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大忌说的是什么?

感谢邀请,野史日记为您解答!

犯兵家大忌者常败

所谓“兵家大忌”是指中国兵书总结出来的一些用兵的忌讳之处。这些用兵的忌讳在千百年战争中得到了印证,成为了用兵之人的共识。“兵家大忌”是一个泛词,没有明确的范围,用来统指错误的用兵行事。例如:“临阵换将、将帅不和、背水决战、分兵作战等等”。

犯兵家大忌者并非必败

那么这些前人总结的“兵家大忌”就真的准确吗?也未必。兵仙韩信就曾经陈兵背水,与赵军决一死战,如此行事,典型的犯了兵家大忌中的“背水决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然而赵军的大笑没能持续多久,他们就被韩信打得哭了出来,韩信有他的理论,“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当然了,这样的险招是有很多前期铺垫的,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韩信被称为“兵仙”,也正是因为他总能根据战场形势作出准确的决定。韩信并非不懂兵法,反而是对兵法有着超乎常人的透彻理解。

反观项羽,也是背水乌江,为何被打的溃不成军,自刎而亡呢?原因很简单,第一、四面楚歌让他们觉得江东已经被敌人端了,来围剿他们的都是楚人,所以激不起来拼死搏杀的信念,也没有了希望;第二,项羽是知道江东无事的,他看似背水一战,但实际上是有退回江东的后路的,所以他也没有必死的决战之心,最后他的自刎完全是他要面子且不成熟的思想造成的,一生的英雄,悲凉的结局。同样的“背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

可见,“兵家大忌”是古人智慧的经验总结,它有着重要的作战指导作用,但同时又不可“尽信”,得其神,领其意,才是“兵家大忌”存在的重要含义。

兵家大忌说的是什么?

什么是兵家大忌?

自人类诞生以来,战争就成为人们争夺权利和利益的极端手段。

战争的双方都希望能战胜各自的对手,那么怎么战胜对方这就是人们探索追求的目标。

随着仗打的多了,自然而然就总结出了一些规律。

而这些研究战争制胜的规律,总结出军事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学者,在古代就成为兵家。

由兵家们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就是兵法。

兵法自诞生以来,后世的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知识,用来指导战争实践。

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悠久,从上古黄帝时代到现在,中国人撰写的兵法数量极多,如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孙膑兵法、六韬、三略、唐李问对等等不胜枚举。

总的来说这些兵法可以分为四类,权谋、形势、阴阳和技巧,但是阴阳、技巧之类的兵书大都已经失传,而形势和权谋,大都古今相同,因此得以广泛流传,前文列举的兵法多是用兵之法,用兵之道。

虽然这些兵法中描述的是用兵之道,但是这些兵法中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唯物论,简单说来就是用大量活生生的战例,告诫后人,战争中那些应该做,那些不能做,这样就会使用兵之人一直会处于有利优势条件下,避免己方陷入不利之境地,甚至险地。

而那些兵家告诫后人不能做的,就是兵家之大忌。

兵家大忌有那些?

通常来说主要的兵家大忌有以下20条,

不明敌我、临阵换将、瞻前顾后、举棋不定、后方不稳、保障不力、四面出击、围城无阙、将帅不和、软肋示人、通信不畅、求胜心切、背水决战、未战而怯、予敌喘息、轻敌冒进、分兵作战、将士不用心、胜则骄,败则馁、敌未动,而我先动

下面小油瓶介绍几个犯了兵家大忌的战例

1、夷陵之战

东吴偷袭荆州并杀害关羽之后,刘备盛怒,不顾群臣的劝诫,就连诸葛亮都反对,强行发大军东征东吴,本来水陆两军并进,求胜心切的刘备将水军驻扎到岸边联营,全力攻城,遭陆逊火烧,只能败退白帝城。

刘备犯得就是被仇恨冲昏了头脑,求胜心切的大忌。

2、马谡失街亭

诸葛亮出岐山时,重用善于纸上谈兵的马谡,马谡不顾王平的劝阻,舍弃水源登山据守,使得魏将张郃,将其团团包围,又断其水源,大破马谡。

马谡犯得是不懂地势,不懂行军布营之道,使自己陷入险地。

3、长平之战

秦赵两国对弈于长平,赵王弃用兵老道的廉颇不用,改用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轻敌冒进,中了秦国诈败之计,将40万精锐赵军葬送。

当然也并是不是说只要犯了兵家之大忌,就一定会作战失败。因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太多太多,而且战场是瞬息万变,但是可以说犯了兵家之大忌会使部队在某些方面处于不利之境地,领军之人还是要尽量避免。

兵家大忌说的是什么?

二十条兵家大忌: 1、不明敌我 2、临阵换将 3、瞻前顾后 4、举棋不定 5、后方不稳 6、保障不力 7、四面出击 8、围城无阙 9、将帅不和 10、软肋示人 11、通信不畅 12、求胜心切 13、背水决战 14、未战而怯 15、予敌喘息 16、轻敌冒进 17、分兵作战 18、将士不用心 19、胜则骄,败则馁 20、敌未动,而我先动

兵家大忌说的是什么?

