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夷陵之战中,刘备所率蜀汉之军是否真的全灭?

感谢邀请,我是野史日记,很高兴为您解答!

三国的夷陵之战,意义非凡,三国在这一役之后,趋于稳定,所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被称为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

夷陵之战发生在吴蜀之间,以蜀主刘备失败告终,而蜀汉之军,在此战也几乎全军覆没,具体数字还有待考究。

三国夷陵之战,刘备为了报吴国叛盟、夺取荆州、杀死关羽之仇,挥师伐吴,自带士兵四万,加上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大概总数在五万左右,而绝不是《三国演义》中的70万。

此战吴国军队也是五万左右,双方兵力旗鼓相当,在这一战役中,吴国陆逊一战成名,大败蜀主刘备。

此战失败,刘备带来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黄权负责镇守长江,以防魏国进兵,在刘备败退后,变成一支孤军,被迫投降。

《傅子》: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

《傅子》的说法,蜀军损失高达8万人。这个数字已经是蜀军能拿出来的最大数字,因为蜀国的军队总数才102000人,拿出8万大军伐吴,即使有五奚蛮夷助力,也确实是已经举全国之力了。

此战之后,蜀国耗尽国力,后来由诸葛亮多年经营,这才恢复了国力。

三国夷陵之战中,刘备所率蜀汉之军是否真的全灭?

这个历史上已经说明了,损失极大,几乎全军覆没。

到最后,孙恒只带几百人就追得刘备走投无路,自己烧辎重堵塞道路逃跑。那后面的军队就更没有退路了。这些军队大部分都被吴军消灭了。没有受到攻击的黄权部因为后路被切断,被迫投降了曹魏。

直到赵云的军队赶到,才稳定了形势,吴军撤退。刘备最后收集了几千残军,驻扎在白帝城直到去世。

三国夷陵之战中,刘备所率蜀汉之军是否真的全灭?

是全死光那种全灭吗?那自然是没有,最起码刘备不是就活着回去了吗。实际情况是损失很惨重。

先来看看蜀国参战兵力,号称70万大军,《傅子》记载吴军灭了八万蜀军,但是实际上蜀军只有四万人左右,在加上沙摩柯等五溪蛮夷一万多人,总兵力只有五万多人。吴军兵力与蜀军基本相当。刘备带着这么点人伐吴的目的,只是想夺回荆州。这对于蜀汉来说极为重要,兼有益州、荆州,益州作为腹地,荆州作为桥头堡,进可攻退可守,无论对曹魏还是孙吴,都掌握着很大的主动权。

夷陵之战打完,蜀汉的损失非常巨大。

首先是这五万多人损失殆尽,还有黄权的一万多人由于被吴军切断退路,无路可走投降曹魏。再加上之前汉中之战、襄樊之战分别损失了几万人,蜀军费有生力量基本上别打光了。国内基本上只剩下新兵蛋子了。不仅是士兵,人才损失也很严重,张南、冯习、付彤、马良,还有投降的黄权。可以说,夷陵之战基本上把蜀汉仅剩的家底败光了,不过幸亏他们有内政奇才诸葛亮,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又让蜀汉恢复了元气。

另一个损失是战略上的。上面说,有了荆州,蜀汉进可攻退可守,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动,夷陵之战,让蜀汉彻底失去荆州。“隆中对”中“待天下有变,则派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战略构想,宣告破产。此后,诸葛亮和姜维只能选择祁山这样一条进攻线路了。

总体而言,蜀汉经过夷陵之战,失去了有生力量,失去了战略缓冲地,失去了大量人口和耕种区,失去了最好的财政来源。元气已伤,基本上丧失了统一天下的机会了。

三国夷陵之战中,刘备所率蜀汉之军是否真的全灭?

全灭,刘备只身逃亡白帝城。

三国夷陵之战中,刘备所率蜀汉之军是否真的全灭?

不尽然,至少还有向宠一营完好无损,向宠也因此得到刘备,诸葛亮的赏识,诸葛亮甚至把向宠的大名写进了《出师表》之中。那么,为何向宠会得到两代蜀汉当权者者的垂青呢?不是因为向宠是荆州集团人物,向朗的大侄子,关键还是夷陵之战的失败,其实是很彻底的,向宠能把自己的部曲全须全尾带回蜀汉,实在是难人可贵,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夷陵之战兵败。在战场上的残酷性。那么,这一战有多惨烈呢?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除了给关羽报仇外,最重要的是收复荆州失地,毕竟荆州是刘备的龙兴之地,由此刘备出兵不在少数。但是,蜀汉自汉中和曹操对峙,又因荆州,上庸接连丢失已经损失不少内外围人马,就算刘备倾巢而出,人数再多也是有限的。所以,根据《三国志.刘晔》注引《傅子》,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损失大约八王人左右,刘备仅以身免,大概还是可信的。而且此战后,孙权派人具上首级,印绶给曹丕,所以刘晔所说的八万人非空穴来风。当然,这八万人也包括了从武陵中争取到的南蛮酋王的援兵,大概占了一万多人左右。再根据《三国志.陆逊传》的记载,陆逊先是派人攻打刘备之一营不利,诸将认为空杀兵耳,随后陆逊自信的用“火烧连营”之计,连破了刘备四十多个营。

