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在岳飞灵位前说过一句话:“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赵构想表达什么?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岳飞,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击退金兵,收复失地,最后被秦桧害死。秦桧跪了近千年,也难赎其罪,但是赵构的一句话,让事情变得不简单起来,他说:“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这句话是啥意思呢?既然岳飞是忠心的,你又是明君,那你为什么还看着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去害死岳飞呢?下面我来给大家说道说道!
秦桧据我了解,当年金兵将二圣抓走的时候,这秦桧也被劫了去,后来为啥把秦桧放了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秦桧当了“汉奸”了。
如果他不妥协,不甘心做金国的汉奸,他又是如何能脱离魔掌的呢?其实这样的问题赵构也明白,但是赵构不点破,还重用秦桧,为啥?因为忌惮金国,他怕金国再一次打进来把自己也抓走了。
秦桧在南宋,成为了金国利益的代言人,他的一切都是权衡着金、南宋的利弊,在南宋也没人敢动他,他是金的汉奸,有金国撑腰,万一因为动了他金国打过来就不好办了。
后来岳飞打金国,被秦桧撺掇的让皇帝下了十二道金牌给弄了回来,就是秦桧在发挥汉奸的作用,讨好金国。
赵构也不是傻子,他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吗?但是赵构还是下令让岳飞收兵了,这是为什么呢?后面我单独说赵构。
秦桧的金国利益代言人做的很成功,在南宋的地位也就更稳固了,金国对他也有就更重视了,所以秦桧在朝堂之上,混的一时间风生水起。
赵构赵构是韦贤妃之子,在金兵攻打东京的时候,他是河北的兵马大元帅。本来赵构和皇帝宝座没啥缘分,也没人看得起他这位皇子。
结果阴差阳错的他躲开了金兵的攻击,实力保存的不错,而且没受到什么伤害,金国那群逗比一下子将徽宗和钦宗都给抓走了。
宋朝一下子成了群龙无首的国家,国不可一日无君啊,于是众位大臣商议之下,就在慌乱之中将“吃瓜群众”赵构给推上了龙位。
本来对当皇帝从没抱什么幻象的赵构,当上了皇帝,皇帝这位置,哪个男人当了愿意下来呢?当上之后,就上瘾了,这权倾天下确实过瘾,不过有一点不太好,有时候这皇帝也受委屈,他经历了苗刘之变,被欺负软禁了,还看到了杜充的叛乱,他特别害怕,害怕自己的皇位不稳固。
赵构觉得谁都不可靠,我得扶持一个“自己人”,于是能征善战的小伙子岳飞让赵构看上了,岳飞的背景简单,思想也纯粹,赵构就抬举岳飞,这岳飞也厉害,战功赫赫,所向披靡,成为了南宋的一道屏障。
根据我查阅的资料得知,赵构稳住了金国边疆问题,又均衡了国内的形势,很快,赵构将内忧外患的南宋的“内忧”给处理完了。
但是处理完内忧之后,本来处理外患,和金国决一死战,但是赵构这时候才发现,当年为了平衡国内局势的岳飞,如今已经是一只羽翼丰满的苍鹰了。
岳家军成为了岳飞的“家兵”,提起岳飞天下一呼百应,甚至有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说法。
功高震主!赵构内心很不舒服,当年的最大助力,此刻成了他的心腹大患了,一切威胁他皇位的,他都要除去,这就是皇权,这就是帝王术啊,可惜岳飞看不透。
岳飞据我所知,岳飞忠肝义胆,小时候他的母亲就给他的背上刺了四个大字“尽忠报国”。所以,忠心于朝廷,这是从小就刻在了岳飞的骨子里的事情。
岳飞当然不会反,也没有反心,在岳飞的心里,就是打好仗,大胜仗,收复故土,维护边疆。
岳飞打出了名气,打出了气势,他在主战的时候,听到有人提出主和,他很不理解,现在气势如虹,为什么会有人主和呢?
