,让他变成了一个废人。而孙膑不得不靠装疯卖傻来苟延残喘。
2.没有人是圣人,在现实中以德报怨是不存在的。毕竟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孙膑,想方设法回到齐国之后,通过田忌赛马这件事情,获得了大将军田忌与齐威王的青睐。并在齐威王面前一炮而红。
得到了君主的信任,预示着孙膑的复仇之路成功的踏出了第1步。
当公元前354年庞娟发兵攻击照顾邯郸,孙膑便与田忌一起,直接发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围魏救赵迫使魏军回援。
桂陵之战,魏军损失了最精锐的铁骑。
13年后,庞娟又开始攻打韩国。孙膑用同样的战术又去攻打魏国的首都大梁。逼的庞涓不得不再次回救大梁。
这一次他没这么幸运,在马陵道被万箭穿心而死,名满天下的魏武卒更是损失惨重。成就了孙膑的一世英名。
3.如果当时在魏国,庞涓不陷害孙膑,那两人是否会和平相处呢?庞涓就输在一个做人的格局上。
从年龄上来说孙膑比庞娟大,
从性格上来说,孙膑比庞涓柔和。
再加上二人又有十几年的同窗之谊,如果当时在魏国庞涓领兵,孙膑作为军师,两人双剑合璧,再加上名满天下的魏武卒和大魏铁骑,整个赵国的格局,可能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但历史向来不能假设。庞涓该死还得死。
战国时期庞涓临死前怒吼哪六个字?说明了什么?
庞涓临死之前,大吼了六个字,“遂成竖子之名”,说罢吐血而亡。
庞涓的这六个字,意思是“孙膑啊,孙膑,你小子这次终于可以扬名立万了!”
五百年后,有一个江南帅哥也声嘶力竭喊出了六个字,“既生瑜,何生亮!”,这个人是周瑜。
周瑜与诸葛亮是一对冤家,被诸葛亮活活地气死了,庞涓和孙膑也是一对冤家,被孙膑万箭射死了。
周瑜嫉妒诸葛亮,屡次三番设计谋害,却次次被诸葛亮识破,庞涓嫉妒孙膑,机关算尽,却反害了卿卿性命。
他俩真是一对难兄难弟啊,被嫉妒的火焰折磨的够呛,最后被火焰反噬。
不过,诸葛亮三气周瑜,这是罗老先生杜撰的,周瑜其实死于心梗发作,而庞涓嫉妒孙膑,这确确实实发生过的。
庞涓和孙膑是一对师兄弟,他们的老师是中国历史上最牛老师,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鬼谷子,鬼老师。
鬼老师徒弟很多,除了孙膑和庞涓,还有苏秦、张仪、商鞅、李斯、吕不韦、白起、李牧、王翦、徐福、毛遂、范蠡、甘茂、乐毅等等五百多个业界精英。
然而,鬼老师专业课教的贼好,他的学生个个都是业界精英,但遗憾的是,他显然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以至于学生中出现了许多道德渣渣。
如徐福,典型的超级大忽悠;吕不韦,唯利是图的奸商;范蠡,拐骗少女西施的大骗子,今天说的庞涓,道德上同样存在巨大瑕疵,这不能不说是鬼老师教育上的巨大败笔。
所以,思想品德教育很关键哦!
庞涓学成之后,第一个下了山,很快就在魏国站稳了脚跟,后来师兄孙膑给他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这样子的:
师弟,听说你最近发达了,成了魏国二把手,可否提携一下哥哥?
很快,庞涓回信了:
师哥,你客气了,当年你如此照顾我,你就是我的亲哥哥,我一切安排好了,快点来吧!想你!
孙膑屁颠屁颠地跑去了,路上还想,这个师弟真心不错,不枉我之前这么照顾他。
然而,到了魏国之后不久,孙膑就被亲爱的师弟卸了膝盖骨,成了废人一个。
庞涓为何要害师兄啊?因为嫉妒。
庞涓是普通家庭出身,而孙膑不同,他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这显然就是个金字招牌。
所以当魏王见到了孙膑,听说他是孙武后代之后,眼冒绿光,对他青睐有加,奉若上宾。
庞涓就像妒妇一样,嫉妒的火焰熊熊燃烧,后来用阴谋诡计撬了孙膑的膝盖骨。
孙膑用装疯卖傻之计骗过了庞涓,后来逃到了齐国,通过田忌赛马在齐国一炮而红。
后来,孙膑围魏救赵打败了庞涓一次,在马陵之战时,在马陵道埋伏射死了庞涓。
庞涓输就输在一个格局上,输在一个气度上,假如师兄二人兄弟同心,双剑合璧,加上名满天下的魏武卒和大魏铁骑,说不定会改变战国格局。
战国时期庞涓临死前怒吼哪六个字?说明了什么?
战国时期庞涓临死前怒吼哪六个字?说明了什么?