当然,这四十多个营,肯定不是刘备军的全部军力,但是绝对是刘备军大部分主力,而且几乎是在大火中被烧死或者被歼灭,这从刘备军损失的将领和谋臣中就可见一斑。在主力大营里损失人才有,刘备大督冯习,别督赵融,别督傅肜,前部张南,蛮王沙摩柯,谋士马良等等以及一大批各营将领,其中刘宁,杜路等投降了东吴。另外随刘备出征的,还有蜀中李氏三龙之首李朝,估计在战争中负伤,不久去世于白帝城,只有刘备的别督辅匡,廖化则逃过一劫。这些几乎全军覆没的都是刘备在江南的陆上主力部队,不包括水军和江北的黄权部。

江北的黄权部,因为后路被断,只能率领全部部曲投降了曹魏。根据《三国志》注引《魏书》记载,黄权领着大大小小的官员觐见曹丕就有三百多人,包括蜀汉这边的南郡太守史郃,庞统的堂弟庞林等等,其中四十二人被封为列侯,任命为将军郎将者近百人。所以,刘备的江北部队,相当于全军覆没了。

再看刘备的水军,在夷陵之战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时,刘备派吴班,陈式率领水军夹东西两岸。到了第二阶段,刘备和武陵蛮王取得联系,并从江南和水军围攻陆逊的猇亭和孙恒的夷道,进入了僵持阶段。随后,由于两军僵持到了六月,天气炎热,大部分士兵都离开船只,进入山区避暑,这才给了陆逊火烧的机会。随着江南陆军的败退,水军也遭遇东吴军队的进攻,特别是刘备从马鞍山渡河之后,放弃了船只,水军基本就陷落了。其中,刘备的从事祭酒程幾为了掩护刘备,壮烈牺牲。但是,水军还是保留了一部分兵力,因为即便是在天气炎热的六月,刘备也不可能让所有士兵上岸,应该会留下一部分士兵防御,统领这部分士兵可能正是陈式和吴班,这两位将领也在此战中幸免,并参加日后的诸葛亮北伐战事。

所以,夷陵之战刘备败得很惨,甚至描述刘备是“仅以身免”,但是这更多是说明刘备惨败的惨烈程度,不代表刘备就剩孤零零一人逃到白帝城。正是因为还有向宠,吴班,陈式部还是残留着一部分军力,再加上永安从西汉末年以来固有的城防,以及曹魏威胁,才让东吴投鼠忌器,没有进一步采取军事进攻。

三国夷陵之战中,刘备所率蜀汉之军是否真的全灭?

公元221年7月,刘备在登基称帝之后,为给关羽报仇,发兵三万,再加上沙摩柯的蛮夷军队,总计五万余人,水陆并进,浩浩荡荡向东吴杀来,其间刘备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孙权求和向刘备求和不成,令陆逊为大都督,统领五万兵马抵御刘备的进攻。陆逊见蜀军势头正盛,于是坚守不出,消磨蜀军锐气,打消蜀军企图速战速决的企图。相持半年之后,正值盛夏,酷暑难耐,蜀军士气逐渐低落,为了避暑,刘备下令大军在深山密林里扎寨,连营百余里。陆逊见状上书孙权后,派兵火烧连营,四面围攻,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蜀军溃不成军,死伤无数,刘备趁夜突围,再众将士拼死保护之下,摆脱追兵,逃往白帝城。次年四月,刘备一病不起,在白帝城去世。

夷陵之战给蜀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兵力及物资损失惨重,此战之后,刘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刘备在出征前,除了留下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刘禅留守两川,以及魏延守卫汉中,几乎将自己所能带上的全部家底来讨伐东吴。另外,在败退途中,大量粮草物资被丢弃,刘备还曾下令将士将铠甲脱下来,点火焚烧,阻塞道路,以抵御东吴的追兵。《三国志陆逊传》记载道:“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以当时的生产力,这些物资的大量损失,对于当时实力最弱的蜀国来说是惨重的。刘备病逝后,诸葛亮花了五年的时间休养生息,才让蜀国恢复元气,有能力对外出兵。

二、大量军事人才以及战将战死。在刘备入川的过程中,军事“凤雏”庞统战死,争夺汉中时,吴兰和雷铜战死,刘备称汉中王后,关羽和张飞先后遇害,黄忠、马超、法正、刘巴先后病故。夷陵之战后,名将张南、冯习、傅彤、程畿死于乱军之中,还有马谡的哥哥马良也在乱军之中遇害,他曾被赞为“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另外,刘备曾派镇北将军黄权驻守江北,以防止魏国的进攻,他曾力劝刘备不要轻易出兵,刘备兵败后,黄权被吴军堵住退路,无奈之下,他只得投降魏国。杜路、刘宁也被迫投降东吴。“五虎上将”只剩赵云一人。

三、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希望此战能夺回荆州,但是夷陵之战的惨败,使刘备彻底失去夺回荆州的希望。荆州自古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由于东汉末年常年战乱,而当时的荆州总体来说局势比较稳定,许多人才来到荆州避难。刘备曾长期占据荆州,刘备的许多谋士及将领都来自此地,如诸葛亮、庞统、黄忠、魏延、马良、马谡、伊籍、傅巽、蒯越、蒯良、王粲等人,可谓刘备的人才库。相比之下,当时巴蜀地区地势险要,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大大限制了人才的流入。因此,丢失荆州之后,蜀国的人才出现明显的匮乏。

终上所述,夷陵之战成为蜀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从此之后,蜀国国力日渐衰弱,这也为蜀国日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