据我了解,他看不到秦桧汉奸的身份,看不到秦桧代表着大金的利益吗?他当然知道,但是他相信,赵构会支持他的,一如既往的支持他!
只是他想错了,这次赵构也没支持他,反而支持了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岳飞。
岳飞的梦想是什么?就是收复失地,驱逐蛮金,一血靖康之耻,这些都能理解,赵构也是爷们,也有血性,他也很支持,但是重点是他还要迎二圣还都。
一听到二圣回京的梦想,赵构心虚了,国家大义虽然重要,赵构的皇位也是很重要的啊,一旦他的父兄回京,他是让位还是不让位,大臣们会不会把他拉下马呢?
他的皇位成了黄粱一梦,这样的事情他怎么能让他发生呢?于是他和岳飞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目标也从一致到了南辕北辙,这样的转变,让他们难以再同舟共济,反而代表着金国利益汉奸秦桧的主意与赵构不谋而合,他们的利益点短暂的重叠了。
主和,这是个好办法,此刻让金国知道了厉害,谈判议和正是好时机,技能稳住金国,又能保住皇位。
况且岳飞功高震主,是心腹大患,虽然忠心无二,但是对自己皇位产生了威胁,并且岳飞居然参与立储之事,让赵构不得不防。
十二道金牌才让岳飞回来,这样难以管理,让赵构很没面子,赵构觉得他是时候下定决心了,尽管忠奸一目了然,但是他赵构是帝王,他不想赌,他只想赢。
岳飞之死形势猛于虎,一代民族英雄岳飞就这样被奸臣秦桧给害死了,而看着事态发展无动于衷的赵构内心明镜一样,但是他作壁上观,保全了自己,牺牲了岳飞。
赵构的这句“非卿不忠,非朕不明”,实在是精辟,一句话诉尽了千言万语,只留下一声叹息给后世。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记,欢迎喜欢历史的朋友们关注我,您的每一个赞都是对我最好的鼓励和支持,感谢您!
赵构在岳飞灵位前说过一句话:“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赵构想表达什么?
赵构在岳飞灵位前说的一句话:“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的公道在这里,朕的天下也在这里。”
这句话其实是现代人的观点,也就是说岳飞是忠臣,这个大家都是公认的,赵构这个杀岳飞的罪魁祸首也知道,而赵构杀岳飞并不代表他是昏君,赵构是为了自己的天下才这样做的,大宋的江山就是赵构的江山,这也就是君臣间的矛盾,岳飞的忠是忠于国家,所以赵构不得不杀岳飞。
北宋被金国吊打后,国破家亡,堂堂的一国之君宋钦宗被金国俘虏,宋徽宗虽然为了躲掉亡国之君的名号而当了太上皇,金国的人也没放过他,金国掳走徽钦二宗,还有文武百官、赵氏皇族、后宫妃嫔大约三千多人都被掳到北方受苦,还抢走了东京城内图书典籍、金银珠宝、技艺工匠,北宋都城被金人洗劫一空,北宋也就此灭亡。
北宋虽然亡了,但赵宋的火种还在,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靖康元年冬奉命出使去金营求和,在河北磁州被宗泽劝阻留下,因而逃过一劫,在金兵再次包围开封时,被受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宋廷想让他带着河北兵马救援京城,赵构得到兵权却带着兵马先躲到河北大名,觉得离金军不够远,又带着兵马躲到山东去了。
在金兵俘虏徽钦二宗北上后,赵构在南京即位,成了南宋第一位皇帝,没多久就从南京逃到扬州去,而金人对这位南宋皇帝也是毫不客气,对他进行追杀,宋高宗赵构不断向金国乞求不要追杀他,金国鸟都不鸟他,狼狈的赵构被打的不断搬地方,带着臣僚一路南逃,从明州乘船,逃到海上避难才算是躲过了金国的追杀。
赵构是在被逼的没办法的情况下,才转而支持主战派,然而他支持主战派的目的并非是要收复失地,只不过是争取和金国求和的资格,所以他对从金国回来的秦桧予以重用,就是想着秦桧可以和金国搭话,在自己跟金国谈判的时候可以帮上忙。
没想到弱宋却出了岳飞这种猛人,宋朝在被金国打的崩溃、主力基本被打垮的情况下,岳飞带着他的岳家军对不可一世的金军进行了反击,举行了几次北伐,收复了大量失地,大破完颜兀术的“铁浮屠”和“拐子马”,让完颜兀术哀叹:“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屦见挫衄。”而岳飞在大河南北捷报频传的情况下,与部属豪言道:“今次杀金人,直捣黄龙,再与诸君痛饮!”
