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可以除鳌拜,汉献帝为何不能除曹操?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汉献帝如果真的除掉了曹操,那可能还真就应了诸葛亮那句话,“……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如果真是如此,正是诸葛亮所说的“……天下有变”,蜀汉霸业,或许就真的可成了,可惜汉献帝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没能完成“天下有变”的任务,自然匡扶汉室也有就成为了泡影了。

同样是弱帝斗权臣,为啥人家康熙就能一举干掉鳌拜,那可是满清第一“巴图鲁”啊,而汉献帝干掉曹操却做不到呢?根据我的了解,觉得他们之间的情况差距很大,汉献帝想杀曹操可能性太低了。

地理位置不同

康熙那是坐镇帝都的人,在帝都之中,有他自己培养的一群小太监,都是忠心耿耿的小伙伴,这里有康熙的心血在里面。当时大清的国势正旺,紫禁城中有康熙的铁杆粉丝和忠实势力。否则康熙偷偷培养小太监练武的事情早就败露了,有人或许会说,那是因为康熙蒙蔽了鳌拜,让鳌拜以为他在和小太监们玩。其实,这不正是因为有人帮康熙,没有传达康熙真正在做的事情吗?这就是康熙在紫禁城的优势。

汉献帝则不同,他是从洛阳逃亡出来的,就算他曾经有所经营,在洛阳有所准备,但是被曹操接到了许昌之后,他的一切都被剥夺了,就像是一个透明的人一样,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一个傀儡。

那么汉献帝可以培养小太监诛杀曹操吗?当然不能,因为他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不能,许昌不是洛阳,他在曹操的地盘上,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门口的侍卫,汉献帝身边的人,所以伺候汉献帝的宫女、太监、侍卫,除了贴身伺候的奴才之外,就再也没有汉献帝的人了,汉献帝有风吹草动,都会立刻被人报告给曹操,这一点与康熙有着本质区别。

局势不同

我翻阅资料发现,康熙擒杀鳌拜的时候和汉献帝对付曹操的局势不一样。

康熙对付鳌拜的时候,大清朝是大一统的王朝,外患还没成长到可以威胁大清的地步,在这样的时候,为了自身利益之争,在朝廷之中是有一批大臣制约着鳌拜的,虽然权利没有鳌拜大,但是一旦有机会,这批人是愿意帮助康熙收拾鳌拜的,苏克萨哈的死,给康熙上了一课,也证明了我的观点,苏克萨哈是忠臣吗?我看未必,但是他愿意为了自己的利益拼一次,这是关键所在。

我个人认为,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绝对的忠臣,都是在为自己的利益拼搏,所以有的人要上位,有的人下台,这古已有之,并不奇怪。

汉献帝就不同了,当时的情况是乱世,而且汉献帝不是大一统的皇帝。刘备匡扶汉室是为了有借口起兵,后来自己不也当了皇帝了么,因为汉献帝死了他的口号已经没用了啊,大喊不在了,还匡扶什么汉室。

难道曹操集团就是铁板一块吗?就没人想反吗?不是,曹操集团也有异心之人,但是究竟怎么做,还要权衡利弊。汉献帝没用权利、没有兵权、帮汉献帝杀了曹操,能得到什么好处?可以得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好处而已。受不受汉献帝的感激和分封有什么用,在乱世没有兵一个称号的用处不大。这个时候谁会帮汉献帝杀曹操呢?他们没有争霸天下的能力和野心,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给他人做嫁衣。再说了,在曹操手底下吃香喝辣挺好的,没必要冒险亲手毁了自己的生活。

在没有任何利益的情况下,去冒灭族风险,毁了自己的生活,就为了后世留芳?没人会这样选择的,这也是汉献帝内外无助的原因。

曹操不是鳌拜

鳌拜是第一“巴图鲁”,但是他只有四肢八大,大脑却简单的很,他其实根本造反的决心就不够,只不过是受到了班布尔善的蛊惑,鳌拜哪有那么多的心眼呢,他就是单纯的觉得自己牛,欺负年少的康熙,谁得罪他他就收拾谁,但是这样的一位类似“猛兽”的大臣,很容易就被班布尔善利用了。

他出入皇宫和走平地一样,他也没把孝庄和康熙放在眼里,一个寡妇、一个小孩,鳌拜就是这样想的,结果发现不敌康熙的时候,已经晚了,一个权臣就这样的被收拾了,死在自己的愚蠢上。

