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前期那么厉害,后期怎么不行了呢?
感谢邀请!【野史日记】很高兴为您解答!
袁绍是一位官N+1代,其祖上都是为官的,出身“汝南袁氏”,在袁氏的四世之中,有无人位居三公,当然了,袁绍本人也是一位名人,在士林很有影响力,到了汉献帝的时候,他位居大将军,对得起袁氏出身。他也曾经是一位勇士,在朝廷都畏惧董卓的时候,他敢与董卓正面对抗,后来在京的袁氏族人都被董卓斩杀,袁绍发誓讨贼,登高一呼,天下百应,一举成为了最有实力的关东联军首领。袁绍之所以能够有此威信,离不开他的出身,这是他最大的政治优势。借助此优势,袁绍开启了属于他的人生。那么,袁绍都做了什么事情,让他的天生优势后来荡然无存呢?
野心显露过早袁绍号召讨伐国贼董卓,一呼百应的关东军迅速集结,准备剿灭董卓,董卓无奈胁帝西迁。袁绍做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他居然谋划推举幽州牧刘虞为帝,这一决定,遭到了曹操等人一致的反对,值得一说的是,刘虞居然也反对,这样的情况发生,让袁绍很意外,也让其他的豪杰心中起疑,不禁在内心问自己,袁绍不是勤王?那么他想干嘛呢?
目光短浅的野心家董卓死于吕布之手,李傕、郭汜大交兵,汉献帝四处奔逃,试图摆脱这两方势力,这是一个勤王的好机会,在汉献帝危难之时,伸出援手,这种机会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实力做到,此时此刻,袁绍遇到了这个机会,他也最有实力保护献帝,似乎这样的机会就是老天为袁绍量身定制,正如沮授所言:“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民之意。今州域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袁绍一听,觉得似乎有点道理,又问其他人的看法,这时颖川郭图、淳于琼曰:“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所谓泰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这二位人才认为,此刻汉室难以匡扶,把汉献帝接到身边还要听他的命令,不听就是抗命,这不是个好主意。袁绍一听此言,觉得非常正确,简直太对了,于是否定了沮授的说法,气得沮授半死,哀嚎着说道:“今迎朝廷,于义为得,于时为宜,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矣。”绍不从。
袁绍世代以忠义著称,如此才有诸多跟随者,而汉献帝落难之际,袁绍的做法让天下英雄失望,沮授的一番肺腑之言更是喂了鱼了。后来果不其然,汉献帝被曹操接走保护起来,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袁绍居然命令曹操,使曹操将汉献帝送至邺城,这当然是白日做梦,被曹操断然拒绝了。
让人寒心的将军公元197年,袁术在淮南称帝,遭到曹操和吕布的军事打击,迫于无奈,袁术让地位于袁绍,还有一套蹩脚的说辞,术归帝号于绍曰:“汉之失天下久矣,天子提挈,政在家门,豪雄角逐,分裂疆宇,此与周之末年七国分势无异,卒强者兼之耳。加袁氏受命当王,符瑞炳然。今君拥有四州,民户百万,以强则无与比大,论德则无与比高。曹操欲扶衰拯弱,安能续绝命救已灭乎?”袁绍一看,觉得袁术说的太对了,他当皇帝简直是顺理成章啊,但是直接称帝太无耻了,于是他就命令他的主簿耿苞给自己上密奏,请求自己称帝。就这样,袁绍得到了耿苞的密奏,他拿着密奏问将士的意见,这么愚蠢的计划当然是被全票否决,一时间袁绍的面子挂不住了,为了保全面子,他把目光递向了耿苞,意思是说,耿苞啊耿苞,我带你不薄啊,你怎么能劝我做这种不忠不义的事情呢?于是下令把耿苞斩了。
跟着这样的人讨生活,哪怕你一百个忠心换来的还是替他背锅,人人自危的同时,寒了心的忠实部将,也都三缄其口,任其胡作非为了。
离心离德的失败荀彧和郭嘉在公元192年相继离开了袁绍,投奔了曹操。袁绍一个接一个的昏招让袁绍集团离心离德。审配逼走了许攸,郭图气走了张郃和高览,田丰与沮授之言,袁绍又一句不听,终于在官渡之战,袁绍集团轰然倒塌,袁绍也从神坛跌入了谷底。
范晔的评价,也说出了袁绍之败因。
“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故至于败。”正是因为袁绍自身的短板,将自己天然的政治优势败光,最后导致袁绍集团不团结,人人自危,争名夺利,人心涣散,人才流失等等,由此观之,袁绍最后的失败,是一个必然的结局。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
袁绍前期那么厉害,后期怎么不行了呢?
