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诸葛亮和汉献帝是同一个人?
感谢邀请!
题主这个问题问的非常有趣,这也是网上流传的一种说法,但是纯粹是恶搞,并不是真实事件,诸葛亮和汉献帝刘协并不是一个人。
第一,生卒年份。产生这一说法的一个原因就是二位的生卒年份相同
汉献帝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其实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汉献帝驾崩的时间比诸葛亮仙去的时间要早了半年左右,如果汉献帝真的是诸葛亮,那么宫中的汉献帝就是假冒的,既然是假冒的,曹操怎么可能让他假冒的汉献帝先真正的汉献帝而去呢?即使死亡也会秘而不发。
第二,白帝城托孤有人说难怪刘备托孤的时候说“诸葛亮可取而代之”,原来诸葛亮是汉献帝。如果诸葛亮真是汉献帝,刘备就是匡扶汉室的臣子,他又怎么会称帝?
诸葛亮只需亮明身份,登高一呼即可号召天下讨贼,何必隐藏身份,使曹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稳坐中原呢?
第三,卧龙诸葛亮号卧龙,并不是天子的隐喻,如果是隐藏身份谁会这样自欺欺人的昭告天下,取一个这样的称号呢?如果按照称号推演,那么凤雏是什么?他其实是“皇后”?赵云的子龙,难道说其实他是卧龙失散多年的儿子吗?都是无稽之谈的猜测。
为什么这样的一个故事会被大家广为传播呢?因为编造者根据逻辑推算,表面上看似有理有据,但是这样的一个说法是经不住仔细推敲的,假的真不了~
文▲野史日记
图▲来源网络
为什么有人说诸葛亮和汉献帝是同一个人?
解释一下,以下内容主要以小说《三国演义》讲诉,非正史,一说一乐!
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卒于公元234年。
汉献帝刘协,生于公元181年,卒于公元234年。
当然仅凭一个生卒并不能证明什么,下面我们再举例说明。汉献帝刘协自从逃出许昌以后,曹操为了掩人耳目便立了一个假的皇帝,而这件事情曹操势力集团的那几个核心领导人物肯定是知道。诸葛亮在天下大乱的前十七年一直默默无闻,几乎无人知晓,突然自称卧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在古时候龙是特指天子的,诸葛亮一介草芥为何敢自称为龙呢?如果诸葛亮不是汉献帝怎么敢如此僭越? 诸葛亮一生和刘备一样都是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并且诸葛亮做的比刘备还有努力,不惜穷兵黩武也要北伐,最后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那么如果诸葛亮不是皇室子孙为何会那么的尽心尽力?
诸葛亮为出山时徐庶也应该是诸葛亮的真实身份的,所以把把诸葛亮力荐给刘备,还有一个就是徐庶的母亲原本是汉献帝刘协的侍从。
当时天下所有人都知道汉献帝不过是一个傀儡罢了,所以不会有人为汉献帝所用,那些皇室后裔不会也是表面尊崇,实则心怀叵测。而恰恰是刘备在剿灭黄巾军时尽心竭力,这一点也引起了汉献帝的注意。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诸葛亮本是南阳大族,为什么要躬耕于乡野?兵荒马乱之际难道就被怕被杀被劫?所以诸葛亮背后一定有支持“汉献帝”的势力支持。徐庶应该是已经告诉了刘备诸葛亮的真实身份,所以沐浴更衣去拜见诸葛亮,而在古时候只有面见天子才需要沐浴更衣,堂堂汉皇后裔为何要屈此大礼?