曹操就不一样了,曹操那是人精,“乱世奸雄”,有勇有谋,他敢刺杀董卓,当时谁敢?汉献帝落到了曹操手里,曹操自然不会给了他败中求胜的机会。

最重要的一点,曹操是看着何进咋死的,他可明白着呢,独自进宫可不是啥好事,这事他早防着呢,公里也都是他的自己人。不可能重蹈覆辙。曹操有能力,有野心,会控制人心,属下死心塌地的跟着他,他自然不是汉献帝一个孤家寡人能够搞死的了。

曾经身边的人也不在了

其实汉献帝还是有过抗争的,虽然宫中遍布眼线,但是伏皇后、董贵人还是自己人吧。

董承得到了汉献帝的衣带诏,他一看机会来了,可见董承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决定为了人生搏一搏,结果失败了,消息走路了风声,于是董承一干人等统统被杀,刘备命大,跑了。此事自然牵连到了董贵人,当时的董贵人有身孕,汉献帝苦苦哀求曹操,没有用,曹操还是把董贵人宰了。

据我所知,当时看到董贵人的下场,伏寿皇后有点害怕了。她就写了一封信给他爹伏完。信中内容无非就是,女儿在危险之中,这曹操太可怕了,爹你要救我之类的话。伏完没敢动手,过两年就死了。

但是这件事情后来被曹操知道了,于是就把伏寿皇后也给杀了。曹操发现宫中虽然都是自己人还不稳妥,连汉献帝床上的人都应该是自己人才行,于是曹操干脆把自己的三个亲生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这回汉献帝彻底没招了。

汉献帝的悲哀

汉献帝的聪明头脑未必比康熙差,但是他的运气是太差了,或许这就是宿命吧,一生悲惨的皇帝生涯,不如寻常百姓活的痛快,可悲!

关注→野史日记,了解更多精彩历史内容!你的点赞转发是最好的支持!

康熙可以除鳌拜,汉献帝为何不能除曹操?

鳌拜和曹操,全然不同。

鳌拜不是专擅朝政,他只是顾命四大臣之一,本来地位还最低。

遏必隆明哲保身,索尼年老多病,才显出鳌拜来。如今鳌拜跋扈一般以他杀苏克萨哈为例,似乎已经可以擅杀顾命大臣了,其实苏克萨哈是多尔衮旧部,索尼和遏必隆都看不顺他,所以不管。

所以鳌拜的势力,并没那么大,只是另两家不太控制他而已。遏必隆还罢了,索尼何等人物?索额图的爸爸,赫舍里皇后的爷爷。真当人索尼大法好不存在么?康熙发难时,八旗里真会为鳌拜卖命的,有没有二旗都难说。

汉献帝直接是曹操奉到许昌的。本来他逃离长安到洛阳时,群臣都要吃草根了。曹操迎到许都去的。天子这时就剩了名头的号召力和一干没兵权的旧臣了。

如果韩暹杨奉能入朝,或者刘备能在朝廷里站住脚,汉献帝还能动点心机。然而他连都城许昌都是被曹操定的,套路班子派系都是曹操的人,身边又没有上三旗的精兵和索尼大法好这样的顾名臣或者康亲王这样有旗下背景的王爷。

举个例子吧:

鳌拜是我爸指给我的四个仆人之一。四个仆人里有一个跟另外三个不对付,鳌拜把他揍了,另俩不管,鳌拜就有点横起来,我觉得不顺眼,就把鳌拜揍了——这还是有余地的。

曹操是我流浪在外头把我收养了的人,从保姆到仆人都是他的人。我身边就只有几个没钱的远房亲戚,我还想拍死曹操?

康熙可以除鳌拜,汉献帝为何不能除曹操?