袁绍一直都很厉害,后期也很厉害。他的主要问题是脸皮太薄,在最不该死的时候把自己气死了。如果他跟曹操一样,脸皮厚如卡车,他也不是没有成功可能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胜败乃兵家常事,汉末三国是豪杰并立的时代,当时根本就没有常胜将军。
就拿曹操来说,兖州反叛,宛城之败,赤壁之战,汉中、襄樊之战,曹操一生当中的惨败也是数不胜数,曹操面临的窘境,也是惨到无以复加。
再比如刘备,他的惨败战绩也是数不清,老婆女儿被俘虏的记载有三四次,每次都被别人打得屁滚尿流。但是刘备有毅力,每次惨败之后都挺过来了,最终多年的努力修成正果,三分天下,登基称帝。假如刘备也跟袁绍一样脸皮薄,早早的把自己气死,那后世也就没有蜀汉政权了吧?
所以,我个人很不赞同《三国志》对袁绍的评价,把他后期的失败和他前期的一些政策失误联系起来。
比如史书上说,袁绍不迎汉献帝,被曹操抢走了,让曹操掌握了主动权;袁绍对次错失打曹操的时机,等曹操羽翼丰满后才动手开战;官渡之战期间,袁绍不听田丰、沮授等谋士的良策,导致连连失策;袁绍还听信还谗言,逼走手下张郃、高览、许攸等人,导致自己内部离心离德,最终惨败。
还有诸如许多的等等例子,这里就不一一拿出来列举了。
这些案例乍眼一看,好像都是袁绍作死失败的原因。但其实只要稍微想想,难道曹操做的就比袁绍好么?
官渡之战前,曹操杀董贵人,而且他还是在拒绝了汉献帝的哀求后,狠下心杀的。
这种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的行为,难道心存汉室的人看不出?曹操在这些人眼里,他哪里还有什么人心?
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而求贵人杀之。帝以贵人有妊,累为请,不能得。——《后汉书皇后纪下》所以,说曹操有汉献帝加持,是袁绍后期失败原因的观点,根本就不成立。曹操当时的名声说不定比袁绍还臭。
再说官渡之战,不可否认,这一战袁绍败的确实很惨。河北十万步兵和一万骑兵几乎全军覆灭,仅八百骑随袁绍逃回了河北。但是袁绍回到河北后,先是迅速平定叛乱,紧接着又纠集了七八万人跟曹操又打了一场。而曹操则不敢跟他硬钢。
这些说明了什么?说明袁绍虽然在官渡败的很惨,但是河北的实力仍然还在,他的统治根基没有动摇。
这就跟曹操在赤壁之败后的情况一样,周瑜刘备赢了官渡,但并不敢北上豫州,去掏曹操的老巢。而当时的曹操,没有像袁绍那样颓。他先是平定内部异己势力,紧接着调集兵马找孙权报仇。后来通过西征马超、韩遂给自己找回了面子。
所以说,单论比惨,曹操根本不输袁绍。袁绍的官渡之败,也不是什么天崩地裂,不可挽回的失败。曹操能逆袭,刘备能逆袭,袁绍只要心态好,他也一样可以像曹刘那样逆袭。但问题就在于,而袁绍心态有问题,官渡一战把他的老脸给丢光后。他居然就莫名其妙的把自己呕死了。
冀州城邑多叛,绍复击定之。自军败后发病,七年,忧死。——《三国志·袁绍传》袁绍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内讧,搞得河北四分五裂,这才给了曹操吞并河北的机会。但即便是面对四分五裂,兄弟相残的河北,曹操也是用了五年时间才搞定袁氏兄弟,中间反反复复好几次。甚至有几次,曹操都想退兵不打了。
这就说明,袁绍即便是死了,他创立的基业仍然是很强盛的。我们现在讨论袁绍家族为什么会垮台,内讧是一方面原因,袁绍不纳忠臣良言也是一方面原因。但这些原因都不是主要原因。要说主要原因,就是袁绍死的太早了,导致他没有自我调整,总结失败教训再图翻盘的可能性了。
最后再说说曹操和刘备。当年曹操、袁绍和刘备几乎是同时创业,曹袁二人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面,雄踞一方,带甲十万。刘备跟他们不能比,没什么值得说道的成绩。
