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真的不想做官吗?

感谢邀请,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野史日记】很高兴为您解答!

陶渊明归隐田园是无奈之举,并非不想做官。这件事情我们可以从陶渊明出仕说起。

陶渊明为了梦想出仕

陶渊明这个人,从小就非常聪明,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有着积极的心态和远大的抱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腔热情,加上他的作为官宦子弟,于是顺理成章的出仕去追求梦想,做为一个读书人,陶渊明怀揣梦想出仕,同时他也有着读书人特有的个性。

陶渊明壮志难酬

步入官场一段时间后,陶渊明发现出仕和他的梦想距离很远,现实和梦想的落差让他有些失望,作为一名读书人,壮志难酬,个人志向很难实现,他对这个社会和官场逐渐的失去了信心,一直到最后的失望,甚至绝望。

陶渊明归隐田园

面对骨感的现实,陶渊明有两个选择,要么和其他人一样改变自己融入社会,要么“出淤泥而不染”。陶渊明做为一名读书人,有自己的个性,他选择了改变环境,保住自己的个性,既然梦想和现实不融,他陶渊明和社会不融,那么他选择远离社会,保留梦想。不过他还是愿意做官去追逐梦想的,只不过他看透了官场,看透了命运,最终在万般无奈之下,归隐田园,守一方心灵净土罢了!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真的不想做官吗?

看不惯黑暗的官场,当然不想去了,知识分子的境界我们不能理解的~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真的不想做官吗?

根据史料记载,陶渊明先后出仕共计五次:第一次起为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军幕,第三次为镇军入伍,第四次为建威入伍,第五次任彭泽县令。可以说,早年间陶渊明有着深远的政治抱负。

关于做官和归隐,他一直很矛盾。既想为官一展鸿图,又想远遁田园清修,游走在仕与耕之间,十数年。几度反复后,他发现自己不喜为官,不擅为官,回归自然才是心之向往。

于是陶渊明坚决辞官隐逸,回归田园,由儒家的“入世”到道家的“出世”,从“治国平天下”的大志到“田园牧歌”的平淡。看似失去了荣华富贵,却收获了精神上的富足,也为后人留下一篇篇惊艳的田园诗。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真的不想做官吗?

陶渊明在古时候的地位也是不低的,他不仅是一位诗人同时还是一个朝廷官员,但他为什么要归隐田园呢?难道是他不想做官吗?

根据史料记载,陶渊明先后出仕共计五次:第一次起为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军幕,第三次为镇军入伍,第四次为建威入伍,第五次任彭泽县令。可以说,早年间陶渊明有着深远的政治抱负,尤其是在398年的时候,他投身于桓玄幕府,那时他认为晋朝必败。

没想到,结果不尽人意。不久,刘裕举北府兵起义,桓玄败逃江陵重整军力,遭西讨义军击败。桓玄试图入蜀,却被益州督护冯迁杀死,时年三十六岁。

陶渊明早年的时候其实生活还是比较优渥的,因为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他父亲曾经纳过妾,说明还是比较有钱的。但是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家道中落,陶渊明的生活就变得拮据起来,但是所幸他在读书这方面还是很有才华的,在艰难熬过童年的艰辛后,他成为了小官吏,有了经济来源,所以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他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任州的祭酒一职,但是在此期间他过得并不开心,因为他身处东晋末期,朝廷腐败,百姓受苦,而那时候天下纷争渐起,他作为一个寒门出身的小官吏对于朝政的影响太小了,很多事情他看不惯,但是又没有改变的能力,有着拯救苍生的想法可惜不能落实,这种心理落差实在是太大了,所以他选择了辞官离去。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文中明确指出了:他做官是为了讨生计,否则,陶先生实在有着捉襟见肘的经济困难。再者,陶先生非常坦诚的谈及了自己的官职,是其族中的叔叔陶夔通过自己的关系向“诸侯”求情,这也就公然说明自己的官职是怎么得来的了。

当时之所以求得彭泽县令,是因为陶先生不喜欢出远门,守家带地的做个小官感觉也很踏实。且当时刚结束了一场大规模战争,在家附近工作也比较踏实。而且,做上彭泽县令还可以利用公款蹭点粮食吃,打点美酒来喝。

但是,没过多久,陶先生就发现当官不适合自己,毕竟,自己是个文人,心存天下,小小的县令发挥不出多少才能,所以,他感觉不是很自在,干脆就辞官回家了。此时,恰逢妹妹丧夫,也给了陶渊明辞官的契机跟理由,所以,他就此自动辞官。

而且,他自己在文中还谈到,为官八十多天,并没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上层领导到下层查工作的事情他更是压根没提。

但是,他对桓玄在京师的官职是一直很是向往,他甚至认为:如果,当时自己在京师的话,那么,肯定也能获得一个官职。三年后,陶渊明担任建威将军,东晋末年将领、镇北将军刘牢之之子的刘敬宣的入伍与桓玄有着密切关系,之后,刘敬宣更是为陶渊明搭起了一座桥梁。

因与刘裕关系亲近,陶渊明大可以出任大官,但是,他仅当了八十多天小官就彻底归隐田园了。此后,刘裕建刘宋屡次请他出山任职都被拒绝,因为,此时曾经效力于桓玄这件事对于陶渊明而言就是一个定时炸弹。

无论是晋朝的皇帝,还是刘宋王朝的皇室,他们都可以拿这件事来要挟他,这就相当于一臣曾侍过二主。陶渊明当然知道这很危险,所以,干脆不再当官,也不再站队,以此保自己一条命。这在政治场来说,算是一个明智之举了。

其实,陶渊明做刘敬宣的入伍,已然拉近了他与刘豫的关系,而后,再远离政治旋涡,从而,保住了性命。因为,陶渊明之前是桓玄政治势力的一份子,为了剥离他的这一身份,所以,他需要妥善处理自己与刘豫以及皇室的关系,如若不然,说错一句话就很可能人头落地。

所以,陶渊明回归田野后写一些田园诗。

但是,也不得不说,他的政治才能跟其文学造诣都是让人骄傲的,更是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其实,他能够免于荼毒,还要感谢族中叔叔陶夔的庇佑。没有亲人的荫庇,也就是所谓的朝中无人,没人给他洗白的话,也就无法回乡过上一阵隐居宁静的生活。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真的不想做官吗?

我个人认为不是这样的。

陶渊明并不是,不想当官,只是他不能当大官。只能做小官,而他本人又心高气傲,所以就索性辞职,去寻找理想。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主要是在当时,陶渊明所处的时代,采取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门阀世族,按血缘纽带来提拔官员。

陶渊明的父亲曾经做过太守之类的官员。陶渊明长大之后凭借自己的才华和一点关系,也进入了官府做了几年小官。可是慢慢的,陶渊明不想安于现状,他想跻身高位。可是他发现,他的上级和朝廷中的高官似乎都不怎么待见他。

而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却凭借着祖辈留下来的血缘,得以进入中央。(比陶渊明早一点的人物,王羲之就是如此。两岁的时候就被凭借祖上的功绩,被封为大将军。起点就已经比陶渊明高了许许多多。)既然高又不成,底又不就。索性离职,归隐山林,吃喝玩乐,呼朋伴友。从陶渊明的诗中也可以看出,他种田各种的不怎么样。

后世把他包装成一个伟大有理想的隐士,不过是多种时代因素造成的。完全是时代的需要。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真的不想做官吗?

陶渊明并非是不想做官,自命清高又人微言轻从他多次出任就可以看出他并非是不想做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