岳飞在朱仙镇大败完颜兀术后,完颜兀术准备渡河北遁,放弃开封府,这时候有人提醒完颜兀术别忙着渡河,可以启用留在南宋的秦桧了,于是在秦桧一番说辞下,宋高宗赵构立即降召,命岳飞班师回朝,岳飞上书争辩:“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然而接着是宋高宗一日之内给岳飞发了十二道金牌,命岳飞即刻班师,岳飞接道如此荒唐的命令,只能哀叹道:“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岳飞在回朝后,再三请求解甲归田,赵构却不肯,没多久金国与南宋议和,完颜兀术在给秦桧的信中写道:“必杀飞,始可和。”宋高宗为了向金表示坚决议和的决心,让秦桧给岳飞罗织罪名,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岳云和张宪三人杀害。
对于赵构这个皇帝来说,岳飞有必须死的几个理由,第一个是功高震主,对于皇帝来说,武将太厉害功劳太大,都是一个威胁,岳飞组织的岳家军纪律严明,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说法,这个绝对让他如芒在背,历史上功高震主的人,基本上都会遭到皇帝的忌惮。
第二个就是岳飞想“迎回二圣”,这个口号是赵构喊的,不过赵构这个小人只不过是喊着玩,并不是真心想要把徽钦二宗迎回来,虽然宋徽宗已经死了,不过钦宗还在,在他心里想的是岳飞你收复中原就好了,你别真的把二圣迎回来啊,而岳飞却是真心实意这样想的,自然也是让赵构很不爽,这真要让钦宗这个前皇帝回来,赵构还是有点尴尬的。
第三个就是劝赵构立嗣,其实有很多大臣也上书让赵构为了江山社稷着想,早点立个皇储,岳飞也是出于忠心,几次上书提议立皇储,然而岳飞的身份是功勋卓越的武将,这个让赵构就很有想法,所以岳飞提议这事的时候,遭到赵构的呵斥。
在赵构心里,大宋是他的,如果岳飞直捣黄龙府迎回二圣的话,钦宗是他老爹徽宗钦定的,而他则是自立,这名义上就不一样,所以为了自己的帝位,他不得不杀了岳飞这个可以收复中原的中兴之将,以阻止其北伐,而赵构也知道自己是冤杀岳飞,所以在岳飞灵前说“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的公道在这里,朕的天下也在这里。”为了我的半璧江山,只好委屈你了!
赵构在岳飞灵位前说过一句话:“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赵构想表达什么?
岳飞父子归天之时,忽然狂风大作,灯火皆灭,黑雾漫天,飞沙走石。有诗曰:遗恨高宗不鉴忠,感斯墓木撼天风。赤心为国遭馋没,青史徒修百战功!