后来袁绍开始掉队,被曹操干掉。但是干掉袁绍之后的曹操,也跟袁绍一样,开始各种昏招迭出,开始不纳良言,开始自负,导致了他的赤壁之败,差点重蹈了袁绍当年同样的惨剧。
就在曹操差点掉队时,刘备开始转运。这里说他转运,并不是说他沾了周瑜的光,侥幸赢了曹操一次。而是说他在赤壁之后,终于也像曹操、袁绍一样,建立起了他自己的核心参谋团队。
当刘备把自己的参谋机构完善后,他也就能够跟曹操、袁绍一样,横着走了。
崛起之后的刘备,打的曹操非常狼狈,居然有了迁都避其锋芒的念头。
这说明,曹操、袁绍、刘备都是半斤八两的水平。曹操在组建参谋团队之前,他的军事履历也不比刘备强多少。袁绍晚年是刚愎自用,花样作死,战略上一无是处,曹操晚年也一样是刚愎自用,花样作死,战略上一无是处。若不是有孙权的神助攻,曹操极有可能像袁绍一样晚节不保。(曹操的几个儿子也存在内讧的可能性)
所以说,我们说某某后期不行,这不是某某的个人问题,当时的群雄都一样。袁绍后期各种作死,曹操也一样各种作死(刘备也一样是各种作死)。
只不过,曹操、刘备脸皮够厚,他们最终扛下来了,用时间解决了问题。因而他们的人生评价就比较高。
而袁绍则在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他处理的时候死了,没有机会用时间解决问题了,所以他的评价就比较差。
因此,历史人物什么时候死很关键。如果曹操赤壁之战后回去就病死了,他也一样是袁绍的命运。而袁绍若是多活十几年,谁能保证他不是曹操呢?
袁绍前期那么厉害,后期怎么不行了呢?
袁绍一直都很历害,只不过后期他遇到了比他更历害的曹操,他而是败给曹操而已。要想了解袁绍后期为什么会失败,就得明白袁绍前期是怎么崛起的。
很多人过于关注袁绍的出身,而忽视了袁绍的才能,袁绍在前期能够迅速崛起,是出身+名声+才能的三重作用。
袁绍年轻时就是个有志向的人,当同年龄的纨绔子弟还在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时,袁绍就在四处结交英雄豪杰,私养宾客,礼遇士人,而且不应朝廷的征僻出来做官,因此还被大宦官赵忠关注,赵忠对身边的人说:
袁本初安然而做抬高自己名声身价的事,喜欢养不怕死的人,不知道这小子究竟想干什么!也许赵忠的话透露出袁绍早年的志向,在东汉桓灵二帝时期,党锢之祸盛行,袁绍的行为往大了说是阴谋不轨,往小了说是私自结党,袁绍的叔父太傅袁隗听说后,也来劝袁绍不要这样,但袁绍连叔父的话都不听,依然如此。
也许是觉得时机成熟,袁绍开始出来做官,接受了当时大将军何进的征僻,担任侍御史、虎贲中郎将,后来又担任西园八校尉中的中军校尉,在西园八校尉中名列第二,仅次于上军校尉蹇硕。
像袁绍这种出身四世三公的人,本身又有才能,做官基本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袁绍选择了应征大将军何进, 成为何进的故吏。
袁绍出身士族,身边也是一大批出身士族的宾客、死士跟随,当时的士族势力正在逐渐崛起,但是与此不相称的是士族的政治地位却不高,一是因为宦官和外戚轮流掌权,二是因为党锢之祸,严重阻止了士族在政治上的利益。
袁绍作为士族的杰出代表,在跟随大将军何进后,就力劝何进杀尽宦官,并建议何进征调外军进京逼宫,最后袁绍也如愿以偿的杀了所有宦官,这极大的提高了袁绍在士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名望。
结果袁绍没有想到的是董卓进京后开始乱政,废立皇帝,肆意妄为,专擅朝政,搅得东汉朝廷乌烟障气,而袁绍公开与董卓决裂,又为袁绍增加了其在士人及天下人中的名望,俨然成为士族领袖及反抗暴政的杰出代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汉朝廷的乱局有袁绍一大半的功劳,如果不是他建议何进杀尽宦官,何进也不会死,如果不是他袁绍建议招董卓进京,董卓也不会乱政。而董卓在与袁绍决裂后,为了拉拢袁绍,封了个渤海太守的职务给袁绍。
为什么袁绍是十几路诸侯的盟主?