鳌拜,与曹操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形。

也因为这些战功,鳌拜步步高升,被顺治皇帝超升为二等公,授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在,擢领侍卫内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也就从这个时候起,鳌拜从一员单纯的武将变成参议清廷大政的执政大臣。

顺治驾崩之际,遗诏由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大臣辅政。当时鳌拜在四辅政大臣中地位最低,可实际上很多事都是他说了算,为什么呢?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而苏克萨哈因曾是摄政王多尔衮旧属,人际关系很不好。

恰就是这个时候,康熙帝玄烨已然亲政,年轻皇帝自然会与跋扈权臣发生冲突,而对于康熙而言,鳌拜势大难以硬顶,在“御前呵叱部院大臣,拦截章奏”,甚至在玄烨面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这就极大的伤害了康熙身为天子的自尊,也令皇帝亲征成为不可能。

于是在两年后,也就是康熙八年五月,玄烨利用“布库游戏”擒捉鳌拜,结束了清史上的“鳌拜辅政时期”。

从上述历史我们也可以发现,鳌拜的权势,完全不是曹操模式。

曹操模式是什么呢?那就是汉献帝当时已然完全丧失君主权威,他没有兵没有将没有权也没有钱甚至连吃饭都很困难,而曹操是有兵有将有钱有粮,在其他诸侯都拒绝接纳汉献帝之际,是曹操出手迎纳了落魄的天子。

所以,汉献帝的问题是一无所有,而康熙的问题仅仅是大权旁落而已。

这两个问题的差异,就在于:汉献帝其实已经失去了天下,而康熙只是比较年轻,大清国人依旧认他是皇帝,这一点其实也包括鳌拜在内,从后来看,鳌拜仅仅是自以为是管了多些而已,自然也多吃多占,但他不反皇帝更不反大清——自然,这一点是就当时而言,如果继续发展下去,鳌拜最终演变成一个曹操不是没有可能。相反,曹操模式之下,主动者是曹擦,汉献帝的朝廷,从宫廷(皇后是曹操的女儿)到朝廷(平时是曹操主政,曹操外出则由荀彧主政),御林军则由曹休率领,他要训练一帮小朋友对付曹操,呵呵,那就是个笑话了。

康熙可以除鳌拜,汉献帝为何不能除曹操?

时代不一样啊!这个很多人没有提到。

曹操是东汉末年人物,康熙是千年后的清朝。这中间发生了无数历史大事,使得整个中国的体制,文化,心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举几个例子,在东汉到隋朝,整个国家是天子+世家大族的模式。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要在后世就是李自成太平天国至少搞个政权。而黄巾起义很快被各地世家大族镇压了。出现的局面是各个世家大族群雄割据,比如袁绍,袁术,公孙瓒,陶谦,孙策等。袁家叫“四世三公”。那就是典型的世家大族。你在当年,不靠世家大族是难以做大的。刘备在徐州就遇见了糜竺的家族,娶糜夫人,就是找到了世家的支持。

所以就算你天子很厉害,你也要大量的世家大族支持你否则你是不能维系统治的。天子的权力能慑服都城周围就很好,远点的地方虽然名义上是你皇上的地方,但当地世族很有实力,还有武装的。而朝廷里的官员,绝大多数从世家大族上去的。

隋朝到唐朝,最大的改革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将世家大族本已经薄弱的实力进一步削弱。平民官员越来越多,世家大族为靠近统治中心进行科举,慢慢的脱离地方进入首都,名存实亡。最后高度强化了皇权的中心化集权统治。

到了宋朝还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宰相作为全体知识分子士大夫的领袖,是有办法和皇帝争辩一下的,类似于现在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明朝,统治者进一步强化了集权统治。到了明朝时,民间已经绝无和中央皇权抗衡的力量。皇权强到只是随意授权一个残疾的男人-太监,就能让这个太监牛逼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变成九千岁。什么手握重兵的大将军,什么天下士大夫领袖的宰相,统统都是浮云,皇帝身边的太监要杀你,不用经过审判直接可以干掉。可见皇权已经到了极致。

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前更像是议会共和制,八旗旗主都非常有权力,只是公推一个最有能力的首领比如努尔哈赤。入关后,它迅速的继承的是明朝那一套中央集权。皇上的权利迅速变大而八旗旗主权力受到了极大约束和打击。旗主们肯定不愿意,这才是康熙和鳌拜真正的矛盾。在康熙认为这是君王和权臣的矛盾,在鳌拜认为是镶蓝旗和正黄旗的矛盾,是平等的矛盾,而且我鳌拜功劳高,努尔哈赤还敬我三分,你们这些孙子辈的,还敢如何。

但他不明白,皇权在那个体系下面已经逐渐站稳了。这个时候就算皇帝直接下旨杀鳌拜,也不是没有可能成功,只是会麻烦一点,或者风险较大。一旦鳌拜死了,他手下的人不可能和皇权对抗。这实力对比太悬殊了。

好,汉献帝今天偷偷找了三个武林高手,在曹操进宫看自己时将曹操杀掉,然后曹操的儿子可能接任他的位置,然后把汉献帝拉出来剐了。即便是全胜时期的汉武大帝,也不敢乱杀乱搞世家大族的。

这才是真实的历史。

康熙可以除鳌拜,汉献帝为何不能除曹操?