刘备见到 诸葛亮后便发生了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身着草庐却能道尽天下所有大事,并且把天下各方的势力和弱点分析的头头是道,那么多天下豪杰在诸葛亮这里却能了如指掌,可以想一下,一千多年前可没有现在那么发达的网络供诸葛亮闭门造车,那诸葛亮在南阳一乡野是获取那么多准确的信息的呢?恐怕是只有皇帝可以阅览各地乘上来上诏和战乱信息吧!当时黄承彦也应该知道了诸葛亮的真实身份,所以他心里便有了些小九九,把女儿黄月英嫁给了诸葛亮。而葛亮肯定是看中了黄月英的才能,黄月英的才华应该不在诸葛亮之下,可能不分仲伯。 根据正史《三国志》里记载黄月英能造出来木狗,木驴,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可能也是黄月英的辅助下造出来的,或许就是黄月英造出来的不是诸葛亮,黄月英女流之辈在当时想有建树肯定是不可能的,而诸葛亮和黄月英彼此之间需要对方具备的长处,来取长补短。或许黄月英真的喜欢这个诸葛亮,起码诸葛亮尊贵的身边在那里摆着。当年刘备给自己的养子起名为刘封,给长子起名为刘禅。和起来就是“封禅”,禅什么?禅让啊!或许在隆中对时诸葛亮和刘备就已经达成某种协议,待到将来天下大定后皇位要还给诸葛亮, 刘备死后诸葛亮也是尽心竭力后六荡祁山,北伐中原,如果诸葛亮不是皇刘子孙,为什么如此尽心竭力?难道说仅仅因为刘备给他的感动吗?以诸葛亮的才智刘备的为人他会看不清吗? 当时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和张飞都是蜀汉的元老,势力集团巨大,所以诸葛亮故意激怒关羽,铲除关羽后又挑拨江东和曹氏集团,此举简直是一箭双雕啊!而张飞因为平时对手下太过苛刻结果激起兵变被手下杀害,这样的理由实在是太牵强了!还有一个更奇怪的,那就说《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大军压境,诸葛亮摆出空城计,仅仅凭借一首曲子就能退司马懿的大军,司马懿率军浩浩荡荡的前来,原本就是要攻城,现在你大开城门了直接打进去,并且还能减少伤亡,那么多军队,会害怕这小小城内埋伏的士兵吗?相比较攻城而言这样损失更小吧!空城计本来就让人十分费解,看起来完全是读者自作聪明的想法,其实还有一种解释便是司马懿已经认出了诸葛亮他就是真正的汉献帝,所以当时诸葛亮弹是一首宫庭的曲子。而司马氏在诸葛亮去世后才谋权篡位,因为诸葛亮死了,没有什么顾虑了,所以曹魏手里的汉献帝恰恰在这个时间也死了,这个时间也太巧了吧!还有就是诸葛亮出使东吴时,竟然对自己的亲哥哥诸葛瑾避而不见,诸葛亮怕什么?难道是怕别人说他私通东吴?诸葛瑾都不怕,他诸葛亮怕什么?以诸葛亮在蜀汉的威望地位和功绩诸葛亮怎么会怕流言蜚语?更何况那是自己的亲兄弟别人怎么会质疑呢?所以汉献帝用诸葛亮的身份登上舞台怕被别人发现,更何况当时也没道时候,诸葛瑾肯定是知道自己本来的弟弟诸葛亮是什么样子的,所以这就是 诸葛亮为什么不见诸葛瑾的原因! 刘备临死前在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直接看来实在是让人感到,但仔细想想可能是刘备在试探诸葛亮,但也有一种可能就是知道刘禅不是英明的君主,竖子不足为谋,刘禅是自己的儿子到底是个什么样刘备心里最清楚,与其看着苦心打下来的一片江山灰飞烟灭到不如兑现当年三顾茅庐时许下的诺言把大位给诸葛亮,毕竟也是自己的族系,这么多年刘备和诸葛亮也是有感情的?好了,其实诸葛亮就是诸葛亮,汉献帝就是汉献帝,本来《三国演义》里那么多情节都是杜撰的,我只是模仿罗贯中他老人家在杜撰的基础上在胡诌一番,勿喷!
以上内容主要取自小说《三国演义》,少许部分取自正史《三国志》,所以不必当真,权当博君一乐!
为什么有人说诸葛亮和汉献帝是同一个人?
网络上之所以会流传诸葛亮是汉献帝本人的传言,其实主要是因为诸葛亮和汉献帝的出生年份(两人都出生于181年)、死亡年份(两人都出生于234年)相同,所以一系列的脑洞开起来,便认为诸葛亮是汉献帝本人了,你认为呢?答案很明显,这种传言乃是无稽之谈,诸葛亮和汉献帝本人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人,不过这背后的脑洞确实很大,很好玩!
诸葛亮与汉献帝背后的脑洞
诸葛亮出生于公元181年,汉献帝也是这年出生,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汉献帝也是这年去世,这是二人的一个疑点。诸葛亮自称卧龙,而天下间只有皇帝才能够称呼自己是真龙天子,这是第二个疑点。蜀汉北伐,诸葛亮最为坚定,虽然当时蜀汉和曹魏的国力完全不对等,打起来似乎没啥获胜的希望,但是诸葛亮仍然坚定北伐,令人非常疑惑,这是第三个疑点。最终,网友们将这些疑点串联起来,脑洞大开,编造出了下面这个故事!