因为在这些人当中,袁绍的出身最好、名声最高、才能最多,不选袁绍作盟主,又能有谁呢?
在讨董结束后,袁绍回到渤海发展,相时渤海国是冀州下辖的一个郡国,当时冀州的州牧是韩馥,由于袁绍巨大的名望及喜欢结交士人豪杰的习惯,有大批的士人开始跟随袁绍起事。
冀州牧韩馥名义是袁绍的上司,但是名望、出身、才能都不如袁绍,结果就被袁绍连哄骗带威胁,韩馥就让出了冀州牧这个位子,袁绍就开始控制了冀州,逼走了韩馥。
在这之后,袁绍又经过几年时间,打败了残暴的公孙瓒,统一了整个河北四州,一跃成为天下最大的诸侯,而这一切袁绍只用了8年时间。
再接着就是袁绍与曹操的对决,其实曹操在早期一直是依附于袁绍的,两人是政治联盟,或者说曹操算是尊袁绍为主公的一股独立力量,两人在早期的合作中,各自击败了自已的对手,袁绍拿掉了韩馥,干掉了公孙瓒,曹操熬死了陶谦,杀死了吕布,逼死了袁术,赶走了刘备。
官渡之战中,曹操打得很辛苦,几乎就要失败了,尽管袁绍折损了几员大将,但是袁绍兵多将广,打得曹操喘不过气来,要不是偶然的因素许攸的叛逃,曹操还够呛,袁绍之所以在官渡失败,并不是袁绍很差劲,而是曹操比袁绍能力更强,其实更关健的原因,是袁绍的内部出了问题。
袁绍的内部出了什么问题?套用荀彧评价袁绍的一句话来说,就是:
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意思就是:袁绍是百姓中的英雄,能够聚集人才而不能用好人才。
这就是袁绍最大的问题,能够聚集人才却不能用好人才,在早期袁绍的创业过程中,他利用自已的名望、出身、才能不断的聚集人才,为自已的事业发展提供诸多便利,仅用了8年就统一了整个河北四州。
但是袁绍发展壮大之后,人才就越来越多,人一多,问题就来了,人才是需要整合的,如果你不能整合好,利用好这些人才,人性的弱点就会显露出来,就会疲此争斗,各立山头,其实袁绍的内部就是这样,手下派系众多,各立山头,私斗不停,导致袁绍的内部一直很混乱,而袁绍无力控制。
就像官渡期间,许攸的叛逃也和袁绍内部的斗争有关,而最终导致袁绍的溃败,这也是袁绍在官渡失败的原因。
袁绍在后期对于手下人才的控制及用人越来越力不从心,这也是袁绍后期失败的主要原因。再加上袁绍能力不如曹操,所以就败给曹操。其实袁绍在与曹操对决前一直是在打胜仗和发展壮大。
袁绍前期那么厉害,后期怎么不行了呢?
汉末前期,袁绍可以堪称是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袁绍家族号称是四世三公,实际上四代共五个人曾经担任三公。董卓乱京之后,袁绍被推为关东诸侯军队的盟主,实际上成为山东各诸侯的领导。
反董卓联军解散之后,袁绍又快速发展实力。袁绍以渤海郡为基地,逐渐扩大自己的地盘。袁绍先是占领了整个冀州,接着兼并了青州和并州,最后袁绍又击败了公孙瓒,占领了幽州。袁绍占据了冀州、幽州、青州、并州等四个州,统一了河北,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诸侯。
袁绍击败了公孙瓒、袁术、韩馥、张燕、臧洪、田楷、孔融等人,成为当时最大的诸侯,拥兵十几万,绝对的实力派。如果事情按照这样的思路继续发展的话,袁绍统一北方,乃至统一中国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袁绍的事业从攻灭公孙瓒,统一河北之后开始走下坡路。先是在官渡之战败给了曹操,后来自己的河北基业也被曹操吞并,袁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为什么袁绍前期表现地那么厉害,后期却不怎么行了呢?