二十条兵家大忌:1、不明敌我2、临阵换将3、瞻前顾后4、举棋不定5、后方不稳6、保障不力7、四面出击8、围城无阙9、将帅不和10、软肋示人11、通信不畅12、求胜心切13、背水决战14、未战而怯15、予敌喘息

兵家大忌说的是什么?

兵者、自古国之大事,死生存亡之道也。

凡大将奉命出征、领兵作战的,无不是兢兢业业,如履薄冰,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微小错误,也能导致全军溃败的事例,战史上数不胜数。所以,能称“兵家大忌“的,就是指用兵时,千万不能去干的事!这样的事很多,能写满一本书。故而只能稍举四个例子说一下。

一,不谋而战,为兵家大忌中之大忌,持强兵而轻谋略,此为骄兵必败之忌。前秦大帝苻坚,挟百万雄师欲灭东晋。时苻大帝天下强兵尽握己手,志得意满,狂言“投鞭即可断流”,而忽视了谋划与战阵之道的细节,竟然在临交战时,命令列阵已毕的大军,后退五里。古人没有步谈机与电台即时通报联系,几十万人结成的大军阵,内有数十百个小阵,绵亘至少十数里。后军但见前军旗帜纷纷后撤,皆不明所以~再加东晋兵战鼓声大起,于是,皆以为前军已经大败,恐慌之心迅速传染了全军,导致全军一役崩溃。以至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千古奇闻。

二,部伍未整合、训练未充分,就仓促而战的。哪怕甲坚兵利,还有名将统领,照样会吃败仗。此乃诸葛亮曰:无制之兵,虽名将不能为也。也为兵家一大忌。大唐安史之乱,威镇安西的名将封常清,奉命开洛阳武库,募兵平叛。数日间,招募七万人。这七万人,装备着洛阳武库中库藏的全套精良兵甲,其时大唐国力之盛,史书可查。七万新军,配有最坚固的铠甲、强弓硬弩,利刃长矛,想必著名的陌刀马槊也不会少,还有长期在安西边镇、战阵经验极为丰富的天下名将封常清统领,这样能打了吧?答案是不行!十战十败,伏尸百里,最后狼狈的西撤,丢了洛阳,逃入了潼关。为何?就因为部伍未经充分训练磨合,任尔武器再好,有名将统领,也仍是必败无疑!何况对手,也是曾经同为大唐正规野战军的渔阳突骑。不过,平心而论,封常清的部队,屡败而不溃散,还能将之带入潼关,真也不负名将之称了。若于宋代明代,这七万人只须一败就早作鸟兽散了。

三,为大将者,持勇斗狠,也是兵家大忌。国人受演义小说乱谈之误,尤其对于三囯中的大将单挑之事,津津乐道。实则古代战争,凡称大将者,一己之身系全军之安危,哪能抛下部队不管,而去玩单挑?三囯时,刘备与曹军争夺汉中,蜀军趁夜烧了夏侯渊军寨下的鹿角等防御设施。夏侯渊其人,向来自持勇武,常每战必身自争先。于是,以大将之身,亲自领四百人下山修补工事,刘备伏兵突出,谷中金鼓震天,黄忠阵斩夏侯渊。曹操为此,甚为悲伤,乃以此作书告诫诸将,为将者当有知怯懦时,岂可不顾全军而轻身犯险。《军策令》中,曰:“~甚可伤。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

四,深入敌境,顿兵坚城之下,攻而未克。我师老兵疲,敌援军大至,使我成腹背受敌之势,此为兵家大忌也。凡遇此情况,一般皆会全军覆灭。司马懿征辽东,围襄平城后,命令大军围而不攻,且围三缺一,放任四周敌军纷纷逃入城中云集。

诸将不解,乃问司马懿曰:“将军以前平孟达之乱,乱在境内不远,还令大军昼夜兼程,一到达就急令攻城,一举就斩杀孟达平了叛乱。何以今日远征在外,围了襄平,反而却缓缓而图之?”

司马懿说:“孟达降而复叛,部众必然未有全服。所以我必须急攻,趁其未合而破之。若缓缓而图,等其整合部众,坚固城防,诸葛亮再自蜀中来援。我大军届时攻坚城未克,又陷腹背受敌之势,其势危矣!而今日我之所以缓攻襄平,因辽东之敌,利在骑兵,而骑兵之利在野战,而敌今日却驱四野之骑、入城而守,乃自蹈死地,我只待其云集,然后合围而攻城,可一战而全灭之。”诸将闻言叹服。...

北宋太宗伐幽州,顿兵于坚城下,攻之未克,师老兵疲。辽援军至,腹背受敌而溃败,使宋太祖穷尽十年之功积攢的天下精锐,一役尽丧。

兵家大忌,又诸如粮道被截、将帅不和、临阵换帅、将不知兵,赏罚不明、号令不严、兵无战心、将无斗志等等等等岂是一言可尽。

兵家大忌说的是什么?

兵家之大忌,就是久战未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