汉献帝刚刚从董卓处逃出来时,受到曹操的礼遇,原本是非常开心的,以为有这么一个忠臣相助,匡扶汉室指日可待。可随着时间的拉长,汉献帝愈发觉得曹操这人心思不对,于是有了除去曹操的想法,接下来便是衣带诏的故事了。汉献帝委托国舅董承召集人马诛杀曹操,但这个董承却是个草包,迟迟不下手,最终事发,汉献帝和曹操的关系骤降至冰点。既然二人的矛盾已经半公开化了,而且曹操手握大军,汉献帝拿曹操没有办法,汉献帝便想出了一招金蝉脱壳之计,离开曹操,寻找外援,组建军队,击败曹操!
在此之前,汉献帝在面对曹操时,其实还是比较强势的,还曾差点杀掉了曹操,吓得曹操都不敢再单独觐见汉献帝了。
《后汉书》: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汉献帝这话就是说,曹操你要是能辅助我就辅助,不能辅助的话你就舍弃我吧!这话看起来似乎是汉献帝的无奈请求之举,可我们看后文,汉献帝准备让虎贲拿刀要挟曹操,吓得曹操汗流浃背,这完全就是威胁啊!众人都以为汉献帝懦弱不堪,可事实上人家汉献帝可是敢直接威胁曹操一定要忠诚的,而且当时的汉献帝,手中是有一支忠诚于自己的卫队。
只不过汉献帝这一手玩脱了,曹操逃走后,不仅没有忠诚于汉献帝,而且再也不敢来朝见汉献帝了。这么刚的汉献帝,曹操可不敢跟他一起玩了。把这里的汉献帝和后来唯唯诺诺的汉献帝相比,很明显,后来的汉献帝似乎是换了一个人!这其实也是大家怀疑汉献帝不在许都的原因之一。
再接回上文的脑洞,汉献帝离开曹操后,化名为诸葛亮,来到了荆州,本意是想获得刘表的相助,结果到了荆州后,汉献帝发现刘表是个空壳,荆州大权其实是那些世家大族掌握着,所以汉献帝根本没有插手的机会,只能和这些大族联姻,娶下了黄月英。
再后来,在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撮合下,刘备和汉献帝走到了一起,刘备自然是知道汉献帝的身份,但是汉献帝此时不能亮明身份,否则会有很大的危险,他只能以诸葛亮的面目出面辅助刘备,并提出战荆州、夺益州的策略。事实上,荆州、益州都是刘家人在做主,汉献帝只需要对他们亮出身份即可,所以说刘备才能轻松占据荆州、益州。
刘备去世后,曾想将皇位还给汉献帝,但汉献帝不同意,表示自己只想打回中原,让刘禅继续当皇帝,之后便是诸葛亮持续北伐的故事。而最终,当诸葛亮陨落五丈原时,远在曹魏的汉献帝替身也得知了这个消息,所以选择了自尽,于是便出现了诸葛亮和假汉献帝同年去世的情况!
以上便是网友们的脑洞了,不得不感叹,这个脑洞还是挺好玩的,似乎也还能说得通。不过脑洞毕竟只是脑洞而已,并非是正史!在正史中,诸葛亮和汉献帝根本不是同一个人!汉献帝死于公元234年的4月,诸葛亮死于234年的10月,他们两个连面都没见过!
结语
脑洞虽然好玩,但有时候也需要尊重正史,不然被小朋友看到可就不好了,万一人家真的把这事当成真的,真以为汉献帝就是诸葛亮,这还怎么玩啊?三国乱套了……
(本文主要参考《后汉书》《三国志》)
为什么有人说诸葛亮和汉献帝是同一个人?