天下大乱之初,许多诸侯拼的是出身而不是实力。当时所有诸侯没有人比袁绍的出身更加显赫。东汉末年,诸侯并起之时,不少诸侯就是占据了官职上的优势。比如刘鄢(刘章)占据益州,刘表占据荆州,刘虞占据幽州,都是因为担任州牧,然后成为一方诸侯。袁绍、袁术兄弟则是依靠祖上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优势。
袁绍依靠着祖上的优势,吸引了大量人才归附,无论做什么也显得名正言顺。反董卓联军形成之时,袁绍的官职也就是渤海太守,最终却被推为盟主。袁绍之所以被推为盟主,依靠的就是祖上的光辉。袁绍在平定河北的时候,也在一定程度上享受了祖上带来的福利。因为袁氏的荣耀,不少人纷纷投奔袁绍。史称:
豪杰既多附绍,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
袁绍依靠祖上的功德吸引了逢纪、审配、田丰、张郃、郭图、许攸等人才,这些人虽有缺点,但也都是当世才俊。
袁绍平定冀州主要依靠祖上的功劳。袁绍的身份是郡守,韩馥的身份是州牧。但是韩馥原是袁氏故吏,面对袁绍的时候明显信心不足。史称:
馥曰:“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让,古人所贵,诸君独何病焉?”
后来,韩馥在手下人的劝说之下,将冀州拱手让给了袁绍。袁绍得以占据最重要的基地。史称:
“夫袁氏将军之旧,且为同盟。当今之计,莫若举冀州以让袁氏,必厚德将军,公孙瓒不能复与之争矣。是将军有让贤之名,而身安于太山也。愿勿有疑。”馥素性恇怯,因然其计。
袁绍依靠祖上的功德,在天下大乱之时,抢得了先机,占据了有利的地位。但是随着竞争的激烈程度加深,最终那些依靠祖上功德的诸侯逐渐失去了竞争力,那些真正的狠角色反而站稳了脚跟。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祖上没有什么德行。刘备乃是织席贩履之徒,祖上的光辉到了他这一代也只剩下空壳子。孙权祖上只不过是小吏,孙坚也要依附于袁术。最终天下剩下都是这样的低出身,而不是四世三公的袁氏和杨氏。
袁绍前期遇到的对手相对较弱,后期遇到的对手较强。袁绍前期的对手主要是公孙瓒、袁术、韩馥、张燕、臧洪、孔融。这些对手中,只有公孙瓒的能力还可以,袁术、韩馥都非常一般,孔融等人的则是典型的文官。袁绍整体实力有限,君主的才能有限,袁绍统一河北的时候,除了遇到公孙瓒的坚决抵抗,其他的抵抗也相对有限。
袁绍打败了田楷、孔融的时候,都没有亲自出马,袁绍的儿子便解决了孔融。袁绍取代韩馥的时候,只是用祖上的威望,就吓得韩馥投降。袁绍统一北方的时候,并没有经过什么激烈的战争。只有攻灭公孙瓒的时候,花了一点功夫。公孙瓒与袁绍交战初期,并没有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袁绍和公孙瓒互有胜负,由于公孙瓒性格有明显的缺陷,最后众叛亲离。史称:
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
袁绍若想统一天下,需要打败曹操、刘备、孙权、马超等人。这些人哪个好对付,那个不比公孙瓒强。刘备阵营有诸葛亮、关羽、张飞、庞统这样的大才,孙权阵营有周瑜、张昭、鲁肃、吕蒙、陆逊这样的人才,曹操阵营有荀彧、郭嘉、程昱、荀攸、曹仁等人才。袁绍想将这些人一一消灭并不容易,袁绍统一天下的人也必将非常艰难。
袁绍前后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前期的袁绍属于创业阶段,当时的家底也比较少,袁绍需要小心应对,所以袁绍性格上的一些缺陷被暂时掩盖。田丰、沮授、审配等人也能够各尽其能。由于袁绍阵营属于创业阶段,各个儿子也都齐心协力。袁绍的儿子也在平定河北的时候,立下赫赫战功。
袁绍的儿子并没有储君之争,他的三个儿子也有一定才华。三个儿子齐心协力成就了袁绍的大业。袁绍的儿子们没有发生分裂,袁绍的大臣们也没有发生分裂,能够齐心协力对抗外敌。田丰等谋士都在战争中立下功劳。
处于事业上升期的袁氏阵营依靠先天优势,大家都能够紧密合作,彼此之间的矛盾都没有爆发。袁氏集团拧成一股绳,袁绍也礼贤下士,最终打败了一个又一个不太强大的敌人。
袁绍统一河北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此时的袁绍已经是家大业大,成为最大的诸侯。袁绍阵营能共苦则不能同甘。袁绍自己的心态首先就发生了变化,袁绍性格中好的一面逐渐被掩盖,性格的缺陷则逐渐被强化。史称:
绍既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而骄心转盛,贡御稀简。
袁绍之前对人才的那种谦虚谨慎的态度则逐渐改变,田丰因为直谏被打入大狱,后来被处死。袁绍关键时刻,一再拒绝正确的意见,最终失去了打败曹操的机会。史称:
丰强谏忤绍,绍以为沮众,遂械系之。
袁绍犯的另一个错误是没有确定好自己的储君,袁绍给了三个儿子希望,三个儿子为了继承袁绍的事业,而且展开明争暗斗。袁绍的大臣们也开始私底下串联,逐渐发生了分裂。袁绍集团之前一团和气的氛围逐渐消失,内部开始发生分裂。
袁绍还让自己的三个儿子和外甥每人管理一个州,最终三个儿子都掌握了实权,袁绍阵营的力量更加分散。沮授曾经极力阻止袁绍的想法,史称:
“世称万人逐兔,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贤,德均则卜,古之制也。愿上惟先代成败之诫,下思逐兔分定之义。若其不改,祸始此矣。”
但是袁绍却不听沮授的建议,坚持让三个儿子和外甥,每人管理一个州。史称:
“吾欲令诸子各据一州,以视其能。”于是以中子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
袁绍的行为导致三个儿子的争夺更加严重,袁绍的大臣也发生了分裂。袁绍活着的时候,袁氏兄弟和大臣只敢私底下斗争,袁绍死后则直接争斗。史称:
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争权,配、纪与尚比,评、图与谭比。众以谭长,欲立之。配等恐谭立而评等为己害,缘绍素意,乃奉尚代绍位。
由于袁绍阵营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而是逐渐趋向于保守。袁绍骄傲自满,袁氏兄弟分裂,朝臣分裂,最终都消耗了袁绍的力量。
由于以上原因,前期的袁绍显得非常厉害,后期则显得能力有限!
袁绍前期那么厉害,后期怎么不行了呢?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有一个全民偶像那就是袁绍。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董卓这个人的话,那么三国时代根本不会出现,出现的就是袁绍执掌国家政权的这么一个情况。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袁绍究竟有多厉害。
袁绍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官N代。史书记载他出身官宦世家“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在三公九卿制那个时代,三公位极人臣,连着四辈子都出三公,家世可谓相当厉害了。
当然,这里要说点闲话,东汉时期科举尚未诞生,官员选拔实行的是察举制,候选人主要来自官方的推荐,这就给了豪门大族搞猫腻的机会,袁本初家四世三公,与察举制不无关系。
但凡官N代或者富N代大多都生性张扬,例如袁绍的兄弟袁术,无才无德,就会跋扈一方,当地百姓憎恨不已。而袁绍却不同,他这个人礼贤下士,而且敢于和当时掌握权力的宦官们对着干。在老三国里还有袁本初拿着剑在朝廷上与董卓对峙的画面,可以说这是袁本初最燃的画面了,此时的袁本初完全不是曹操所说的那样“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相反他是一个热血青年,会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时挺身而出。有趣的是,董卓虽然被冒犯,却不敢拿袁绍怎么样,可见袁家的底蕴有多么深厚,事后袁绍逃亡冀州,董卓为了收买人心,不仅没有追究袁绍的责任,还给了他一个渤海太守的位子。
但袁绍可不领董卓的人情,利用个人和家族影响力,拉起一支队伍,会和天下英雄豪杰,讨伐董卓。
袁绍之所以被推举为盟主,一来是他的家族影响力,封建社会,等级森严,长幼尊卑不可动摇,二来袁绍在诛灭宦官以及抗衡董卓方面做的十分出色,大家都佩服他。至于其他人,即便有心竞争盟主大位,也自知比不上袁绍。
袁绍后来所以逐渐衰落,有几个主要原因
(1)错过了汉献帝曹操能够成功统一北方,与“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很大关系,而袁绍,其实比曹操机会更早。讨伐董卓失败后,袁绍利用谋略,取代韩馥,坐拥冀州,冀州作为天下九州,不仅地域辽阔,而且人口众多,是帝王之业,但由于公孙瓒的缘故,袁绍一直不得安宁,兴平二年(195年)十月,汉献帝在杨奉等人的护卫下逃到曹阳,谋士沮授劝谏袁绍:“将军生于宰辅世家,以忠义匡济天下。目今皇上流离失所,宗庙受到毁坏。而州郡牧守以兴义兵为名,行兼并之实,没有一人起来保卫天子,抚宁百姓。现将军已经粗定州城,应该早迎大驾。在邺城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兵马以讨不臣。那时,还有谁能抵御!