一日,宋高宗忽然扮做客商模样,叫秦桧改装作伴,往临安城内私行闲耍。二人见一拆字先生,正替人拆字。高宗看了一回,觉得有文有理,遂上前随手写了一个“春”字,先生道:春字好!常言道,春为一岁首,足下决非常人。况万物皆春,包藏四时八节。所问何事?高宗道:终身好否?先生道:好,好,好!大富大贵,总不可言。但有一言,秦头太重,压日无光,若有秦姓的人,切不可相与他,恐害在他手内!牢记,牢记。高宗摸出一块银子,谢了先生,拱手立起,悄悄对秦桧道:贤卿也试拆一字。秦桧无奈,随手写了一个“幽”字,先生道:所问何事?秦桧道:也是终身。先生道:幽字虽有泰山之安,但中间两个丝字缠住,只叫做,双龙锁骨,尸体无存。目下虽好,恐后来年老齿坏,遇硬则衰,须要早寻退步方好。秦桧送了谢金,同着高宗去了。
那高宗,心里明镜似的,丞相虽主通和,将军必争用武。不思二帝埋没于沙漠,乃纵幸臣弄权于庙廊。
那岳飞,东连海岛,学李勣跨海东征;南及滇池,仿诸葛渡泸深入。正欲直捣黄龙,迎回二圣;平吞鸭绿,一统中原。昔者群雄并起,寇盗纵横,区区奋身田野,注籍戎行。戚方本国家大盗,鞭指狼烟自息;王善乃太行巨寇,旗挥即剿灭。除刘豫一贼之功;缚苗刘二将之力;收杨虎、何元庆军中之助;服曹成、杨再兴帐下之雄。斩杨么于洞庭湖;败兀术于黄天荡。牛头山杀贼,尸积如山;汴水河创金,血深似海。北方闻飞进兵,人人胆破;南岭见飞旗至,个个心寒。朱仙镇上,百千铁甲奔逃;虎将麾前,十二金牌召转。前则遵旨屯兵,今乃奉征见帝。呜呼!唯飞生义烈,死矣忠良。高宗岂有不知岳飞之忠。
可叹:将军埋骨处,过客式英风。北伐生前烈,南枝死后忠,山川戎马异,涕泪古今同。凄绝封丘草,苍苍落照中!
赵构在岳飞灵位前说过一句话:“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赵构想表达什么?
意思就是,你所做的我都明白,我也相信你的忠心,可是我还是得杀了你。
岳飞出身草莽,凭借一身本事创下辉煌事业,杀的金人狼狈逃窜。金人喊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足以说明岳元帅威名远镇,闻之令金人丧胆。以一军之力保的南宋小朝廷偏安。
但如此一代强人,在朱仙镇大捷,收复中原有望的时候,被宋高宗赵构叫停,进而杀了岳飞,自断臂膀,南宋北伐大业就此终结。此后,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再也无力收复中原,并最终被蒙古人所灭。
千年以降,都把杀岳飞的责任推在秦桧的身上,四奸臣跪在岳王庙至今不得起身。也有说法,是岳飞“直捣黄龙,迎接徽钦二宗”的口号,逆了赵构的龙鳞,最终导致杀身之祸。但我认为,上述原因只是一方面,要想分析岳飞遇害的原因,还是要放到宋朝大环境之下。有宋一朝,文官集团势大,皇帝就是抗雷的,有功是大臣的,有过就是皇帝的。所以,宋朝后几代皇帝宁愿花钱买太平,也不愿意打仗。对辽、西夏、金都是这个态度,徽钦二帝时期尤甚,战场上稍微有点转机,立刻就要议和。
到了赵构这里,既然已经在临安安定下来了,帝位也做稳了,金人也打回中原,那就这样吧,过过太平日子,也不指望皇图霸业,文臣杀不得,武将地位也没那么高,杀了也就杀了。所以,赵构才说出这番话,也是其心声的真实表现。
赵构在岳飞灵位前说过一句话:“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赵构想表达什么?