在回答问题之前,先讲一个脑洞大开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兴平年间,公元194~195年间,十三、四岁的大汉皇帝刘协在在目睹国家动乱、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很想着能做些什么改变,但是处于李傕与郭汜控制下,刘协什么也做不了,但刘协此人生得异常聪明,时刻寻找机会。
一天,皇帝刘协视查百姓时,有人暗暗递给他一个锦衣布条,上书:如果天子愿意重振汉威,请到某地秘密相见。落款是:水镜先生。
刘协怕是李傕、郭汜搞的鬼,但是又一想,李傕、郭汜只是一介武夫,根本不可能会有这种把戏,思索再三,刘协秘密的去了,去了见到一个中年人,自称水镜先生,他给刘协出了一个主意,他在民间找到一个与刘协长相类似的人,愿意替换刘协,成为替身,然后让天子到荆州积累力量,以图重振大汉。
刘协思索了好多天,他不想再成为奸臣控制的傀儡,从他9岁被董卓立为皇帝后,一直被人控制,先是董卓,后是王允,再是李傕、郭汜,他厌倦了这种生活,期待自由,于是同意了水境先生的建议。
之后,刘协乘机摆脱李傕、郭汜的控制,秘密的与水镜生先找来的人互换,之后刘协在石韬、孟建、崔州平、徐庶等人的护卫下,来到荆州,在隆中隐居下来,而与他互换身份的人姑且叫诸葛亮吧,他就成为刘协的替身,带着刘协生前的文武百官逃到洛阳,成为被曹操控制的傀儡。
之后刘协要隆中隐居下来,水镜先生给刘协起了一个名号,叫“卧龙”,因为刘协原本就是真龙,只是暂时需要积累力量,所以叫卧龙。
刘协为了在荆州的生存,在水镜先生和庞德公的安排下,与荆州士族建立了联姻,刘协娶了庞德公的女儿为妻,刘协的岳母是荆州最大的豪门士族蔡讽的女儿,蔡瑁的姐姐,刘协名义的两个“姐姐”,一个嫁给了蒯家,一个嫁给了庞家,都是荆州本地豪强。
刘协在荆州生活了十几年,积累了大量的人际关系和网络,终于在公元207年,在水镜先生、徐庶等人的不断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刘协,刘备一见到刘协,惊呆了,怎么与汉献帝如此相像,刘备可是见过汉献帝的人,可是刘备毕竟是老狐狸,不动声色,依然请出了刘协作为自已的军师。
之后,刘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规划,刘备也一步一步处于飞速发展,从荆州到益州,再到拿下汉中,这时刘备彭胀了,居然自立为汉中王,刘协倒是豁达,只要是重振大汉,刘备或者刘协当王又有什么关系呢?
当刘协听说北方的曹丕已废掉了汉献帝,而建立了魏朝,大汉灭亡 ,刘协对着北方的土地跪下,泪如雨下。随后不久,刘备以延续汉朝为名,建立国号为汉,史称蜀汉。
但刘备集团发生了一系列的失败,关羽失荆州被杀,刘备征孙权大败,刘备也羞愧难当,在临死前刘备对刘协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似乎猜中了刘协的身份,其实是否猜中?也无所谓了。
之后刘协为了未竟事业,不断的带兵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终于累死在北伐的军中,刘协的一生,为了大汉的重振,努力过,但没有成功,但是值得,人的一生不就是如此吗?
故事讲完了,故事就是故事,是编撰出来的,并不是史实,如同题目一样。
对于诸葛亮和刘协来说,他们当然不是一个人,至少刘备能证明,刘备是少数几个同时见过刘协与诸葛亮的人之一。
史书也是不会骗人的,《后汉书》有孝献帝纪,讲的是东汉末代皇帝刘协,《三国志》有诸葛亮传,讲的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诸葛亮与刘协是两个终身未曾见面的人,却又完全不同的生存着,他们在同一年出生,又在同一年去世,但却是两个不同的平等世界一般,没有并集。
当然了,如果你硬要说诸葛亮与刘协是同一个人,也无非就是当笑话讲讲好了。
为什么有人说诸葛亮和汉献帝是同一个人?
说诸葛亮和汉献帝是同一个人,并不是不无道理的,对三国历史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和汉献帝都是生于181年,卒于234年。但其实这一点并不能说明什么。要说诸葛亮和汉献帝是同一个人,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刘备曾接应汉献帝逃到了荆州,并让汉献帝在襄阳隐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汉献帝)为什么迟迟不肯出山,就是因这时候诸葛亮出山只能是做老二,所以迟迟不愿答应,最后出山也是被逼无奈。
2.关羽受困的时候,诸葛亮为什么迟迟不愿去帮助?因为诸葛亮知道要想夺得刘备的位置,就必须消弱关羽和张飞的势力,因为张飞和关羽是刘备的左膀右臂,没有了张飞和关羽,刘备变成不了什么气,而事实也的确是这样,张飞和关羽死后,刘备在行军中便被陆逊一把火烧了700里,幸亏得到了诸葛亮的解救,才得以脱险。
3.刘备死后,诸葛亮(汉献帝)为什么要为了新复汉室而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因为汉室本来就是自己的天下。这时诸葛亮虽然名义上不是汉室的主人,但从他手中的掌握的实力来说,早已是汉室的主人了,所以说他为了复兴自己的统一大业,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
谢谢大家的阅读,以上只是我的个人推测,喜欢就关注我吧。
为什么有人说诸葛亮和汉献帝是同一个人?
这个我知道,是网上流传有关三国的一个“超级大脑洞”,非常有趣!