沮授的想法很有预见性,其时袁绍要人望有人望,要地盘有地盘,如果再能得到汉献帝,可谓一呼百应,但此时的袁绍不在甘于做汉室的家臣,担心汉献帝来了以后碍手碍脚,再加上公孙瓒不停的骚然,让他把精力都放在军事上,给了曹操机会。
(2)家庭不和袁绍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袁绍宠爱后妻刘氏,所以偏爱刘氏所生的幼子袁尚,对于乱世诸侯而言,继承人是个大问题,不仅涉及千秋基业,还容易引发内部混乱,一般而言,嫡长子继承制是最为稳妥的方式,但袁绍过于执着父子感情,对谋士们的建议不以为然,让三个儿子各据一州,官渡之战后,三个儿子离心离德,被曹操各个击破,如果三兄弟能勠力同心,纵然官渡失败,曹操要想彻底击溃袁绍集团,也不是那么容易。
除了儿子不和,兄弟不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袁术是袁绍的弟弟,董卓入主后,把留在洛阳的袁氏家族连根拔起,作为亡命天涯的兄弟,袁绍袁术应该齐心合力才是,但兄弟却上演了一出兄弟阋墙大戏,不等别人来,自己先打起来了,袁术更是在抢的传国玉玺后,贸然称帝,成了诸侯的靶子,如果袁氏兄弟合二为一,击败曹操只是时间问题。
(3)去世太早袁绍病逝于公元202年,由于其出身年月不详,所以年纪无法推断,而曹操去世于公元220年,这个巨大的时间差给了曹操发挥才能的机会,也让袁绍壮志未酬,如果不是早早去世,曹操想彻底击败袁绍,也不会那么容易。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袁绍前期那么厉害,后期怎么不行了呢?
袁绍的成功速度很快,手下军队一直很多,从夺取冀州,到坐拥幽、青、并、冀四州,一统河北,算是势力最大的诸侯,连当时曹操都惧怕袁绍,总结成功到失败有以下几点。
1.家世:袁绍,字本初,四世三公,祖上三代都是三公,三公是高位的官职,相当于汉的大司马、丞相,四代都是三公可以看出袁家是名声在外的,有这样的家世做基础,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袁绍像是乱世之中的明灯,天下英雄肯定慕名前来。
2.善用谋臣:袁绍能夺天下四州,肯定不是头脑简单的人,相反他有谋略且善用人才,只不过后期总是谋而不决,错失良机。袁绍手下有几大谋臣,其中沮授是比较早的,袁绍得冀州是就归入帐下,建议平定黄巾,浇灭黑山贼,吞并公孙瓒,还建议迎奉天子,从而挟天子令诸侯,但没被采纳。还有逢纪,袁绍还是渤海太守时就建议取冀州,最后战胜韩馥。还有几个电视剧中知名的田丰、许攸、郭图等。都是有谋略的人。
3.兵败原因:我觉得兵败主要原因是对手的强弱变化和袁绍的优柔寡断,前期天下刚乱,袁绍的对手不强,所以成功比较顺利,但后期经过时间的删选,能存活下来的诸侯都有过人之处。再一个袁绍后期优柔寡断,爱儿子胜过一切,可能是征战久了,且已经有很大基业了,没心思了,而乱世之中可不容许安逸。所以袁绍后期虽然势力庞大,但身边的谋臣能人将其当作庸主,以致一败涂地,《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时曹操的评价很能体现后期的袁绍。“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