汉献帝与康熙情况其实并不类似。汉献帝乃是被软禁的人,无权无兵无人无钱。康熙正好相反,别看鳌拜嚷嚷地凶,他的势力其实很小,他的权力来源于顺治。

汉献帝即使杀了曹操也会被杀,康熙杀了鳌拜则会众人皆跪。汉献帝在世时,几人将其视为皇帝?鳌拜在世时,又有几人不是看在鳌拜作为清朝权臣手中的权力!鳌拜手中的矛是皇太极给他的顾命大臣的名义。而曹操及其背后的其他势力则是刀剑!两者地位完全不同。表面相同,但实际本质截然相反!

康熙虽然年纪小,却是努尔哈赤绝对皇权时期、皇太极皇权独大(皇太极也属于皇权体系)、顺治皇帝有意打压满族贵族的势力之后,崛起的。而且,请注意,康熙时期有一批绝对死忠于他的官僚群体——汉臣。

皇太极、多尔衮、顺治三代皇帝为啥要大力扶持汉臣?其原因就在于:三位无论在位与否都属于掌权人,但他们并没有汉人的忠君思想,所以,皇权内部、皇权与满洲贵族之间的权力斗争非常残酷。皇权在此属于弱势,因此,三位皇帝拉拢汉臣。经过几十年的培育。

只要鳌拜一死,汉臣就自然首先拥护。其次,皇权本身的势力就可以让康熙从中找到杀死鳌拜的人,毕竟你不论两旗还是三旗的势力,本身找出几十个死忠于自己的人决然没有问题。当然,鳌拜也可以,但是他不敢!

因为什么?内外皇权势力、其他满族贵族势力、内外掌权的汉臣等会答应吗?他们之所以怕你,怕的不是你鳌拜的势力,而是皇太极顾命大臣的遗命。

汉献帝之前的东汉皇帝已经百年来被控制,就算东汉开国初,光武帝刘秀的权力较之西汉也是差不少,原因在于世族、外戚两股势力的缠斗。整个东汉,多数皇帝都受太监、外戚、权臣、所谓的忠臣四大类人相互把持,其权力相对较弱。特别是到了桓灵二帝时期,太监权力骤然增大,自立汉献帝。曹操接手儿的时候,汉献帝周边经过百余年的分化,能有多少势力?他身边的人甚至是睡在他身边的人能有几个人跟他一心?

关门杀曹操需要几个条件:第一,需要有人敢杀,曹操势力遍布朝廷,而且儿子也有、亲信更多,你杀了曹操必然报仇,杀曹操的人必死,因此,谁会为了你这个没有兵没有钱的皇帝卖命?第二,终于皇帝的人能有几人?汉献帝身边耳目众多,且不仅仅是一两个派别的眼线,忠于你这个不可能再夺天下的皇帝还是忠于可以掌握天下或可以给予利益的人?

说个难听的话,就算汉献帝想毒死曹操,他能屏退、喝退跟踪他的太监、宫女吗?因此:

汉献帝的衰落是东汉皇权旁落百年的必然结果。死忠他的人要么在百年来被杀了,要么就是胆小、心思缜密之人,既要保存性命又要忠于汉献帝,可能吗?刘皇叔如何?照样一心三意。

康熙可以除鳌拜,汉献帝为何不能除曹操?

首先鳌拜和曹操的政治地位和手腕相差很多,鳌拜虽然在清廷的官位很高,但是政治号召力没有达到大权独揽,同时期还有其他三位托孤重臣,军事上也有其他皇室的亲王,贝勒制约,不能做到一呼百应。反观曹操,汉献帝完全就是他的傀儡,政治上已经到达顶点,朝廷中是姓曹不姓刘,几乎有实权的职位都是曹操的亲信,百官的罢免都是曹操说了算,甚至皇帝身边的太监和宫女,皇后,贵妃都是曹操安排的,汉献帝一举一动根本就是在监控之下。更重要的是在军事上,曹操掌握的军队都是他一手创建的,军事将领都是曹操的人,汉献帝的侍卫,禁军都是曹操嫡系,所以汉献帝根本就没有反抗曹操的资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