根据网络上《三国》爱好者们的奇思妙想来看,汉献帝刘协,是一位拥有“经天纬地”之才的旷古奇人,也是被刘备奉为蜀国第一军师的“诸葛孔明”。
网上所给出的假设大概是这样的:
第一幕:惊魂大逃亡
汉献帝被曹操削去实权后,一手策划了刺杀曹操的“衣带诏”计划,刘备接到衣带诏之后,秘密接走了汉献帝,并将一个身形相貌与汉献帝相似的“傀儡”留在了皇宫。
曹操发现真正的汉献帝逃走后,为了掩人耳目,遂将汉献帝的近臣、妃嫔全部杀死,这样一来曹操便可以继续“挟天子以令诸侯”。
第二幕:愚者的背叛
汉献帝离开许昌后,化名为“诸葛亮”,投奔了盘踞在襄阳的刘表,因为襄阳距离许昌并不远,汉献帝可以随时起兵攻打许昌,只要许昌被拿下,汉献帝就可以杀掉“傀儡”,重新号令天下诸侯。
刘备得知了汉献帝的计划后,为了复兴汉室,不远千里来投奔刘表,意图共谋大事。汉献帝命令刘表偷袭许昌,但是刘表则认为,无论偷袭许昌的结果如何,获利的人都是汉献帝,被曹操憎恨的人都是自己,刘表不愿意作汉献帝的垫脚石,所以他选择了中立。
大失所望的汉献帝只能隐居于南阳,耐心的等待收复山河的时机。
第三幕:我愿意为你,忘记我姓名
汉献帝化名为“诸葛亮”,号称“卧龙先生”,隐居于南阳,暗中分析天下大势。
刘备认为汉献帝有经天纬地之才,所以“三顾茅庐”请汉献帝出山,通过三次谈判,刘备与汉献帝达成协议,即:汉献帝化身为刘备的军师诸葛亮,掌握刘备集团的指挥权,待收复河山之后,刘备再将真相昭告天下,拥汉献帝为帝。
久而久之,汉献帝被刘备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他放弃了皇帝的身份,一心辅佐刘备打天下。
(这就是爱呀~爱呀)
最后,刘备在死前,紧紧的握着汉献帝(诸葛亮)的手说“君,可取而代之”…
正所谓:“乱世狼烟葬英魂,苦笑苍天下笔寒,君去幽冥不复返,我自代君守苍天!”
汉献帝(诸葛亮)感动的泪流满面…这一刻他彻底放弃了皇帝的身份,死心塌地的辅佐后主刘禅,直到生命尽头……这段故事,是根据网络上对“汉献帝和诸葛亮是同一个人”的推测,所整理出来的。
整体来看,这种说法虽然有趣,但漏洞太多。
第一,假设汉献帝有诸葛亮的见识和手段,怎么可能在当皇帝时,被董卓和曹操玩弄于股掌之间呢?
第二、许昌守卫森严,城内城外布满了曹操的眼线,更何况以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刘备怎么可能在曹操的眼皮子底下,把一国之君掉包。
然后又轻而易举的送出许昌,难道刘备有空间宝石?
第三、网友是根据汉献帝与诸葛亮的出生日期相同,来展开一系列推测的:
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卒于公元234年。汉献帝刘协,生于公元181年,卒于公元234年。
但是这并不能代表汉献帝与诸葛亮就是同一个人。
诺大的汉王朝,几千万的人口,出现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两个人并不稀奇,只不过这两个人一个是汉献帝,一个人诸葛亮。由于他们在历史中特殊的身份,而让我们觉得这件事情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些阴谋。
当然,这个脑洞还有许多其他的依据,比如:
诸葛亮自称“卧龙”,“龙”在古代指天子(庞统那么丑还凤雏呢!);
刘备沐浴焚香,三顾茅庐,如此态度,只因诸葛亮是皇帝,身份高贵!(礼贤下士怎么就不行了?)
刘备儿子叫刘禅,“禅”有“禅让”之意,指的是刘备后来要禅让诸葛亮。这不扯呢?刘封怎么说?
空城计司马懿之所以不战而退,是因为他看到了诸葛亮的真面目,那就是汉献帝啊,他可不想背上“弑君”之名!(小说你也信?)
还有王司徒被诸葛亮骂得吐血而亡,同样是因为认出了诸葛亮。汉臣见到旧主,羞愧难当,急火攻心,吐血而亡。(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诸葛亮是汉献帝”这种说法,表面上看起来合情合理,实则经不起推敲,如同一根刻意衔接的历史锁链一般,只能供人玩笑,永远没有实质上的意义。历史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锁链,任何环节出现偏差,都无法构成一段完整而真实的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