庞涓自从拿到了魏国上将军的大印,一直在思考。
他思考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向自己的偶像吴起看齐,出将入相。
上将军自己已经拿到,如果能把宰相之位也拿到,那就更好了,军政一把抓,这比自己的偶像还要厉害,毕竟吴起是在魏国当的将军,在楚国当的令尹(楚国的宰相叫令尹)。
想到远在天边又近在咫尺的魏国相位,庞涓笑了,前段时间,被自己师弟孙膑搅的紧绷的神经也稍微放下了一点,但他一直又忐忑不安,因为他怀疑自己师弟是装疯卖傻,尤其是井边孙膑的鞋子更有蹊跷。
事情还得回到几天前,孙膑来到魏国时,庞涓就隐隐感觉到不快,因为自己这个师弟肚子里的用兵之道,比自己厉害太多了。
庞涓看着魏王对孙膑有重用之意,为了保住自己上将军之位,庞涓就陷害孙膑,指其通齐,于是孙膑的苦日子就来了,在庞涓的迫害下,孙膑被挖了膝盖骨。
庞涓看着如瓮中之鳖插翅难逃的孙膑比较满意,此时孙膑还疯了,庞涓就放松了警惕,直到手下人报告说孙膑跳井了,庞涓才意识到事情有蹊跷。
因为一个真正的疯子,如果是失足掉进了井里,怎么会在井边留下自己的鞋子呢?
但庞涓没心思再管一个废人了,因为那时候有个不成名的规定:残疾人不可为将。
庞涓为了稳定自己的位置,为了离丞相之位更近一步,他建议魏王开启灭国之战,成就一番伟业,首先要打的就是赵国,这一建议得到了魏王的肯定。
只是让庞涓没有想到的是,孙膑逃回了齐国,并得到了齐国大将田忌的赏识,因为他帮助田忌赢得了和齐王的赛马比赛,从而被田忌引荐给了齐王,并得到了齐王的赞许。
庞涓攻打赵国,一路所向披靡,直接打到了赵国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
正在齐国寻求报仇机会的孙膑看到了机会,急忙劝说齐王赶紧出兵,齐王也觉得这正是树立齐国威风的时刻,于是任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救援赵国。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围魏救赵的故事了,具体过程我们不在赘述,说说结果,这次庞涓打赵国,其实是把邯郸给攻下了,然后又挥师救援大梁的,魏国在这次虽然失败,并未丢了老底。
真正让魏国元气大伤的是,十年后的围魏救韩。
这次战争和围魏救赵如出一辙,庞涓对于自己这个师弟也是咬牙切齿,于是为了一雪前耻,庞涓急躁中又上了孙膑减灶计的当,结果追孙膑到一颗树下,书上有一排字:庞涓死于此树下。
当庞涓看清这一行字的时候,已经晚了,因为孙膑设置的伏兵已经疯狂的开始屠戮曾经赫赫有名的魏武卒了,看着士兵一个接一个的倒下,庞涓绝望了。
因为他知道自己出将入相的梦想破灭了,此后人们提起他只会嘲笑,自己的一世努力,最后却还是成就了自己最厌恶的师弟。
六个字从庞涓嘴里不自觉的喊了出来:遂使竖子成名!
战国时期庞涓临死前怒吼哪六个字?说明了什么?
马陵之战,是战国名将庞涓的最后一战。此战,魏国完败于齐国,庞涓完败于孙膑。
临死前,庞涓仰天长啸,天空飘过六个字:遂使竖子成名。
这句话里,包含着庞涓深深的不甘。可是并没有任何卵用。输了就是输了,你不服,只能说明你没有自知之明。
很显然,庞涓口中的“竖子”指的是孙膑。
其实,庞涓与孙膑是同学。《资治通鉴》记载,“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仕魏为将军,自以能不及孙膑”。
野史称,庞涓与孙膑的老师是鬼谷子。但是,正史并无此记载。正史倒是记载了,鬼谷子是苏秦和张仪的老师。
不管怎么说,庞涓对孙膑是知根知底的,知道自己的本事不如孙膑。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一种人会表示钦佩——这是普通人;一种人会奋发追赶——这是有志者;还有一种人会嫉妒,然后暗地里使绊子——这是小人。
庞涓就是个小人。
他自知不如孙膑,便把孙膑骗到魏国,害他。
要不是孙膑装疯卖傻,命都难保。
这件事展现了庞涓的两个致命缺点:一是格局太小,嫉妒心太重,难以容人;二是不够狠辣。既然已经出手,把孙膑杀掉不就完了?
庞涓的缺点,让孙膑失去了行走能力,但是保住了性命。逃到齐国后,孙膑的春天来了。
在齐国,孙膑在贵族田忌的手下效力。然后,孙膑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计谋故事。比如田忌赛马,比如围魏救赵,再比如后来字马陵之战中的减灶惑敌。
确实,庞涓虽强,但本事远远不及孙膑,因此每每掉进孙膑制造的陷阱之中。
既是技不如人,输了有啥可委屈的,有啥不甘心的。
庞涓其人,有傲气而无傲骨,死在孙膑的计策之下,算是死得其所。
而孙膑,大仇得报,十分圆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