岳飞作为赫赫有名的抗金名将,最后竟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夺去生命,这让不少人意难平。除佞臣秦桧的挑拨离间外,赵构的昏庸不明也一向被人诟病,认为他被蒙蔽视听以致错杀忠臣。但是,赵构在岳飞灵前曾说“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赵构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作为南宋的杰出统帅,中兴四将之首,岳飞对保卫大宋的江山确实功不可没。岳飞曾先后收复襄阳六郡、商州以及郑州等地,以其赫赫战功践行了“精忠报国”四字。赵构不可能不明白岳飞之忠义,他和岳家军的存在是大宋抗击金军的屏障。那么,他既然知道岳飞忠义,又为何甘愿冒骂名也要置他于死地呢?
其实,这句话表明赵构心里清楚得很,岳飞是大宋朝的忠臣,更没有谋反之心。可是赵构最终还是杀掉了岳飞,这主要还是因为岳飞的立场和皇帝不一致。对于岳飞来说,他想只打败金国,收拾旧河山。可岳飞却提什么迎回二圣,直接犯了赵构的忌讳。金国人掳走二圣和很多皇亲国戚,只有赵构极为幸运的逃走,在南方称帝。岳飞如果把二圣接回来,让赵构如何自处,一国三圣,谁愿意手上的蛋糕被别人分走呢,即使是亲爹也不行。赵构还要用岳飞抗金。金人想灭南宋,没有岳飞,赵构早完蛋了。可岳飞的迎回二圣,让赵构面临非常尴尬的境地。
还有一点,岳飞功劳太高了,掌握军权,控制荆楚,这在宋朝是皇族大忌。在赵构看来,岳家军固然抗金,但这支军队首先听岳飞的,那我这个皇帝算干嘛的?如果这支军队听岳飞的命令,进攻自己,自己还有几条活路? 你看韩世忠和张俊就聪明,立功后赶紧买房买地娶小妾,就是为了自污,让皇帝放心。可岳飞太完美了,朝廷的赏赐全部分给将士,皇帝赏的美女也完璧归赵。赵构送岳飞这些,就是想拿住岳飞的把柄。其他将军都明白,甘心让皇帝抓住自己把柄,岳飞竟然不接招!你说赵构能不心疑?
综上。
赵构在岳飞灵位前说过一句话:“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赵构想表达什么?
岳飞在被赵构赐死时,临死前曾向赵构上书,只写了八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而这句“非卿不忠,非朕不明”,可以看做是对上面八个字的回复吧,赵构想表达的意思,其实更多的是自己的无奈和迫不得已。这是前半句,后半句是“你的公道在这里,朕的天下也在这里”,也存在为赵构洗白的成分,更多是表达一种在他的角度,不得不杀岳飞的意思。
按照宋朝的制度,赵构杀岳飞的理由是比较充分的宋朝开始,武将的地位就比较低了,一般武将是难以获得朝中的重要位置的,朝廷的重大决定都是由文官决定,作战由武将指挥执行,甚至过分的时候,还要枢密院出具阵图给武将,按照命令执行。
但是岳飞在这方面的思想觉悟就比较低,经常对朝廷的重大决定指手画脚的,第一次是金国准备让宋钦宗的太子在开封称帝,来和南宋对抗,岳飞立马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构立太子,自古立储这种事都是皇帝独断的事,及时朝中大臣都不能随便说什么,一个驻守在襄阳的武将就开始说话了,可见岳飞的政治觉悟不太高啊。
岳飞是坚决的主战派,从赵构称帝开始,南宋朝廷就有了喋喋不休的主战、主和的争斗,岳飞也经常上书给赵构要求主战,甚至还经常用辞职威胁,这样的下属也真是让赵构操碎了心啊,这时候赵构还是比较器重岳飞的,所以回复岳飞说,战和这种大事,是朝廷大臣拿主意的,你作为边防重将,守好边境,不要操心这些事情了。
最后,岳飞真正开始惹怒赵构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战和之议,岳飞的三番五次辞职撂挑子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是绍兴六年,岳飞请求合并刘光世的部署,被张浚阻止,此张浚是宰相,不是害死岳飞的那个中兴四将的张俊,因为此事,岳飞开始记恨张浚,并且不打招呼就撂挑子回家了,最后还是李若虚的“相公欲反耶”,把岳飞给请回去了,遇上这样的下属,你气不气,但凡能不用他,估计都不用了吧。
普遍认为,岳飞是被从朱仙镇召十二道金牌召回去杀害的,其实不然,召回后岳飞还升官了,升为枢密副使,绍兴十一年的淮西之战,才是岳飞的催命符,淮西之战宋军先胜而后败,整个战争围绕着庐州展开,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战争都打完了,岳飞军才到庐州,最后因为庐州没法守,退到了舒州,这场战争中,赵构给了岳飞十五到御札,催促进兵,最后岳飞还是没有赶上,这是岳飞第一道催命符,因为之前赵构层告诫过岳飞,作为高级将领,要以大局为重,不要老想着战功,攻城略地的,这话音还没落了,淮西之战就来了这一出,打开封跑得挺快,防守长江不见你了,赵构心里气炸了估计。这还没完,第二道就来了,此战后,赵构认为必须坚守住山阳,才能保住苏州和常州,命令岳飞和张俊守护,结果两人在那转了一圈都跑了,岳飞更是当众说,我要守襄阳去,襄阳守不住,守这个破城有啥用,这样彻底激怒赵构,下决心要杀岳飞了。
岳飞的忠、赵构的明虽然说,岳飞做了很多犯忌讳的事,那么他对赵构忠心吗?我认为他是忠心的,只不过岳飞这个人有点小心眼,老想的啥事安装他的想法来,就是我们常说的格局不太大。但是这无法否认岳飞的军事才能和他对赵宋的忠心,他无数次把赵构从叛军中解救出来,而从没有逼迫赵构给他超越本身的权势,可见岳飞的忠心,无愧于他背上的“尽忠”二字,担任他老出现的尥蹶子也显示了他的刚直和纯正,没有花花肠子,他就是这么掏心掏肺,把君父与臣子演绎到了骨子里。
而赵构到底英不英明呢,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大体上算得上英明吧,首先,他对南宋的存亡之道其实是有清醒的认识的,他不想岳飞这种主战派这么激进,而没有主和派那么懦弱,说句实话,岳飞的军事才能很牛逼,但是他的北伐策略漏洞百出,充其量就是一个攻取开封的战术,离北伐战略差了十万八千里,徐达的北伐才叫战略,岳飞这太愣头青了,一头扎进四战之地,这完全把南宋带进了泥潭之中。赵构深刻的知道,不能全取两淮,北伐就是痴人说梦,所以他将主要力量都放在了淮南一线,而且他也不是一开始就主和的,刚开始也是积极北伐的,但是打了几场后,发现地盘没打回来多少,叛乱倒是不少,自己差点都栽了,这帮人每一个靠谱的,所以才倒向了主和。
赵构之明精于常人,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岳飞是打倒了朱仙镇,离开封咫尺之遥,有用吗?及时恢复了北宋江山,甚至灭完了金国,这对我有用吗?一点用也没有,因为没有一个是我指挥打下来的,咱技术比较菜,干不动人完颜兀术,咱更是胆子小,也不能像太祖、太宗一样上前线,但是咱知道,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别人打下来的江山给咱做的,翻开史书,有打江山的人,皇位给别人做的吗?一个也没有。岳飞同志啊,只要我捣不了黄龙,你就捣不了,要么就是你杀了我造反,要么就是我杀了你,免除后患。
“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的公道在这里,朕的天下也在这里”,这明显是一句现代人解读赵构的一句话,因为古代皇帝,大部分口头是不会自称“朕”的,根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语,还是以“我”和“吾”居多,口语称“朕”是清朝才开始的。但是这句也在赵构的立场解读了“风波亭事件”,我明白你岳飞的忠心,你却不明白我赵构的立场,你岳飞的眼中只有汴梁,但在我赵构的眼中,两淮、山东比汴梁更重要,那不行这两块地方,北伐就是亡国之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